《孔子大學、中庸篇》卷四
【孔子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与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兴,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白話解說〕:大道通行全世界。全世界之人皆以道心相待。選出真正賢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彼此非常信实和睦。道心不退。精進不懈。所以人們不單只親愛自己之親人,同時也親愛他人之親人。
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使老年人退休後,能享清福,不不辛勞終生。壯年人各有所用,而不遊手好閒。幼年人有所教養,而不放蕩成性。
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廢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最關切之照顧。男子有适當的工作。女子都有很好的歸宿。物質生活非常豐足。任人享用。但不恣意浪費。且也不佔為己有。
不坐享其成。都能各盡其職。各盡其力。然却不自私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陰謀詭詐永不發生。一切盜偷窃賊、亂党暴徒、永遠絕跡。因此外出或夜晚,門户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人間之淨土也!
【孔子大學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以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純陽呂祖先師白話註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字解〕: 大學者發揚自性之大也。明即切磋琢磨之功。明德即原性。親民即推自性之能事。化天下同胞。使各復其自性之謂。至善即無極境界。
【節解】:大学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必復学也。因其人落紅塵。氣秉所拘。物欲所蔽。將充份之性天。而陷於萬丈塵氛之內。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復明性天也。
大學者換而言之。即令人学習發揚性天之学也。雖係學天。而实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欲。原性復初。自身之內性功夫。則到止境。內性之功夫足。則體固矣。復加以親民之用。何曰親民。民者,身中之良民也。良民者何?即性天也。使天下同胞。各親其良民,即聖人所謂兼善天下也。
然我一人聖體靈明,皇天何喜。本乎皇天一視之心,願天下同胞,咸能用上切磋琢礳之功,復回性天之極大光明。由己推人,毫無人相,可以說明明德之功。係內聖也。親民之功係外王也。內聖外王之功具足。一言而為天下後世法。一行而為天下後世則。在世為聖賢。出世為仙佛。至善境界不行而至矣。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字解】:知止, 既知己所當止之境。定者,羈心猿繫意馬。不能任其馳聘。使其有所歸宿也。靜者,清靜無為。念兹在茲,朝斯夕斯也。安者,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各得其所,次第不紊也。慮者內功不足,而慮外功之弗成。抱悲天憫人之至慮。慮人不修性。慮世不清甯也。得者盡其性中之能事。廣建聖功。慈以化人。悲以憫世。三千大千視為一體。四亿七千萬悉如同胞。由我聖天之光明。而推及億兆同胞。各復自性。而我之佛果。不期其得而自得也。
【節解】:以上三大綱領。人各能毅然作去。結果達到至極,無以復加至善之境界。然初步欲學大學之功。須先心知止於何處。曰止於性天也。心有所歸。而性不問自定矣。性定之後。則此身若有若無。此身如在如不在。此性若非然而不非然也。清靜無為。渾然一理。靜若山嶽。動似河海。而達到真靜之境界。
此所謂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矣。性既安則內聖之功具足。以下慮與得者。此其外功也。亦可以說是親民之道耳。內聖雖係具足。必以悲天憫人之心常抱。苦口婆心化世。一人性天未明。己之性天猶未明至極峯耳。慮者。慮世界眾生不悟。慮社会同胞性天未明。此以眾生為慮。以天下為憂也。亦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也。量己性之所知。發己性之所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春風到處,靄然拂面。萬物為之萌芽。人人為之喜色也。如是眾生覺性。而己之外功得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字解】: 物。即有形質之物。本。即發物之源頭。末。萬殊也。事。親民渡眾之事也。始。即開端。終。即結局。知。即明澈。先。即先天賦性皇母。後。即後天生我父母也。道。即無極至境。
【節解】:凡世界具體之物。必有源頭。例如一株植物。源頭在其極微極微的顆種里。此其物之本也。此株植物。由根發本。自本生枝長葉。終於結亿萬極細極微之顆種。此其末也。亦即由末反本耳。如物無本。則末從何來。無末反本無從。本能生末。末復能返本也。至於人間。凡是一事。多半有始無終。美滿之事情。結果陷於苦惱。
如復性天之人。以親民之功。為己應份之事。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乾乾不息之真精神。而矢志前進。將以造至善之極峯為終矣。苟其始勤終怠。莫言親民之事。縱極細極微之事。亦萬無一成。
我且拿個比喻。蒼天之始終也。試觀之每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分毫不錯。從開天闢地為始。傾天陷地為終。無有一年不是如此。甚至 無有一月一日一時不是如此 者。大始大終。人何不法歟。果能如天地之始終。凡天事人事。無一不成也。知所先後者何解?知者明澈我形覺之先後也。能明曉性之源頭,身之由來,當然孝道是不可少者。然在一般明哲來論,順親之心,養親之身,大哉孝乎。殊不知盡先天之孝,亦在孝之一端也。
何曰先天孝?天下眾生靈性,本是一母。所以方稱世界之人,皆我同胞也。此孝何盡?能將我性天復初,实現親民之功,俾兄弟姊妺,手還原,共造無極境界。此謂孝先天賦性之母,盡孝之大也。所以盡孝於先天,盡孝於後天,两層大孝,可以說為並重也。果能如是,則近道矣。亦曰造至道矣也可。然此節分析理氣象焉。物有本末。象也。事有終始。氣也。知所先後。理也。以理氣象而悟至道。庶乎其不差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字解】: 明德。道心也。心靖息争。大同之景象也。治。治理也。齊。齊家先齊心也。修。克己也。正。居中也。不偏不倚。大中至正。誠。無虛也。致。推廣也。格。除也。即格心物驅身物也。
【節解】:此一節乃由用返體也。言古代聖君賢相,將自己明德復初。而後實踐親民之用。欲使天下同胞,咸明其固有之明德,應當由何處入手?必須先將本國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然後始能明其明德於天下。
欲將國內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必須先由家庭作起,諺曰,治國易而齊家難何也?治國之道,除行仁政外,以法濟其所不及,齊家則不然,悉用於大化之力,先齊其心,舉家言行範以道德,咸能明其明德。而後有家千口,心只有一心也。
然欲齊其家,必須先修其身。修身之法無他,初步必須言行相顧。捨己從人。虛心容物。二六時中,如對鬼神。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兢自持。恐德不足以化他人。而况肆之乎。」
但欲作到此步,必須先正其心。心者一身之主。萬物之宗。心之所發,意必隨之。意之所動,身必行之。此心中立倚。澄然如長天秋水,萬里一色。浩然正氣。充塞兩大。
非先從誠意下手不可。意何以誠?意者心之發。心發意隨。一體連貫,此意蕩蕩如虛空懸掛。本無着落,忽善忽惡,本無止象。如不加以誠字。則渺渺何着?
誠者何?即不虛之謂。意發中誠,身行合理,意存至誠,而心則大中至正矣。欲致此步者。必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也。致者推廣行遠,如良知埋沒,心意又安所歸乎?心既無歸,仍無止境,雖欲正而不可得。性者君也,心者臣也,意者民也,身者役也,君心克明,峻德是懷。而心意身,始能共役,而踐之以道也,君失其位,則飛沙橫流。变吉祥為禍殃矣,而又安能得其道哉?
欲致其良知,必須先格心物。將氣秉所拘,物慾所蔽,一切傳染之性,咸去。恢復固有本然之性。則以上造詣不行而至矣。此章係由用返體。萬殊歸一本,氣象終還一理。諺曰。水流千遭歸岱海。此之謂也。
總言聖經賢傅。佛学道典。千言萬語。不外一性。性之所發。理不得而奪之。理之所生。數不得而移之。數之所至,人安得而强之乎!欲移其數何難。遵循大學條目。實地力行。即命由我造。福自天申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字解】:如前。
【節解】:是以將後天一切氣秉所拘。物慾所蔽。傅染之性悉數格去。則猶撥雲霧而重睹青天矣。如是推廣行遠。致達我良知之所能。以盡其天職而化民也。意雖欲惡不得其伴矣。故曰誠。誠其意。意有所止。雖心發以不正。而意亦弗隨之。心安得不正乎。
心居至正。党心源漸趨性海。性安得不磊落光明哉。故格致誠正。內聖之功也。身既修。見於言行大德所感。未有不俯首而受化之者。舉家心齊。始曰家齊。國者一家一家所集合也。我家齊眾家慕之。推廣行遠。咸向春風。復濟之以法。而國大治矣。國治諸侯响應。朝野仰望。士民引領。安謂天下不太平乎。故修齊治平。外王之功也。體用分明。則內聖外王備矣。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字解】:天子。天下元首。替天行道。教養萬民者。庶人。萬民也。壹。無極代稱數之
始也。
【節解】: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養萬民。必須由己身作起。欲從己身作起當由何處入手。必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次第不紊。循序而進。內聖之功方足。如是則性天污垢消盡。一身瑩瑩。潔白如玉。以不言而化諸國。以立身教萬民。推廣行遠。天下萬民。咸知修身為本。民以自治何用被治乎!故聖君之治民者。非治民身也。治民心也。只治其身。不治其心。則捨本而逐末矣。
如能治其心。而身無有不治者。空治其身。而心未有不馳者。故聖君非治民也。化民也。欲實現萬民皆得其化。非己身內聖之功具足不可。治民。化民。誠有分析。可不細思歟。所謂自天子以至庶人。其間泛濫無彊矣。
可以說一個团體。為其团體之長即君。被其所使即臣。如一個啇號,經理君也。其下臣也。只要經理一身作則。言行合度。待人如己。未有其下而不盡忠於經理者。此從一個小範圍說起。任何团體皆然,由小推大,方能極言。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也。先由一個小团體之君臣,而推到整個天下之君臣。個個小团體之君明臣忠。則大天下之君臣亦然。此何理也?假如大天下君臣,不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安能化小团體之君明臣忠哉!故由個個小团體之景象。則自知大矣。此一貫之理,不可移焉,休謂君只言皇上。臣只言官也。一個团體莫非君臣!一個組織莫非君臣!世人休執一也。
〔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簿,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字解】:本者,格至誠正也。末者,修齐治平是也。厚薄皆不得中理。
【節解】:乃是根本極大錯誤。厚者何?曰性。薄者何?曰情。應其厚其所厚,薄其所薄為然。故所謂其本亂者。乃格致誠正四步功夫,皆未循序作到。而欲实踐修齊治平之舉,誠為難矣。如同灌溉植物,不溉其根。而灑枝葉,則愈灑愈枯。見不自警歟。所以捨本逐末。乃是
根本極大錯誤!厚者何?曰性。薄者何?曰情。應其厚其所厚,薄其所薄為然。故道德君子,未有厚者薄待,薄者厚遇也。
【孔孟大學總論】
〔大學一書。雖曰大人之學究其根源。乃人人之學也。人人各具天賦靈性。婦人孺子至圓明。在聖不增。在凡減。莫非皆然。人在幼稚。性本至善。曰本然之性。身歲漸長。氣拘物蔽。曰傳染之性。人人各具其性大。惜乎不知覓耳。此所謂大而不知其大。小而反行其小。〕
孔子言曾子述。一篇經文。總括意義。無非令人人各覓其大。何為大。曰性。何為小。曰情。
〔純陽呂祖先師白話註釋〕
如能將我具有之性大。下定决心。用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功夫。時性大復初。則我一杯水之純潔。傾於大海之中。渾然焉分。然而性大者。非一人獨具。天下萬民悉具也。天下有一人未復其本然性大。則我性何足為大。所以大學之道。即令人人學其覓性大之道也。
若覓性大。當學何功須用格致誠正。循序不紊功夫。矢志前進。將人相我相。蕩然掃淨。視人猶己。性係同胞也。我性覺。同胞性迷。我心何忍。故並实踐親民渡眾。捨己從人。化人人為善之責。躋世界為大同之任。人人心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則我臻至善矣。
何曰至善。將我一杯之潔水。傾於大海之中。渾然不分。此至善也。假杯水有言纖塵之染。則傾海之後。亦顯然有班矣。至善者無極真空也。我之性大与無極合并。則我一身則非我矣。何也。大而無外窮極乾坤。萬物即我也。豈是四肢百骸之軀為我哉。如是則至善無階可升矣。
事從婦人孺子各皆能之。惟人自棄。何勝浩嘆。故古聖救世。先令世人由格物之功着手。而的上上之乘。苟一日克己。則卽一日聖賢。終身克己。則即終身之聖賢。至善者身儲焉。願天下萬民迴光反照耳。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乃聖人循循善誘。引人入聖之法也。人能知物有本末。返躬自想。一物能返本。何况人乎。
老子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植物尚能返本。人可不自警歟。人之本末為何。具 性 形 两層論。先天賦我之性。本源在何。曰 真理也。後天生我之身。本源在何。曰父母也。先後两層。大本大源。現已明曉。應當復性返本。歸於真理。盡孝報本。常順父母。果如是如植物之返本。則誠若天地。恆若日月。安有事而不終始乎。
由此明瞭。先天後天之分。洞澈本然傅染之性。斯近於至善之道矣。聖人深恐天下後世。讀是書誠易。行是書則望洋生嘆耳。故先以物与事作入德之徑。曉先後之殊。則不難趨進至善之路。內聖之功具足。則外王如風行迅雷之速。綱領條目。一以貫之。真如矢之不倚耳。
《孔孟中庸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呂祖中庸淺言新註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字解】:天乃理天也。命猶令也,性者理化萬殊之一也。率循也,道乃自性所具五常之道也。修乃盡性之能事也,教化也。
【節解 】:道自理天所出,佛心普渡萬緣。自性大源,賦自理天也。天者,非氣象之天。真空至靜無極理天也。在天命我之前曰理。既命於我之後曰性耳。理與性無別也。性本至靜,萬物皆備、五常具焉。落後天才蔽其真矣。如悟之覺之,克念除慾,復性本來面目。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實踐之。則入世曰人道,人道大備,出世則自合天道矣。
然覺性率性,初入德時,乃受聖人之教,及至覓性後,率性時,即受自性之自教矣。或問曰此何理?吾曰人人自性中,各具一部中庸。聖人先覺,探討自性之中庸,以盡其能事。載諸書面,以啓人人自性之中庸也。故修自性之中庸,乃初受聖人中庸之啓示,及自性圓明後,仍須力行自性之中庸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真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字解〉:離去聲。須臾者,頃刻之间也。聞聽也。
【節解】:所謂道者,即性中所具五常之德也。身離五常之德,則心性相悖。心與性悖,則蔽其真矣。是以不可須臾離也,離五德則無道,無道即無倫常,無倫常者,人道尚不能容,况天道益深嚴乎。是以覺性率性,為人生當前惟一要務,不宜忽作忽輟,以自甘墮落也。
應以虛無之性,自耕自耨,戰兢自持,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原性無瑕,則與真理可通耳。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非懼人睹也,懼理睹也。恐懼乎其所不聞者,非懼人聞也,懼理聞也。君子所修者理也,所戒慎恐懼者亦理也。小人所戒慎恐懼者,人睹人聞也,而不戒慎恐懼,理睹、理聞焉。君子小人由此辨矣。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字解】:見音現。見表現也。隱暗處也。顯昭著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節解】:性落後天,被氣拘物蔽,而失權衡,主自心焉。心者念善念惡,念起則流浪四播,如湍水之中,驟激微石,則水紋波波羅羅,層層外出,達至四週之極而後已焉。心者湍水中之微石也。一念善、一念惡,莫不波羅外現。天地鬼神悉共鑒之。
隱微者,心物欲動未動之間也。見顯者,波羅四週之寬大也。嗟呼!聖人所以為聖人,其初入德時,立志隱念,而後修其至德,以凝至道,化民教民,功同天齊,見於两大。其所見於道者,莫不始於隱念之立志也。
愚人之所以為愚人者。其初入德時,失之於微念。而後遂波逐浪,趨於下流,心物所發,身物之行,叠罪如山,变愚人為惡人矣。其所顯其惡者,莫不始於微念之立志也,故君子慎其獨者,乃慎隱隱微微心念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字解】:樂音洛。中節之中去聲。節即節度也。
【節解】:無極一動,生出太極,太極判分两儀,两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变化而生萬事萬物。追本探源,係無中生有焉。喜怒哀樂,即两儀四相之比也。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曰身中無極。喜怒哀樂既发之後,曰身中太極也。
未发之前,曰大中性也。既发之後,曰变象情也。故修道者,必須克情復性,自性與理無殊,天之所喜者,喜善也。天之所怒者,怒惡也。天之所哀者,哀群生之性迷也。天之所樂者,樂群生修道以覺自性,歸根還本源也。
我自性之喜怒哀樂,與天相同。則無不中節矣。所以中者天之理、地之樞、人之主也。自性所发,喜怒哀樂,皆以天地之中理,則內含太和矣,抱此道以啓群性之迷,則我一身,即天下之大本也。
試觀末運浩劫,厲氣彌空,皆人人失其中和之道,所致焉。我抱性中之太和,匡正人心,以期化轉末運之厲氣。易風移俗,復轉古風達性中太和於天下。猶春風靄靄,所到之處,動植潑,均沾恩沾惠,此所謂和也者,天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字解】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
【節解】:此一節乃將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廣行遠,以造乎其極之徵驗也。故先將我己身之天地,正其位。己身之萬物遂其育,則己身中之天地,遂蹈中履和矣。然已蹈中履和,何能化轉乾坤之厲氣,宇宙殺機?
必須極力將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廣行遠,使人人身中天地,各正其位,人人身中萬物,各遂其育,則整個之大天地,豈不轉災殺為吉祥乎。蓋群生身中天地萬物,與整個之大天地大萬物,一體連貫焉。群生身中之天地萬物,各得其位育。則整個天地萬物,安能得其位育乎!蓋其返求諸身也。
【中庸總論】
中庸一書,首言天命之謂性。何謂天命?天者理天。命者一理萬殊,賦於人人身中故曰命。由是觀之,理乃性之大源也。在未賦性於人前,乃真空至理。無在無不在,大無不包,微無不入。渾渾噩噩,圓陀自如也。既賦性於人後,散則支配全體,聚則歸於微渺。然人但知性之用,曰知覺運動,及其性之體何在?
則即弗知。此人人迷本之故也,天之所命至善純潔之性,寄托人身何處?必須得聞至道之人方知。或問曰,至道何處覓也?吾應曰,至道已降塵寰,普渡大開,希各善男信女,迅訪速求,勿失良辰焉。
至道者何?曰修性也。修性歸理曰聖,由性入情曰凡。故聖人先知一身自性之所在地。復達於知覺運動週身之用。由己身小無極,而通大無極矣。是以聖人所注者慎獨。慎獨者何?即畏身中之小無極也。由這一點看來,人須先修至德以凝至道。則聖域賢關,咫尺眼前矣。
故聖人以至道化民。先使人人明曉性源之所在,曰係自理天而賦。然教之以格、致、誠、正功夫,將自性復初,率我自性能事,實踐於外,此乃聖人化行俗美之道也。是以中庸首節,曰天命,曰性,曰道,曰教,經旨奧意,已言盡無遺矣。
其下係用也。乃言矣明曉性之大源,性之所具。首先戒慎恐懼。戒慎者何?慎己所獨知之地也。恐懼者何?懼己心流浪播四週也。由是觀之,我之一身,即天地之大本。我之一心即天地之中耳。能進行到此步功夫,身中之至道,是不可須臾離也。以我自性之中和正氣,以化轉天地之厲氣。
由我一身外推,盡性之所知,發性之所能。以化人人咸令覓其自性也。如人人身中天地得位,人人身中萬物得育,則整個大乾坤可不整而安矣。何也?天地者,人人之逆旅也。群性之自天,亦即無極真空之天也。群性自天各得其位育,則乾坤安得不效順乎。
(孔子百句精選、大學、中庸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