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著《弟子規》
〔前言〕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与教育學家,對中國的之化有很深廣的影响。他的思想一直流傳和遠及到全世界的今天。他深信道德教育、品德和紀律是兒童基礎教育,從小就該落实在孩童日常生活中。不像現代的父母反對体罰,中國古時候做父母的感謝和鼓勵老師因子女不乖而責罰他們。
古時候父母認為孩童必須先把自已的品行道德奠定好基礎,才能進一步學習其他科目。沒有好的品行道德做基礎,學習其他科目也是枉然。古人求學的目的在作聖作賢,為人民服務,不是為名聞利養。
千百年來這本小冊子曾是做学生應有的標準,也是一個幸福人生的指歸。依現代的標準似乎後嚴格,但是古人覺得孩童從小就該有紀律及品德修養,那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紀律和品德修養,孩子長大後不会有成就。譬如說,如果孩童從小就不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後怎么可能会遵守禮法?現在的家庭不是子女聽從父母,而是父母要聽從子女。老師怕教導及懲罰學生,因為怕違反法律保障下的兒童人權和被父母親控訴。
現代的人生逢亂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与環境之間的關係,父母与子女之間的關係,夫好之間的關係,君臣之間的關係已完全瓦解。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人与人之間不再講求倫理道德。我們的心理環境被污染,我們的家庭制度破裂,離婚率有始以來已達到頂點,地球受到污染,也很快就再适合人類居住。
做父母、老師對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感到擔憂。希望這本小冊子能給大家做参考,作為我們的指導方針,帮助帶領下一代走向一個和平的社会与世界。古時候的中國以男性為主,只有男孩才能上學,因此這本冊子所有的代名詞都是用男性的。但是對現今的社会‧它适用於所有的兒童基,男性和女性都包括在內。
澳洲淨宗學院翻譯組
《弟子規》
【總敘】
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2、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3、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变。
4、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5、親所好。力為具。親聽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6、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7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变。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8、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9、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10、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11、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12、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謹】
13、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使溺回。輒凈手。
14、冠必正。紐必結。與履。與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15、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适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16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我閾。勿跛依。勿箕踞。勿搖髀。
17、緩揭簾。勿有声。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18、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声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皆不難。
【信】
19、凡出言。信為先。詐与妄。第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20、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21、見人善。即思齐。縱去遠。以漸躋。见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22、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23、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24、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汎愛眾】
25、見是人。皆湏愛。天同覆。地同載。
26、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27、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28、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两虧。
29、凡取与。貴分曉。与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30、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31、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坏。
【餘力學文】
32、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
33、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34、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坏。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坏心志。勿自暴。物自棄。聖每賢。可訓致。
《弟子規》
之﹝幸福的人生指歸﹞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弟子規》是中國古聖來賢的教誨。首先他教導我們該怎么孝順父母,和尊重敬愛我們的兄弟姐妹。然後他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所有人、事、物,要如何保持小心謹慎,要我們做一個有信用的人,教我們要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
〔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接著他教導我們應該要平等的去愛護一切眾生,要親近仁慈、有德行的人,向他們學習。我的必須先把自己本份內的責任都做到了,如還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才可以更進一步學習研究文學藝術,來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質。
(摘自於:孔子<論語>學而篇。這是孔子、孟子以及其他中國古聖先賢所教子的,孝、弟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固有的基礎。"孝"是孝順。考的概念是要瞭解祖、父母与自已的關係。把"孝"字分開來看,上面是由"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表示老一輩跟小一輩是同属一体,所以提倡敬老怀幼的傳統美德。"弟"就是要兄要有愛,弟要恭敬,才能達到和睦相處。)
【入則孝】
第一是章:在家要孝順父母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當父母在呼喚我,我要馬上回答他們。父母命令我做的事,我要趕快去做;對父母的教誨,我要恭敬的傾聽。對父母的指責。我要順從承受,並且還要努力的改過自新。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变。〕
冬天我要讓父母的身体保持暖和,夏天能保持涼爽。每天早晨我要跟父母請安,表示我對父母的關怀,夜晚我要讓父母安睡。
出門前我應該先稟告父母,讓他們知道我去那里,因為父母時刻都在為子女們操心。回家後、我應該先拜见父母,讓他們知道我已回來了,好讓父母安心。居住的地方要固定,生活要有規律,做事要有恆心,不要隨意更改自己的志向。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合情理,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就是不孝,因為父母不会願意見到子女做不合情、理、法的事。東西雖小,不要私自收藏東西,父母知道後,一定会感到很傷心的。(父母感到悲傷,由於小孩從小就私藏東西,將來長大後)很可能会做貪贓枉法、禍國殃民的事。)
〔親所好。力為具。親聽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愛好,我盡力為他們準備好。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果有人、事、物令父母感到厭惡,我也要盡可能謹慎地為他們除去。
如果我的身体受了傷,我的父母会担憂。如果我的德行不好,我的父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如果父母親愛我,孝順父母並不困難。但是如果父母憎厭我,我還是能夠一样的孝敬他們,那才符合聖賢行孝的標準。
(對於不合情、理、法的愛好,要婉轉勸守父母,誘子父母走向正知正見。人的道德修養:五常有仁、義、禮、智、信;八德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父母有過失、要力勸他們更改。勸的時候,要表情委婉,声音要柔和。如父母不接受勸告,我們可以等父母心情好些,再次勸他們,如果父母還是不肯接受,就試用哭泣的方式使父母覺悟。即使被父母鞭打,我們心里絕不能起怨恨心。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变。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生病了,所喝的湯药,我們自己要先嘗過。我們早晚都要在父母的床边細心的服侍。替父母守喪三年期间,我們應該要常惦記著、父母養育之恩未報而感到悲傷哽咽。在這段時間內,家里的佈置應該有哀泣的氣氛。我們應該要避免去遊樂場所、参加喜慶典禮或是大吃大喝。要依禮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以至誠的心祭祀父母。侍奉已過世的父母要如同在世一样,不得經率。
(父母生病喝药,做兒女的先將煎好之药,先嘗過溫度、苦味均合适,才給父母之用。關聖帝君在《明聖經》有云:「病医药,必自煎、即須嘗過獻親前。」父母過世後我門以沉痛的心情籌備喪事,往後每年祭祀時,我都要像他們仍在生一般事奉的心情來紀念他們。)
【出則弟】
在外做弟弟應有的標準原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為人兄長要友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應該要尊重敬敬愛自己的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就是在孝敬著父母。當兄弟姐妹懂得重视同胞情義超過財物,彼此就不会為了争取財物而產生怨恨。如彼此說話都能謹慎、有耐心、能容忍、忿恨的心理自然就熄滅了。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無論是吃、喝,還是在坐、在走,都應該讓長者先,幼者跟隨在後。如果長者在叫喚人,要立即代長者去叫。如果那人不在,自己要馬上回來向長者報告,並且要代替那人為長者服務。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中國古代的礼義,稱呼尊長不可以稱他的名。在尊長前,不要賣弄自己的才能。在路上遇到我認識的長者,我應該要快速向前跟長者鞠躬敬禮。如果他不開口跟我說話,我應該恭敬地退立在一旁。當我正騎在馬上,在路上遇到我認識的長者,我應該下馬跟長者致敬。
如我是乘坐在馬車上,我就應該停住馬車後下車跟長者先致敬。然後請問長者是否能讓我載他一程。在路上遇到我認識的長者經過,我應該要恭敬站立在一旁等候,等長者走遠見不到了,我才能離去。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當尊長還站立著,我不可以坐下。要等長者坐下後,長者叫我坐,我才能坐。
在尊長前,說話声音要低,如果太低,聽不清楚,也是不适宜。会见尊長,要快步走到他面前,離開時,动作不要太倉促。回答長者問題時,眼睛要正视長者。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侍奉自己的伯叔或堂伯叔,要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样。對待堂兄弟、表兄弟,也要如同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一样。
【謹】第三章
每日的生活行為要小心謹慎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使溺回。輒凈手。〕
每天早晨我要比父母起的早,夜晚要等父母睡後,我才去睡,當我覺察到時间一去不返,自己一年一年的变老,就該格外珍惜眼前的光陰(中國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早晨起床後先洗臉、刷牙。上完廁所,要馬上把手洗乾淨。
〔冠必正。紐必結。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的紐扣要結整齊,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齊。(「冠」,古時男子頭上帶帽,表示他已成年;中國古代人衣服衣鉤需要打結。)帽子和衣服要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要亂放,不然衣物会被弄髒。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适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穿的衣服要乾淨,是否華丽並不重要。穿著要适合自己的身分和地位。在家的穿著也要合乎傳統和習慣。對飲料和食物,不要挑剔。吃的份量要适中,不要過飽。自己年紀還輕,不要學会喝酒,酒醉後的形象是非常醜陋的。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依。勿箕踞。勿搖髀。〕
走路時,步伐要輕鬆,要穩重,站立時,身体要端莊,要正直。作輯時,身体要彎的深,手臂要圓,禮拜他人時,要恭敬。脚不要踏門檻。站立時,身体不要歪靠在一隻腳,坐時两腿不要叉開或伸展。要搖动身体的下部。
〔緩揭簾。勿有声。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掀開門簾的時候要緩慢,不要發出声音轉彎的時候要留足夠的空間,不使碰觸到到棱角。手握著空的容器,要如同滿的時候一样小心謹慎。進入一個空的房间,要如同進入一個有人的房间一样。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做事不要匆忙,太匆忙容易導致多錯誤。不要怕担任艱難的工作,但也不要以為很容易,就輕視而草率的去做。避免去鬥爭或胡鬧的場所,絕不過問邪惡或不正常的事情。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声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進入房子大門以前,要先問房里是否有人在。進入房间以前,一定要揚聲,讓別人知道有人將要進來了。若是有人問是誰,告訴他自己的名字。如只說是我就不能另人分辨明白。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皆不難。〕
借用別人的物品,必須先得到別人許可才可以拿來使用。如果事先沒有問就拿來使用,那就是在偷窃行為。借用別人的物品,要按時歸還給別人。以後如果有急需,再借就不会有困難。
【信】第四章
要做一個值得別人信賴的人
〔凡出言。信為先。詐与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只要我開口說話,就要講信用。怎么可以用欺騙的言語或者是打妄語呢?話說太多,不如少說幾句,要說真話,不要歪曲事實。奸詐狡猾的言語,骯髒醜惡的言詞以及市井小人不良的習氣一定要戒除。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如果不是自己親眼所見,不要輕易和人言說,尚未肯定過的事實,不可輕易宣傳。給別人知,如果不是件好事,不要輕易的承諾。不然無論我做還是不做,我都錯了。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只要說話,就該要有重点,要說的舒暢,不要說的太快,也不要說的模糊不清。別人的說長道短,如与自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等。
〔見人善。即思齐。縱去遠。以漸躋。见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見到別人行善,要馬上想到向他們看齊,即使現在跟他們相距還差的很遠,我已經開始慢慢的跟上了。見到行別人造惡,自己即時反省。如果我犯有同样的過失,要馬上把它改正,如果沒有,我要更加以警惕自己不要去犯。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唯有當我自己的道德、品行、学問和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我該勉勵自己努力的去改進。如果只是自己的衣服和飲食不如人,不要為此而憂感到慚愧。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如果我聽到別人批評,就会生氣﹔聽到別人的讚美,就会感到高興;坏朋友会接踵而來,好朋友会遠離我而去。如我聽到別人讚嘆,就起恐慌;聽到別人批評,反而感到高興;有誠信又能諒解我的道德人士,才会逐漸願意与我親近。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如果自己無意犯了過失,那只是一個錯誤。如果是有意的,那就是造惡。如果自己能把過失改正不再造,就不再有過失。如果自己犯了過失不承認,還想去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汎愛眾】第五章
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
〔見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只要是人,不分國家、種族、宗教,都應該平等的愛護。我們被同一個天空庇護著,我們同住在一個地球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有崇高理想及道德水準的人,名望自然就高。人們所重視的,並非在一個人的外表。才能出眾的人,名望自然大。人們所服從的,絕非因為一個人会說大話。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才幹,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与才幹用作享受,要服務於大眾。對別人的能力才幹,不要輕易的毁謗。不要諂媚有財富的人,不要瞧不起貧苦的人。不要厭棄舊朋友,只喜歡新交的朋友。當別人正在忙,不要用事去打攪他。當別人的心正感到不安,不要用話去打擾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別人的缺点和短處,不要故意去揭穿它。別人的私事和秘密,不要去說給別人聽。稱讚別人善,是一件善行,當別人知道自己被受肯定,就会愈加勉勵自己要更加精進。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两虧。〕
宣揚別人惡,是件惡事。做多了,當傷害達到了極處,災禍就跟著降臨了。如果我們能互相勸勉向善、彼此的德行都会因此而建立。如朋友有過失,我不告訴他,我們双方都是錯的。
〔凡取与。貴分曉。与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無論是"拿"還是"給",要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給的要多,拿的要少。我要求別人做事,要先問自已願不願意做。自已不願意做的事,不要要求別人去做。別人給我的恩惠,我一定要報答。我對別人的怨恨,一定要忘記。我報怨的時間要越短越好,想報答別人的恩惠的心要長遠。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對待侍女和僕人,自已要端莊有禮。雖然自已端莊有禮很重要,待他們要慈祥、要寬厚。如果自己利用權勢使他們服從,他們心里会不以為然。如果我能以理來勸服他們,他們才会無話可說。
【親仁】第六章
親近、學習仁慈有德行的人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我們雖然都是人,但不同類。大多數人都很平凡,唯有極少數的人,有至大至善的品行道德。果真是一位有品德的人,人們才会很敬畏他。他不怕說真話,也会去奉承或討好別人。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坏。〕
如果我能親近又能跟隨一位有德行的人學習,我能得到無限的好處。我的德行日日会有進步,過失天天会减少。如果我不肯親近又不肯跟有德行的人學習,我的損失是很大的。沒有德行的小人,会跟我愈來愈接近,到時無論我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
【餘力學文】第七章
做好本份再研習文學藝術
來提昇自己的 精神生活品質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
如果我不積極去落實自己所學,只是在表面上作功夫,繼續不斷的学文,那只能使我浮而不實。我將会成為一個什么样的人呢?但是如果我積極去落實自已所學,卻不肯再繼續深造,任憑自己的見解,信以為真,其實我對事實的真相還是並不明瞭。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讀書的方法,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三点:心到、眼到、口到。對聖、賢人的教誨,要相信、要照著去做,這都是很重要的。剛開始讀一本書,心里不要去想著另一本書。這本書還沒讀完,要開始讀另一本書。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要給自己寬裕的時間讀書,要加緊用功。當自己的工夫成熟了,自然一切都明暸。心里如有疑問,要隨手把它記錄下來,向有學問的人請教,為的是要求取一個正確的解答。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有不明处,多念幾遍,念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懂了。)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房间要持整齐清潔,牆壁要侏時乾淨,自已的書桌要保持整潔,毛筆硯台要放端正。墨條如果被磨的偏向一边,就会顯示出自己的心不端正。如字寫的潦草不恭敬,就会表示自已的心地不正常。
〔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坏。就補之。〕
書籍歸類後,要按次序排放書廚或書架上,要有它們固定的位置。書讀看完畢後,要放還原處。雖然有急事,打開的書卷還是要捲起來捆綁整齊。見到有殘缺損坏的地方,要馬把它修補好。(「卷」是竹簡‧發明紙之前,古人拿竹子削成片狀,在上面剋字為書。)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坏心志。勿自暴。物自棄。聖每賢。可訓致。〕
如果不是聖賢的書籍,要丟掉一律不看。這一類書籍会閉塞自己的聰明智慧,敗坏自己的心志趣向。我們要愛惜自己不要甘於墮落。只要肯真幹,成聖成賢是人人漸慚都可以做到的。
《弟子規》完結篇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