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7) 点击次数(656
燃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卷下)

燃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

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卷下)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若能清凈業障盡消

後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刦。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復次,即大洞經,所謂千和萬合,自然成真之意也。但世衰道微,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多為人所輕賤,然所以惹人輕賤者,必是人前世罪業,應墮惡道,今受此輕賤,宿世罪業,便從此消滅。罪業既消,而功行漸深,何難得菩提之果?切莫以世人輕賤之,故便生退悔心也。

即如佛往日,曾經無量阿僧祇劫之苦,於我受說之師、燃燈佛前,得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八百四千萬億者,喻易道之逆數,那由他諸佛者,喻彼家真炁之光明。悉皆供養承事者,蓋彼時功行未圓,不敢行波羅蜜之功,以採大藥。無空過者,惟煉性功而巳。若復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以至於明心見性以行波羅蜜之功,則較我前日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並至算數,譬喻所不能,蓋知之非艱,行之維艱。

 

聞道者,虛得其訣,不知行道者,實踐其功相去何啻天淵也。但以此經秘密,礙難下辭,是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而功德誠難具說,佛若一一具說,而聞者之心,反多狂亂,或狐疑不信。狂亂者,肆情縱欲,不知淫亂之所陷也,是誠地獄種子。狐疑不信者,招搖誹謗,實為大道之賊。佛因呼須菩提以警後世曰,是經義趣深蘊,不可思議,而果報亦安可思議哉?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成佛究竟本無我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与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与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爾時者,乃龍女獻牟尼寶珠之時也。道家以此時為得玄珠,自須菩提以下,至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句,与第三分語意略同,但第三分言人當發普渡群生之心,而此分並前此發普渡群生之心,亦當渾化而忘之也,初入道者,以發大誓願之心,自為策勵。而工夫至此,凡一切平日發大誓願之心,皆以為性分內之事。直視為固有,而絲毫不留芥蒂焉。自如來於然燈佛所至無實無虛,与第七分十四分語意略同。但七分言無有定法,尚有法在,是法尚未空也。此言實無有法,而萬法皆空矣。

十四分不著四相。專指布施忍辱說,此則無所不包也。自是故如來說一切法,至末句真是菩薩,与第十分相似,但十分中,非莊嚴大身等語,當是虛論其理。此則通達無我法,便真是菩薩。不雖立地成佛,並舉其功效也。

爾時龍女敬獻牟尼寶珠,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云者,蓋欲叩其此時之性功与前之性功,有異同否也?佛告之曰,命功乃一時返之事,而性功乃徹始徹終之事。且此時之性功,比前更宜入於純粹也,凡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言當生其道心,活活潑潑,空空洞洞,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為我滅度之心。

 

何以故,蓋其心稍有芥蒂,前比雖不著於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而今尚未入於神化也。所以者何?蓋滅度一切眾生,原係性分固有之事,並非因有成法可學,陳跡可踐,而此發三藐三菩堤之心也。試問須菩提,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而須菩提直以為無。吾乃深美之曰,如是如是,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果有法可得,而燃燈佛即應授我以成佛之法。令我立地成佛,必不至授我以記曰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來世者三十年也。釋者解也。解脫一切塵緣也。迦者,增長也。蓋道高一丈,而魔障每隨大道以增長。非有大功行,不能解脫,而使群魔為之護衛也。牟尼者,即龍女所獻之寶珠也。蓋必得此寶珠,方算大丈夫之功成名遂也。燃燈佛与佛授記如此。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夫記乃傳燈之心印,成佛之口訣,既授之,而必約以三十年之後可知全憑自家努力,功圓行滿,方敢遵行所授之記。噫,實覺無有法可得也。

然以為無法,而又授我以記,則其法似為實,既授我以記,而必限以三十年之後,則其法似又屬虛噫,此其機關,正要自家參詳,自家猛勇,蓋其法乃是無實無虛。故無法可得也。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成佛之法。然所言一切法者,究非成佛之法,欲證菩提果者,慎勿以得法為可恃也。

試問須菩提,名一切法者,譬如人身長大,其身可恃否?須菩提則曰,如來說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故強名曰大身。吾因呼須菩提曰,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蓋言者心之聲,有是言,必有是心,故不名菩薩。何以故?菩薩之證果,實無因有成法,而始發此願力,此所以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人我眾生壽者之法。吾又呼須菩提曰,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即不能離相以度眾生,亦不可名為菩薩。何以故,菩薩以大道度人,並菩薩之心俱忘,何有於外相之莊嚴?若菩薩通達,此無我法,方算真是菩薩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萬法歸一本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既得無我法之後,已證實相,非寂然無覺照也,有覺照,則真空不空自有實見可憑。因問須菩提,如來有肉眼不?肉眼者,照徹眾生形色也。且問有天眼不?天眼者,徧照三千大世界也。且問有慧眼不?慧眼者,返觀內照,常如琉璃世界,真性無一毫瑕疵也。且問有法眼不?法眼者,以大乘之法,最上乘之法,普度群生而又萬法皆空也。且問有佛眼不?佛眼者,上照三十三天,現百寶之祥光。下照一十八重地獄破九幽之黑暗也。

而須菩提俱以為有,佛說有此五眼,則清虛光明之氣,即澈上澈下,所謂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也。天下無處不有清虛光明之氣,即無處不有佛。天下無人不具清虛光明之性,即無人不有佛。而天下一切眾生之心,稍有妄心,如來豈不能悉知乎?試問須菩提,恒河中之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說是沙,而以一沙化作一恒河,一恒河仍具此恒河之沙數,而以此恒河沙之恆河沙數,一一化作一佛世界,佛世界如此恆河沙數,其世界可算多不,而須菩提直以為多。

 

佛因告之曰,爾所國土中,若此恆河沙數之佛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若干種種妄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強名為心。所以者何?蓋人不可有過去之繫憶心,不可有現在之游移心,不可有未來之期冀心,此三種心,皆是妄心,不可入道。夫一切妄心,佛既能知,爾等一切真心,佛豈不能知乎?故爾等凡有一分真實無妄,佛即与爾一分性分之福德。凡有一虛假矯飾,佛即減爾一分勢分之福祿,爾等一切儒生与一切僧道,各宜勉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身徧界通化無邊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凡一切妄心,既不可有,蓋妄心不但不可以入道,即以修布施之福德,亦不可有妄心。有妄心,則預為希冀福德。是布施時先著於相,其得福德也,終覺有限。試問須菩提,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否?須菩提以為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因告之曰,但布施時,不可著於相,而以己之福德為實,若自以為實,而修福德,如來即不說得福德多也,惟修行者,雖廣施陰德,徧滿人間,亳無希冀福德之念,是以福德為無也,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与第八分略同,但第八分言七寶布施不若持經。是望人入道,不可專以布施為福德,遂不修性命,非不用布施也,此言七寶布施稍著於相福德有限,是言人之了道,更要保守平日不著相之心性,以行布施,方可授仙職而成佛果,以享無量福德,甚矣。性功真是徹始徹終之事也,毋忽毋忽!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色相皆妄離妄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布施以修福德,既無妄心,而自家之身相,豈猶不能看得空乎?試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具足色身如三十二相,毫無欠缺之類,然雖具足,究係色身也,而須菩提直以為不可見。蓋知具足色身終是落空亡也。且問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具足諸相能飛行變化,地仙之類,佛羅漢果是也。

而須菩提直以為不可見,蓋知具足諸相,未能煉神還虛,即不能打破虛空,与太虛同體也。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欲人即延年住世之色身,以修無極虛空之法身。此言具足身,是欲人即延年住世之色身,以見無極虛空之法身。

十三分言三十二相,終是假合,以此見如來,不如持經,以修心性,是引人以修心性。此言三十二相,固是假合,即具足如羅漢果之飛行變化,亦未必真實,是望修最上一乘之法身也。辭同而意究不同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法無可說所說非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既不可以色身諸相見如來,又恐人以為為他人說法,遂足以見如來,佛因呼須菩提以示之曰,勿作是念,如來有所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是不能解佛所說之義趣深蘊也。蓋雖有所說法,實無法可說,因強名為說法。何也,說法者,只可說其糟粕,而成佛之真諦,實在自家心性。

爾時慧命須菩提,因問未來眾生,生信心否?此爾時者,度同類以報德之時也。謂之慧命須菩提者,此時一齊開以大智慧,使之同居洞天福地,不以眾生視之也。佛又示須菩提曰,彼雖眾生,而實各有佛性,彼實非眾生也。然困而不學,終失其佛性之真,又不可謂彼非眾生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強名為眾生而已,蓋眾生一念凈信,而佛性即現,果能從此擴充,勤修心性,則眾生即是如來。尚得謂之眾生乎?

是眾生之為眾生,實眾生之自限於眾生,是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受盡無量苦惱,而如來時時接引眾生,何嘗以眾生視眾生乎!

                                                     

【無法可得分第廿二】了悟性空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深解無法可說之義,因白佛言,佛之證果,不為法所拘,為無所得耶,此乃悟後信辭,非疑辭也。無者安靜虛無也。即行波羅蜜功時,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之真境,造到極處也。凡行力時,能安靜虛無,方得先天之元炁。不然只得後天之穀氣。故曰,此事乃安靜虛無之道並非提吸採戰之術,凡住意方所,用力採取,是送性命。而非修性命也。

 

佛言如是者,此言必待先天中之先天,發動於兌宮,方是我心虛無所得之時也。重言如是者,此是大周天移爐換鼎之實功也。再呼須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者,蓋性乃無中之真有;命乃有中之真無,性命雙修,無与有方合而為一。少者即八卦中之艮為少男;兌為少女。無有之上,加一至字,言無与有合一之功,造到極處。

則我与同類之人,皆能返老還童,超出三界之外,而如來之正法始得。法字左從水,右從去,示人只可得先天無形之氣,不可得後天有形之精。全經法字,皆作如是,觀彼名為證果者,亦如是而已。

【淨心行善分第廿三】以清凈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沒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復次,此復次,乃證果列仙班之位次也。佛既示須菩提,以無有少法得,但此時位登大羅,道高德重,而稍有人己高下之見,則虛空之中,不能駐足,勢必仍將墮落於凡塵,而与眾生同受苦惱也。因示須菩提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上天陪得玉帝,下地陪得乞兒,一切胎卵濕化,皆有佛性,無有高下之分,是以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仍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相代天宣化,以修一切善法,善法,即如來之正法。

 

曰正法而曰善法者,善即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之意善字上從羊,即兌宮月華也。中從廾,即河圖中宮之十五,与洛書中宮之五,合而為廾也。下從口,即河洛相交時口對口,竅對竅也。以修一切善法者,用自修度己之功,度盡一切凡夫也。然所謂善法者,亦不過借此度眾生,而我心常合於虛空之無聲無臭,究竟無一善法住於心中,以我之心性,已歸於萬有皆空,且空無所空也。故如來說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廿四】福智甚大無物可比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

 

:真實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緣修一切善法。而善法之修,莫大於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使之同歸正果。佛因示須菩提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之高,夫須彌山,為天下眾山之王,其高大莫可比倫也。

設使此山化為三千大世界之多,有人聚高大之七寶,与須彌山王之高相等,且高大之數,其多与三千大千相等,持此以用布施,其福德之高大,應無量也。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蜜之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布施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並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尤為無量福德也。

蓋入世之福德,終有盡期,而出世之福德究無盡時。是所望於受持解說者,此分与八分十一分十九分相似,而究竟有別,蓋八分言聚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是以持說為重。此言福德無量,是以福德為重。第十一分以恒河沙數,喻言福德之甚多。此以須彌山王,極贊福德之極大。十九分重在自家以福德為無,而視福德為假。此言福德極大,重在人之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其意絲毫不与前意重複,人當熟玩之。

 

【化無所化分第廿五】聖凡同性化無所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如來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持說之福德,極其高大。而此經之功德,真無量也,以其能度一切眾生也。然此經雖能度一切眾生,皆要眾生之自度,而与如來毫不相涉也。佛因呼須菩提曰,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一切眾生。須菩提,萬不可作是念也。何以故?如來不過示以日用之常道,而眾生,依日用常道以修之,便能人人成佛。實屬眾生之自度,無有一眾生為如來度者,若有一眾生,非自度而為如來所度,是如來仍有我人眾生壽者。

蓋如來之度人,如天之因材而篤,實無心而成化也。其栽培傾覆,皆眾生之自栽自培,自傾自覆,譬如時雨之潤物,朽腐者沾之,反并其朽腐,滋榮者受之,愈增其滋榮,而造化何容心焉。知造化便知如來矣,此如來之所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也。如來既無四者之相,而間或自說有我者,當知如來說有我因指示凡夫,而強說有我,以与凡夫相對耳。故如來說有我即非有我,而凡夫不知,遂以為如來有我也。

然佛有佛之佛性,而凡夫亦有凡夫之佛性。故如來說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為凡夫,誰謂凡夫不可以成佛哉!

 

【法身非相分第廿六】清凈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佛与凡夫之性,既無聖凡之分,可知重在法身之真性,不在色相之假合矣。佛因呼須菩提曰,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而須菩提以佛性既与凡夫相同,而其身相應亦与之相同遂疑而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因示之曰,汝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是取其色身莊嚴也。若止論色身莊嚴,則莫如轉輪聖王之色身矣,轉輪聖王,管四生六道之聖王也。如地藏王之類,彼之色身,極其莊嚴。應与佛之長居西方享極樂於靈山者同一如來矣。須菩提恍然釋疑曰,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爾時是囑咐同類者,雖居洞天福地,不可起一凡情之念,以致自家墮落也。而開示後學之意,即可於言外得之。以色見我,是不知我之見而不見也。以音聲求我,是不知我之聞而不聞也。行邪道者,是凡情之念復動,不能以道心止之,尚得愎見如來乎?勢必仍墮於凡夫之窠臼矣。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前五分十三分,係須菩提先已悟徹三十二相,不可以見如來。自言以陳於佛前,此乃佛恐須菩提執相之見,未能除得凈盡,就其所有疑,而呼彼之名以解其惑也。

 

 

【無斷無滅分第廿七】依法修持不應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色与聲音,皆不可見如來,而萬法又歸於空,佛又恐後人執無法之無字,而落於頑空。因呼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乃泥於有相,固不得見如來矣。汝又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又泥於無相,亦不得見如來也。蓋相固屬假,究竟要借假修真。相既不可滯於有,又不可淪於無。而法亦可知矣。

    夫萬法雖空,而傳燈究有秘密,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是又無法可說之無字執著也,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諸法不說斷滅相,以有法為可恃,固不可以無法為空寂,亦不可有法而若無,無法而實有有而非有,無而非無,有有無無之中,自有玄牝之門玄牝之門,即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即是波羅蜜之真經所在,是在人之善悟耳。

 

【不受不貪分第廿八】一塵不染何貪何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

薩勝前菩薩所的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諸法既不可斷滅,倘或藉此法以貪著福德,終非菩薩之心性。佛因呼須菩提曰,若有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此菩薩之福德尚屬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忍者,含忍一心清凈,量比滄溟德合天地。積累而至於成仙成佛,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以菩薩所作福德之事而無受福德之心,其心絲毫不受諸福德也。須菩提應之曰,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佛因明告曰,菩薩所作一切福德,其心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然欲受福德,而福德反隘。不受福德,而福德反多。是殆有不受之受乎?聚寶布施,福德有限前分言之再再,俱是虛論其理此則示後學以下手工夫,亦不可略布施,而稍存慳吝也。

 

【威儀寂淨分第廿九】真性寂靜不假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福德既不貪著則諸相皆空矣。諸相既空則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自然打破虛空,以太虛為體,安有來去坐臥之跡乎?來即易所謂大來,進陽火之功也。去即易所謂小往,退陰符之功也坐即進陽火時行地天泰之功,宜坐以行之也。臥即退陰符時行天地否之功。宜臥以行之也。此皆初入道者,行波羅蜜之實功也。

    若以此視如來,是人不解佛所說如來之義,何以故?所謂如來者,浩浩蕩蕩,充塞兩間,宇宙虛空之所在,即如來之所在。蓋以真空為法身,大包乎六合之外,超今古而莫測其始,小則入於無間之微,藏宥密而莫測其終,凡眾生有一念之誠,即應念而來其來也,實無所從來。眾生有一念之妄,即隨念而去,其去也,亦無所從去。

    或來或去,眾生渾不自知其來去,不惟眾生不知其來去,即如來亦共不知其有來去。既無來去,則進陽退陰,皆無所用其功,又安用夫坐臥哉。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之理實無有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实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既無來去坐臥則凡夫無所捉摸,往往妄為猜測,不知內修心性。竟至入於旁門左道,其妄念不啻微塵之多。佛因譬喻以示須菩提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碎為微塵,寧為多否?而須菩提以為甚多。謂是微塵眾,本非實有,若果是實有,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蓋佛說微塵眾,以其非微塵眾,因強名為微塵眾。微塵眾既非實有,而世界可知矣。

   

故凡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實有,是強名為世界,若世界果是實有,則即是性命雙修之一合相矣。蓋世界原是假合,劫盡仍壞。豈若一合相之大道,歷劫不壞乎?道雖有一合之相,究竟是無相之相。故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強名為一合相。

    夫此般若波羅蜜之真經,無一非一合相之道。全經千言萬語,皆是此一合相之實功,何以謂之一合相?蓋一陰一陽之謂道,有陽無陰,則為獨陽。有陰無陽,則為孤陰。故修道者必以陰中之真陽,合陽中之真陰,一合相者,蓋合二為一也。須菩提乃見於此,語及於此,噫此經已將天機洩盡矣。

    吾因戒須菩提,勿妄為輕說曰,所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輕說著也。此即是無法可說之秘密天機也。若妄為輕說,而凡夫之人,往往六根不能清凈,使貪著而欲行其事,是欲修其性命,而反傷其性命也,伊誰之咎哉?此其所以不可輕說也。若以為度盡凡夫,遂不謹慎而洩天機,是欲度眾生,而實所以戕眾生矣,能免於天譴乎?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如是諸見法相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凡夫貪著其事,反有以傷其性命。以其人我眾生壽者之見未空,故貪著其事,便墮於人心之危,而魔障蜂起,人心之危者不能安,道心之微者何由著?佛因呼須菩提曰,倘有凡夫,不能空我人眾生壽者之見,反藉口於佛,亦曾說我人眾生壽者之見。試問此人,解我所說義否?而須菩提,直以為不解如來所說義,蓋深知世尊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強名之而已,良以佛法神通廣大,原係萬有皆空,一塵不染也。

 

    佛因須菩提,既知此意,即迎機示之曰,凡發阿耨多羅千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皆應空空洞洞,如是得法以致其知,如是行法以擴其見,如是傳法以啟其信解,用法而不存知法相故,凡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為法相。

    通經屢言四相不可著,第三分令初入道者,除去四相,方可入道,是除去色界中之四相,十七分示學道者於見性之後,徐去四相,是除去欲界中之四相,此言除去四相,乃除去法界中之四相也。極有淺深,須當辨別。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應現設化亦非真實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法相既不可生,而此經究宜受持演說。何謂阿僧祇劫世界?蓋有世界,即有佛法,有佛法即有僧,有僧即有護法,此言阿護修行之僧,行法於祇樹園中,無量百千萬億劫也,以此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較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更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以修出世之福,其福勝彼。

然演說之法,當云何演說?蓋宜空其法相,如如不動,如如者玄之又,眾妙之門。示人以九轉大還全功,不動者,四相皆空,乃有為中之無為法也,所謂修出世之無量福也。如僅修世間之凡福,是著於四相而不能空。乃入世之有為法也。一切有為之法,較出世之無為法,不啻浮生之夢幻,海漚之泡影,草頭之湛露.飛空之閃電耳。發菩提心者,視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當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是經已者,將一部無量度人之經,一齊說畢,毋俟再為說也,暗喻採取真經者,務要先識止火之境也。長老須菩提、及諸比邱,暗寓護法之人也,比邱尼、女僧之初入道基也。尼者止也。蓋女僧之修煉金丹,原在自己身中,須認取自家宗祖,而有以止乎,真陽不可使之走洩也。

優婆塞,即世俗所謂二居士也。優婆夷,道姑也。釋与尼字同意,夷亦是此意。夷者,平也。蓋平其心氣以守自家真陽也。此中已暗,寓性命雙修之實事,意在言外。總之修道,無論男女,只要能發菩提心,便為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心堅志勇,吾未有不格外保護者。一切天人阿修羅者,蓋道高德重,而魔王皆為我之護法神也。聞佛所說,皆大法,能一齊普渡,同登極樂世界。而長為團聚於給孤獨園中,皆歡喜踴躍,情不自禁也。

 

蓋給孤獨園,便是靈山,便是福地。無論中外男,皆各有靈凶各有福地。而可不信受此經,奉行此經乎?然欲奉行必先有所信受,不然,疑信相參,亦安能成其大道哉。

 

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還也,若順也。般若者,返還順行直洩之元精、元氣、元神也。在儒謂之克己復禮。在道曰七返九還,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慾海,一名孽海,波濤洶湧,最易溺人,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能行般若法,過得此海,便是神仙。則波中包羅有秘密天機也。般若波羅蜜五字,佛祖業已註明,吾不必贅而此經於五字下加一多字者,何也?蓋返還波中之祕密天機。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氣質不齊,虧損亦各異,實難以數目計,吾因以多字括之。末增以心經二字者,何也?蓋人欲行波羅蜜之功,全在己之心君作主。

 

    經者原係日用常經,其經藏於西天之兌宮,取此日用常經,非南溟之離火文明,無以制伏兌金,而取水中之金。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實所救修行者,取經之苦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隡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觀神光內照於黃庭也。天之神發於日,人之神棲於目,故行般若之功,必從神光內照下手,而性命雙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徹始徹終之功也。邵子詩云:乾過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總是春。即此觀字之功也。

    自在即俗所云快活也,自真我也,在有定在也。自字可為真我,自字上從人象真陽之返還,下從目,即所謂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顧諟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為真我。菩薩普濟也。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羅蜜多時,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時,与正子時之真正天機也。

多字從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際,雖屬一夜之中,實在兩夕之間,此多字之隱語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時,修命有命功之子時,此亦兩夕之意。照見五蘊皆空者,明德既明,無一毫障蔽也。度一切苦厄者,內則度己,外則可以度人也。

苦厄即人心也。人心為危,實有性命之憂,故謂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憂,蓋性屬人之魂其性易飛揚,而難使之沈,命屬人之魄,其命易下墜,而難使之浮,人每動一分情慾,即虧一分先天,即丟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丟完,便死矣。苦厄熟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上神光常常內照,便能拘魂執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則五蘊便空,而成其為自在菩薩,豈非度一切苦厄乎。

    何謂五蘊?色与受想行識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蘊而能度其苦厄也。時有弟子,名舍利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度苦厄者,吾因呼其名以告之曰,五蘊之最難空者,其先惟在於色,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為寶,而不知其終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聖人能餞形,便能盡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与色之分惟在看得空与不空耳。

   

能看得空,則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祇可謂之好淫,並不可謂之好色。卒之性命去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試看孔聖云,關睢樂而不淫,又昔賢云,國風好色而不淫,豈非看得空乎?夫淫為萬惡之首,非外面非禮非義之邪淫也,即夫婦居室之間,凡交不以時無故邵發一慾念皆謂之淫,皆犯了首惡。

何以謂之首惡?蓋犯淫即不孝也,夫孝者百行之原而不孝豈非萬惡之首乎?人身四大皆假,惟先天之元精、元氣、元神、為真,父母全而生之,子不能全而歸之尚得謂之孝子乎?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此之謂也,蓋守身之道,即修身之道。能修身,便能事親,能事親,便能事天。而希聖希天之道,即在其中矣。

 

故將色字看得空,則為聖為神,死而不死,看得不空,則為邪為鬼,生若罔生,然此色字,最難看得空,吾示人以看空之法,人當慾念發動時,便自思曰,此色非真色,終落空亡者也。吾有一念之欲,即虧一分先天,而我之性命,即墮一分空亡是色不異夫空也且犯萬惡之首,有何看得不空。且思太空非空,真空不空,而清虛光明之色,歷劫不坏,萬古長存。如是則為真色,是空不異夫色也,何必好此空亡之色,而犯首惡之淫,況好色而丟性命。終失其色可知色即是空也。

看空而保性命,長享其色,可知空即是色也。如是則得五蘊中色字之樂,而苦厄度。且從此而造端夫婦,可以超凡入聖。是看得空,有無窮之受用,便得五蘊中受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圖暫時之歡娛便是法界火坑。是好色而不能使色為我之受用也,且由受用而神完氣足,以之富貴福澤無窮。出世則身之洞天福地,常住夫婦之間,心心相印,長為此歡彼樂。是看得空,便得五蘊中想字之樂,而苦厄度。

不然妄為相思,蓄一念嗜慾,即損一分精神,損一分精神,即損一分福澤,想字之苦厄,可勝言哉!由是而夫得內助之賢婦得家主之義,不類鰥寡之窮民,互相行持,可以度己,可以度人,可以度眾生,是看得空,便是五蘊中行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妄為行淫,兩敗俱傷,其苦厄不但災其身,並殃其子孫,苦厄熟大焉。

由是智慧大開,窮天地之元微,達陰陽之妙理,心中空空洞洞,六通四闢,不難造到至誠如神,是看得空,便得五蘊中識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專以後天識神用事,肆情縱慾,志氣愈昏惰,心性愈黑暗,未死而本命元神,已早在地獄中矣,其苦厄真無量也。故受想行識,亦當与色字並看得空有如是者。

吾因再呼舍利子曰,此則佛祖之衣缽,吾神之甘露法門也。是諸法之空相萬法,皆為我用,而不為法所束縛,自無魔障阻我之道心也。何也?天下凡有形質者,皆有生滅,皆可垢凈,皆可增減,惟此空心之法,萬慮皆空,一塵不染,自然不生不滅,而萬劫長存,自然不垢不淨,而涅而不緇,自然不增不減,而至當恰好。

是故修行者,但能空其中宮,無有色相,所謂虛空生白吉祥止止,自無色之苦厄。安有受想行識之苦厄?五蘊既空,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自然一齊皆空。何也?六根之苦厄,以眼為先,吾之眼界既空,祇有內照之法身,而無外觀之色身,萬緣一齊放下,而意識俱忘,將見由定靜,而生不夜之神光,自然無無明且無無明,皆渾化而凈盡也。

 

由不息而得悠久之不朽,自然無老死,且無老死,皆潛消而凈盡也。且無苦集滅道,苦集者,歷劫之苦惱叢集也。滅道者,苦惱集而道炁消滅也。功夫至此其智慧之放大光明,如珠之有光而無珠,如鏡之朗照而無鏡。故無智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空此五蘊,依般若波羅蜜多以修持,則心無罣礙。

何謂菩提薩埵?埵者黃庭中之真土,極其堅固也,又菩提薩埵,原係摩伽陀國樹之本名,因其鷙形方,而又月月開花,有合天女之散花,可以得此拈花微笑之意,故佛門借此以喻大道。凡言菩提菩薩,皆簡省之語證,菩提果者。

其心無罣礙,自無恐怖,無恐怖者,任他疾雷破山,而我心如如不動也。恐怖既無,自然遠離夫神魂之顛倒,夢寐之走失,其究竟涅槃之不生不死。不但菩薩如此,即三世之諸佛祖,空此五蘊,依般若波羅蜜多以修持,皆由此而得三藐三菩提之果。故知般若波羅蜜之功行,真是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神者,聖而不可知也。咒者,上從二口,下從几人也,又仁人也。蓋二人同心,克己復禮以為仁,其秘密天機,定要口口相傳也。明者,日月之橫合,蓋真陰真陽合而為一,自然能放大光明,照盡三千大千世界也。

無上者,不為陰陽五行六炁之所拘束,自家主張造化也。無等等者,雖普渡群生,無高下智愚之見,究竟非凡夫所可等量也。其能除一切苦厄,可謂真實不虛也。故吾因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諦者,妙諦也,左從言,右從帝,蓋此中天機,言之者有上帝之天律,默為主宰,苟非其人,不可得而聞也。

揭者以示修真之士也,波羅揭諦者,即採取水中之金,而顯揭以示知音也。波羅僧揭諦者,僧有空此五蘊,而明心見性者,即顯示口訣也。如薛道光禪師之知是也。菩提薩婆訶者,欲修此菩提之果,雖五蘊已空,尤賴黃婆為之勾引,而嬰兒奼女始能團圓也。

訶者,惟此一點天機,有可言而不可言之意,是望儒釋道之真心向道者,早為窮理盡性,誠求真師口訣,始得聖門之傳授心法,可以至於命,而希聖希天成仙成佛也。吾本是慈航普渡尋聲以救苦者,汝等亦惟求其空五蘊,常常內觀以成其為自在菩薩而已。(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