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9) 点击次数(1020
燃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卷上)

燃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卷上)

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燃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序】

    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地重開,是天地之大生死,即天地之大輪迴也。惟此金剛不坏之真炁年,至清至虛,至神至靈年,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始無終年,無古無今,未有天地,則先天地而哲,既有天地,不隨天地而亡,而又極其正大光明。六通四闢如琉璃寶燈,無微不燭,上徹九天,下透九幽,蕩蕩乎,無可名,強名曰道。

   

人身一小天地也,故凡得此道者不但金剛不坏,且能晝夜長明,常住不夜之天。目視十萬八千里之遙,瞭如指掌,上看三十三天,日星不能爭其光,下看十八重地獄,幽暗不能掩其形。且身中三百六十五段骨節,結成三百六十五度星光,身中八萬四千毫毛孔竅,化為八萬四千神兵。其浩然真炁,自結一座洞天自結一座靈山,於太清上清玉清之表。

   

不為陰陽五行六氣亡之所拘束,儒之希聖希天者,固是如此,釋道之成仙成佛者,亦如此,是故孔聖結一水晶集聖大洞天;釋迦結一琉璃極樂靈山大洞天;老子結一太清虛無大洞天。文昌結一無極總真大洞天。關帝結一神威統忠大洞天。其餘一切得道文儒、得道僧道、得道隱士,及一切得道忠孝神仙。皆莫不各有一洞天,各有一靈山,凡億宗萬祖,歷劫生身父母、与一切內助眷屬,皆得團聚於洞天靈山之內,以永享億萬年家人父子之真樂焉。

   

是以十二萬年天地死,而得道者獨生,天地混沌,而得道者獨光明。天地墮於輪迴,而得道者獨消遙於無極宮中,而坏無可坏,此固賴心燈普照,而生無量燭龍之光,實賴大道無形,而全我心靈犀之慧,是道也。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寶珠,在道謂之大藥。其下手工夫,在儒則有忠恕,在釋則有慈悲,在道則有感應。其總括而筆之於書,得教於天下萬世也。在儒則有周易、及大學中庸,在釋則有此金剛、及華嚴楞嚴,在道則有黃庭、及道德參同、与一切丹經。

    得此金剛不坏之真炁,在儒則曰無聲無臭,至大至剛。在釋謂之法身,在道謂之嬰兒,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則曰聖人,在釋道則曰仙佛。仙佛与聖人,一而二,二而一也。故凡腳踏實地,以行此大道也,三教皆由敦其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之倫常,以立萬世名教綱常之準則,而同歸於天地位,萬物育,與天地參。是以吾門中,釋迦牟尼佛,生有八子,老子与諸仙,皆各有宗嗣,並未出家修行。至於今之僧道,特所設之方便法門耳。儒者能學孔聖,不必學仙佛,而窮神達化,即是仙佛。釋道之所學仙佛,必無異於孔聖,方成正果。

   

總之三教人等,欲修金剛不坏之真炁,使天地坏時,而我之真炁不与之俱坏,務要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欲窮理盡性,務要精研大學中庸与周易,及黃庭道德諸經,而此金剛經尤為窮理盡性之骨髓。夫窮理盡性,亦非難事,在儒不過曰存心養性,在釋不過曰明心見性,在道曰修心煉性。

    蓋人心原各有一盞心燈,即盡性至命之真理種子。儒者能存心養性,則可以明明德,而心燈不滅。僧道能明心見性修心煉性,則可以放大光明,而心燈長朗。而其傳此心燈之法,與續此心燈之訣,無量度世佛,業已註明。有志者各宜潛心玩索,況此經不但度盡凡夫,凡一切幽魂滯魄,与一切邪魔妖怪,飛潛動植,皆可潛孚默化,而一齊普渡為焉。

   

人能日誦一遍,加以精心鑽研,可以超拔祖父,可以超昇神鬼,可以感化邪魔妖怪,以歸正果。而一切胎卵濕化,罔不沾被於無涯,真是無量功德。既有功德,則凡欲盡性至命者,自有神靈為之護持,得遇聖師,而成此金剛不坏之法身。身既成,方算由格致誠正以修了身,身既修,以之齊家。則萬禍雪消,千祥雲集,以之治國平天下,則釀為景星、慶雲、和風甘雨,自有以消劫運於無窮。

   

噫!儒者不解仙佛之真傳,每因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等語,便謂天地萬物,一切都不管,祇管自家一個心。豈知凡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其心宜專精致一,是以或問周子曰:『聖可學乎?』應之曰:『可。』問有要乎?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蓋人心當与太虛同體,方能虛靈不昧。是以周子又有云:『心纔有所向便是欲,纔有所見便是妄。』夫周子乃大宋承道統之人,是誠有見於心,能專一,方能超凡入聖,以至於天地位,萬物育与天地參也。然則所謂不管者,正其所管者大也。不然,不能明通公溥,便是己之心燈不明。心燈不明,必不能格致誠正以修身。不能修身,則志氣昏昧,安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救濟群生於苦海哉!甚矣。

    人之心燈,不可不常添油,以緝熙於光明也。蓋日明於晝,月明於夜,惟燈則晝夜長明,是以此經名為金剛傳燈真解云,為是序

大清嘉慶元年歲次丙辰腊月八日西方古洞燃燈古佛序於傳燈閣

 

金剛經傳燈真解無量度世古佛著

古佛註經總詞

身披紫袈裟   腳踏紅蓮花      西天梵響震華   吾道神通廣大

法船原普渡   極樂真無涯    灑來舍利恒河沙   東土從今啟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音缽惹下倣此。

 

:金即河洛四九之金,先天之義炁也。剛者,其炁至剛,萬劫長存,十二萬年後,天地有壞,而這個不壞,故曰金剛。儒名浩然、道名金丹。一名水中金蓋由先天六一水中,真陰真陽妙合而凝也。然有集義實功,躬行實事,故必敦篤倫常,常修心性,無一毫人欲之私,与天地合德。人於無心成化之神妙,方能得此金剛不壞,而萬劫長存

 

邵子詩曰:無心心即是真心,心到無時沒處尋,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卻生金!是躬行突踐親歷其境也。般還也,左從舟,言欲返還水中金,如水上行舟,右從殳,無刃之兵器,後天乾象,蓋水上行舟,事多危險,全賴乾之武猛,方能逆轉舵兒,渡苦海以超彼岸也。若,順也,言順行直洩之真金,須逆回矣還之也,故曰,般若。

丹經云,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何為順逆,人之生也,自無而有,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世人慾動情勝,常把汞去投鉛,且於種子外百般剝喪,甘將生門易為鬼戶。是順則失其金剛真炁而

凶。仙佛聖賢,清心寡慾,雖有生育,猶草木伐其枝葉,命根未傷,種子之餘,便扭轉天罡,使鉛來求汞,由八卦還四象,四象還兩儀,兩儀還太極,太極仍還無極,是逆逆則得其金剛真

炁而吉。此即儒之克己復禮、道之九轉大還也。

 

    波,苦海洪波,即白虎興波出洞旁之意,又所謂虎躍龍騰風浪粗也。世人無降龍伏虎手段,良田由愛河滾滾,釀成孽海茫茫、其濁浪風波,任爾英雄豪傑,皆被沉溺。然苦海雖易溺人,而道岸原可同登,能以道心化其人心,行此般若實功。向北海中用青龍寶劍,逆挽天河牽那興波白虎,入我南溟做個龍風雲會,覺凶險洪波里,自有一隻法船,渡人無量,可從此希聖天,則波中包羅有秘密天機也。故曰波羅蜜者,包羅萬象,如大羅天也。蜜慎蜜,機事不蜜,則害成也。

經即日用常經,所謂百姓日用不知也,人欲修成金剛不壞,則常以誠而入,以柔而用,以默而守,方能回向西天兌宮,取彼妙經,而至剛真金始得。蓋真金即在日用常經中也。咦,此經至寶家家有,無奈凡夫識不全。

 

【法會因由分第一】說法聚會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给孤獨園,与大比邱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真如也,是對非言,如是者,如此則是,其餘皆非。掃盡三千六百旁門,劈開九十

六種外道也。如字女居左,有女反作男之意,即八卦中兌卦也。兌居先天坎男位,內藏妙法蓮華經,即西天無字經也。

  

口居右,即向西天取經者,真陰真陽往來玄竅也,是字上從人從曰從,一曰屬離,一即坎中一陽所謂太陽移在月明之下也。下從人從卜,大哉聖人之道,得其人而後行,故聖神仙佛,曰為天上卜選仙材,欲以坎離正法度人,無如人不能自度也。咦,如是如是,實在如是。上天所秘者,實在如是。舉世難明者,實在如此,海誓山盟不敢輕洩者,實在如此。如來世尊,不過如是,孔聖老君,不過如是,大學中庸与周易,奧妙不過如是,道德黃庭与參同,玄妙不過如是,楞嚴華嚴与此金剛神妙,不過如是,如是如是,實在如是。

    

我者,人之對聞者,耳在門中,必入此門方得聞知也。一者,不二法門。儒曰精一。道曰抱一。即世尊所謂惟此一事實,二即非真也。時者,天機活潑,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也。佛即心燈也,從人從弗,言欲成佛,不可有人心,純以道心為主也。人心偶動燈即滅,道心常現燈長明。人能清心寡慾,使心燈長明,便是明明德。顧諟天之明命,學者有緝熙于光明也。

   

舍安宅也,衛正道也。國身為邦國,即悟真所謂大小無傷兩國全也。佛在舍衛國言,心燈光明常在居仁義中,養到神完氣足,便是國富民安也。祇地祇也,天曰神地曰祇,祇樹者,地逢雷處見天根,即無根樹也。給交也。從絲從合言陰陽和合,纏綿也孤孤陰、獨獨陽,孤陰不生,獨陽不育,有以給之。則孤陰者不孤、獨者不獨。

   

園花園也。天女散花之地,大比邱眾,尚未希天邱陵也。惟佛則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千二百五十,蓋以天數二十五,重疊而滿大衍數也。示人以每月當以地數三十,逆轉減去五數,辨別先庚後庚,好向西天取彼妙經也。 曰眾曰人曰与俱,隱示金丹大道人人有分也。

   

爾時陰中真陽發動之時,即先庚後庚也,先庚係兩日半,三十時。後庚亦兩日半,三十時。先庚第一時為子,後庚第一時為午。此二時為合朔氣交時也,先庚第十六時為卯,後庚第十六時為酉,此二時為既望神父時也,但時係活的,須以前月符信為憑毫髮差殊,不能成丹,周易以五十五考驗符信,是兩月少五日也,此經專以天數二十五探驗符信,配合地數意隱在言外,是一月少五日也,此皆坤宮有氣無質之先天也?

   

世尊佛之別號,蓋出世之道,即在入世中,惟其以入世為出世,故能成佛。而尊貴無比,尊八月酉金正旺攝取,只在寸口間,所謂寸口乾坤都裝了也。玩尊字形便見,食時,食先天炁時,即世尊所謂禪悅為食也。

 

又即陰符所謂食其時,百骸埋也,著衣所謂護體,持缽所以進食,人知固後天偽體,不知保先天真體,知養後天幻命,不知接先天元命。又此衣名為忍辱,和道行道時,知雄守雌,以柔剋剛,故宜忍辱。陰陽互根,合成一體,故宜和緩,且著衣者又隱示以弗寬,衣弗解帶也。缽者法器,平日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此際掌握陰陽,操縱由我,持缽者即陰符所謂宇宙在手也,又即丹經所謂太極把柄也。

 

且著衣持缽更有二意一以示人宜安服食之常不必裝模做樣,辟穀絕粒也。一以示人要自己努力,各人穿衣各人暖各人食飯各人飽,他人不能代為穿吃也。所可憫者世有以九琴九劍為傳道衣缽,捏名創道,曰開關劍,雌劍、雄劍、白虎劍、通天劍、飛翎劍、昆吾劍、閉幽劍、鎖關劍。三足琴、玉屏琴、春花琴、泰卦琴、天梯琴、遮羞琴、臥雲琴、桃花琴。外有通關劍,無孔笛,龍衣式,種種名目。並舉八仙与諸仙手中粅,以為證據,得者如獲至寶。

 

雖遇明師牢不可破,蓋人心猶明珠,以私欲邪曲蔽之,如明珠裹沙泥尚易洗滌,以似是而非障之。猶明珠,飾以金銀,最難解脫,豈知九琴九劍,示人行九轉工夫。劍者慧劍神也,從僉眾也,從劍利刃也,言此劍眾人皆有。常人以此劍殺其身,聖人以此劍超其凡。琴者調和之意,黃庭經云,琴心三疊舞胎仙。琴從二王,王者心君也。

 

二王者,行道時有心心相印口訣也。從今是与今人心心相印,非与古人相印也。若以金銀或木器,制為琴劍,謂之衣缽,其誣仙佛也實甚!況吾門教外別傳之旨,原是不二法門,三教同此道,即同此法。昔孔聖傳曾子,老子傳關尹,有何衣缽良性与天道。非其人難聞,故丹經多譬語,然悟真云:先把乾坤為鼎器。純陽百句章云:絕不用器械顛倒法乾坤。業已明說,奈何人多昧昧也。

 

但傳道有三等,上等生知安行、中等學知利行、下等困知勉行。凡傳上等中等,最簡要所謂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也。傳下等,甚繁難有,符籙符節為憑,始得洞悉太藥祕要。非忠孝廉節之士,積誠感格,天仙親授,不能得傳。得了符籙,方可小周天。得了符節,方可行大周天。不然,縱遇明師,指明陰陽,只可服後天以延年,尚宜勤修功善,敬待天緣,若勉強行訣必有百般魔障以敗其道。故曰:若無功行難消受,動有群魔作障緣。惑於衣缽者,應恍然悟矣。

 

入舍衛大城,即深入乎仁義巢穴也,儒曰:仁義兼該。道曰:金木交併。乞食求先天炁也。即壇經所謂有情來下種,又即所有情來下種,又即所謂往北接度也。於其城中者,此間有一條正大光明之路,不偏不倚也。次第乞已,即所謂二侯採牟尼,四侯有妙用,六侯別神功也。始則乘彼真陽之動,進火採取,用真息往來,山澤通氣或十息數十息,以良山形倒為準,即達摩折蘆渡江訣也。為一侯,由是牟尼歸爐,綿綿若存,即世尊龍宮說法訣也。

 

為一侯是謂二侯採牟尼,由是逆轉恒河,柔運漕溪,行世尊芽穿膝訣。升上鷲嶺盤旋須彌,行世尊鵲巢於頂訣。為一侯,注雙目塞息竅降-金橋-下重樓,往南華世界,入佛光寶殿,為一侯。當得樂時是德臨門,神稍馳則藥失,全憑救苦觀音靜攝嚴密,屬卯沐,為一侯。當合丹時,是刑臨門,神稍倦則丹散,全憑土德大王鎮定安閒屬酉,沐浴為一侯。是謂四侯有妙用,合二侯為六侯。別神功者,子午卯酉界限分別明析也。細微竅妙,尚待口傳。

 

飯食訖收衣缽,服食先天已畢,收歸黃庭神室,而安禪定也。洗足已,此時宜洗滌坤元,不必沾染,蓋足方向地,不日坤而日足者又示火侯足時休再行火侯以傷丹也。敷坐而坐,兀坐靜養,所謂坐忘言更待時,輻輳循環終復始也。

 

【善現啓請分第二】善現長老啟請佛訓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嘱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嘱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註:時隨時也。長老幽德出眾也。須菩提,雖是請經弟子,亦有寓意。須字從彡,象精氣神,自右還左也,從頁頭也,象乾首之圓又合之係婺女星名,天之少府又須需也。不特佛門所急需,亦道家儒家所急需也。菩提,樹名也出摩伽陀國其權形方象地道也。且月月開花,花極嚴肅,得服食法者食之,益人精神。不得其法者,食之立死。此吾門愣嚴華嚴所由作也。

 

又菩普也,提拔也能證菩提果,便能普渡群生,拔出苦海也。在大眾中,言道不遠人之意,即從座起,向蓮花臺而起也。偏袒右肩,示人不可左道惑眾,又要擔得起也。右膝著地,示人於坤宮,用工時宜腳踏實地,又要放得下也。

合掌隱示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恭敬,宜嚴肅謹慎也。而白佛言,請佛口訣也。希有世所罕有。蓋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所謂知我者希則我貴也。如來者,真陽有所從來,來從二人,又從木,即河洛三八之木。五行屬仁,仁為心之德,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

 

且一切眾生,皆係如來一脈發派。修道者,必要見如來,方為返本還元。何也,天地初開時,日月無光人物難生,如來因放一道光,照三千世界,諸佛諸仙,隨放寶光,助如來舍利光,由是天地光明。人物始生,是眾生皆自如來而來。眾生既自如來而來,即眾生皆有如來光明之性,然眾生雖有如來光明之性。每因肆情縱慾,失其如來光明之性,於此而欲復其如來光明之性,不得不向西天兌宮取彼妙經,而如來光明之性始可復。

 

蓋如來所居者兌卦,兌悅也。萬物皆得兌而歡悅也。於五行為成器之金。於四時為萬寶告成之秋,故為極樂世界。合八卦而論,老君屬乾,萬物之父,王母屬坤,萬物之母。孔聖屬坎,五行之首,萬物賴以潤澤,勞卦也。觀音屬離,萬物賴以普照。王少陽屬艮,艮為生門,又為鬼戶。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東華大帝屬震,萬物所從出。一切神將与忠孝神仙屬巽,巽入也,常入世以糾察善惡,其德大者。

 

並鑒察仙佛与諸神,故難安閒,俱遜西天。蓋西天屬兌,猶未字處女所以清凈無為,極樂無比也。然卦雖有得,實統體一太極。太極原無極。即八卦中宮也。證果卦位雖異,得果皆由中。儒曰執中,道曰黃庭,釋曰凈土。凡向西天取經者,皆憑中宮立極。故曰中中復中,萬物從此出,直与上天通。

 

中者虛無之竅也。稍有嗜慾則染一塵也,此竅在人身中,前對臍,後對命門,不可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取,炁至乃現,機息仍滅。故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炁穴中有坎離,精天与地,相去八萬四千里,心与腎,相去八寸四分,中一寸二分,名為方寸地。上至心三寸六分,下至腎三寸六分,即道心也。

 

非血心可比,血肉心屬火,後天五行之一,何以能統先天五行?惟此道心神妙無窮,雖僅方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人能常常存神於道心中,便如果之有仁,內含無限生意。論語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丹經云,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有了這個,方可言那個。那個這個,總須合成一個。造到如來之不生不滅,才算天地有坏這個不坏。

 

然有了道,不得見如來者,只知練神還虛不知煉虛合道。更有一層無上功夫,其浩然真炁雖已充塞兩間填滿三千世界,得与諸仙聖真相見,未能充滿西天極樂世界,是我之真炁,尚有缺陷。更要涵養神光,一一化成舍利光,如百千億萬杲日光明無比。凡天地人物鬼神仙佛聖賢,一齊並現於我舍利光中,久之而億萬無量舍利光合為一體。自從開闢時,与如來分別,今始見面,至此才算真正返本還元。

 

但人欲見如來,而如來仍在日用倫常中,修道者,既獲執中心法,凡綱常倫紀,一一從中宮至誠做出。欲修如來法身,自有聖師傳度。即或未遇聖師而死,倫常果做到極處,必有仙佛賜以神丹攝魂魄於斗牛宮,仍然混合陰陽,以了大道。成其金剛不壞,而萬劫長存。是生固得見如來,死亦得見如來也。善護念諸菩薩有微妙心印,使人妄念全消,同歸正念也。

 

菩善也,薩濟也,不曰菩提而曰菩薩者,佛法雖普渡眾生,而波羅蜜妙經,家家皆有。薩字從草,花草之象,從阜,坤土之凸處,從產,所謂產在坤,種在乾也。善付囑諸菩薩,聖聖相傳有密諦口訣也。善男子,善女人者兩對言,蓋必性命雙修,不拘男女,始可成佛也。阿護也,耨即聖子所謂芸田,人病捨其田而芸人之田,阿耨阿護其心,將己之丹田,常常用耨功,使後天識神之妄念、私念、慾念、雜念,如耨苗然,根株漸漸拔盡,即老子所謂為道日損也,損之久,而先天真種自生。

 

多羅言耨,功宜多,方大有包羅。三藐即三田,此草也,可以染紫,像丹田本色。三菩提,言阿耨多羅以修三田,三田皆可成菩提。三田在佛門,一曰毗盧舍、次曰盧次那、三曰釋加。在人為三元,在天為三清。然名雖有三,而實一氣相聯,故曰一氣化三清。

心者,天君也。乃人一身之主,發此菩提心者,便是道心矣。云何應住者,欲求其常應常靜也。云何降伏其心者,乃欲求其心之降龍伏虎也,佛言善哉,善者,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為善,深嘉之也。

 

須菩提者,呼其名以告之,正欲人人成佛,有發聾振嘳之意,如汝所說云云,汝今諦听,當為汝說者,正為天下後世人說也,善男子,善女人,發此道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者,當於真陽發動時住,於真陽發動時降伏也。蓋平日操存,雖極純熟,究未知臨時果能住?果能降伏否也?故必於此時能住能降伏!方算工夫也!唯然者,心領神會也。願樂欲聞者,願聞此性与天道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至正之宗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边衆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者,即告先天炁發生之侯,有符節為印信也。須菩提諸菩薩者,顯示提攜普濟之意,後倣此,摩訶薩,何為之摩?即易經剛柔相摩,樂記陰陽相摩之道也。訶可言也,此道雖可明言以濟人,究竟有不可盡言者。故以訶字隱括之,以示可言而不可言之意,而其機關,亦不過於真陽發動時,能降伏其心而已。

 

然此一陰一陽之道,無人不具,無物不有,故凡一切卵胎濕化之物類,与一切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天上地下之人,我皆能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至極無加,涅槃不生不滅。又涅者污染之意,言修道者,難以在塵出塵,在慾出慾,苟非平日心性煉得極清凈,極純熟,極虛靈,極鎮定,難以涅而不緇也。槃者洗滌之物,言人在五濁世中,當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也。

 

故曰吾之修行,實於五濁世界中得之,非僅寂滅孤修也。滅度者蓋五蘊界中,乃有輪迴之果,而一真體上,原無生滅之門。人能寂滅,情緣,以修此大道,自能滅而不滅,將度群生一齊上大羅也。然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我心實無眾生滅度之心,何以故?蓋我心与太虛同體,無一切人我眾生壽者相也。凡心有此相者,其心即著於貪瞋癡愛,必不能盡性至命,以成此大道,尚得謂之菩薩乎?

無我相窮理盡性:

本來面目是虛空   不生不滅在此中   真我無形安有相   反觀照見主人翁

無聲無臭合中庸   性海澄清見道宗   不染一塵登極樂   蓮花世界住心胸

無人相以至於命:

色身至寶原無色   對坐忘形見真性   合彼虛空成一體   方知無主也無賓

人字陰陽混合成   像形會意兩邊撐   先天交媾本無質   元炁絪縕返太清

無眾生相天地位萬物育:

普駕慈航度眾生   聖賢仙佛本同情   無心成化合天地   直上靈霄白玉京

慈雲法雨徧乾坤   沾被群生不見恩   悲憫常存神不動   閒臨止水悟淵深

無壽者相贊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參:

長明不滅牟尼珠   朗照諸天造化爐   倘執形骸留跡象   壽同天地一愚夫

延年住世千餘年   彭祖當年採後天   御女而亡天所譴   來生方悟有金仙

 

【妙行無住分第四】奧妙之行本無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虛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復次者,言人反復其道,非僅一二欠畢功也。凡呼須菩提者,示人振頓精神之意,後倣此,菩薩於法應無所注,行於布施者,此乃行道之要著,真如之蜜諦,此布施乃法中之布施,非財中之布施,行此布施,即運汞迎鉛之意。平日固要認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此時更要萬慮皆空,一塵不染,方能承此大道,而享布施之福德。所謂不住色布施者此也。

     

聲者,此時太音聲希,任他雷翻地震,我只穩守元神,寂然不動也。香者,此時萬有無一臭,任他生香活色,十分薰濃,皆是凡境之假香,我只守我臟腑中五分真香,方能向眾香國中去來,毫不動心也。味者,此時玄酒味淡,任他百般珍饈羅列,我只守我道味之淡,不羨世味之濃,方成此大道。

   

赴蟠桃大會,而享天廚仙脯也,觸者,任他魔障百般觸動,我心皆如如不動,方能斬退群魔,使魔化為護法之神,而終受魔王之保舉也。法者,用法而不可為法所拘也,如是方為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再言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者,重言以叮嚀之,示人防危慮險,平日早將心性煉定,自然對景忘情也。何以故?若菩薩果能不住相布施,便能修成大道。歷萬劫以長存,超三界而無礙,不為陰陽五行六炁之所拘束,其福德不可思量也。

   

然所謂不住相布施福德無量者,亦自有心法。因又呼須菩提曰,修道者,以虛空為祖宗,彼東方虛空、無聲無臭,廣大無邊,有可思量否?須菩提直應之曰,不也!是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而福德方能歷劫不朽。

   

其為世尊,故又稱曰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然。而須菩提亦重言直應以決之曰,修道者,平日煉性,可不以空虛為祖宗,而甘於住相以為天地不肖之子孫乎!噫,人不能盡其心,空其心,是著於有形有象之假合,而不知太虛非虛,太空非空之實相也。夫十二萬年,天地尚有壞期者,以其有形質也。惟此虛空之實相,無極之真境,無可壞處。人果能以虛空為祖宗,煉此真心,同於虛空,自然不生不滅而成其金剛不壞之法身。

   

故曰,天地壞時我不壞,佛因再呼須菩提曰,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蓋此福德,亦如虛空之無終極,無邊際也,且又呼須菩提曰,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所謂不住之住,無定之定,但能如此修持,立地希聖希天成仙成佛,別無他法也。

 

【如理想實見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見真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諸相俱不可著,而身相豈可著乎?蓋身相者,亦四大之假合,如來自有法身,謂之真相。佛故以此問之,示人不可認假為真也。須菩提直決其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不認假為真矣。

    佛又呼其名重告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謂假合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蓋人能窮理盡性,思索會悟,至此境界,則視極美艷之女色,皆以彼身為暫時之虛妄視之,安能著相以動其心乎!

    噫,凡天下有形有色者,雖堅如金銀銅鐵,終有壞時,所謂饒經於萬劫,終是落空亡也。況身相之暫時妖艷,人可不看得空亡乎!既知其假,正好借假修真,人奈何欲動情勝,不以道心化其人心也?噫,人欲借假修真,非見諸相非相斷難成佛,而得見如來之實相。佛不憚再三叮嚀,是望三教中之有志希聖希天成仙成佛者。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从是義故。如來常說,爾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况非法。

 

    :須菩提白佛言者,恐人無實信之心,道法失傳也。再呼世尊者人當著眼,其中寓意,前已注明,頗有眾生,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正欲人人皆實信以成佛也。佛因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者,蓋示人以不必疑慮,法身不壞,色身暫滅也。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所謂心傳遙接也。諸惡莫作,便是持戒。眾善奉行,自能修福。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者。知持戒有法,修福皆真,而勇猛精進以修之也。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蓋大道至尊至貴,百千萬劫,難以遭遇。能生信心,而勇猛精進以修之,便能萬劫長存,成其金剛不壞。於十二萬年後,天地重開重闢時,佛以大道助其開闢,所謂贊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參也。

   

    噫,此善根,如是其大即眾生中,聞是章句,間有一念生凈信者,便是道心發現。因呼須菩提曰,眾生有此一念生凈信者,便以如來之道心相合。而如來無不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即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已把色身看得虛假。直欲體道心以求法身,而此一念信心,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亦非無法相,由此擴充,不難修成佛果。

    何以故,是諸眾生其心,若於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而當墮落於苦海中,生生死死,百般苦惱,沉溺難返也。何以故,其心若著我人眾生壽者,雖有法亦必拘執,而不能神明變化,勢必取非法者為法,則法皆非法矣。是故勤修道心者,固不應取法,亦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邱,知我說法,如筏渝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噫,渡河須用筏,到岸便離船。凡下學生凈信心者,務要將心田,常時灑掃,久久純熟,自然与太虛一體,而法身可成矣。凡生凈信者,宜敬家中活佛,不必遠求西天。吾嘗言,飯凡人百,不知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十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池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世親,導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蓋願成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何況自家凈信大道早為成將,以度其二親与九祖乎,故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事二親,二親最神真是活佛。

   

佛平日言辭親出家求道,人多錯解,蓋辭親者,乃出就外傳,誠求大道,即出必告,反必面之意,且即遊必有方之意。出家者,在家出家,蓋身在家中而心不為家所累,實出乎家之外也,吾曾生八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何嘗出家?至於今之僧道,特佛所設之方便法門耳,然既已出家,即當守清規,以收放心,日將此經,朝夕虔唸,求其超度父母,父母尚在者,求其康強壽考。

 

唸經時,將父母祝畢,即祝一切幽魂滯魄与一切妖魔邪魅並一切飛潛動植之物,一齊度化,果能如此意持,不惟赦其前生罪過,並可為子求世種一入道之根基。蓋佛門原未有一世修成者,是以須陀洹,必七死七生,方得成羅漢果。由阿羅漢果,再修再煉,方得成佛。

而今則不然乃大道顯揚之會,汝等僧道,果能玩味吾之經典,依吾之所註行持朝夕不懈,明心見性,又多積功行於人世,亦能一世修成。吾今統攝糾察僧道功過者,三千餘人,時常巡遊,祇要汝等果能守清規,奮志苦修,誠求大道,而又功德過人者,吾即命人度其現在之身,給爾丹緣,立地成佛。

是言也,為僧道勗,並為儒門之諸生勗也。汝等勿負吾之苦心,爾等眾生,亦當生凈信實心,毋生疑謗,以修自家福德。

 

【無得無說分第七】空則無得寂則無說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因法相不可著之義,再呼須菩提曰,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蓋大道無形,雖有所得,而實無所得,雖有所說法,而實無可說。實欲人之明心見性,不著於相也。須菩提直應之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深解道之真體,無相可以執著也。

 

昔有沙門問佛曰,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應之曰,道無形相空知無益,要當堅志篤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慾守空,即見道真。而知宿命矣,聞者欣然以去。須菩提又言,亦無定法,如來可說者。蓋真空不空,大法忘法,空到妙處,法亦是空,空即是法。如月印萬川,處處皆圓,又何有定?又何可說?

此又須菩提深知大道作用,雖係不二法門,而入道之基,在人自悟,故如來無定法可說。惟在因材而教。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其不可取者,以其為非法也。其不可說者,以其為非非法也。非法則出大法之外,而為中下小乘。非非法,則傳妙法之神,便為至尊無上六通四闢,空空洞洞,無可捉摸。

 

所以者何?一切由賢希聖者,皆以無為法。是豈果無法哉?無如百姓日用不知耳。悲夫,大法自在目前,真傳須由口授,所謂法從空處得,道自妙中來。玉女勤施藥,金夫可結胎者,此真法也。彼以為無法,遂致上乘下乘之有差別者,可不勉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者,此乃呼其名以示用七寶布施者,福德固多,終不如以此經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而修性分中之福德也。而須菩提答言甚多。亦非謂七寶布施無功也。持難得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為布施耳。然須菩提即轉言曰,是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是所謂多者,究竟非多也。

 

無論不能得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也,即能如願相償,亦不過布施之福德而已。其福德雖多,与自家心性何与,吾嘗言何者為善?惟行道善。何者最大?惟志與道合始大。吾故曰,若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布施也。四句偈,即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四句

何以其福德勝彼布施也?因呼須菩提以示之曰, 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噫,此經乃度人無量之真經也。人欲取此妙經,非受持四句偈,無由行其法。然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全在自家認得一卷無字真經,而此無字真經,即仙佛之階梯。人固要求口傳心授之法,而要非空得其法,便能了事。蓋真經有實事可憑,務要躬行實踐,非徒口說而已也。

【一相無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來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何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言修行者以無念為宗,在悟最上乘者,固當如是。而修其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證果也。蓋人懷愛欲之念,必不能見性。即不能見道,不能見道,便与道相遠矣。

佛因問須菩提曰,於意云何,初果之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直應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何以名為入流,而無所入?蓋最易惹人動念者,莫如六塵,而六塵之色聲香味觸法,皆猭人之有念慮之間,勢必墮入六塵魔障矣,尚能得果乎!故所謂須陀洹者,並此得須陀洹之念頭,亦當忘之,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何以謂之須陀洹,陀沙沱也,初入道者,其精易走,其汞難定,稍有觸動,即如沙沱之易奔倒也。洹泥洹即涅槃也,蓋以沙沱而入於涅槃中,容易潰散,難以返還也,故謂之須陀洹。以示初入道者,不可不自知警惕也。須者,言雖有此可需根基,猶如陶人制器,僅將泥坯做成,不但未經火工煆煉,並未將泥坯晒乾也。初入道門者,可不慄慄危懼,善為清心寡欲,以保真精乎。進此則為斯陀含,斯陀含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一往來,即靜坐孤修之收攝陽氣也,其法以陽氣發動時,用神光返照於黃庭,以收回之。其隅氣發動,勢將下墜,即往也。其陽收回,使墜者不墜,即來也。

 

然有所往來,而日月並未合明,非若性若命雙修者,有日往月來之實功,故雖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含者,前此如沙沱之易潰者,今已收攝而含容之,比須陀洹稍為較穩。故煉性時,亦不可存此得果之念,方能得斯陀含也。

進此又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其精氣已守得定,但不能運汞迎鉛耳。阿者,阿護也。那者,彼家也。即坤宮也。含者,可以含容精氣不使走泄,而莫由得彼真陽之來,故名為不來。然雖不能得彼之來,而溫溫文火,可以煖烘,亦可稍為添精補水,而實無不來也。然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得阿那含也。

 

進此便為阿羅漢,漢者天漢。羅者大羅也。斯時地下海水,直与天漢相通,大能包羅,此方是大道之實功。佛故問須菩提曰,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道字從先天炁也,又從辵,乍行乍止之象,蓋修行至此,方離小乘而入大乘之門。而須菩提直應之曰,阿羅漢,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實足以敗道矣。

 

須菩提又稱頌世尊者,蓋羅漢之果,与佛不遠也。即現身以說法曰,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蓋吾之許彼者,原以其無一毫念慮也。無諍者口不妄言,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三昧,二田中皆有闇然日 章之真火也。昧字左從日,平日走失之日精,已還於未也,右從未,未屬羊乃兌宮也。

 

言日精已得兑宮之月華也,至此方為日月合明,惟自己一人獨知獨見,而他人究不能知不能見。三田皆如是,故曰三昧第一離欲阿羅漢者,此時在慾出慾,不愧人間大丈夫,人世最為希有,故為之第一阿羅漢。然力行之時究未嘗有此羅漢果之念,若有此念,則易入貪瞋癡愛之魔,實足以敗道,安能得此羅漢果乎?

須菩提自言,當日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而佛當日亦不稱許他,是樂阿蘭那行者也。阿蘭那行者,先天炁業已充足,猶採花者已得王者之香,可以遊行自在也,人當初接命時,當出污泥而不染,其所採之花,若水中採蓮,須駕舟以採之,每多危險。故以蓮花比接命之始。而接命既成後,其所採之花,花已歸於主人,猶蘭花為花中之王。蘭生於幽谷,其採之也,極平穩而無危險,故以蘭花比接命之終。

 

佛當日之稱許須菩提,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蓋須菩提得佛心傳口授,而彼當功行未圓時,毫無妄想行功之念,以自折其人道之福,是誠真心樂道,勇往行道,而不敢躐等者,故曰是樂阿蘭那行。噫今之一知半解者便妄想天緣,急於行功,是誠自損其福德,自敗其道基也,可不悲哉!

 

【莊嚴淨土分第十】成就莊嚴凈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於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得果之心,既不可有,修行者,可以一心清凈矣。然此心亦最難洗滌淨盡。吾因又告須菩提曰,於意云何,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夫燃燈佛,吾所授記之師。是應有所得矣?而須菩提言實無所得,則得果之心,真一掃而空矣。

 

吾師心地光明,如點然之琉璃寶燈,故曰燃燈,但此性人人各具,即人人各有心燈,雖有傳燈之法,而究無可得之法,莊雄莊嚴威嚴,佛上黃庭中之真土,言人修此真土須要端莊其外,威嚴其中,乃能築就此基,而使之不坏。然此真土乃無形之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已雖莊嚴於外,要必使人之相悅相親,而土乃不潰,已雖威嚴其中,要必使人之柔順以從,而土乃不崩。莊嚴之中,仍具虛無混合之體,空靈活潑之機,是莊嚴而非莊嚴。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皆應如是生清凈心。一念不起謂之清,靈台無物謂之凈,能生其清能生其凈,自然不染六塵。可以莊嚴,而非莊嚴矣。生是自然發生之意,吾示以生清凈之法:

 

每日間無論行住坐臥,常默太虛清光明亮凝神返照,存於黃庭。始則止存在內,久之則無內無外,無邊無際,無方體,自持心燈朗照,放大光明而照徹三千大千世界矣。當其始,其內視也,如石火之點爍,其繼如電光之飛揚,行之久久,則有星光發現又進之周天之星光畢現。蓋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段骨節,人能清心寡慾,積精累氣,而周身骨節之精氣,自凝結而成周天之星光。佛於臘月八日,睹明星而晤道者此也。

 

噫清凈之心,時時生發,而乾之大生,坤之廣生者,即寓其中,無論靜專動直靜翕動闢,皆可操縱由我矣。然人心之不能清凈者,皆緣六塵擾之也。而我能一念不起,靈台無物,空空洞洞,虛虛靈靈,即六塵中之第一色字,先巳看得空,識得破,無所住於心,而聲與香味觸法,皆能無所住於心矣。

夫住者,居住也,既曰住,則必有所依傍,而始能注。我心既空洞無物,与太虛之清光明亮一般,而六塵之賊害我者,從河處生根寄足?故凡修行者,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者即生其清淨之心也。清凈既生,則凡不清凈之、足以賊我、害我者,無不一齊死。若是謂之六塵死,六塵既死,而一心之清凈愈生,清凈愈生,而乾之大生,与坤之廣生,直与吾之本命元神,合為一體,有不萬劫長存者乎?

凡若此者,皆是修法身也。吾因呼須菩提曰,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其身可算大否?須菩提直以為甚大。而以法身應之,所謂色身之虛妄也,夫須彌山為天下山中之王,亦可謂極其大矣,而色身雖有如是之大,終是假合。法身則不然,其大足以包乎六合之外,其細足以透乎鍼鋒之微,步日月而無影,貫金石而無聲,是誠神化無方者。其視色身之大,果何如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修無為福勝於布施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况其沙。須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尔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天下山之高,惟有須彌,而河之大莫如恒河,恆河之廣,周四十里,其流之長可知矣。其 中之沙可謂極其多矣而以一沙化成一恆河一恆河各具此池在恆河之沙,其恆河已屬無量數,何論其沙。此中隱寓一化為萬、萬化為一之理。人能知此精修法身,則百千萬億化身。一真之體,仍然自如,而變化無窮。一恆河之沙,固不足以擬之,即恆河沙所化之恆河,眾恆河所具之恆河沙,亦不足以量之也。若不自修法身,即自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恆河沙所犯恆河沙之無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修百千萬億化身者,一一布施護法助道,終不若自家積德累功。

 

    於此經中受師傳,市行持四句偈等,為化人解說,其福德更勝於以七寶滿恆河沙,所化恆河沙之無數世界,布施護法助道也,止修世間之福德,則非出世之福德。即以滿恆河沙所犯之恆河沙數七寶,徧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終屬有限之福德。吾之實言以告須菩提者,正望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並為他人說度己度人,以修勝於恆河,沙所化之恆河沙數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况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復次者,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隨說是經,著手成春也,乃至四句偈等,於人我眾生壽者等相,一毫不著也,世間住世之人也。天人、世外之人也。阿修羅,敗道之魔王也,魔王,何以謂之阿修羅?蓋彼雖屬敗道之魔,而我之心性清凈,功行崇高,彼無從而敗之。則敗道之魔反化為護法之神。故謂之阿修羅,言護持修行之人,而上大羅也。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者,所以尊經也,此經最神,到處固屬變化無窮。偏處亦是陰陽莫測,何況有人受持讀誦,囊括全經乎?受持則能拘魂執魄,魂之升而飛揚者,不使之飛,魄之降而墜下者,不使之墜。讀誦則能窮理盡性。理之玄妙難明者,能使之明,性之杳冥難見者,能使之見。而是人之所成就,真為第一希有之法也。

不曰道、不曰功德,而曰法者,蓋此道雖無法可說而口傳心授,要自有無法之法,前所謂非法非非法者此也。人能受持讀誦,吾乃鑒其精誠,未有不授以無法之法而了此大道,以全其金剛不壞之法身也。何也?蓋此經雖是有文之經,而其中暗藏無字真經。故凡經典所在之處,即為佛之所在,而奉持讀誦之人,即是尊重弟子与須菩提諸菩薩一般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當如此法承受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此時者,先天之先天發動於彼家也,須菩提知此時不可失,因請命於佛,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蓋深知此經,為天上至寶。不可忽略錯過也。佛告之曰,是經宜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示人以顧名思義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所渭如貓捕鼠,如兔見鷹,正在此時,何也。是經雖有般若波羅蜜之名,而卻是盡性至命之實事。故所說般若波羅蜜,卻非般若波羅蜜,特假借名之為般若波羅蜜耳。

 

    經既如此,試問如來有所說法否?而須菩提直以為無所說,何也?蓋說法止說其盡性至命之虛理,不能說其盡性至命之實事。以此經乃天機秘密,苟非其人不可得而聞也。蓋此經中藏有無字真經,欲聞此無字真經,必先割捨六塵,而六塵之在天地,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中之微塵,徧滿世界。試問可謂多否?須菩提直以為多,佛因告之曰,諸微塵固多,其體浮游無定且微塵之徧滿世界,以其能著於世界之中,有所附耳。

   

豈知十二萬年大劫到時,世界俱坏,何論微塵?故如來以諸微塵、皆算不得微塵,故強名之曰微塵,如來以諸世界,皆算不得世界,故強名之曰世界。人能窮理至此,則萬有皆空,何有於世界、何有於世界之微塵?而又何有於吾心之六塵?塵心既無,而又何有於人我眾生壽者之相?若著相,試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夫三十二相在世人看來,亦可謂之福德相矣。究竟可算得實相否?

    而須菩提直應之曰,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三十二相,即是假合之非相,故強名之曰三十二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知精修實相,徒以恆河沙數捨身授命從以布施之,其獲福非不多也,總不若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度己度人,其獲福為尤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離諸形相自得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佈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言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边功德。

 

:再言爾時者,示人鄭重也。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斯時乃打破千古疑團,獨堅一念凈信。而環顧群山沉淪苦海,生生死死,無有了期,不禁涕洒滂沱,淚如雨下,而向佛言曰,真是希有世尊,說如此甚深經典,弟子自從學道以來,已開智慧,已有慧眼,究竟未曾聞如是之經。今既聞之,固能修成金剛不壞之法身。而世人倘有得聞是經,能信心清凈,即生實相。有不脫離苦海,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乎。然雖生實相,實与太虛同體,則實而仍虛,惟其至虛,便虛而不虛,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須菩提又以我一時得聞如是經典,固易信解受持,而來世五百歲後之眾生,能聞是經,是人即為弟一希有。是誠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也。何以是人即為第一希有?此人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是知諸相皆假,而為非相矣。能待諸相看得假,便能借假修真,而成仙成佛。

 

須菩提業已見及於此,佛因迎機以示之曰,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便是決烈漢、便是大丈夫。而是人豈不甚為希有乎?夫此經乃日用之常道,聞者何以多驚,蓋眾人皆知有死,而不知於死中求生此經乃長生不老之經,得之者,便能不生不滅。故聞者多驚,而何以多怖多畏?蓋此事雖是常道,實屬中庸不可能,是以夫婦之愚不肖,可以以知与能,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不知不能,是以黃帝必問於廣成,孔聖必問於老子,皆求此妙竅之無字真經也。而此無字真經雖已聞知,而未能窮理盡性,亦斷不能行持。若強行之則欲保性命而反有性命之憂,其凶險有不可勝言者。是以凡夫聞之,鮮不畏怖也。何以故?行持此經原在苦海之洪波中取寶,其包羅最為秘密,故謂之第一波羅蜜。然所謂第一波羅蜜者,非真是海中之波羅蜜,乃人身無聞無見之波羅蜜也。

故如來說弟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且行持經者,知其雄當守其雌,妙在以柔剋剛,故為忍辱波羅蜜。而此忍辱,又非尋常外面著想之忍辱,乃爾室漏中不睹不聞之忍辱。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此事毫不可著於跡相。非大英雄大豪傑,難以行持。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歌者,極樂國,即舍衛大城中乞食處也。利者,慧劍鋒利也。王者,心君也。割截身體者,大藥薰蒸,換骨脫胎也。此時渾身如刀割相似,故謂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者,此時渾身如炒豆爆炸也。任你十分大英雄,大豪傑,到此時,亦鮮有主張,我於此時,毫無憎恨,以其於平日,原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也。蓋稍生瞋恨,則元神即從此潰散。而性命亦丟矣。

噫,所謂這回大死,今方活者此也。可知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工夫,乃徹始悟终之一吃紧,而此時更為吃紧也。我之了道如此,又念過去五百世後,凡作忍辱仙人,皆當如是,不著跡相以修,是故凡欲為須菩提、及諸菩薩者,皆應離一切相,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第一不應住色生心,所謂忍色以固陽關也,不應住香味觸法生心者,斬絕群魔也。應生無所住心者,所謂心死神活也。蓋人心有住,則有一分後天,而先天即無可住之地矣。

 

是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方能招囁先天之炁,然菩薩所以修持,而先度己者,正欲廣濟眾生也。凡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皆應如是不住色布施。故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何也?以其為假合之虛妄也。佛因呼須菩提曰,加來所說是真實之語,如心之語,不欺心之誑語,不怪異之語,知此方知如來所得之法,無實無虛,蓋以非法,非非法修成法身聚則成形,散則為炁,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不可謂之實,不可謂之虛,虛而不虛,實而不實,實實虛虛,虛虛實實,變化難測。

須菩提,當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入闇室一無所見。反此,便如人有目,光明四照,種種色皆見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而一念之道心,便入於如來之慧眼,悉知悉見,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特患其著想,而不化其人心,以純乎道心耳。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經功德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刦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况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边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边。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何修羅所應供

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註:前言七寶滿世界,与恆河沙數世界,与恆河沙數等身命布施,猶未推到極處,此言初日分,中日分,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可謂推其極矣。蓋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是切要布施。疏財仗義之外護也,十三分言恆河沙等身布施,乃同心壹志之人,神氣相交以為布施。更覺切要即內侶伴也。

此分言初中後更加以無量百千萬億劫,初日分煉精化氣之功也。中日分,煉氣化神之功也。後日分,煉神還虛之功也。等身布施,即兩體對坐二景現前時,行波羅蜜功之實事也。剛人行波羅蜜之功,則賴柔人等身布施。等、平等之人也。身平等之色身也。布施者,鉛投汞合,兩兩相濟也。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助人成道,其福德原無量也。

 

但助人成道,固是美事,自己修成,更為美事。故有善男子、善女人,無量百千萬億劫等身布施,以助人成道,終不若聞此波羅蜜之經典,信心而不悖逆性命,雙修以了大道。其福勝彼之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也。信心者,冥冥中有信得之最真,而心無孤疑也。不逆者不敢悖逆師傳也。寫書者,道成後,將所得筆之於書,以傳此妙經也。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者,書寫平日所受於師,以為行持讀誦者,為修士講解詳說也。

 

再呼須菩提,以要言之者,示授受之際,雖宜解說但宜要言不煩也。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無邊功德者,要言不煩之中,度人無量也。是經之傳,本於如來,而如來何以說此波羅蜜妙經哉,蓋為發大乘与最上乘者說,故天人神鬼,飛潛動植,一齊普度,人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以大乘与最上乘之法自任。便与如來合為一人,而如來有不悉知悉見者乎?何為大乘?大者,九轉大還丹也。即易經六十四卦之全功,乘即乾卦時乘六龍之意。蓋乘者,騎也。即行波羅蜜功時,用易卦震兌坎離之交也。

 

蓋佛法有五乘,初曰下乘,次曰小乘,次曰中乘,次曰上乘,次曰最上乘,猶仙之有品也。上乘者,上於中乘也。中乘者行,波羅蜜功,至中途而止,未至於上乘也。上乘,則做完波羅蜜之功。六十四卦火侯已畢,不用乘龍之功,止行河圖五行,生剋之自然造化也。惟其無乘,故名上乘。最上乘者,乃大易雜卦傳之功夫,即行波羅蜜,煉成金剛不壞。用敷座之功,使之形神俱妙打破虛空也。

 

小乘者,小於中乘也。下乘者,下於中乘也。只行潛龍之功,皆未得乘龍之法也。既未得乘龍之法,而亦以乘名之者,以孤修即種雙修之根也。然人多因循,不能勇猛精進,難以臻於大乘与最上乘,惟此經則專為發大乘願力者說,与最上乘者說,故凡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者,便成就不可稱量思議所有邊際功德。即為荷擔如來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豈樂下乘小乘中乘之小法哉?若樂小法者,便著我人眾生壽者之見,即於此經不能听受為人解說也。

 

是以此經,流傳人間,在在處處,凡有此經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而此經在處,即是玲瓏寶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並諸華香而散其處。諸華香即妙湛蓮華經之香花也。蓋一人瓣心,諸天瓣供一切因緣,莫非天授。無如世之修行者,不能明心見性,而著於我人眾生壽者之相,雖有鮮花妙鼎,亦必至爐殘鼎敗,而一切天人阿修羅,不惟不為辦供,並多設魔障以敗之矣。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