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9-1) 点击次数(611
《釋迦牟尼佛傳》卷七

《釋迦牟尼佛傳》卷七

四十六  十大比丘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真理不辯不明,迦旃延尊者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行化的時侯,迎面走來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迦旃延尊者!今天巧遇到你真是難得的機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態度破除我的疑惑!」

   「你對什麼問題生起了疑惑?」迦旃延問。「尊者!我看世間上,剎帝利与剎帝剎相爭,婆羅門与婆羅門相爭,這是甚麼原因才使他們相爭呢?」迦旃延道:「是貪欲在蠱惑!」

   「羅門与婆羅門相爭,剎帝利与剎帝剎相爭,是為了貪欲。那麼,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沙門和沙門相爭,又是為的甚麼原因呢?」「是我見的執著!」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來想了一會,很滿意迦旃延的回答,他又再提出問題來問道:「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不過,我想知道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与我見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現在舍衛城說法的我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徧知、無上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見的執著,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他介紹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又有一次,也是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聽說迦旃延論議第一的大名很不服氣,他從很遙遠的地方趕來訪問迦旃延,他想就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一見面就問道:

  「尊者!我聽人說,本來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作沙門,不再拜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与座,我聽了這麼說,深不以為然。所以特地來問你,假若真的是這樣,我想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

   迦旃延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你說的是事實,由婆羅門皈依正徧知佛陀的我

迦旃延,是不再向婆羅門的耆宿禮拜,這是很合乎法理。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若是一個年齡八十或九十多歲的婆羅門,耽於愛欲,陷於貪瞋邪見之中,年齡雖長,這樣的年齡有什麼用呢?」

   婆羅門給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對,深感羞愧,他也捨棄邪見,請迦旃延介紹,皈投到大覺佛陀的座下。迦旃延就是這麼一位善於議論和巧說的尊者,和他談話,不要幾句,總會叫你心悅誠服且相信他的說法。

   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之下而改邪歸正,接受佛法的信仰。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啼哭,迦旃延看了後很不忍,怕她因為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因此就上前去問道:

   「婦人!是什麼事使你傷心,在這里啼哭?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你解決問題!」婦人更加放聲地哭道:「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磨折得真不想活了。」

   迦旃延很同情地開示她道「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是快樂。你看那擁有奴婢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煩惱受苦。為人只要能夠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婦人不耐煩的哭著說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奴婢傭人,窮年累月地做著苦役,於食不週,自由沒有。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慳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遲,打罵交加。想到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些痛苦都是由於貧窮所致,你想,我怎麼不痛哭我的苦命呢?」

  

   迦旃延對她說:「婦人!既然如此,你不用悲傷,我告訴解脫貧窮發財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是為貧窮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奇怪地叫起來,他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別人,那麼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買窮呢?」「賣給我!」迦旃延回答。「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之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致富之道。但她又苦著臉向迦旃延尊者問道:「你說得不錯,我的確明白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今此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好布施呢?」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缽交給婦人說道:「你持此缽,取一點凈水布施給我。」婦人如教奉行,歡喜踴躍,後來婦人即升叨利天享樂。

   迦旃延尊者長於議論,感化很多的人皈依三寶,奉行佛教。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凡是修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閑的地方,第二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餐,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三衣缽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維,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宴住於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的人,就是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這樣理想的頭陀修行者,就是尊者大迦葉。

   大迦葉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就被人稱讚是志氣清高,不若欲染的青年,即至父母為他娶親,他竟和他的妻子分床而臥。後來在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生大信心,皈依佛陀,佛陀曾說過若非明徹宇宙的大覺者,是受不起他稱老師的。

   大迦葉尊者是過著捨富乞貧的托缽生活,有一次他在王舍城行化的途中,見到一位貧困的老母,窮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臥在街巷陰暗的地方,大迦葉尊者狠憐憫她,就向她行乞說道:

   「老母!我看你窮苦的情形,心中很是難過同情,你為什麼這麼窮苦,都是你過去慳貪沒有布施的關係,我是佛陀的弟子,是人間的福田僧,現在望你多少布施一點食物給我,讓你種種福田,將來免除這貧困的生涯。」

   窮苦的老母回答道:「呵!你是一位尊者,我很榮幸得你向我說法,不過你要我布施供養你食物,這是叫我感到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出來不怕尊者見笑,我三日來沒有粒米充飢,現在所有的是很少的米汁,臭惡難聞,人家將要棄去而為我討來,這怎麼可以用來侵養你尊者呢?」

   大迦葉說:「這是沒有關係的,你就把米汁給我一點吧,我是捨豪富乞貧窮的大迦葉,我很歡喜地接受你的供養。」

   貧窮的老母,聞言大喜,即刻取出米汁供養,大迦葉恐怕老母不信,就當著老母的面前,把米汁一飲而光,老母後來以此功德,壽終之時即生天享樂。

   大迦葉尊者利人的悲心很值得人敬仰,但弘法的熱情,比起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顯然不如,當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沒有涅槃前,就常勸說他忘去自我來從事弘法利生的真理運動,大迦葉尊者總是堅定地回答他們道:

   「我實在是不行了。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全不是我的分內之事。忘去自我,多麼不容易啊!我充其量頂多在自己的生活中,豎立起更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讓後來者對於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尊重与實行。弘法利生那些艱鉅的任務,全賴你們去擔當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這些話,並不感到失望,反而稱讚道:「長老能在這一方面樹立法幢,也是非常難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著伺己的志趣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我們為長老祝福。」長老大迦葉對於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的勸說,他都不會停止。

 

大迦葉尊不懼狂風暴雨,不怕日晒夜露,總是住在深山叢林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塚間,他的年齡逐漸的衰老,佛陀很同情憐愍他,有一天當他到祇園精舍的時侯,佛陀就勸他安住在祇園精舍。

可是,他反而向佛陀說道:「佛陀!不行,我不能住在祇園!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了解和感激。不過,弟子住在這裡,一定非過團體的生活不可,那時我的頭陀苦行,是會感到很大的不便。這里無論是靜坐、經行聞法,樣樣都合乎理想,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環境真是太優美了。但我修頭陀行者的人,住在這里是十二分的不宜。這裡聞不到一點屍臭,朔不見半根白骨,生活過得是這麼舒適,對於修無常、苦、空、無我、不凈觀等,無論如何不適合。我很樂於塚間的生活,那里,長年累月獨自一人,或在樹下,或在露天,或經行觀屍,或補破衲衣。歡喜乞食行化,得自由地進城,不願意乞食行化,得隨便摘些野果草根充飢。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得失,我只感到清凈解脫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我這樣的生活太過于自利,像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尊者等,他們負起代佛陀宣揚的任務,不懼阻難,不惜身命,推動著真理的法輪,讓眾生普沾法味,同獲法樂。我雖然沒有那股勇氣和毅力,但我不會忘記佛陀給我的恩德,為了報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過頭陀的生活。因為眾生能否得救,全靠僧團的弘法,僧團中佈教的弘法者,是人民親教法師,他必須自身要健全,才能擔當弘法的工作。僧團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當然只有從嚴肅的生活中去培養自己的德行。頭陀的行門,就是一種最嚴肅的生活方式,如能習慣這種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不貪名聞,不求利養,一心一德,為法為人,佛陀!我為了直接鞏固僧團,間接地利益眾生,所以歡喜願意居住深山叢林,或是塚間,決不捨棄苦行,決不能長住在祇園!懇求慈悲的佛陀,能原諒我大迦葉的固執。」

佛陀聽完大迦葉的稟告,很歡喜地同意,看看大迦葉,又看看諸比丘,說道:

「好得很啦!你們諸比丘聽到長老大迦葉的話嗎?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在於僧團的腐化与崩潰!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讓真理之光永照著世間,則必先要鞏固僧團。要鞏固僧團,就必須嚴肅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葉尊者,就能負責住持。」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給佛陀稱讚,從此,他在僧團中受著普遍的尊敬!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比丘弟子中的天眼第一!阿那律和摩訶那摩(摩訶男) 是兄弟,同是甘露飯王所生的王子,當初他兄弟二人約定,兄不出家,第即出家;弟不出家,則兄出家。後來阿那律和跋提王子等七人同時皈依佛陀,披剃出家做了沙門。

阿那律長得很英俊,沒有出家時就有很多王族的少女希望嫁給他,但阿那律卻不易為愛情女色動心。出家以後,有一次阿那律從祇園精舍往拘薩國去的途中,路上沒有比丘的宿處,沒有辦法他只好向民間投宿,這人家有一位年輕的少女。

阿那律走到少女的前面說道:「天快黑了,路很遠,想在貴府投宿一夜!」少女一見大喜,即刻迎接阿那律入其舍內,阿那律尊者沒有想到其它,他在內舍中結跏趺坐,一心地念佛念法念僧,希望早點天明,以便趕路。

夜半,燈光漸漸地黯淡,朦朧月色照在窗前,門聲響處,年輕的少女走到阿那律的床前,溫柔多情地說道:「你是一位沙門,我知道,但我見了你,怎樣也壓不制不住我對你的愛情。近來有很多有名有財的長者婆羅門,向我求婚,都被我一一拒絕,但我看到你端正秀麗的容貌,我不怕羞地自願將身許你,你就住在我家中不要他去。」

阿那律尊者雙目閉得緊緊,像高聳的山岳,巍然不動,少女即以手向前推動他,阿那律嚴肅地把眼睜開,他就莊嚴地訶斥她欲種種的不凈,少女大生慚愧,當即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作了在家優婆夷。

阿那律尊者雖然不為愛欲所迷的美名令人敬仰,但有一次當他聽聞佛陀說法因疲倦而打瞌睡,遭受佛陀的批評。

佛陀講法以後,把阿那律尊者叫到身邊,問道:「阿那律!你出家學道是為了畏懼王法恐怖盜賊嗎?」「不是!」阿那律回答。「那麼你為甚麼出家學道呢?」「為著厭離生老病死,解脫憂悲苦惱。」「我看你出家學道的信心很堅固,但是當我在說法的時侯,又看到你在睡覺。」

阿那律跪下來,合掌說道:「佛陀!從今以後,盡形壽,我也決不在佛陀的座前睡眠,希望慈悲的佛陀原諒我一次懈怠的愚痴。

 

從此,阿那律從清晨到黃昏,從黑暗又到天明,他都用功辦道,決不睡眠,經過一段時間,阿那律的眼睛坏了。

佛陀狠掛念,有一天佛陀找到阿那律,告訴他道:「阿那律!修行不及固然不行,但太過了也是同樣的不行。」

「我在佛陀的座前已經宣過誓,我不能違背我的誓言!」阿那律恭敬而又堅決地回答。

「你不要掛念這個,眼睛是大事。」佛陀雖然慈悲地告訴阿那律,但阿那律仍然不肯睡眠。

佛陀再叮嚀勸說道:「阿那律!一切眾生為食物而生存,如果不食就不能存在,眼睛也要飲食,眼睛的飲食就是睡眠。所以,阿那律!你去睡,不要掛念其他,就是涅槃也要飲食。」

「涅槃吃甚麼?」阿那律疑惑地問。

「不放逸!」佛陀回答道:「不放逸能夠到達無為的境界,但是在這以前仍然睡眠。」

「佛陀!眼睛是以睡眠為食物,不過我不睡眠沒有關係,請佛陀放心!」就這樣,阿那律的眼睛不久就瞎了。

佛陀想到以自己對阿那律講了一句話,能使他精進修行至雙目失明,阿那律對佛陀尊敬的心,到達甚麼程度不難想像而知。

有一天阿那律想縫衣服,但因眼睛看不到,無法把線穿進針孔,他很希望有一個人幫助他。佛陀知道他的心意,走來說道:「阿那律!你把針線拿出來,我來替你穿。」

阿那律很惶恐、驚慌,佛陀為他把針線穿好,看不見東西的阿那律,眼眶中浮露出幾滴晶瑩感動的淚珠。佛陀把針線穿好,阿那律想請人來做衣服,佛陀阻止著道:

「你不要煩心,我來替你做就好。」在一天以內,佛陀就為阿那律把三件衣縫好。佛陀和失去肉眼的阿那律坐在一起,慈悲地安慰他,並教他如何修定就可以見到光明。

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話,他不久就得到天眼,不分遠近,不論內外,他都能看到,在佛陀的弟子中,從此阿那律是有名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很歡喜感激,佛陀的歡喜更是難以形容。有一次,阿那律走到佛陀的座前,頂禮佛陀說道:「佛陀!我常這樣想,少欲知足,常行精進,這是我們修道者必備的條件;忘記了小我,弘法利生,這是我們弟子應盡的責任。佛陀!關於我們如何修學覺道,進取涅槃,懇求佛陀多予慈悲開導!」

佛陀很歡喜地說道:「你說得是實在的話,你所掛念的問題是學大人(菩薩) 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你可以晝夜至心誦念:

〔1〕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2〕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3〕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4〕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5〕覺唔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6〕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無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7〕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8〕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筆竟大樂。

「阿那律!前面所講的八事,這是佛菩薩大人的覺悟,修學覺道的人,要用慈悲的心,多來修福修慧,乘著法身的船,划到涅槃彼岸;再來人間,廣度眾生,就能脫出生死,永遠安樂。」

阿那律含著淚聽著佛陀說法,更增強學道的決心,佛陀的愛,深深地藏在阿那律的心底。

 

〔持戒第一優波離〕

優波離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優波離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是出生在首陀羅種性的族中,他本是理髮匠,靠著替人剃除鬚髮維持生活。

雖然優波離是一個理髮匠,但他心地純良,本性忠厚,故能得到剎帝利的釋迦王族的信任,著他在王宮為跋提王子等理髮。

跋提王子因見優波離工作細心,很是歡喜,優波離對跋提王子也很尊敬。當初,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毘羅城的時侯,跋提王子等因為給佛陀德慧的感召,都毅然地捨棄虛妄的王子尊榮,皈投到佛陀的座下出家。

尊貴的王子身份可以跟佛陀出家,優波離很悲哀,他怨恨自己不幸的命運,生在下賤的首陀羅族中做人,他不敢妄想,下賤的首陀羅是不會有資格,皈依大聖的佛陀出家做弟子的。

所以當跋提王子等七人去出家披剃的時侯,優波離除了傷心啜泣以外,他實在不敢說一句不平的話。適巧,他的哭泣給舍利弗尊者看到,舍利弗問明原委,就對優婆離說道:

「優波離!請你不要傷心,佛陀之法是不分智愚、貧富、以及身份的,關於這些,不是問題,請你不要掛在心上,佛法如大海,不厭眾流,不棄涓滴,無論什麼人,只要他信仰佛陀,他就有資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護。佛陀的教示是持戒最要緊,證得涅槃正覺是最第一!你我一起到佛陀座前去,佛陀一定很歡喜地准許你出家的。」

優波離畏縮地迷糊地走到佛陀座前,佛陀很歡喜就安慰他說道:

「優波離!我知道你的根器不小,過去在迦葉佛時,你就是在他的持律的弟子中最為第一!在我的教法僧團中,將來仍是你持戒第一!在你來此以前,跋提王子等七人向我要求出家,雖然我准許他們做我的弟子,但他們要經過七日的修行,我才為他們剃度。經過七日,等他們忘記了王子的身份,知道是我的弟子,他們才有禮貌和你見面,我現在先許可你出家。」

優波離出家後,先知先覺的佛陀所說的預言沒有錯,優波離嚴持戒律,而且更懂得持戒的意義。

 

〔多聞第一阿難〕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的多聞第一!阿難尊者在當時僧團中,年齡最輕,相貌非常端嚴,聰明而多聞,佛陀很歡喜他。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當初要出家作比丘尼,佛陀的僧團制度,本來是不允許女人加入,就是阿難一再為她們請求,佛陀想到事實不能違背,只得方便允許,用八敬法來補救僧團中容納比丘尼加入的缺點。

因為阿難對女子的出家,很是盡心地幫忙,加上他的人緣很好,女子對他非常的恭敬。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請阿難最先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而比丘們總是不管這些。

阿難很得到女人的歡迎,他有一次托缽途中,曾給摩登伽女迷惑,佛陀很關心他,用方便叫摩登伽女都出了家。阿難常有這些給佛陀添麻煩,但阿難有善良的心地,強記的智慧,肯幫助人,所以很能得佛陀的歡心。

佛陀常常單獨為阿難說教,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國重閣講堂的時侯,曾教阿難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仰,不壞信仰比嚴持戒律更是要緊。又有一次,阿難遵照佛陀的指示,禮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曾見阿彌陀佛大放慈光,他真是幸運的寵兒,他比別人更易受到佛光的庇護。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他常常親侍在佛陀的左右,當初大家請他出來侍奉佛陀,他曾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侯,他不去見。

目犍連尊者把阿難的希望轉呈交給佛陀,佛陀狠歡喜地讚歎道:

「阿難真是很有品格的比丘,他所以提出的要求,都是避免譏嫌的預防。因為阿難是怕比丘們批評說,阿難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或是阿難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信者來見佛陀的時侯,佛陀說法的機緣是否成熟的時侯,阿難都能夠知道,他實在是一個很聰明賢能的人。」

阿難做了佛陀的侍者以後,他就經常地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

佛陀的年齡漸漸地老了,有一天在佈教的途中,佛陀坐在一棵樹下休息,對阿難說道:

「阿難!為了挽救沉淪在苦海中眾生的慧命,佈教家是什麼辛苦都不應該推辭的,你和我常在各地行化,你已逐漸養成信心、慧心、慈悲心。我現在渴得狠,想喝一點水,你把我的缽拿出來,到那邊的河流中盛一點水給我喝。」

阿難走到河邊,過一會,空著缽回來,稟告佛陀道:「佛陀!我到那邊的河流中看過,河水混濁不清,我聽人說,今天有很多車馬在上流渡過,所以河流中的水,盛來洗腳是可以,但決不能夠吃。拘孫河離這裡不遠,到那邊的地方再喝水,洗浴也可以。」

「阿難!拿水來!不要緊,你就那樣把水拿來!」阿難沒有辦法,只得再去取水,不可思議,這時侯的河水澄清得如明鏡一般,阿難一見大喜,他很為佛陀的威德神力感動。有一天,阿難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希奇古怪的事,心中很驚慌,他走到佛陀座前,照實稟告道:

「佛陀!我心中有疑難的事想請佛陀開示,昨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夢,夢本是獨頭意識的活動,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本不必為夢計較。但我昨夜夢見的七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現在懇請佛陀慈悲為我解說。我所夢見的七事是:

〔第一〕我夢見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起來。

〔第二〕我見到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地頭頂著須彌山峰。

〔第 三〕我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加裟。

〔第 四〕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

〔第 五〕我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

〔第 六〕我夢見幼年的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法,只得避而遠去,獨至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侯,都因飢渴而死。

〔第 七〕我夢見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還食獅子王身上之肉。

「佛陀!這都是奇怪的夢,我真不明白,怎麼會做這些怪夢呢?」

佛陀聽完阿難所講的夢中七事,像有很多憂愁似的,佛陀不勝感概地回答道:

「阿難!夢境由心造,但有時夢境確是未來事情好壞的徵兆。你夢中的七事,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現在分別為你解說:

〔第一〕你夢見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的比丘,違犯佛教,取得供養,復起爭鬥。

〔第二〕你夢見到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地頭頂著須彌山峰,這是說佛陀九十日後,當入涅槃,大眾比丘,諸天人民,將要你來為他們啟受經教。

〔第三〕你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加裟,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持著佛陀深法,口頭宣講而不奉行。

〔第四〕你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這是佛陀涅槃以後,未來世中,有很多比丘沒有法衣,穿著俗人的服裝,棄戒樂俗,育養妻子。

〔第五〕你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不發心宣揚佛陀正法,只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賣如來,以經懺佛事為生。

〔第六〕你夢見幼年的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法,獨至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侯都因飢渴而死。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僧團中有持戒長老,明經比丘,教誡年少後學,講說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後學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後墮入地獄。

〔第七〕你夢見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還食獅子王身上之肉。這是說佛陀住世廣說甚多經法,佛陀涅槃以後,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我法。

「阿難!你夢中的七事就是未來佛教的癥兆。」佛陀說後,那佛陀之光好像都要黯然的樣子。多聞的阿難,聽了佛陀敘說未來聖教的前途,心中很難過。

 

〔密行第一羅 睺羅〕

羅睺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羅睺羅是佛陀在做太子時所生,他是凈飯大王的王孫,佛陀離家出走,終於成就正覺的佛果,未來迦毘羅衛國國主的王位,本可以由羅睺羅繼承,但在有公天下主張的佛陀,對年幼孩童做萬民之主,很不以為然,所以佛陀就方便叫羅睺羅出家。

幼童出家,佛陀僧團中當初沒有這樣的情形,為羅睺羅出家才開出沙彌的制度,佛陀並叫羅睺羅禮拜舍利弗為師。

羅睺羅出家只有十五六歲的年齡,佛陀的說法,他還不能完全領受,因此他還沒有到達悟道的境界,對於新的僧團生活,他並不感到快樂,但也沒有說過不滿的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父親的教示,唯有尊敬服從。

羅睺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就研究修習佛陀的言教,有一天,羅睺羅將外院掃除完後,回到自己的室中,就在這時,他自己的寢室被一個作客的比丘佔去,把羅睺羅的衣缽都拋在門外。

佛陀的僧團中,是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別人把自己的寢室住去,應該怎麼辦,羅睺羅感到茫然無措。不過幼年的羅睺羅,很懂得佛陀忍辱的教示,他沒有辦法,就癡癡站在庭院之外。其時忽然落起滂沱大雨,羅睺羅沒有去處躲藏,他就進入廁所,雖然空氣不好,他也安靜的端坐著,那時正有一條黑色的毒蛇從洞中爬在廁所上面,羅睺羅一點沒有留意。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睺羅,很快地走來羅睺羅住的地方看他,室內沒有羅睺羅,只見到一位旅行雲遊的比丘,佛陀就走到廁所的地方,先咳嗽一聲,裏面也咳嗽了一聲,佛陀問道:

「里面是甚麼人?」「是羅睺羅!」「出來!我對你講話!」

羅睺羅想不到這時能聽到佛陀的聲音,赶快從廁所中出來,不知不覺地抱住佛陀,雙目滔滔地流淚,但又知道自己用手拭去。

佛陀明知故問羅睺羅為甚麼坐在廁所裏?羅睺羅照實地稟告,佛陀就叫他到自己住的室內。羅睺羅的歡喜,像是在地獄裏見到佛陀。

年幼的沙彌,確確實實是要年長的比丘照顧,佛陀以此因緣就規定沙彌同比丘可以同室。以後羅睺羅,常常跟隨在舍利弗的身後,舍利弗帶著羅睺羅托缽乞食,曾給佛陀批評是不凈食,因此舍利弗後來特別關懷到年輕沙彌所受的供養。又有一次,舍利弗帶著羅睺羅在王舍城中乞食,路上一個惡漢用沙投入舍利弗的缽裏,並且用棍棒打破羅睺羅的頭。

舍利弗回過頭看看羅睺羅,羅睺羅現出咬牙齒的面容,鮮血一滴一滴地流出來。舍利弗安慰他道:「羅睺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常以慈悲心憐憫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對個人的榮辱毀譽,要能忍辱才算行著佛陀之教。所以,羅睺羅!壓制著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上沒有比這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如何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睺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走到水邊,水裏現出他的顏面,他默默地掬水洗去血跡,見到這情形,舍利弗心中很安慰又很難過。

羅睺羅忍耐著走到舍利弗身後說道:「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過,這個世間上有著太多的惡人,到處都佈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並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這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導我們對人對世間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間上狂暴的人就輕視我們。沙門比丘守忍辱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經蔑我們,他們反而尊敬那些殘酷的人。佛陀真理的慈悲教示,他們倒反而以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愛在臭的地方。佛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凶惡的人來說,也沒有甚麼效果。」

 

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睺羅的說話回來告訴佛陀,佛陀也很高興,很稱讚羅睺羅今天很好,說的話很對,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孰不能見到佛陀,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迴。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慧的人,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下賤。忠与佞不能相容。邪是嫉正的,惡的不喜歡善的,貪欲的人不高興蕪欲之行。在這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得解脫證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渡一切災難;忍又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生命之危。我能夠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我心能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舍利弗和羅睺羅聽怫陀這些法音,都含著眼淚,感激佛陀。到十七八歲的羅睺羅,性情溫和,品行端正,但十七八歲的少年最喜歡調皮,羅睺羅有時侯也和常人開玩笑。他雖不是害人,但講虛妄的言語是真的。佛陀明明不在,國王大臣信者來拜訪的時侯,羅睺羅告訴他們說佛陀在那里,等他們去看佛陀時,羅睺羅就很開心地嬉笑。有一天,佛陀知道後,特地走到羅睺羅修行的地方來。佛陀叫羅睺羅盛水洗腳,羅睺羅奉命把水拿來,佛陀洗後,指著水對羅睺羅說道:

「羅睺羅!這盆裏的水可以喝嗎?」「佛陀!洗過足的水很污穢,不能喝的。」

「你就是同這個水一樣,水本來是很清凈的,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出家做沙門,可是又不精進於道,不清凈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垢穢填滿在你的胸中,等於清凈的水里有著垢穢一樣。」

羅睺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默默地不作聲,佛陀招呼他把水拿了倒去,等羅睺羅倒水回來,佛陀問他道:「你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凈的,這上面有垢穢,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凈的沙門,不修戒定慧,不凈身口意,大道之糧怎怎麼能裝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說後,用腳把盆輕輕一踢,盆就滾滾地轉了起來,羅睺羅很怕的樣子,佛陀問道:「你怕盆子壞了嗎?」「佛陀!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睺羅!你不可惜這個盆,正等於大家也不要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行為的結果,是誰也不愛護你,不珍攝你,就是到命終的時侯也都不能覺悟,迷中更加迷。」

羅睺羅全身流汗,他努力地想要來改變改變自己的心。從此,羅睺羅一改既往調皮的習氣,嚴持戒律,精進修道,每日勤於密行,但始終不能開悟,比丘們很覺不可思議,就問佛陀道:

「佛陀!羅睺羅熱心修道,小罪都不犯,怎麼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地回答道:「守戒凈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證道,獲得解脫。」佛陀對羅睺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

羅睺羅二十歲的時侯已經取得比丘的資格,有一天他和佛陀同去乞食行化的時侯,佛陀告訴他說道:「世間上:森羅萬象的事物,以及人的身體心念,甚至稱譏毀聲譽,利衰苦樂,都要作無常之想,千萬不要執著。」

羅睺羅聽到佛陀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廓然大悟,好像心地豁然開朗了。他告別了佛陀,一個人到精舍中坐禪思維。

佛陀行化乞食歸來,走到羅睺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用慈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機緣成熟的時侯,羅睺羅從此就覺悟了。對於羅睺羅的覺悟,佛陀很歡喜,很安心,好像肩上放下了重荷!

佛陀是人間最圓滿的人,不是顛倒人情的人,佛陀實在是有高度情感的聖者!

☆   ☆   ☆   ☆   ☆   ☆   ☆   ☆  

佛陀的大弟子實在不止這以上敘述的十人,而且這只限於比丘,玆再將佛陀最負盛名的四眾弟子列之於下。

【負有盛名的比丘】:

〔法臘第一〕----憍陳如     〔美言第一〕----羅鳩吒迦拔提  〔解脫第一〕----周利槃陀伽

〔禪定第一〕----疑者離婆多 〔美音第一〕----二十億耳      〔信心第一〕----婆迦利

〔幸運第一〕----鳩吒陀那   〔領眾第一〕----優摟頻羅迦葉  〔無病第一〕----薄拘羅

〔教誨尼眾第一〕----難陀迦 〔姓貴第一〕----迦利豪陀子跋提〔獅吼第一〕----賓頭盧

〔無想第一〕----摩訶槃提   〔精進第一〕----蘇那考利毘沙  〔所得第一〕----斯波離

〔得解第一〕----俱稀羅     〔詩才第一〕----婆耆沙        〔交際第一〕----迦留陀夷

〔記憶第一〕----憂婆離     〔教比丘第一〕----劫賓那。     

 

【負有盛名的比丘尼】:

〔法臘第一〕----摩訶波闍波提  〔神通第一〕----蓮花色〔說法第一〕----法與

〔精進第一〕----蘇那          〔捷慧第一〕----跋陀若陀羅。

 

【負有盛名的優婆塞】:

〔布施第一〕----須達      〔供養第一〕----郁迦          〔信實第一〕----那鳩羅。

 

【負有盛名的優婆夷】:

 

〔布施第一〕----毘舍佉    〔看病第一〕----須被耶        〔傳三寶第一〕----迦利

〔智慧第一〕----計摩      〔持律第一〕----波吒遮羅      〔禪定第一〕----難陀

〔天眼第一〕----古俱羅    〔信心第一〕----芝伽羅摩多    〔說法第一〕----質多

〔醫護第一〕----耆婆      〔不壞信心第一〕----修羅庵婆多〔多聞第一〕----鬱多羅

〔信仰堅固第一〕----迦帝耳。

 

四十六【從越祇國到毘舍離國】

佛陀有一次離開王舍城的耆闍窟山,度過恒河進入越祇國,在那邊區域說教的次數很多,經過很多的鄉村,又經過了很多的市鎮,佛陀知道以應身佛陀住世度化的因緣,總要有完的時侯,佛陀很想把要教示的完全教給大家。

佛陀在越祗國教化以後,曾把住在越祇國的比丘集合起來作過一次訓話,無非是叮嚀大家學道,要記好遵守聖戒、聖定、聖智慧、聖解脫的四種微妙之法,然後轉道毘舍離國去時,又先在巴連弗城說法。

巴連弗城的佛教信者,聽說將近八十歲的佛陀,法駕親自前來說法,想要逢佛陀的人,不分遠近都抽暇赶來。佛陀端坐在一棵樹下,見到佛陀圓滿之相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動,沒有一個不向前致最敬之禮。

信者們商量,臨時塔一個帳蓬作大講堂,敷設法座,請佛陀說法,佛陀很歡喜地接受他們的善意。佛陀在臨時的大講堂中對大眾說法道:

「信仰我的教法的信眾們!你們信奉我的教法,第一要皈依三寶,皈依佛陀、教法、僧伽,才是佛教的信徒。皈依三寶以後要嚴持五戒,不亂殺、不亂取、不亂淫、不亂說、不亂吃,是為五戒。

受戒的人有五種功德:第一是所求皆能如願,因為不正當的不求。第二是所有凈財益發增加,第三是到甚麼地方都能獲得眾人愛敬,第四是美譽傳播四方,第五是死後得生天上,守此五戒者若再加多培植福德因緣和念佛,便能往生不退轉的西方極樂世界。若是不念佛又再犯戒,有五種損失,第一求財不能順利,第二就是得財也易散失,第三到處受人輕視,第四惡名到處傳遍,第五身壞命終之時墮落地獄。」

 

除此以外,佛陀又說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教理,增強他們的信心,佛陀的觀機說教,,聽的人沒有一個不感激。佛陀說完法後,大家都戀戀不捨地不肯解散,他們怕將來再不能逢到佛陀。

等到大家散去以後,已是更深夜靜,佛陀与阿難就在臨時的講堂中進入禪定。第二天早晨,阿闍世王派大臣雨舍來訪問佛陀。

因為阿闍世王想和越祇國,因不愉快的事在一氣之下想發動戰爭,為了對戰事有必勝的把握,阿闍世王想知道越祗國的情形,很多的臣下告訴王說,佛陀在越祇國說法很久,最好派人前去請問佛陀。

雨舍大臣奉了王命,他想到為了要和越衹國發動戰爭的事,去請問佛陀關於越祇國的情形,實在是很不恰當的事。但王命是如此,雨舍想不告訴佛陀關於戰爭的話,只問些越祇國的情形就好。

大智大覺的佛陀,並不是不知道雨舍的來意,佛陀等雨舍頂禮以後,先不向他講話,對著在身旁為佛陀打扇的阿難問道:「阿難!你見過越祇國的人集合在一起,談論過政治的事嗎?他們的政治是不是自由平等呢?

「我聽過他們談論政治的事,他們的政治非常自由平等!」阿難回答。

佛陀點頭說道:「是不錯的,越祗國上下全國人民,非常團結,外國的侵略不會有勝利的把握。阿難!還有你聽過嗎?越祇國的人很有教育,從來不做不法的事,一切都很合禮度,你有聽過這樣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祇國的教育非常普及,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講求知識,都很守法愛國。」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順著佛陀的意思回答。佛陀又再點頭說道:

「如果是這樣,老少都受教育,都知道守法愛國,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阿難!你還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民,孝順父母、和睦鄉親、尊師重道、敬老恤貧,一切都合乎義理人情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祇國的民風很純厚,他們都奉行佛陀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教法。」佛陀非常歡喜地再說道:

「阿難!如果是這樣,他們的國家和人民以倫理道德行事,那就會平安幸福,不會畏懼外國的侵略。阿難!你還聽說越祇國的人民,信仰宗教、恭敬沙門,全國上下都講究道德的話嗎?」

「佛陀!我聽說過的,越祗國的人民對佛陀的教法有著甚深的信仰,相信因果,受持五戒。」阿難知道佛陀的心,他不考慮便回答。佛陀像是沒有別人在身邊,又叫阿難道:

「阿難!假使這樣,越祇國一定是國泰民安,他國的侵略者如要發動戰爭時,定有甚多的顧慮。阿難!你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民,不說邪語、不談妄言、家庭圓滿、清凈無缺的話嗎?」

「佛陀!越祇國的人民,慈顏愛語,我是知道的,他們私人的事,隱惡揚善,公家的事,大家討論得失。」佛陀加重語氣說道:

「阿難!假使是這樣的話,公私分清,各人自愛,他國是不敢侵略的。阿難!你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喜歡供養沙門、多做功德慈善事業、樂於布施的話嗎?」阿難恭謹地回答道:

「佛陀!我們比丘都喜歡行化在越祇國的佛化事業,很容易推動。」佛陀慈悲嚴肅地結束對阿難的問話,佛陀再說道:

「阿難!你和我到過越祗國,知道那邊的國情,你和我的意思一樣,越祗國不畏懼他國的侵略!」

大臣雨舍,聽到這里的時侯,非常佩服,實際上佛陀的話很含蓄。像這樣給雨舍大臣的回答,真是一位大聖者超然的智慧!

雨舍了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他作禮對佛陀告辭道:「佛陀!我很懂得越祗國的人民,同一信仰,同一思想,同一意志,同一行為,他們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是不會被征討而亡國的。像佛陀說越祇國有那七個條件,他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謝謝佛陀,你很忙,失禮得很,我先告辭了。」

佛陀知道這場戰爭可以避免,心中非常歡喜。佛陀再呼阿難把巴連弗城的比丘、比丘尼、及皈依過的信徒,再集合到臨時講堂中來,佛陀要以住世的餘力教示弟子。

 

「諸善男子善女人!我現在要和大家說七不退法,你們好好諦聽,好好思維,好好記著,甚麼是七不退法呢?

〔第一〕對正義的話要常常講。

〔第二〕上下和愛,彼此尊重。

〔第三〕奉法作事不違背法制。

〔第四〕要尊敬學識淵博和努力弘法的比丘。

〔第五〕真心的信仰要堅固,主要有孝敬心。

〔第六〕名利的事先人後己,財寶不要餘留。

〔第七〕修學涅槃正道,不要順從欲情。

這七不退法,不管男女老少都應共同奉行,世間是無常的,但法是不壞的。

另有七法也要記住,照這個進行,長養善心,就不會違背法理。

〔第一〕事要求少,但做得要多。

〔第二〕態度沉靜,不好多言,說話仁慈,不出惡語。

〔第三〕睡眠要少,不要懶惰,身常行慈,不害眾生。

〔第四〕為大眾作事,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五〕不要自讚毀他,意常行慈,悲愍他人。

〔第六〕不要和惡人同在一起,多親近善知識。

〔第七〕求法、守法、弘法,不忘真理運動。

 

「善男子善女人!我的弟子如能奉行此七不退法,千萬年後佛陀的教法一定會和日月同光,普救世人!」佛陀懇切地叮嚀,無非是希望在他涅槃以後,他的弟子聽到他的獅子吼聲,心能清凈,發起歡喜勇猛為法之心。

佛陀第二天要離開巴連弗城的時侯,問阿難道:「阿難!巴連弗城是誰設計建築的?」

阿難回答道:「這個城是雨舍大臣興建的,他是恐怕越祗國前來攻打,為了防備,所以建設了這座城。」

佛陀聽阿難說後,對這座城下預言道:「對啦!阿難!國防也狠要緊。這座城很合乎正理,這座城是賢人住的地方,商業會繁盛,正法可行,用來防守,不是用來侵略,敵人打來是不會破。如將來城有壞的時侯,必定三事之中的一事:是大水的泛濫,二是大火的焚燒,三是城中的人和敵人共謀,除此以外,巴連弗城是不能破的。」

佛陀渡過恆河,出了巴連弗城,雨舍大臣對佛陀深深尊敬,為了紀念佛陀,佛陀走過的城門,就改名喬達摩門,佛陀渡過的河,就叫喬達摩河。喬達摩,那是佛陀在俗時的另一個姓名。

佛陀到達毘舍離國的時侯,各地的比丘弟子中有不少的人都趕來跟隨佛陀。佛陀帶領著他們,就在毘舍離國展開佈教的工作。

有一天,住在毘舍離國城內的一位女子,名叫菴摩羅,是當時有名的美人,而且,家財萬貫,擁有良田奴婢不計其數,當她聽說佛陀和比丘們光臨毘舍離國的時侯,她很歡喜地乘著寶車,帶著侍女出迎佛陀和比丘。

佛陀過去就知道菴摩羅女的名字,人家都說他的魅力很大,現在遠遠地看她乘著華麗的馬車,打扮的花枝招展,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道:

「諸比丘!你們看到前面來了很多的女人嗎?那個坐在車上的美女,她的聰慧麗色,很能燃起修道者的愛情之念。你們此刻要正心,用內省的工夫,觀察無常、苦、不凈、無我的真理,不要把自己的心給她奪去。」

菴摩羅女走到佛陀的座前,佛陀和比丘們端坐在樹下,菴摩羅女下車一看,佛陀的慈容,那佛陀的威德之光,頓時將她的嬌媚態度除去,她帶著純真之心情恭敬地以首接地,頂禮佛陀說道:「佛陀!請慈悲接受信女菴摩羅的頂禮。」

佛陀等她禮拜以後,叫她坐在旁邊,佛陀說道:

「菴摩羅!你的心很純真善良,表示到面容上來的也是美貌端莊。你年齡很輕,積有財寶,具有女德,更增加你的美麗。而且,聽說你很信仰我的正教,真是難能稀有的事。男人有智慧,樂好正法,這沒有什麼稀罕,但女人意志比較薄弱,虛榮心重,愛欲情深,而能信仰正法,這真是可貴之至!

在這個世界上,法喜之寶充滿人間,但是那被一般人追求著的財和色,並不是不壞的寶,正法才是永遠不變之寶。赫赫威名的英雄,病的時侯就會失去他的威武;青春的年華,也是向著年老和死亡之途而去。修道的人才會處理生命,才不會給無常老死侵害。

有愛的歡聚,就有離別的痛苦,不愛的在我身邊而不離開,世間上的萬事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心意,只要把正法長存在我們的心中,才真正能聽我們的話。靠住正法的力,才能離開与生俱來的苦惱。女人要堅強起來,精進正法的道行,努力正法的事業,不要為女人的弱點打敗,要緊的是能有向女人的弱點挑戰的精神!」

菴摩羅女聽了佛陀的法語,像黎明的鐘聲,敲醒她昏迷的夢鄉,心生歡喜,喚起了樂法的智慧,堅固了向道的信心,當即至誠懇切地皈依佛陀,受持五戒。

菴摩羅女臨走的時侯,恭請佛陀到她家中受龔,佛陀告訴以住世的因緣不久,還要向別的地方去教化推辭,菴摩羅女聽了更是依戀不捨,再三地堅請佛陀,一定要到她的家中供養,佛陀察知菴摩羅女樂法的誠心,令眾生喜,滿眾生願,佛陀也就狠歡喜地答應。

年老的佛陀,身旁繞著剃除鬚髮的比丘,年輕的菴摩羅女,帶領穿著華麗服裝的侍女,這身份,好似在兩個世界里的人物一樣!

菴摩羅女先向佛陀拜辭,內心充滿歡喜,急急乘車回去准備,她在途中發生一件不尋常的事。菴摩羅女一行人走在途中,迎面遇到五百人穿著五色服裝,乘著五色的車馬,雙方都不避開,猶其菴摩羅女走在馬路當中,她是目中無人地直向前走,結果把那五百人車馬之上的旗幟撕破不少。

這一行五百人,他們本是離車族的鄉黨,為了迎接佛陀,他們也是急匆匆地趕來,他們穿著白色的服裝,就乘坐著白馬拉的車;等到菴摩羅女這邊把他們的車馬旗幟相碰撕破時,離車族的人大怒,其中代表離車族的師子長者,大怒道:

「你們那里來得粗野的女人?依靠誰的勢力是這樣目中無人?你看!把我們的車馬上的旗幟都澌破了!」

菴摩羅女不慌不忘,很安靜地說道:「對不起得肯!明天佛陀要行化到他國去,今天我恭請佛陀到我的家中供養,急得很,所以碰壞你們的旗幟,失禮!失禮!」離車族的人,一聽這話大驚,急忙問道:「你說的什麼話?佛陀今天住在你們的地方?」

「對啦!」菴摩羅女揚揚得意地回答。「讓給我們好嗎?我給你十萬黃金!」

菴摩羅女搖搖頭道:「不行我已經和佛陀約定!」「那麼再加十六倍以上的黃金給你!」

菴摩羅女又是驕傲地搖搖頭:「不行!你把國中所有的寶物給我也不行,佛陀已經答應我,不管你們怎樣都沒有辦法,對不起得很!」

菴摩羅女說話的時侯,她的面容一點抱歉的樣子都沒有,反而很高興。離車族的五百人很生氣,大家商量的結果是一起去懇求佛陀再說。

這樣,他們就和菴摩羅女分別,當他們要走近佛陀時,佛陀像早就知道似的指著他們對弟子道:

諸比丘!前面又來了很多人,他們是離車族的鄉黨,假使你們要看忉利天人的遊戲,看他們就可以知道。你們不要羨慕他們,那不過是外表而已。你們要緊的是正心誠意,精進不懈,如果能打倒貪心,驅除煩惱,到什麼地方,遇什麼場合,都不會失敗。具備威儀,要行的時侯行,要停的時侯停,行住坐臥,適宜中道,沾心不亂是第一,不是看表面就知道的。」

 

佛陀是怕弟子們看來人那魔華麗的場面,心中就生起卑屈的念頭,佛陀慈悲安慰到大家的心,大家都是跟隨佛陀多年的大比丘,就是佛陀不說,大家也並不感到卑屈,反而覺得有大聖佛陀做老師,是無上的光榮。

離車族的鄉黨,走近佛陀,急忙下車,向佛陀禮拜,並請佛陀開示,佛陀就向他們說教道:「在這個世間上有五項難得之寶,第一是佛陀出現於世,能相逢聽聞說法;第二是信仰佛陀的正法,能來修學不懈;第三聽聞佛陀說法,思維考究,得光明智慧解脫;第四一心奉行佛陀之教,脫出六道輪迴;第五聽聞佛陀正法,知道生死因緣,斷情絕欲,進入涅槃。你們現在逢到佛陀住世,親聞佛陀說法,以後就看你們如何做法,而來精進勇猛到達彼岸。」

 

五百人離車族的鄉黨,聽完佛陀的法語後,一致要求佛陀到他們的地方接受他們供養,佛陀以菴摩羅女請約在先的話推辭了,離車族的人雖然感到非常遺憾,但能親聞佛陀說法,也狠高興地回去。

佛陀領比丘們當晚住在菴摩羅女的地方,第二天,菴摩羅女拿出很多的東西出來供養諸比丘,吃飯後洗手,都是用金瓶盛水注在佛陀的手上,佛陀洗完手後,菴摩羅女向佛陀說道:

「佛陀!毘舍離城中的花園,以我的這個花園最優美,我現在供養給佛陀,請佛陀憐憫我,慈悲地納受。」

佛陀很歡喜地接受下來,命令不少跟隨的弟子留在毘舍離國說法度生,自己和阿難等,就与毘舍離城告別。

 

四十七【最後的弟子及遺教】

偉大的佛陀,應身年齡到了八十歲的時侯,帶著阿難行化到遮婆羅塔的地方,許多比丘也都來聚會在這里,佛陀就對大家說道:「諸比丘!今天在這裡和你們相遇很好。我告訴你們,自從我成道證得正覺以來,愛護比丘及一切弟子,教化大眾,賜福給大眾,把歡喜布施給人,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我說法度生,沒有想到過辛苦和休息。

我要講的,對你們都已講過,我沒有想你們弟子是我的,眾生是我的,我可以命令大家,我不過是你們當中的一個,常常和你們大家在一起。我要講的都講,佛陀沒有秘蜜,我不會給人壓迫,要人來服務我。

我應身的年齡老了,舊的車子要壞,用修理來保養,不是永久的辦法。我在三個月後,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婆羅雙樹間依著法性進入涅槃,獲得無上的安穩,我會永久地照顧到你們,照顧到未來一切信仰我的眾生。」

佛陀涅槃的榷實日期一發表,弟子們大驚,在弟子們的心中,頓時覺得日月無光,天地旋轉起來,佛陀又再說道:

「你們不要傷心,天地萬物,有生就是無常之相,無論怎樣逃不了這個定律。我過去不是向你們說過嗎?所愛的必定有散失的時侯,會合必有別離的時侯,人間心物所合的身體,既是無常的,就不能如人們所想的自由。肉體的生命不能永久長存,我不是常這樣說嗎?

要佛陀的應身永久的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我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我當然不能違背法性。你們假若要我永久住於世間,而你們卻不依著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萬萬年,又有甚麼用呢?你們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於我永久活在你們的心中。我的法身慧命,會遍於一切處和你們及未來的眾生共在一起。

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要皈依其他。不懈怠地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說後,又起程經過波婆城的闍頭園的地方,曾接受金銀匠的淳陀供養的旃檀茸,旃檀茸是菌類,是不消化的食物,佛陀吃後覺得非常不好,但佛陀仍慈悲地為他解答四種沙門的不同,淳陀很是感動。

佛陀說沙門有四種:一是行道殊勝的沙門,二是善說道義的沙門,三是靠道生活的沙門,四是穢道的沙門。同一樣的沙門,有真、有偽;有善、有惡;不能見到不善不賢的沙門就譭謗到整個的沙門。好像良田的禾苗,里面也會雜著幾根稗草。站在在家信徒的立場,多親近善知識,但不應批評沙門,好壞善惡在家信眾最好不管。

以後,佛陀就在竹芳村的地方示疾,但佛陀沒有停,仍然在途中行化。有一天,佛陀的慈顏,現出不可思議的光輝,比平常更圓滿,更清淨、更莊嚴,像日月一樣,光明燦爛,像大海一樣,深廣無邊。

阿難問佛陀說道:「佛陀!自從我侍奉你以來,今天第一次見到佛陀的慈顏比往日更光澤,那無量之光像要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照透一切的樣子。」

佛陀回答道:「是的!佛陀的光色有兩次特別不同,一是初成佛道證得無上正覺的時侯,二是要進入涅槃的時侯。」阿難聽了,覺得歡喜,又覺得黯然!

佛陀在播散真理的種子途中行走著,後面不少的人跟著,他們跟在又老又病的佛陀身後,好像都在流淚。其實,假若世間上有真正健康的人,慧命永無老病死的人,那就是救世主大聖的佛陀是也!

佛陀在路上行走著,阿難很畏懼地流淚問道:「佛陀!你入涅槃以後,應該用甚麼方法來做葬式?」

佛陀安祥地回答道:「他們皈依的人都會幫忙,你不要管,放心做自己的事。不過,我也可以告訴你一些方法,供你參考,大家也都希望知道,免得在很多的人中,會生出異論來。所以我有講給你們聽的必要。那麼,我就講轉輪聖王的葬法吧!」阿難傷感流淚地問道:「轉輪聖王的葬法是怎樣呢?」

佛陀靜靜地答道:「先以香湯洗體,然後用新的淨的棉花包裹起來。在這之上再包五百毛氈,裝入金棺,在棺內澆上麻油,然後把金棺納入鐵槨之中,外面再用旃檀的香廓圍繞,上面堆積名香,四週安放鮮花…….. 」

佛陀說到這里時,像沉思了一會,又道:「佛陀可以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毘,你們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給過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

怫陀不是伺己要求塔寺的人,他是為眾生才說建塔寺的遺言。

佛陀不久進入了拘尸那迦羅城,吩咐阿難道:

「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向北方宏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今夜將入涅槃。」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流淚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提出有關如何使未來正法久住的問題請示佛陀才是。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我們弟子大家禁不傷感之情,有四個問題最後請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時侯,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時侯,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甚麼而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時侯,凶惡的人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以後,凶惡的人如何調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的時侯,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愷悌地回答道:

「阿難!你代表大家提出這四個問題來問我,確實非常重要。你們不要這麼悲泣,要是舍利弗和目犍連仍在世的話,一定不會像你們這樣,大迦葉此刻還在途中,我涅槃前他是來不及趕到。你們要認識法性,佛陀如果以應身住世的話,這終是無常之相,唯有佛陀進入涅槃,你們依法而行,才是佛陀住在世間!

我現在答覆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地記著:

﹝第一﹞你問我涅槃以後,依誰為師,應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第二﹞你問我涅槃以後,應依何安住,應依四念處安住。

﹝第三﹞你問我涅槃以後,惡人如何調伏,應默擯置之。

﹝第四﹞你問我涅槃以後,經典如何叫人起信,應在一切經首安『如是我聞』之句。

阿難!你們應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佛陀的悟處,佛陀的說法處,佛陀的涅槃處。要緊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別的不用掛心,現在不要悲傷,趕快去娑羅雙樹間為我敷座設床。」佛陀的話,聽得阿難和大家更感動!更傷心!

 

佛陀在娑羅雙樹間,左近有五百力士聽說佛陀將要進入涅槃,大家都來向佛陀頂禮。這以後,又有一個外道須拔陀羅,年已一百餘歲,在外道中是很有學識道德的長者,然未聞正法,始終沒有開悟。這一天聽說大覺怫陀要在這里涅槃,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他不得不帶著勇氣匆匆忙地前來向佛陀請教,以打破他胸中一向的疑團。

須跋羅到達娑羅雙樹,穿過重重的困難障礙,終於能夠在此刻跪下來皈依佛陀的人,正當阿難侍奉著佛陀,阿難突然來了個外道,怕他來和佛陀辯論,趕快向前阻攔道:「請你不要再來打擾怫陀,佛陀今夜將要涅槃。」

須跋陀羅向阿難尊者要求道:「正是因為聽說佛陀將要涅槃我才來的。我此時已感到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請你幫忙,我心中有個疑團一定要佛陀才能解決!」

這時侯,阿難再三辭謝,須跋陀羅是再三的請求。大悲的佛陀,不捨眾生,聽到求道者的聲音,即喊阿難道:

「阿難!他不是來和我論戰的,他是須跋陀羅,是我最後的弟子。讓我去除他的疑惑,讓他來和我見面。」阿難沒有辦法,只得把須跋陀羅引見佛陀,須拔陀羅很是歡喜地問道:

「佛陀!世間上所有的沙門、婆羅門、六師外道,都說自己是一切智人,又說除他以外,其他的宗教都是邪宗邪教。自己所行得是解脫大道,聊人都是錯入歧途。這樣互相非難,這正邪究竟如何分別呢?是非究竟以甚麼為標準呢?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才能得到解脫呢?」

「佛陀歡喜地回答道:

「須拔陀羅!你問得很好,我很高興為你解答,世間上無論那一個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認識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學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聖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獲得自在和解脫。

須拔陀羅!世間上誰的法中有三法印和八聖道呢?我以真實的話告訴你,唯有佛陀的法中才有八聖道,唯有佛陀的教法中才有真正解脫的沙門,唯有佛陀才是一切智人。

須拔陀羅!觀察外道的教法,他們不依三法印,沒有八聖道,當然就沒有解脫的修道者。雖然他們說有,那不過都是妄言。須拔陀羅!我八十年前四月初八日降生在王宮,後來受教育時也曾被六師外道所迷。我十九歲的那年二月初八日出家,三十一歲的那年十二月初八日在菩提樹下成道,今天是八十歲的二月十五日,我於午夜在此娑羅雙樹涅槃。

須拔陀羅!從我成道的時侯起,這個世間上才真正的有沙門;我涅槃後,留正法於人間,信仰的人定能獲得解脫,佛陀才真正是一切智慧之源」

須拔陀羅聽聞佛陀住世最後的弟子,並就在佛陀身旁先入涅槃,大家見了都很感動。

佛陀以吉祥臥的姿勢臥在娑羅雙樹之間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圍繞在佛陀的四週,大家都是揩鼻抹淚。這時,風息林靜,鳥獸沒有鳴聲,樹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謝凋零。整個世間都現出寂寞蕭條的現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說法沒有兩樣,靜靜地向諸弟子作最後的遺教:「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後,你們要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就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這和我住世,沒有甚麼不同。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弘通正法,從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運動,不要貪圖財利,不要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們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要為生活操心。

諸比丘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術仙藥,不要結好貴人,親厚蝶慢,你們應該節身時食,清凈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顯異惑眾。

諸比丘弟子!你們更應該節制六根,不要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好像管理兇悍的惡馬,一定要用轡制,不然,將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這是不能不謹慎注意。

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好像人的手中拿著蜜器,動轉輕躁,觀看到蜜,不見前面舉步就有陷坑。放縱心意,好像狂象無鉤,猿猴得樹,能夠喪失一切善事,所以你們要精進修道,把心棲於安靜的境界。

諸比丘弟子!你們接受到飲食供養,應當作服藥之想,好和壞都不要增減。不要起貪瞋之心,飲食不過是為資養色身,除去身體的飢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採蜜,但取其味,不損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壞其善心。

諸比丘弟子!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瞋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你們要知道放縱瞋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諸比丘弟子!你們不要有驕慢的心,不要有諂曲的心,不要有欺誑的心,不要有慳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直為本。

諸比丘弟子!你們應當知道多欲的人,苦惱多。少欲的人,才是住於安穩的世界。你們要脫離苦惱,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勤於精進弘法修道,則事無大小,就沒有困難之處,好像涓涓的細流,也能鑿石穿山,進入大川巨海。否則,對於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常常懈廢,如同攢木取火,未熱而息,雖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動跑出來呢?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就不能侵人。你們要做勇猛的將軍,披著重鎧,持著禪定的刀刃,征服六塵境界的魔軍;佩著智慧的利劍,知道世間生滅的法相,降伏一切諸有的苦患。

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們要撐好智慧的法船,渡過愚痴愛執的濁流,燃著智慧的燈光,走過無明闔冥的世間。常以聞思修的智慧,才能進入三摩地。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記好我說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与不服,咎不在醫。我又池善導,導人善道,聞者不行,過不在導。

諸比丘弟子!我所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宇宙人生真理,今我將要涅槃,如有疑者,可速問我,我當為你們解答。」

 

夜是靜靜的,沒有別的聲音,只有佛陀說法的音聲,月光分外明亮,流星劃過長空,諸比丘弟子呼吸不敢有聲,聆聽佛陀最後說的法語。最後佛陀問大家對四聖諦十二因緣有不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問。如是三問,大家都默默無言,因為都沒有疑惑,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就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們了解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真理,在這個世間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陀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教法不可令異。」

佛陀非常安靜,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這就是將要進入涅槃的佛陀嗎?叫人真以了解,諸

諸比丘弟子都在黯然地啜泣。

四十八【涅槃】

西山上高懸著一輪滿月,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時分,它顯得更大更美,但誰也不去注意,大家只沐浴在佛陀愛的慈光中。

偉太的救主佛陀,看看時間要到,他又慈祥地對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們作最後的叮嚀:

「諸弟子!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的道理!這個世間上現在已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之法,大家都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備,我進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顧你們,還有甚麼可悲哀的地方呢?

我所要度的眾生皆已度盡,還未度的眾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讓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處!」

多麼權威的聲音啊!多麼偉大崇高而永世長存的救主佛陀啊!

佛陀就這祥安靜地進入了涅槃,這時娑羅雙樹都變成白色,一片烏雲遮蔽了月光,狂風旋四方吹起,山川震撼搖動,火燄從地中冒出,清流都滾沸起來,天人擂鼓打鑼,悲歎傳報,弟子們搥胸頓足佛陀的涅槃致哀!

佛陀涅槃以後,弟子們用金棺收殮起聖體,上面裝飾著寶幢幡蓋,並以一切名貴的香華莊嚴在四週。這時在遠方的大迦葉聞訊趕到,撫著金棺痛哭失聲,佛陀不滅的靈光,知道首座弟子大迦葉趕到,特從金棺中伸出足來,大迦葉見了更是感動流淚道:

 

「慈悲的教主!偉太的佛陀!請彌放心,我們會依照你的足步來行!你永劫的壽命會長存世間,你的甘露之法會流布一切地方,你的慈悲德光會庇護一切,你像是永遠不滅的太陽!」

大迦葉說後,佛陀的足收進金棺之中,弟子們又號哭起來,正當弟子們號哭時,佛陀用三昧真火荼毘了。

佛陀荼毘後,舍利為拘尸城的末羅族所得,各國的國王不服,都帶兵前來討伐拘尸城,奪取佛陀舍利,後經調解,由摩竭陀國阿闍世王領導,八國共分舍利造塔供養。

佛陀涅槃後的九十天,是五月十五日,由五百大阿羅漢的常隨弟子,公推大迦葉為上首,離竹林精舍西南一里多的耆闍窟山的大石室中,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經過大眾的印可,完成八萬四千法門,永作生死海中的寶筏,這就是佛典的第一次結集。

佛陀的真理言教流傳至今,依法修行而得救的人,其數之多,實在難以統計。受佛陀之光庇護的人,在今日世界上那一個角落沒有?佛陀實在是我們人格最高的模範,是我們三界的教主!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