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8-18) 点击次数(430
《小窗幽記》卷四

《小窗幽記》卷四

【聖賢託日月天地現風雷】評

聖賢不白之,話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託之風雷。

〔譯文〕

聖賢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託付於日月。天地間因不平而生的怒氣,卻表現在風雷上。

〔評語〕

日月亙古不變,總予人間光明。聖賢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们都能棄黑暗,而行於光明。使人間常欢喜而去悲愁。語有辞窮處,心意有難表時,然而,此心卻昭昭如日月,經行不殆,永远為人们的幸福着想。

人間有不平事,天地有不平氣。不平即鳴,因此產生革命,革命是人間的風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客的不平之氣;生靈塗炭,志士起義,为聖賢不平之氣,高下相傾,天地猶生怒氣,何況是人?因此,历史上的暴君鮮有善终的!因此,不僅百姓不擁戴他,天地也要誅殺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氣。每見狂風驟雨後的天地,彷彿被洗滌过一遍,清爽明亮,便是這個道理。

 

【不因怨而失願不因財而伤才】

親兄弟折箸,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患銅臭。

〔譯文〕

親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團結,即使原本如同美玉般沒有價值,分開迅如瓜景一般不值錢。讀書人大过於愛財。書中的道理也會化為金餞的臭味。

〔評語〕

人们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個故事是說有個老人臨终時,兒子想分家產,老人要他们每人折一支筷子,並讓他们明白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多支合在一起卻不容易折断的道理。

 

兄弟之間不僅有友情更有親情,照理說較朋友的關係更為深刻,但兄弟之間若失去了這份情感,卻連朋友都不如。朋友為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而相伤,原為璧合而後瓜分,實在令人伤感,更还說有煮豆燃豆箕的那種人,就更無情了。虎豹尚且不伤手足,何況是人呢?

讀書人當以明理為要務,才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太过於愛財,而墮落喪志,書中的道理,使讀書人心身馨香;錢並没有臭味,錢使人忘卻了做人的道理,而變得庸俗醜陋,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身不束心,名不束人】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譯文〕

人心如果成為形体的奴隸,那么就如同牛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為聲名所束缚,那么就如同關在籠中的雞鸭一樣了。

〔評語〕

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獸最大的不同處。便是人有心,會思想。馬牛是不會思想的,牠们奔波勞碌,方能換得一把糧草,终其一生,都是為了糧草而活。人如果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樂意的事,豈不是同馬牛一樣了嗎?然而,世上有許多衣食無慮的人,卻心甘情願地作馬牛,僅為了口体之养,而放棄自己的思想,踐踏自己的心靈,這豈不較没有思想的馬牛更可悲嗎?

名是一種空洞的聲音。人卻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許多有形体的人,卻被一些空洞的聲音所束縛,豈不是很可笑。名聲能滿足的只是虛榮感,虛榮感就像沒有實体的花一般,得了又有何用?而為了這些虛榮所付出的代價,卻往往十分巨大。名聲是一種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聲。以免為名聲所累。

 

【待人余恩,處事余智】

待人而留有餘不尽之恩,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禦事而留有餘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文〕

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餘而不竭尽的恩惠,這垟才可以維繫永远没有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要保留有餘不竭尽的智慧,這樣才可以預防無法預測的變故。

〔評語〕

恩惠对君子而言,並不是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卻很重視。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以心相交,以義留之。既然非親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滿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繫無厭的人心!至於知心相交,則要留有餘不尽的情義。方足以論交。

 

【既要拿得起,又能放得下】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脱,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脱,則無出世之襟期。

〔譯文〕

世間的事,既要能夠承當擔負,又要善於解脫牽绊。若是不能承擔,便無法有改善世間的事業;如果不善於解脫牽绊,則無法有超出世間的胸怀。

〔評語〕

人既然生在這個世界,便要有所作為。這個世界很不完美,因此,這世界有許多事需要改善。明显的如战爭和人類種種痛苦的解決,而根本做法則在於人心的改善!這些都必須借助有擔當的人才能去化解。

 

但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情,會使這些有擔當的人迷惑,也有許多牽纏。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變了初衷。因此,一顆智慧而超脫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啟超先生曾說:「一個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無數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無數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無數刻住世界外之世界。

否則,其所負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將為尋常人所染,而漸与之同化。腦髓也將灸涸,而智慧日損」。所謂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無染無著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極為寧靜的净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無這片清明之地!這就是永不乾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了。

 

【認假也識真,賣巧还藏拙】

任他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隨你極有聰明,賣得巧藏不得拙。

〔譯文〕

任憑他对事物有多少見解,卻常常只看到假處,看不到真處。不管你多么机警聪明,往往只能表現出巧妙之處,而藏不住背後的笨拙。

〔評語〕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虛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學識,也未必能認清這點。因為,學識是外來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學問。所得仍然是妄。這是智慧的问題,而非知識的问題。知識並不等於智慧許多極有知識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虛假,始终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体兩面,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是巧。許多極聪明的人,常會做出極笨的事而渾然不覺,許多看來愚拙的人,卻活得比自認為聪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東西,刀背雖鈍,卻比刀刃不易受損,而且具有成為刀刃的潛力。什么是聪明呢?自認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愚笨的。真正聪明的人,至少會看到自己愚笨之處。

 

【量晴較雨弄月嘲風】

種兩頃附郭田量晴較雨;尋幾個玆心友弄月嘲風。

〔譯文〕

在城郊種幾塊田地,計算著晴雨和氣侯的變化。交幾個知心朋友,玩賞明月清風,欣賞彼此的文章。

〔評語〕

若想过自得其樂的生活。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種田則衣食無憂,有知交則心不寂寞。弄風嘲月,是一種遊戏的态度。如果抱著遊戏的态度去種田,自然可以自得其樂。以輕鬆的心情结交朋友。欣賞幾篇美妙文章,是種多么愜意的事。

反之。如果以紧張的心情,去推算氣侯的變化,和討論文章。那麼種田、和看文章、都成為苦事。而明月清風,反成為累人的東西了。趣味往往建立在,远離利害与得失、紧迫的節奏中,以用一種藝術的态度,去体現生活,自然趣味盎然。

 

【棄俗得仙,捨仙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譯文〕

能放得下世俗心,方能成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稱為仙佛;能放得下成仙成佛之心,方能徹悟宇宙的真相。

〔評語〕

所謂''放下'',是指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會与人爭名奪利,得之使驕傲,失之便氣餒,富貴則改節,潦倒則失志,這就稱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能成就大事業,在其能不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

古來英雄豪傑,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業的心。若是功業不成,大丈夫也要嗟歎懊惱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來,世間的種種功業,無非是夢幻泡影。因此,仙佛視世間的事業,也如同夢幻一般。

所謂得道,简單地說,便是徹底瞭解宇宙的真相。這個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這種意識上的見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證得,這種識見的,就还不明但這個真相。因為,佛本是無得無證、無我、無人、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宇宙真相中了。

 

【修心养性可立命人情練達天意】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譯文〕

性情固執乖戾的人,福氣很少。做事急噪的人,壽命短促,而性情寬容、沉厚的人,壽命長远。所以,君子不論命運,修养心性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討論天意,因為,尽人事便足以改變天意。

〔評語〕

一個人的福分祿命,往往決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福分呢!並非吃喝玩樂,便是有福分,因為,吃喝玩樂的另一面,常是空虛、無聊、墮落,那是苦,不是樂。福氣是一個人精神上能經常保持愉悦。這就不是性情執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

因為性格太執拗了,只要稍有違逆之事,便會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精神的愉快?同樣地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臟病,也會罹患腸胃病。怎可能長壽呢?有時性急反而解決不了问題,不如讓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讓事情因操之过急,而乱成一團,也許會發現許多事情,根本不成问題。即使有事,內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會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濟。

通達生命之道的君子,不會談論命運。因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擁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測天意,因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確、是否尽全力而決定的。

 

【達人離險境俗子沉苦海】

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譯文〕

通達生命之道的人,能夠在極危險的境地放手離去,凡夫俗子则沉沒在世間的種種苦惱中难以脫離。

〔評語〕

 懸崖和苦海是一種比喻。生命中有許多境地,看來十分危險急迫,例如,濒臨破產邊緣,或遭遇惡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覺來,就好像一隻手攀在懸崖上,一鬆手就會跌下萬丈深淵似的。而在通達生命,真相的人看來,生命不过短短幾十年。不論成功或失敗,百年後盡成雲煙。只要掌握住內心,不使自己墜入痛苦的深淵。那麼,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能如履平地。安然渡過。

但对於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懸崖處處。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無邊無際的苦海中。事實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惱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無邊的大海中了。

 

【莊周夢蝶,去人世虛浮名】

身世浮名。如以夢蝶視之,断不用肉眼相看。

〔譯文〕

人世的虛浮聲名,我把它當作有如,莊周夢蝶一般,只是事物的變幻,絕不會去看它一眼。

〔評語〕

莊周夢蝶的寓言,經常被人用來說明,生命的非真實性。因為,莊子既然可以夢見,自己變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實。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這一生,不是另一個更真實的,自己所作的夢呢?夢總會醒,即使夢中的一切再真實,都是虛無的。

就像人總會死,生命中的種種情境,在當時曾經血淚交織的事實。乃至於誓死相隨的歡愛,日後回想起來,都是一場夢。而生命中的虛幻聲名,更是夢中之夢了。若為夢中的讚美而沾沾自喜,豈不可笑?

 

「只有百折不回,才可萬變不穷」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穷之妙用。

〔譯文〕

一個人对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撓的坚貞心志,逢到任何變化,才有應付裕如的運用力。

「實地着腳處處立基」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着腳;若少慕聲闻,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要從處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譯文〕

創立事業,建立功績,都要踏實地做。如果稍微有,羨慕聲名的想法。便會使原有的成果變得虛假不實。穷究道理,修养德性,時時都要從安身、立命之處下工夫。如果稍微有計較功效的念頭,便落入了世俗的塵垢之念。

 

「無事時提防有事時鎮定」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消局中之危。

〔譯文〕

在平安無事時,要有所預防。好像隨時都會,發生事情一般。這樣才能消弭意外發生的變化。在發生危機時,要保持鎮定的态度。好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才能化險為夷。

 

「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

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關先破。求之今人,誰堪語此?

〔譯文〕

在还未遭受貧穷或显達的境遇時,便先確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時,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現今的社會上,能和誰淡論這些呢?

 

「人之一世,秋葉野鳥。」

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树;簷前野鳥,除死方得離籠。人之處世,可憐如此。

〔譯文〕

秋天树枝上的黃葉,即使將要落下,仍然眷戀著枝頭。屋簷下的野鳥,除非死去,否則不肯離開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這秋葉与野鳥一般可憐。

 

「剛不勝柔,偏不融圓。」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终不勝柔弱,戶朽,未闻樞蠹;豈及乎圓融。

〔譯文〕

舌頭还存在的時侯,往往牙齒都已掉光了,可見剛強總是勝不过柔弱。當門戶已朽敗時,卻不見門軸為蠹虫所侵毀,可見偏執總是比不上圓融。

 

「聲應氣求之夫,風行水上文章。」

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於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於一句一字之奇。

〔譯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經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瞭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於一句或一字的晦澀奇特。

「智敏者學攝其躁,節昂者德融其偏。」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氣節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譯文〕

才華和智慧敏捷出眾的人,最好能用學问,來收攝浮躁之氣。志氣和節操,过於激烈高亢的人,應當修养德性。來融和個性偏激的地方。

 

「居空有山林氣,野處有理國才。」

居軒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常怀廊廟的經驗。

〔譯文〕

在朝為官显達之時,必須要有山間隱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閒居在野的居士和隱者,也應怀抱治理國家的長才。不可忽略國家大事。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書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

〔譯文〕

以少說話為貴,多著書立说為富有;把極好的清名當作車,美好的文章當作肉。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坚苦志。

〔譯文〕

要做個真正的大丈夫,必須有一副剛正不阿的心腸。想要學習古人,應當坚定吃苦耐劳的志向。

「柔玉溫香可成白骨」

荷錢榆莢,飛來都作青蚨;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譯文〕

荷葉和榆莢,就是我囊中的金錢。柔美的女子,通过時空的想象,不过是白骨一堆。

〔評語〕

金錢和美女,人見人愛。对於金錢,甚至想像有一種叫做''青蚨''的昆虫,只要用它的血來塗錢,便能讓使用出去的錢自動回來。真是癡心妄想。不如把荷葉和榆莢當作錢。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的財富,胸中丘壑,不可言喻。

傾國傾城的美女令人如癡如醉,卻不过是時空中的幻象。假以三十年,花容即已老去,再假三十年,全成伯骨。事實上,凡是我们眼所观、耳所闻、手所觸、鼻嗅、心想都是時空中的幻影。明白此點,就能從無盡的貪愛、癡纏中解脫出來。然而凡夫俗子總是放不下。

 

「煩惱場空空,營求念絕絕。」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绝,心歸自在乾坤。

〔譯文〕

將煩惱的世界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清涼、無比的世界里;營營求取的念頭断绝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間獲得自由自在。

 

「斜陽树下老衲,深雪堂中騷人。」

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談;深雪堂中,戲与骚人白戰

〔譯文〕

斜陽夕照時,閒适地和老和尚,在树下談論佛理;在下著大雪的日子里,与詩人文士们,在廰堂中戲作禁體

〔評語〕

大多數人都把自己投擲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突然把他喝住,问他:「你到底要什么? 」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來。即使答出,在老和尚的眼中看來,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詩人是可喜的,他能瞭解生命的趣味性;詩人也是可悲的,因為他比一般人更能体會,生命的悲剧与無奈。屈原以言遭憂,心有所感而作《離騷》(離即遭遇,騷即憂愁),後世遂以騷人稱詩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戲作禁體詩的詩人們,卻像孩童一般快乐呢!

 

【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

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寧為三摧玉折,不作蕭敷艾宋。

〔譯文〕

寧願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而不做一個偽裝有,道德學問的人。寧願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賤草蕭艾,生長得很茂盛。

〔評語〕

真正的道德學問是难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便偽裝,有道德學問的樣子,渴望獲得別人尊敬。最糟的是,他能獲得眾人的信任,卻不是真正擁有道德學问。很可能會誤導眾人。至於他生命的,真實性和进步,早就被他自己给毀了。

因此我们要活得真實,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人如果無品德,即使享有富貴榮華,也毫無價值。像蕭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厭。古人以溫润的玉、和蘭草的芬芳。來象徵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蘭草美玉,还是要像蕭艾?但看各人的取捨了。

 

【覻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覻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閱尽寂寞繁華,豪傑心腸灰冷。

〔譯文〕

看破了人世興衰最後的结果,就能使種種得失之心,如冰塊一般消融。看尽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華的情景。便可使定要成為英勇豪傑,之心腸如灰一般冷卻。

〔評語〕

興和衰本來就是一体兩面,因此看到「興」的時侯,便能預知「衰」。看到「得」的時侯,也能預知「失」。明白這一點,許多事情就没有什么可爭的。餘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當中,常常夾雜著得失心,一旦將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華如曇花一現,寂寞則真實長久,一般人總喜欢繁華热鬧,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無可避免的。所有繁華都歸於寂寞。明但這點,对於繁華就不會,过度執著与渴望。对生命也能抱著,比較平實的态度。

 

【名山不乏侶好景有好詩】

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好景無詩,虛怀囊中錦字。

〔譯文〕

山水名勝,如果缺乏知心伴侶同遊,也要任草鞋卦在牆壁上,不想拿下來穿。面对美好風景,卻無法写出一首好詩,就算帶著錦囊也是徒然。

〔評語〕

風景名勝,如果沒有好友同遊,總觉得好像少了些什麼。人的感情需要共鳴,尤其是对良辰美景時。若能与好友共賞,才能稱得上是人間至樂。否则,一個人踽踽独行,难免几許落寞。因此,若無好友,即使有山水名勝也懶得登臨。草鞋也只好任它掛在牆上了。

对於美景,每人感受不同,詩人能藉生花妙筆,將內心的感受,能用詩句表達出來,对於詩人而言,面对美景而無詩。不免辜負了這片好山好水,而既嘆「徒攜锦囊了。」

 

【一技天下,吃遍南北。】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勞!

〔譯文〕

只要有專門的本領,就可以在世上建立聲名,唯有那些没有一技之長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專精一種技能,便足以憑自己的力量过活。但是,技能會得太多。反而活得很辛勞。

〔評語〕

成名並不难。要看人的用功,專不專精,只要專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闻天下。有很多人是樣樣通,樣樣鬆,结果一樣也不成功。因此,只怕是一樣專門的長處都没有。那麼,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难了。人最好要具備謀生的技藝。才不會無以為生。然而,一個人,會的事情如果很多,且又專精的話。那就會變成「能者多勞」了。

 

(下轉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