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 点击次数(838
《太上清靜經原文》

太上清靜經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惟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當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完)

 

清靜經太上道祖白話註解》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天与地之間,看起來好象就是空的,本來就沒有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之间,雖然是沒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無生命的沙土、石頭,及許許多多的物体。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天与地之運轉,本來就是沒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雖然沒有什么感情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間,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們不斷的運轉。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天与地的空間,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來就沒有什么名字可以去稱呼它。可是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它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使它們的生命能夠繼續成長。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的確一個很玄妙的問題,連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稱呼它,那么乾脆勉強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动有靜;〕

這個「道」的確太玄妙了,包涵也右廣闊了,為什么呢?因為「道」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清靜靜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渾濁。有時候,有些地方就活动著,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靜悄悄的。

〔天清地濁,天动地靜,男清女濁,男动女靜。〕

像天空是一片清淨的,大地就顯得一片渾濁。像天体的運轉是属於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於靜止之物。男人是属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属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

〔降本流未,而生萬物。〕

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濁陰之氣是下降的。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么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萬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慾之念,思想与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体的末端;萬物的思想与行為如果流於下体的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萬物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清者濁之源,动者靜之基;〕

清淨是污濁之源頭,如水源在上游是清淨的,在下游就顯得污濁。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一切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來的,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都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学道之根本,可是学道之根本,每個人都怱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比如說,人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的,可是都被後天的識神給擾亂了。

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慾望牽引了。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遣除這此貪念的慾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夠清靜。

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就能夠清醒。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減。〕

這样的話,六種「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接觸的慾望,自然不会帶來干擾,三種「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這就是這個人的心性,還沒有澄清的關係,所以尚有一些慾望還沒有遣除。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慾望,達到清淨的話,化去見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已的心,都感覺沒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瞭望遠處的物体,遠處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這三種「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的,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看空的話;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著,連假相都不執著了,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

〔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慾望怎能夠生出來呢?能夠達到貪念的慾望,完全不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達到真靜的工夫了。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明白本心,識自本性的人。

能夠達到明白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分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邁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稱的「得道」這個名詞。可是雖然稱為「得道」,實在设有得到什么。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但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所以才舉個「得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詞。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現在  我 (老子) 講到這里,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

〔老君曰:上士無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所以  吾(老子)說: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争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争奪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說自已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道德的人,才說自已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所以,一個頑固執迷的人,会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來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為什么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然有一顆虛幻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着一切有形的萬物了既然貪着一切有形的萬物,就会產些一些不必要的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更遭濁辱;〕

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会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会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已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錯誤的行為;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会污辱自已的靈性,既然汚辱了自已的靈性;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