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明聖經 全集註解 (卷上)
【關帝桃園明聖經舊序】
聖以人而超前軼(音日)後者,古今惟有孔子。聖以神而驚天動地者,古今惟有關帝。顧孔子之聖以文彰。而關帝之聖以武著。二聖以人不相同也。乃讀桃園一書,關帝所謂忠者,非即孔子鄉黨朝廟之儀乎。所謂孝者,非即孔子孝經十八章之旨乎。所謂廉與節者,非即孔子喻義喻利之辨,繫易節亨甘節之占乎。且通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則與孔子之知來藏往無異矣。是謂孔子即關帝也。可謂關帝即孔子也。亦無不可。然則孔子沒而文教著。關帝神而靈應彰。噫。世有讀孔子之書。而不畏孔子者。尚其讀關帝此經。而知畏關帝也哉。
珠江馬壽喬謹述
【關帝桃園明聖經重刊序】
關帝忠昭日月。義貫乾坤。古今中外。神人共仰。方方立廟。家家供奉。敬其正氣。仰其風範也。明聖經。闡揚儒教之五常八德。發揚聖賢之修養操守。行仁存義。高節清廉。正心慎獨。寡欲無求。培養純真之性。以明理之義。而入明心之理。誠大眾明心之寶鑑見性之梯航也。際諸今日生民。捨本逐末。致令天地不寧。故特重刊宏揚。冀挽人心。莫負
聖帝度世之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也。
願以此功德。能渡諸眾生。今求遂我願。孽障盡消除。
天運庚午年(1990)六月廿四日(聖帝寶誕日) 後學鄧永祥(新馬師曾)敬序
【序】
有經典之語。有尋常之語。至淺近也。而神道通焉。有現身說法之文。有垂經宣化之文。非驕矜也。而聖教存焉。知乎此乃可以誦 明聖經。夫經之為訓昭昭也。其所言者。不外孝悌忠信禮義廉節諸大端。
雖有婦人小子。皆知奉行唯謹。無有以為惑世者。亦無有以為迷信者。自人心不古。聖教不明。棄天褻天逆天。至今日已極。即有謹厚者。亦終身誦之。而不知其道。予滋懼焉。君好善士也。以為經訓之不明。在註解之未善。即出其珍藏之註解善本。既以見贈。同人猶欽寶籙。間有未明顯者。復由同人引伸之予益無遺義。予又以斯義之不可以不廣也。為之倡捐。以付利劂。而附芳名於其後焉。夫聖訓之昭垂之感應。世多能知之。能言之。不復具論。獨慨夫世道之淪胥。孔孟之不可作。世有好善其人者乎。當亟(音冀)思有以使人人能誦此經。能明斯義。能廣其傳。所謂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者。得此註解而存之。口誦而心維。焉庶乎有入德之門。於世道人心。不無小補。是則予之心也夫。是則予之心也夫。是為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己巳歲三月上浣 後學佘魯賢序於樂善壇
〔凡例五條〕
〔一〕此經原文,舊列在乾坤正氣錄。並小敬信錄中。乃係楚監利炳葊(菴) 。周鳴霞先生所刊者也。正解雖有年號可據。而經文未知降於何時。姑勿深考。其大旨以心為主以仁義為綱。以忠孝廉節。愛人愛物為目。教人以持誦為始基。以知行並進為功夫。以天人同歸為究竟。此全部之總旨也。
〔一〕此經之宜誦也。上等人固見焉而即樂讀矣。其餘中等人。或為在父母祈壽。或為過去父母安靈。或為本身、為後嗣。為家眷,為陰陽風水不利。諸如此類。凡有為而為者。俱當於大帝前。叩許終身奉行此經。自始由誦而熟而知而行。以誠格之。將來自有不測效驗。有為催生難產病疾痘疹諸事。勢處危迫。將此經焚香諷誦。凡可謂忠孝廉節之類。字字自反、自問、自悔、自改。叩許終身奉行。誠切不已。斯無不化凶為吉。所求如意。
〔一〕此經之宜知也。包函無限深意。雖千百言解之。亦不能窮。即如一忠字。一孝字。為人臣子者。俱終身以之。僅君使臣以禮。以為人子孝為先兩段乎。然統孔孟程朱。所言忠孝之實事。与古忠臣孝子。所踐忠孝之實事。胥該諸此矣。誦此經者。固當提綱挈領。逐字解義。而尤當繼以精思審問。博學明辨。推廣至盡。如為臣不廉。即是不忠。為子不廉。即是不孝。不愛物。即是不廉不節。分看互看。反看正看。此就格經也。他如讀語論巧令。以巧令事君父。即為不忠不孝。以巧令取賀財。即為不廉不節。推之讀五經百子史鑑。以至處事接人聽言。處處皆尋來做此經之註腳。每日隨我身在何處。皆格此數件。格得此數件透。則知不期致而自致矣。
〔一〕此經之宜行也。如知得忠了。為臣便要盡忠。即為民者。亦要謹守王法。早完國課以盡忠。知得孝了。為子便要盡孝。即為孫者。亦要奉事祖先。如同父母以盡孝。推之廉節與愛人物等。亦莫不皆然。每日須從念上、言上、事上、細細檢點。不令錯過。務要念念不欺君父。事事可對鬼神。則此心子正大光明。常與青天白日相似。
〔一〕行此經者之宜天人合一也。非必別有奇遠。只遵大帝此篇。勉勉循循做去。為國家效勞。於倫常盡分。由事君而例之。事長官亦如是。由事父而推之。事師亦如是。為天地立心。為萬物立命。矢志一定百折不回。立心有恆。萬死不改。積累既久。但覺浩然剛大之氣充塞兩間。則生而為英。歿而為神矣。此天人同歸之究竟也。
【關聖帝君世系圖】
{興統}
始祖: 龍逢 曾祖 祖審 考毅 羽 {平敞} {朗}
{索彝}
按廣義祀典。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 生於桓帝延禧三年。庚子歲。六月二十四日。 長子曰平。生於桓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歲。五月十三日。歿於獻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十二月初七。同 聖為神於臨沮。{聖壽六十}
{平年四十二}世人每於五月十三恭祝已矣。而六月廿四罔知。夫忠臣孝子生辰。本應致祭而 聖帝嶽降正辰。猶當虔誠崇禮。故特表而書之。
【世系譜】
聖帝姓關、諱 羽 字壽長。後改雲長。出夏大夫龍逢之後。
聖祖、諱 審、字問之、號磐石。生於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歲。居解州,常平村,寶池里。沖穆
好道。以易傳春秋訓子。至桓帝永壽三年丁酉歲卒。壽六十八。
聖考、諱 毅、字 道遠、性至孝。居文喪廬墓三年。終喪歸。於漢桓帝延禧三年庚子歲。六月二十四日生。
聖帝於故里。英秀奇偉。少讀父書不輟。猶深左氏春秋。年十七。娶胡后。生三子。長曰、平。次曰、興及曰索。
聖長子。諱、平、字、坦之。生於靈帝光和二年戊午歲。五月十三日。少隨父任事。躬親矢石。臨陣不離左右。建安廿四年。十二月初七。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
聖仲子。諱、興、字、安國。少有令聞。武侯深器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伐吳獲讎雪恨。生二子。長曰統、次曰彜。建興十二年二月病卒。享年二十有四。
聖三子。諱、 索、字、 維之。己亥之難。犇川請兵報讎。建三年。從武侯征孟獲為先鋒。
聖元孫。諱、統。襲封爵尚公主。官虎賁中朗將。景耀三年十月卒無嗣。
聖仲孫。諱、彜、嗣漢壽亭侯爵。炎興元年八月。拜前將軍拒魏。十月戰歿。一子名敞。
聖曾孫。諱、敞、官諫大夫。炎興元年。魏人入蜀。敞隱信都。
聖玄孫。諱、朗、字、子明。習春秋易傳。魏屢徵不仕。
朗以下。 聖裔悠長。不能全譜。
按此世系譜。合陽李延韺。官直隸。解組回籍。舟泊宜昌。詣南門。恭謁 聖帝。仰見廟
愚匾文。乃錢塘馮景山鋟(音僉)記。 聖祖 聖考名號。得知於墓誌云。康熙十七年歲
次戊午。解州常平村。
有士人姓於、名昌。讀書於 聖帝故居之塔廟。一日晝寢。夢
聖帝示以易碑二大字。醒而異之。循處諮求。見濬井巨瓦。已破為兩。隱有字跡。乃拂拭令讀。
聖祖、 聖考、名与字。暨生歿之歲月。遂捧告解州主君朱旦。 惄然曰。旦丁酉宿涿州旅次間。夢 聖帝迎揖。酌以巨觥。曰、煩橡筆敘生平。迄今廿有二年。始符前夢。乃據瓦上字跡。恭撰碑誌。分守使者。張大本為之銘。豎於墓傍云。敬錄流傳。使天下知。
聖帝發祥所自。示夢非虛幻。咸得 尊崇之。
【歷朝封號】
漢獻帝建安六年。受封 漢壽亭侯;廿四年。漢中王奏封。前將軍漢壽亭侯。
後主景耀三年。謚(音嗜) 壯繆侯。
炎興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加封 壯繆(音秒)義勇王。
隋開皇二年。敕封 忠惠公。
唐儀鳳元年。六祖建剎玉泉山。立為伽藍之神。
宋崇甯元年除解州鹽池蚩尤患。封崇甯真君。
長子平。封武靈侯。 周倉封威甯將軍。
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崇甯真君。
宣和五年。加封義勇 二字 平加封威顯 二字。
紹聖三年。加封平忠竭王。 次子興顯忠王。 三子索順忠王。
【賜廟額曰昭貺】
淳熙十四年十一月。誥命加封英濟 二字
元天曆八年。加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至正十六年。封 參軍王甫。辅正利济昭忠侯。
封 監軍趙累。順驅魔宣義侯。
封 威甯將軍周倉。加威宣忠勇公。
封 建功侯廖化。紏察速報威靈公。
明萬曆四十二年。宮中單刀伏魔。十一月十一日。
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崇禎三年。加封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清朝祀典。 順治元年。定每年 諭 祭。九年 敕封忠義神
武關聖大帝。 雍正三年。 敕封三代公爵。
曾祖光昭公。
祖 裕昌公。
父 成忠公。 製造木主。供奉後殿。每年春秋二祭。
乾隆 純皇帝。稱為山西關夫子。 三十一年征西陲。
加封 靈祐 二字。 嘉慶十八年癸酉歲。
加封 仁勇 二字。 道光八年戊子歲。
加封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聖帝所護國庇民。均於杳冥不可測度之際。特見
神威。電掃風馳。么魔立靖。 朝廷屢加封號。載入祀典。偉哉。千六百餘載以來。大義孤忠。炳靈宇宙。而我朝崇奉愈隆。昭格愈著。豈不以太平之世。所以激忠義。厚風俗。以保此萬年有道者哉。大內頒出
關帝。身披黃緞繡金龍袍一件。
神龕額上。黃緞繡金龍彩一件。
神樓左右。黃緞繡金龍長旛一對。
神案前六尺高紅銅香案五件。石墪五具。各乘之於地。
廟門常禁出入。非官府祀事。閒人不得擅入也。
【京都正陽門廟內碑記】
道光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奉
上諭。我朝定鼎以來。
關帝屢彰靈佑。據長齡等奏。上年張珞爾煽亂。遣其逆党。擾近阿克蘇。當官兵沖擊之時。陡
起大風。沙塵飛揚。該逆等。遙見紅光燭天。即被殲擒。又長齡等。督兵進剿。師次渾河
沿。該逆等。竟夜擾營。風起猛烈。官兵乘風沖賊。俘馘(音隙)無算。次早接仗時。據
活賊儕僉供。因見紅光中人馬高大。不能抵敵。即各竄逸此皆仰賴
關帝威靈顯赫。默褫(音始)賊魄。用生擒巨憝。永靖邊圉(音予)。必應加展誠敬。以期億
萬年。護國安民。著禮部擬加封號數字具奏。欽此。禮部欽遵
諭旨。擬封號字樣。於正月二十六日具奏。奉
硃筆。圈出威顯。欽此。
【祝香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氣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鍊液道炁長存。急急如律令。
【凈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化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衛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身形。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嶽瀆真官。土地祇神。左社右稷。不得妄驚。回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家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急急如律令。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穢氣氛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乾羅怛那。洞罡太元。斬妖縛邪。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鬼延年。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手。侍衛我軒。凶穢消蕩。道炁長存。急急如律令。
【告文式】
恭維
聖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扶正統以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而篤忠貞。靈昭千古。伏魔
盪寇。屢代徵其奇勳。覺世牖民。寰宇被其明訓。運協 皇圖。德覆(音阜)黎庶。弟子
於某年、某月日、敬為某事。叩許終身奉行。
明聖經寶訓。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期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
伏冀鑒佑。無任沾恩之至謹告。
周大將軍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叩首誦三遍
扶天勇將察地猛神。鐵鬚銀齒黑面朱唇。精忠特立。勁節驚人。稽查善惡。糾察凡塵。冥冥顯赫。處處遊巡。鋤奸除惡。救世憂民。忠臣義士。扶彼超伸。乖兒逆子。不勝怒嗔。唯持世教。匡正人倫。斬妖護法。大道長存。最靈真宰。最顯神君。 護朝護國。剛直忠勇大天尊。
關聖太子寶誥
志心歸命禮 三叩首 誦三遍
靈侯太子。文經武緯。匡王護國。德義巍巍。忠孝節義。全受全歸。奇勳早建於西蜀。異略素著於北魏。大忠大孝。至仁至勇。補造化之不足。佐 聖帝以立功。護朝護國。盡孝盡忠。
九天威靈顯化大天尊。
文昌應化張仙寶誥
志心歸命禮 三叩首 誦三遍
桂香內殿。文昌左宮。七十二化之法身。百千萬劫之運數。育嗣天下。演教人間。金彈竹弓隨身帶。孤辰寡宿滅形蹤。扶小子而衛通關。蔭閨旁而護產難。聰明日益。痘疹減消。難育者祈之必育。難痊者禱之便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九天輔元開化靈應。張仙大帝七曲毓聖天尊。
大靈官王天君寶誥
志心歸命禮 三叩首 誦三遍
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察大靈宮。三界無私猛烈將。金睛朱髮。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
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
受命 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
赤心忠良。斬妖護法。
王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關聖帝君寶誥
志心歸命禮 三叩首 誦三遍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思忠大義。高節清廉。運協 皇圖。德崇演正。掌儒釋道三教之權。管天地人三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註人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聖。至上至尊。
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
帝是漢關聖帝。敕諭大眾聽聞。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帝嘗下遊漢季。結盟 皇叔三人。桃園名重千古。單刀秉燭於今。寄曹明來明去。吞吳為漢亡身。 上帝憐聖忠耿。獨敕宣化幽明。令帝日遊天下。鑒別忠佞紛紛。一切貪殘奸巧。還償果報斤斤。勗(音旭)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第一休欺父母。切莫圈套鄉鄰。貧富先交朋友。朋友乃是五倫。信心內外平等。何妨蹇(音展)難災迍(音津)。曹操無底深險。現今受罪陰冥。
孔明祇緣忠義。幽冥群奉為神。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有過昭如日月。無私天地同群。果然兒女不誑。到處鬼怕神欽。設計偷覷女色。自己帷薄宣淫。弄手洭騙財物。輩輩嫖賭淪侵。比比爭能爭勝。往往越賤越貧。快 快收心猛省。休休愈墮愈深。三生輪迴惡趣。千載唾罵難禁。筆尖添減情罪。舌劍反誅滿門。尤恨毒心狼婦。花言啜哄鄉親。唆夫罵公罵婆。令帝一見生嗔。泥像揮刀剖腹。分斬母子平均。可喜平人孝弟。朝夕買辦糧薪。霎時風行泥馬。駝回萬里窮軍。欲求長生育子。急宜戒殺放生。不吃牛犬等肉。可免牢獄囚刑。男女遵奉帝語。遇難帝自降臨。戰場驅逐鬼魅。刀光雷雨血淋。護國百折不改。助爾加爵策勳。富貴永昌奕世。眉壽永無災侵。如有毀法妄想。斗秤欺哄愚民。不許生身人世。阿鼻地獄呻吟。那時悔禍已晚。及早佩服法文。回頭諸惡莫作。勉力眾善奉行。
《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
漢漢壽亭侯。略節桃園經。書於玉泉寺。夜夢与凡人。萬經千典有。帝經未舉行。著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焚香高朗誦。其福即來臨。人能鈔錄送。諸疾不相侵。家宅供此經。妖魅化為塵。船舟奉此經。風波即刻平。行人佩此經。途路保安寧。書生看此經。不久步青雲。婦人誦此經。二女五男成。若為亡化念。亡化早超生。若為父母念。父母享遐齡。日念三五遍。或誦百千聲。諸神皆歡喜。宅舍並光明。凶事化為吉。福祿壽重增。
太上老君三界靈。眾聖五嶽雷電神。五湖並四海。日月斗星辰。天下城隍聽號令。萬方土地各遵行。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夜差黑煞帥。日令皎潔兵。往來細鑒察。不得漏毫分。會同家宅神。著令司命君。如有虔誦男和女。速速報知聞。或賜福与壽。或蔭兒与孫。 萬聖朝真均奏議。普天之下盡頒行。
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惟以孝悌為先。修身治國為本。異端蜂起。兵戈傷殘民命。十餘年甲不離身。潔凈。夜無穩睡三更。日不飽餐一頓。東戰西征。百戰而江山才定。白了鬚鬢星星。力倦馬羸刀鈍。費盡赤膽忠心。換得個封侯金印。到如今亂臣賊子。捕風捉影。奸貪讒(音蚕)佞。結党欺凌。言無一定。不思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事每糊行。屢圖僥倖。篡君位、戮忠臣、好貨財、淫美色、殺人縱性。只顧爽心樂事。豈曉得後來報應。
古今好事多磨。毋勉強。苟求捷徑。如彩雲琉璃。鮮花明月。人不知機。如鋼刀快缺。妄動橫行。造下了些冤業。遠則幾年。近則數月。報應無差。法難漏洩。如人未遭逢。各有時節。當思守命由天。安貧樂業。如百藝倉卒成功。其物焉能精潔。草木不能培植。難長許多枝葉。五穀少用耕鋤。苗雖秀而不結。文臣十載寒窗。方朝金闕。武將百戰臨危。始得公侯並列。帝乃日月精忠。乾坤大節。天崩我崩。地裂我裂。偈曰:
『帝本天樞第六星 臨凡欲使萬方寧 形容雖去神猶在 留得精英震百靈』明聖經。大眾聽。 帝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祇因 張仙(大帝)無主轄。敕令隨帝為從臣。檢點少男与少女。或損陰陽絕子孫。送生催生及難產。魅妖傷殘斑痘疹。如有焚香諷誦者。轉禍為祥顯聖靈。今有塑畫帝像者。側立張仙(大帝)持彈弓。鑒知戰國侵凌亂。命帝臨凡救萬民。
玉皇賜帝名和姓。子胥五轉做忠臣。臨潼解釋諸侯難。絕卻奸秦并國心。楚無道、酒荒淫。昭關過此難。吳越動刀兵。道帝一生為孝子。數世做忠臣。敕令帝管錢塘事。晝夜領潮行。漢室多奸党。改姓下凡塵。火龍燒赤兔。水獸煉青鋒。臥蚕眉八字。丹鳳目雙睛。五龍鬚擺尾。一虎額搖身。韜略期孫臏。機謀勝范增。春秋丈夫志。生長解梁城。指關為帝姓。下界又稱臣。
幼而離鄉壯而出仕。大丈夫以四海為家。何患乎帝無兄弟。入桃園睹兩人奇異。請問英雄何處。雄赳赳朗曰 張飛(桓侯)。貌堂堂塭言 劉主。遂出身投地今逢主。須待挽天河。水來蕩滌。誠哉龍虎風雲會。宰牛馬昭告
天地。結義匡扶漢室。破黃巾。誅董卓。呂布斃。劫寨剿曹奸。賺入空營內。雁侶散徐州。攜嫂無存地。減燭張遼謀。破壁雲長(聖帝)義。降(音杭)漢不降曹。忠臣不事二。封漢壽亭侯。印無漢重鑄。三日華筵。曹暪(音門)美意。顏良文醜統兵圍。敢對立功。可酬曹歸計。封金卻印三辭曹。挈(音揭)眷尋兄一點忠。千里尋兄添義氣。五關斬將有威風。離合英雄乾坤內相逢兄弟古城中。
智尚雖高無決勝。運籌固識少經綸。三謁茅廬。臥龍晏起。大夢誰先覺。平生我(相)盡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未出茅廬三分已定。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是前朝嚴子陵。此生諸葛亮。再世朱文公(朱熹)。輪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鼎足三分嫌地窄。江山今換許多人。大哥(先主)已在清虛府。關某(聖帝)今掌三天門。三弟(桓侯)四川為土穀。每起忠良護國心。在宋易姓岳飛(武穆)將。在唐改諱曰張巡(睢陽)。輪迴三轉皆忠烈。
上帝封為護國臣。小可兵戈不差汝。大難危邦再下塵。天下城隍皆將相。正直為神古至今。為人忠孝感天地。豈在持齋佛顯靈。飲食衣服皆華美。隨著隨餐莫厭爭。禽獸一切皆性命。無故自食宰生靈。一切化生皆活命。何故張弓捕網尋。草木花果休折採。嚴冬零落發陽春。萬物悉含天地化。依時生長与人靈。汝能遵守惜萬物。福有攸歸禍不侵。勿謂善小而不做。勿謂惡小而可行。天網恢恢分曲直。神靈赫赫定虧盈。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爾能聽吾(帝)行善事。定有祥雲足下騰。
吾(帝)受三天門掌握。萬神啟奏我(帝)先聞。善者紀錄加官爵。惡者遭殃絕子孫。報應遲速時未到。昭彰早晚福終臨。休道天高無耳目。虧心暗室有遊神。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萬國九州皆敬服。道吾(帝)忠義獨稱尊。塑形畫像乾坤內。如帝英雄有幾人。又奉 玉帝加御敕。掌握凡間善惡人。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面赤心尤赤。鬚長義更長。英雄氣蓋世。燭殘刀破壁。封庫印懸樑。爵祿辭不受。偃月刀磨仍快。歎兄弟不再。臥蚕眉鎖未開。恨江山幾改。亙(音埂)古功名難比並。三天門下封元帥。稽首頓首。
上帝敕令。各部將帥。經傳下界。抄錄諷誦。如世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能全一事。崢嶸三代。欽承法旨。會集諸神施行。於是 救苦大仙、 太上真君、 太白金星。公同註解。覆奏明章。毋容議改。行於四海。 皇圖鞏固。萬民永賴。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忠孝廉節之章聽解: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報國人之本。惜卒將之宗。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紀錄文華殿。舉劾建章宮。丹心如赤日。位必至三公。秦檜世為犬。岳飛四帥中。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惱怒。常使歡。煖衣飽食無饑寒。病醫藥。必自煎。即須嘗過獻親前。夜不解衣朝不食。時時刻刻在身邊。爾能孝順爾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大舜孝。帝位傳。二十四孝極周全。在生不供養。死後祭靈前。不孝子。惹災愆。虎含蛇咬病相纏。官刑牢獄充配。水火之災實可憐。或自懸樑刀毒死。不孝之人苦萬千。速速改。莫遲延。世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
廉生畏。潔生嚴。細檢點。避疑嫌。希聖希賢由天命。學禮學諸聽自然。卻周粟。隱山川。為人似玉無瑕玷。立志如同鐵石堅。守己祿。莫徇偏。損人利己子孫冤。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辭俸原憲潔。畏金楊震廉。坐懐不亂柳下惠。閉戶無容魯仲連。鴕鶃食曾如螬李美。瓜祭何勝菜羹甜。俸祿只堪供禮義。舉家食費僅盤桓。百槓抬回失節物。滿箱裝裹昧心錢。笞(音痴)杖徒流誰不怕。勸爾抬頭看上天。縱容男僕如狼虎。謀佔軍民地与田。勢敗運衰參訐告。拔塚平旁冤報冤。婦男窮極為娼盜。恨殺當初莫要錢。
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与高明。圓容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娥英泣竹林。點點斑皆血。即如蘇武杖。數有十二節。李陵污其奸。蘇武敬其烈。仲升使西域。三十六國卻。節義全。神聖悅。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与侯。富貴千年業。亂臣並賊子。每把忠良滅。一見虛歡喜。心口各相別。心藏丈八矛。意存三尺鐵。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貪酷刻奸讒。自殞兒孫絕。帝不喫長齋。帝不信佛說。地獄即城隍。三寶星日月。救濟急難人。就是解冤劫。此四節。詳明甚切。後列二十四劫。
擎天頂地猛勇神 捧日捧月普照神 列宿張星明朗神 騰雲駕霧飛度星 驅雷掣電威烈神
呼風喚雨擾攘星 降霜落雪變通星 賞善罰惡正直神 輔德討罪忠義神 覺頑化迷感應神
延生逐疫慈祥神 飛沙走石截路神 翻江遶海五湖神 崩山頹嶺鐵甲神 凍水開冰結化星
抽芽綻葉發育星 開花結果嬌媚星 長禾秀穀益惠星 走獸飛禽捕捉星 魚蝦蟹鱉踴躍星
飛跳諸虫纏擾星 作文制字文昌星 興兵布陣武曲星 造作工藝巧作神 眾星聽令各回本部變化發生。稽首神明。無極聖眾。不可思議功德。 斗口王善(王天君)欽奉漢室 漢壽亭侯。
關聖大帝敕令。 大帝曰。帝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聖人參贊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凡入化者此而已。自有天地以來。這個無極太極之理。渾然包羅。古今長懸。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帝係紫微垣中火之正氣。火離明象也。故主文昌。火又烈性也。故主武曲。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惟是舉天下萬世。皆為聖賢仙佛。此有晝無夜。有陽無陰。絕無之理也。
自戰國以來。吾(帝)出身匡君救民。不得已公善之心望世。此桃園經之所以現身說法也。奈何世之人。真性不密。偏僻用心。見 吾(讀帝)平常之言。不曰聖人。不出此驕矜語。則曰聖人。不出此淺近語。嗚呼!是必欲吾(讀帝)重作五經。待世之智,愚賢不肖,皆盡讀之乎。不獨此也。現在身列文儒。亦妄行指駁。吾(帝)因周子懍懍。持誦多年。只得正解明白。如再有擅行詆毀者。輕則令瘟火滅之。重則命 周倉(周將軍)斬之。毋悔。 帝君曰。天地無私。善惡昭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神道設教。借此以傳。
吾(帝)當言明聖經三字。經者、常也。所言無非人生日用常行道理。可以常傳萬古。人能恭敬身心。時時不忘根本。刻刻常存乎孝悌。謹敬這箇心田。勿貪勿淫是也。聖者。昭然也。參天地化育。千古忠肝義膽。萬載聖神。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明者、如同日月。普照乾坤。無物不到。使我(帝)常懷不昧。靈台潔凈。打掃如同寶鏡一般。明心鑑性。故曰。明聖經。
此經吾(帝)奉玉帝敕令。示夢与玉泉寺僧。僧醒而傳述焉。首句漢漢。上一漢字乃代名。即大漢也。漢壽亭。係地名也。其先囑咐人人誦此經者。是以效驗歆動人心也。中言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也。曰面赤鬚長者。即大學所謂心廣體胖。孟子所謂睟面盎背也。至於投胎轉劫之說。儒者不言。不知釋道兩門並非無據。試歷查古今。借尸還魂。靈殼轉寄。異物入胎。豈少也哉?
吾(帝)言在列國。在漢。与在唐、宋、之言。實非誑也。諸君試核對之。再四章。言忠文武臣僚。皆當敬體。則是三代以上之臣也。夔龍伊皋其人也。言孝則曰,不解衣不食。則侍膳寢門。文王其人也。滴水還源。孫又效子。則子孫保之。大舜其人也。說到二十四孝。古今昭如日月。格天地。動鬼神。豈非確然可據者哉。
廉者在周禮。以六計為定。實從義字中生。故為愚昧者痛斥。而廉泉盜水。舉一二而括之也。節如竹。竹有筠也。如月月有度也。非筠則溷(音混)。非度則昏。古令大節不踰者。於義殆盡。後遣諸神鑒察。以使速應。
吾(帝)亦大費婆心。以帝為驕。帝固不辭。以我(帝)為淺。我(帝)亦不辭。但願人人。從此驕言淺言做去。一一果自信於心中。然後探元妙之理。入上聖之班。吾(帝)亦不怪。而且快然也。將此語著 靈官傳世知之。為此述告周宰人等。一心體此。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欽哉勿忽!
蓋天古佛。昭明翊漢大天尊 三稱
收經讚
慈悲救世。忠義匡君。演教說法度群生。正氣滿乾坤。無量度人。受持利益亨。
大聖伏魔蕩寇。救苦救難大天尊 三稱
(現所刊 聖帝經文。將經內吾、我等字。恭代以帝字。以敬避之心)
【凡例】
一、 是經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解序、中卷解經、下卷解註。序分五段,一百十六句、五百八十五字。經分十段、一百八十九句,一千零八十三字,註分四段。一百十六句,六百零二字。俱各有解,惟後列二十四劫。不敢強解、懼獲罪也。
一 、每段大旨即於每段起處,註此以下至某處,為第幾段、某段是某意,俾閱者得其領要,開卷了然。
一、 經文註中聖號例,應三抬、雙抬、單抬、以板窄不便遵照,惟將經文抬高一字,另行大寫其註中聖號只丟空一字,閱者諒之。
一、帝君弟兄名字雖以某、與曰代之、凡念經講經不必避諱。平日不可衝口說出。自招罪戾,觀酆都縣知縣故事可知。
一、天君批改不宜雜在註中,使人模糊看過,註首用圈圍註字以別之。批首用圈圍批字以別之,其註中天君所改者甚多不便說明,閱者務遵信勿疑也。
一、聖經傳世有年,所彼此刻本,其間字跡不無魯魚之訛,句讀不無圈點之乖,致人從違莫定茲本經文字句,係天君較定無弊。有好善者或翻刻、或重鐫、須宗此部,庶不失聖帝垂訓之意。
一、註釋是經必有先我而為之者,未敢以管窺之見,自居創始且帝旨。遙深所註諸解,豈能盡闡正訛糾謬,俟世之搏雅君子。
一、是年聖帝臨鸞,天君降筆,揭出無數勸善、懲惡,報應眾善刻本。甚悉茲不贅,但將所降趙正治父子事附於卷末,以註釋是趙正治本念摧刻、是趙正治顯應也。餘不必採入。
《古佛應驗桃園明聖經》上卷解
題解 註:古佛 帝封號也。應。感應。驗。徵驗。正有感必應。有徵必驗之謂。明聖二字。意義最精。明則無所不照。聖則無所不通。明則可以幾於聖。聖則無時不明。 古佛一生行事。皆從至性至情中流露出來。著之為經。非等尋常諭說。人能體此。應險必速。故名。
漢漢壽亭侯。略節桃園經。
序解 序分五段。逐句解明其義。每段解首。不題序解二字。餘倣此。 此以下至福祿壽重增為第一段。言誦經之益。 註:帝漢人也。首言漢者。正其統也。漢壽地。亭侯爵。 帝在許昌時。操奏天子。初封侯爵。後漢中王亦以此封之。自桃園結義。至三天門下封元帥。節序生平大略。作為經文。昭玆來許。
書於玉泉寺。夜夢与凡人。
註:玉泉寺。創於陳梁間。智顗(音蟻)大師開山之時。凡人。寺內僧也。 帝因人心陷溺。風俗日偷。故俟僧睡熟。授之以經。
萬經千典有。帝經未舉行。
註:自聖人刪定贊修。以逮諸子百家之著述。經典何啻千萬。皆留傳於上下古今之間。惟 帝
雖有覺世經忠孝經等篇。留遺塵俗。惜此明聖一經。猶未有舉而行之者。 天君批。前未舉行。今後士子。當同五經熟讀體玩。斯有益身心。
著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
註:爾。指受經凡人。著將明聖經之下土。遵為法守。奉為楷模。不可視若無足重輕之語。
焚香高誦念。其福即來臨。
註:朝夕之間。沐浴焚香。將經文高聲朗誦。有求輒應。吉星照臨。福未有不至者。 天君批。今之設教者。常常能以此經課徒。則所勸自普矣。
人能抄錄送。諸疾不相侵。
註:抄是謄寫。錄是記其本原。送是傳之於人。以人化人。諸般疾病。不相侵害。人能抄錄一張。心志安平。抄錄十張。神氣爽快。抄錄百張。身體康強名列膠庠。功過格云。以善書傳送一人當十善。傳送十人當百善。傳送大貴大豪傑大力量者。當千善。親書手錄。重刊印書。流傳廣布無疆者當萬善。昔張世美。偶忘 帝聯。其病日增。後獲之。疾復瘳。永陽明新訓。誦此經而復生。刻寶訓而病愈。俱有神驗。 天君批。人能廣刊印送。神仙可得。何止區區效驗。
家宅供此經。妖魅化為塵。
註:妖魅。邪也。此經 帝之正氣也。家宅供之。則以正勝邪。諸邪皆避。如化灰飛而去。江南田御史宅。有高樓五間。狐精為祟。田屢躬祝。總不肯去。有孫永者。好善精卜。常舉此經勸人。一日田延永占課。晚間同宿樓下。田係有心人。忽聽狐私語曰。口德術士。神明所喜。今在此勿犯。田不言其故。令移居廂旁內。永將平日所誦明聖經。供於樓上。又聽狐自相戒曰。口德術士。供經長住。我輩宜遠避。田歎曰。公素以聖經勸人。竟能驅邪。若輩固敬德不敬爵。吾滋愧矣。才發心供奉此經。朝夕誦之。永絕狐患。 天君批。誦經效驗至此。安得不誦。
舟船奉此經。風波即刻平。
註:水行資舟。無人不求平安。人能奉持此經。即遇風波。自然平息。不然。及至風激波翻。危在頃刻。此時始發菩提心。亦已晚矣。張建章奉使渤海。中流遇大風。波濤洶湧。自渡必死。急誦此經不輟。忽見青衣人。乘小舟至曰。 聖帝召君。遂達岸。 帝曰。汝平生不使風波驚人。今在舟中。又虔誦吾經。吾深嘉之。風波無慮。及登舟。吾遣人護汝。章遂安然渡去。
行人佩此經。路途保安甯。
註:馳驅千里。沿路安靜無事。行人之大快也。然或遇盜賊。或染疾病。不能保其安甯者恒多。倘於此經。佩服不忘。縱有不測。其時必有默相之者。大邑庠(音詳)生某。持奉 聖經三十餘年。略無曠日。每出遠行。默念明聖經覺世經諸篇。惟恐途中有失。或與人同行。故意落後。口誦心維。孤蹤獨往。莫不皆然。究之心靜身涼。無寒暑相攻之疾。林深岩險絕。寇盜相涼之憂。皆佩服此經之力也。
書生看此經。不久步青雲。
註:獨步青雲。書生之願。然往往久戀科場。屢困棘闈者。以徒恃其才。全無半點德行。感動 帝心也。嘉靖時。臨江縣寺內。有 關帝伽藍。儒生張春在寺讀書。每朝夕焚香。看念此經。出入 帝座前。未敢褻慢。一日有群小蟲在 帝像耳內結窩。春夢 帝曰。吾有耳病。君能治之。後日必相報也。春醒。視 帝耳有蜂窩。為之剔盡。是夜復夢帝謝曰。承君美意。不能忘也。春迎之上坐。已侍立。 帝亦命坐。為春授麟經。講明精義。大有奇解。
次年赴省秋圍。又夢 帝曰。君行我當助汝。春入場。文思汪洋。卷入廣東霍渭崖房內。力呈中式。丁未會試。亦然。殿試及第。官翰林。獨步一時。聲名藉藉。求文者戶常滿履。或文思不至。即懸筆禱之。便覺沛然。此張春與同宣金和親述者。 天君批。今之儒生。動云吾才過人。詩參李杜。謂可恃此縱橫天下。嗟乎。彼心田大壞。何恃不恐哉。少頃又批。爾等今後見娼妓。与一切窮困不潔家。供有吾夫子像。即為移於菴堂淨所。此治耳病尤篤。
婦人誦此經。二女五男成。
註:婦人菴觀寺院。燒香拜會。有許多未便處。不如在自己家堂中看經。自然男女達生。
災害俱無。何患男女之不育哉。貴州乜天保。娶三妻。乏嗣。一日謂妻曰。我等嗣續維艱。皆因前生修積未到。今世補贖罪過。諒亦不遲。但我發心誦經。汝等不知懺悔奈何。妻曰。君教之我等願奉斯訓。妻妾矢志不衰。果天賜麒麟。各二男一女。長子皆同科中。次子俱舉選。女嫁宦門巨族。以賢孝聞。一門鼎盛無比。 天君批。爾等有誦念此經者。切不可使婦女入廟中燒香也。
若為亡化念,亡化早超生。
註: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化。人之亡化。氣之散也。若為亡化念此經。則亡化之在地下者。皆得氣聚而生。有不早超生乎。撫州汪靜虛。素奉感應篇。並明聖經。續成父志。夢父告曰。今得昇洞天。汝母亦享高壽。皆汝善成吾志。誦習斯經之故。慎勿懈志。後子果會殿。官中書。
若為父母念。父母享遐齡。
註:帝之所重者孝也。人子以父母之壽為心。一喜一懼。惟恐親老。本此愛日之成。為之念經祈禱。即感 帝心。 帝之所予。誰能奪之。遐龄可必長享矣。昔顧鼎臣。其父恂。五十生公。讀書寺院。朝夕焚香。捧誦此經。且撰表文告天。為父求壽。一日黃鶴飛自天來。鼎臣近視之。則所零表文也。批云。鼎臣減算益親。出於至誠。父延壽二紀。鼎臣狀元及第。後恂九十餘。鼎臣登第。猶及見之。 天君批。今之為子者。家心豐裕。則願父死。而樂逸自便。家貧窮則願父亡。而飲食自肥。為父誦經求壽者幾人哉。宜乎簪缨滿室矣。
日念三五遍。或誦百千聲。
註:上文志字。指亡化与父母有所為而念者。此念字。切每日而言。恐人有間斷。故云日念。三五者。不拘遍數也。百千聲者。誦念之聲。亦不拘多寡也。每日誦念如此。則善念日增。妄念日去。此正吉人為善。惟日不足之意。 天君批。有誦念不能體會。而徒襲口耳之跡。雖千萬聲。又何益之有。
諸神皆歡喜。宅舍並光明。
註:諸神聞誦念之聲。歡動於心。喜形於色。 謂某宅某舍。有此好善之人。咸擁護之。祥和之氣。流溢於宅。前後左右。何光明也。江西石中璞。貯經樓上。每夜紅雲迭僥。光彩四射。鄰疑告璞。恐怪作祟。延張真人命法官往視。始而驚。中而駭。終乃大喜曰。非邪氣。乃祥光也。後璞克昌厥後。非即舉行斯經之驗乎。
凶事化為吉。福祿壽重增。
註:此承上文誦經慇懃。以致諸神歡喜。斷未有不蒙其庇陰者。凶事化為吉。所謂轉禍為福也。而且福祿壽三項重增。是愛之深。而有加無已也。臨江胡秘較。平生佩服明聖經。一日与客奕。忽有鄉民惡聲甚勵。問之曰。來算簿。公曰。少待。其人直前推局大罵。客不能堪。公徐曰。無怒。即取簿鉤。又與斗米遣歸。明日聞其人死矣。蓋其人計服毒而來。無隙而去也。若當時与之較。其能免此凶禍乎。不數年間。千祥雲集。百福駢臻。後人聯登科甲。祿享千鍾。壽進期頤。重重增之。天之報施。善人。正未有艾。
太上老君三界靈。 {此以下。至普天之下盡頒行。第二段。言天地神明重此經也}
註:太上。即太清。老君。姓李名耳。又名冉。其母怀孕。八十年而始誕。故名老子。老
君即道號也。三界。須彌山四旁。上臨日月之處。謂之帝釋天。又上於虛空之中。朗然而
住。雲層四重天。總名欲界。又上雲層十八種天。總名色界。又上空層四重天。總名無色
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謂三界。又華嚴經曰。有天世間。有人世間。有琰魔王世間。天
地人謂之三界。其間萬聖萬靈。罔不歡喜聽此經。
眾聖五嶽雷電神。
註:眾聖。總言天地人三曹之神。五嶽。東嶽泰山。在青州。西嶽華山。在華州。南嶽霍
山。在衡州。北嶽恒山。在冀州。中嶽嵩山。在豫州。 以及雷公電母。無不歡喜聽念此經。
五湖並四海。
註:五湖。有指大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謂菱湖。游湖。漢湖。貢湖。咠湖是也。水經云。長塘湖。射陽湖。滆湖。大湖。謂之五湖。又爾雅云。蘇州有太湖。饒州有鄱陽湖。岳州有青草。潤州有丹陽。鄂州有洞庭湖之論不一。總以後五湖為正。洵天下奇觀也。四海可以納百川。洞千里。萬壑之宗。百谷之王也。東海之別有溟海。南海之別有張海。西海之別有菖蒲。北海之別有瀚海。統為四海。盡水府之神。亦無不歡喜聽念此經。
日月斗星辰。
註:日以陽得。月以陰靈。夫日生於東。月生於西。皆懸象於天者也。斗是帝車。指斗柄。有南斗北斗之分。星為萬物之精。體生於地。精應於天。故星有三垣。有四維。有五行。在朝象官。在野象物。在人象事。有象之星。二千二百六十。無象之星。萬一千二百五十。充牣(音刃)於頭而無窮。辰非星辰無可指。即天體無光處。默運鎮定之神。而得主有常。要皆照臨聽念比經。
天下城隍聽號令。萬方土地各遵行。
註:以下誦念此經者。莫謂無神鑒察也。天下萬方。統言萬國九洲之大。城隍。即一省論。有省城隍。有府城隍。有州縣城隍。省省如是。盡乎天下矣。土地。里城正神。以萬方言
之。則更多矣。皆聽 帝之號令。恪(音涸)守其職。遵行不悖。一聞好善之人。虔誦此經。俱有表章。上達金闕。
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
註:值。當也。一年之內。年月日時。凡有誦念此經者。皆有各司其事之將神鑒臨之。
夜差黑煞帥。日令皎潔兵。
註:夜有所差。誦念於夜者。不可忽略。日有所命。誦念於日者不可間斷。黑煞帥。執掌夜里暗昧不明之事。惡者慚衾愧影。故無所逃罪。其中有屋漏無愧。暗室不欺。不墮行於冥冥之人。皆得而主之。皎潔兵。管束日間明白顯然之事。善者正大光明。固在所稽察。其中有口是心非。掩惡著善。假伸節於昭昭之輩。皆得而司之。 天君批。口是心非。今之人皆如是。實可殺戮。並有彰己之長。揚人之短。而於酒席燕樂間。以此為快。吾若遇之。其能免乎。
往來細鑒察。不得漏毫分。
註:一往一來。統言鑒察。誦念之人。無時無處而不有也。細之云者。有始善而終改其節。有先惡而後易其心。有面善而心未必善。有性善而貌非善。亦有假為好善。而無真識之心。有謗人為善。而無自修之實。皆在鑒察之中。有是事即有是稽察。有是人即有是報章。絕不使一人一事漏網。致有毫分之差。
會同家宅神。著令司命君。
註:家宅鬼。即土地門神戶尉。屋簷童子。与人身三尸神也。司命君。即灶君。姓張諱單。字子郭也。數神与人最親。人間善惡。知之甚悉。鑒察之神來凡。又必會同一路。著令稽察。誦念者不得毫分有漏。豈不嚴乎。。
如有虔誦男和女,速速報知聞。
註:設若塵世中。有善男信女。虔誦此經。速速啟奏天庭。俾 上帝得知聞。以便賞善旌淑。
天君批。總要誠心誦念。能明其義。能體其言。始可格天。
或賜福与壽。或蔭兒与孫。
註:福是萬順之名。壽是大年之徵。福壽之賜。則近而榮及一身。兒孫之蔭。則遠而食報百世。或之云者。言天之報施善人無窮。或如此報。如彼報。故用二或字。
萬聖朝真均奏議,普天之下盡頒行。
註:真即 紫微真君。至尊無對。萬聖皆具疏奏議。言明聖經為天下古今共由之義。足以感發善心。懲創逸志。有無窮功德。宜頒行天下。 天君批。普天之下。行者寥寥無幾。甚至有領此經而置之高閣穢室。豈不深可惜哉。今後發散此經。務必澤人始可。
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 {以下至換得個封侯金印。為第三段。略敘生平之事以示人}
註:春秋一書。 帝得傳於祖。若父家學淵源。久已深稽其旨。故立心制衡。倣春秋之意居多。觀其麟經精義。授之張春。議易春秋傳之先縉。非披覽有素者能之乎。兩論三孟。孔孟心學備載。 帝既幼而學之。自不離壯而行之。觀其經學信孔。氣魄類孟。非觀察自幼者。遽如斯乎。素覽幼觀四字。具見學有根底。將有儒風。 天君批。春秋論孟。乃吾 夫子一生用功處。裏者亦須以吾 夫子例觀可也。
惟以孝悌為先。修身治國為本。
註:讀書不得要領。雖涉臘諸史。串百家。究屬何裨。 帝自素覽幼觀以來。深知春秋論孟所言。孝弟修身治國數大事。實為百行之原。萬化之本。故惟以數大事為兢兢。而後與末之紛紜莫紀者。皆自此而推之也。
異端蜂起。兵戈傷殘民命。
註:漢自桓靈。迄於獻帘。黃巾張角。大亂天下。左慈于吉。妖術惑人。以及東吳孫權。河北袁紹。長安曹操。干戈擾攘。瘡痍未起。烽煙頻來。傷殘民命。不知凡幾。傷心慘目。未有甚於此時矣。 天君批。黃巾賊起於前。曹吳爭亂於後。吾 夫子血戰數年。鼎足少定。傳送此經者。應為流涕三升。
十餘年革不離身。刀無潔凈。
註:蜂起之勢成。非可遽制。干戈之禍作。難以驟平。寢戰疆場。身不離甲。攘除奸党。血嘗污刀。十餘年汗馬艱辛。備嘗之矣。 天君批。刀無餘光。不潔凈之所由致也。
夜無穩睡三更。
註:時而夜也。露挂林梢。擊拆之聲不絕。鳥棲枝上。鼓角之催頻來。夢魂驚起。闔眼倏(音宿)開。心雖無半點疑懼。而中原多事。實少三更之安矣。 天君批。實不能安。為天下故。
日不飽餐一頓。
註:時而晝也。野豎旄旗。小校之奔告不絕。川迴組練。長江之截阻彌殷。此焉討賊。彼焉除奸。日雖有一頓素餐。而寄身鋒刃。何暇有求飽之心耶。 帝與武侯。同事先主。故合上句。與武侯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二語。同一焦勞也。
東戰西征。百戰江山才定。
註:自桃園結義以來。手扶漢鼎。目無吳魏。東戰西征。不下百有餘戰。才得大難削平。群醜剪滅。惜未能統一天下。克副匡扶。初心存炎劉於一線。僅接正統之鴻基。沛膏澤於群生。徒見偏安於王業。由是撫荊襄諸郡。勸農崇學。息天下干戈。浸浸乎有治平之象焉。
白了鬚鬢星星。力倦馬羸刀鈍。
註:征戰未已。不覺老之將至。移然鬚鬢。變而為星星之白。且向也征戰之力。弓挽兩石。至此困倦征戰之馬。日行千里。至此羸弱征戰之刀。切玉如泥。至此又鈍而失利。其盡瘁為何如耶。
費盡了赤膽忠心。換得個封侯金印。
註:由少而壯而老。一片赤膽忠心。堅於鐵石。不知幾費辛勤。始得漢中王拜前將軍。封漢壽亭侯。假節越總督荊襄事。
到如今亂臣賊子。 {此以下至法難漏洩。為第四段。言惡必有惡報也}
註:上言 帝得封侯金印。全憑赤膽忠心換來。是真以治天下仁萬民為心者也。今之臣子。不名治而名亂。不曰仁而曰賊。心術日壞。人品日卑。 帝甚憂之。故歷指其惡以示戒。
捕風捉影。奸貪讒(音殘)佞。
註:亂賊之嫁禍賣惡。無中生有。猶風不可捕也而捕之。影不可捉也而捉也。何嘗有實跡可驗。惟欲肆其欺詐百出之奸。縱欲無厭之貪。顛倒是非之讒。傾覆邦家之佞而已矣。如今有此四人。流毒而可問哉。。
結党欺凌。言無一定。
註:奸貪讒佞。有一於此。已難弭無定之言。況奸則未有不貪。讒則未有不佞。奸与貪遏。益騰其讒佞之口。讒与佞接。愈逞其奸貪之謀。是以四者。結為羽翼訂為黨援。上而欺君。謬託匡主。下而凌民。假為救世。言豈有一定哉。但見雌黃其口。上下其手。奸險其心。而有定之理。皆為無定之言所亂矣。
不思禮義廉恥。孝弟忠信。
註:辨上下者禮也。明是非者義也。勵心志者廉与恥也。與夫孝以事親。弟以事長。忠信以存誠。此八者。人所籍以檢飭(音斥)其身心。防閑其性情也。人能隨時思之。則蘊諸心者既深。發諸事者自當。將見在家可為一鄉之善事。在國即為一世之忠臣。既不思之。則越禮犯分之事。有不任意行之哉。
事每胡行。屢圖徼倖。
註:凡人於行為之際。總宜行其所當行。圖其所必圖。若人既不思禮義廉恥。孝弟忠信。則利令智昏。於事之不當行者。胡亂以行徼倖之大者。徼倖以圖之。如下文篡君位。戮忠臣諸事。乃其胡行徼倖之大者。曰每曰屢。言事事者如此。不復有人心也。 天君批。不復有人心。安望成人以立於天地間耶。實可痛恨。
篡君位。
註:君曰元首。曰大寶。其可篡耶。彼亂臣賊子。始焉捕風捉影。繼焉結黨欺凌。禮義廉恥全然不講。孝弟忠信。悍然不知。將见竊君權。奪君位。亦忍心而為之矣。昔曹操許田射鹿。以臣當君。其篡之之跡。已見於山呼萬歲之前。序暗指之。
戮忠臣。
註:自古欲篡君位。未有不先戮忠臣。蓋忠臣者。與君同患難。與君同安危。輔先君以正其位。匡嗣君以定位者也。若臣不戮。君位不可得而篡矣。故於未篡位之前。嫁禍以戮之。於將篡位之時。假權以戮之。矯誣誹謗。使人君不得不戮。如吳殺子胥。宋殺武穆。非伯嚭(音鄙)秦檜捕風捉影。烏得肆其殺戮之毒。若是哉。有國家者其辨之。
好貨財。
註:金玉曰貨。布帛曰財。此天地所以厚民生。非不可得。特不可好耳。今人不然。或君臣好貨財。而篡奪之釁(音刃)起。或父子好貨財。而毛裏之情衰。或手足好貨財。而鬩(音抑)牆之患作。或朋友好貨財。而結納之誼疏。或民好貨財。其勢必至於不靖。或士好貨財。其禍且中於人心。得錙銖尺寸之微。失綱常名教之大。利耶害耶。今人何昧昧也。
淫美色。
註:淫為諸惡首。此森羅面前之鐵案也。今人只圖目前之歡。罔惜幽冥之罰。或喜已有美色。以身殉之。或見人有美色。起心私之。縱起滿腔慾火。剝喪一生天良。迨興盡悲來。從前恩愛。一概成空。雖欲悔之不能矣。觀董卓呂布之淫貂蟬。在當時豈不以為甚美。厥後卓受然臍之慘。布遭白門之誅。古來淫美色者。往往如是。不可不鑒。
殺人縱性。
註:人固好生惡死。何可殺之。性本有善無惡。何可縱之。今人殘酷性成。事事求順其欲。苟有未遂。便縱其奸貪讒佞之毒。或殺人而竄君位。殺人而取貨財。殺人而奪美色。甚至爭地而殺人盈野。爭城而殺人盈城。掘墓而殺人祖宗。除患而殺及子孫。種種惡孽。實難枚舉。昔白起殺趙降卒四十萬。坑於長平。王全斌戮蜀卒二萬七千人。殺人縱性如此。彼獨不畏天人共怒耶。不可解也。
只顧爽心樂事。豈曉得後來報應。
註:合上言。今人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非別有所為也。只顧眼
前。心中爽快。事上安樂耳。豈曉得激湍之下。必深潭。高邱之下。必有浚谷。一旦勢運敗。後來報應。倍加慘酷。那時猶問爽心耶。樂事耶。今人宜及早猛省也。
古今好事多磨。毋勉強苟求捷徑。
註:爽心樂事四字。便把今人埋在鴆毒中矣。 帝恐人執迷不悟。特切實指之曰。古今好事。順之則与草木同腐。逆之則與日月爭光。觀昔者舜窘於井廩(音懍)伊尹負於鼎俎。傳說匿於傳岩。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自古聖賢。多從磨練得來。爾今人母以捷徑為榮。勉强苟求。致干天地之誅也。
如彩雲。琉璃。鮮花。明月。
註:所以毋勉強苟求者何也。蓋人間爽心樂事。雖可以偶然捷得。然得於易者失亦易。如彩雲爛熳。忽然騰空。忽然而散矣。如琉璃晶熒。忽然炫目。忽然而脆矣。且如鮮花明月。因風而開。忽因風而謝。三五而盈。忽三五而缺矣。觀易散易脆。易謝易缺之物色。而識易得易失之顯榮。不猶是乎。是在人之能識其機耳。
人不知機。如鋼刀快缺。
註:誠知其機。則知苟求者無實得。多磨者有真修。由是革以去故。鼎以取新。將見德性堅定。雖遇盤根錯節。而吾利器自在也。不然。譬如鋼刀在手。非不稱快一時。而過鋼則折。未有不至於缺者。晉陽處父剛而懼難。楚子玉剛而敗師。是真不知其機者矣。
妄動橫行。造下了些冤孽。
註:苟知人之氣運。有盛有衰。猶如鋼刀。有快有缺。則一動一行。順時聽天。可矣。若猶然妄以動焉。橫以行焉。竊恐多事事生。害人人害。從前靡涯深仇。一齊交作。究亦何益之有。不過造下了些冤孽。為身後之累而已矣。試歡齊襄見豕。白起變牛。報應自是不爽。只看遠近何如耳。
遠則幾年。近則數月。
註:惡報之來。如影隨形。而有遠與近之別者。或其人壽算未滿。惡貫未盈。姑俟幾年。以待其悔。如始終不悔。則量罪小大。報於本身。報於子孫。更無可寬之年矣。或其人壽算已滿。惡貫已盈。亦姑俟數月。以待其悔。如再不知悔。則量罪輕重。報於今生。報於來世。更無可寬之月矣。
報應無差。法難漏洩。
註:小惡而報之以大禍。差矣。大惡而應之以小禍。又差矣。無差者。大惡昭明。固向明處降鑒。小惡機密。亦從密處稽查。無一報應有差忒(音惕)也。法者罰惡之大權也。法在所重。難漏洩一重。而失之輕。法在所輕。難漏洩一輕。而失之重。法網何其密也。
如人未遭逢。各有時節。{此以下至地裂我裂。為第五段。言為善須用苦功而又以忠節示則也}
註:遭逢聖明。誰不欲之。特人秉五行之靈秀而生。有利西南。不利東北。有宜春夏。不宜秋冬。生剋制化。原於時令之藏否。旺相休咎。視乎節氣之深淺。得用不得用。得地不得地。只看時節如何耳。試觀唐舉金水骨相。則利於西秦。孫臏故土發跡。則利於青齊。他如甘羅早歲成名。百里晚年發達。其時其節。遭逢豈偶然哉。
當思守命由天。安貧樂業。
註:人生窮通得喪。吉凶禍福。皆有天命存焉。如未遭蓬時節。當思命不富也。安吾之貧。天未順也。樂吾之業。顏子居亂世。屢空而安貧。守於命也。伊尹居草野。躬耕而樂道。由於天也。古來大聖大賢。樂天知命。大都如此。
如百藝倉卒成功。其物焉能精潔。
註:百工技藝。皆有規矩法則。遵而行之。從容做去。自然材美工良。如不問精粗。不論美惡。倉卒為之。亦倉卒成之。斧鑿之痕猶在。刮磨之功不聞。烏乎精也。又烏乎潔。百藝皆然。況大於百藝者乎。
草木不能培植。難長許多枝葉。
註:一草一木。至細微也。如欲發榮吐秀。拔地參天。必須灌溉之力。培養之功。始見千枝萬葉。潛滋暗長。人能固其根本。葆其元氣。深其栽培。將見春萱並茂。喬梓同榮。荊萼聯芳。桂蘭競秀。枝枝葉葉。俱發甲於上林春館中矣。其如不能培植何。
五穀小用耕鋤。苗雖秀而不結。
註:五穀。稻梁麥黍稷也。耕種深。耰鋤力。則由苗而秀而實。穀未有不結者。如惰農自
安。不昏作勞。美種雖有。勃興之象。終不勝荑(音提)稗之侵凌。欲其成熟難矣。為善者。苟非日日修省。時時克治。行見茅塞於心。如苗之秀而不結。良可惜也。
文臣十載寒窗。方朝金闕。
註:此以下兩句。俱跟上三項說入。百藝草木五穀尚不可苟求捷徑。況文臣武將之建功立業。可倖致乎。為文臣者。以朝金闕為心者也。然當未遭逢時。十載寒窗。鐵硯磨穿。寒氈坐破。方得足步青雲。身登紫府。是文臣之多磨也如此。
武將百戰臨危。始得公侯並列。
註:為武將者。以列公侯為心者也。然當未遭逢時。百戰臨危。天地為我生愁。戰士為我飲血。始得位列三公。名並諸侯。是武將之多磨也。如此。可見天下事。無安逸坐獲之理。 聖帝舉文武為例。正欲人修善修福。刻刻見真。乃得苦盡甘來也。
吾乃日月精忠。
註:首曰吾者。言人當以 御帝為法也。第以忠与節言之。忠實金石。金石有時而沉淪。 忠誓山河。山河有時而崩潰。 帝之精忠竭力盡心當 世 共見。一日月之高。天下而莫掩 也。伏魔盪寇。累代顯靈。一日月之亘。萬古而常明也。日月即 帝。 帝即日月。精之 至極。無可形容也。直謂之日月精忠而已矣。
乾坤大節。
註:節同松柏。松柏有時而彫零。節歷冰霜。冰霜有時而消化。 帝之大節。志在炎劉。百 折不回。一乾坤之合。健順而有常也。乾坤即 帝。 帝即乾坤。大莫与京。無可罕譬也。 直謂之乾坤大節而已矣。
天崩我崩。地裂我裂。
註:說文云。天統開於子。輕清之氣。一萬八百年。升而為天。天之精華。凝結而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從無崩之理。地統開於丑。重濁之氣。一萬八百年。凝而為地。地之靈 氣。融結而為山河川嶽。成形既定。焉有裂之時。今曰天崩地裂。沿言天地有崩裂也。極言 帝精忠大節。与天地同休。如欲崩裂。除非天崩我崩。地裂我裂也。觀此利知明聖經。 垂教萬世。過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豈曰小補已哉。
(轉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