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4-23) 点击次数(736
《關帝明聖經》註解 加靈官批(卷中)

《關帝明聖經》註解 加靈官批(卷中)

明聖經。大眾聽。

經解:分十段。逐句解明其義。每段解首。不題經解二字。餘倣此。此以下。至側立張仙

持彈弓。為第一段。言從神點之密。勸人虔心諷誦。

:上卷先言傳塵世是傳經之時也。此卷首言大眾聽是講經之侯也。著凡人以傳經受傳者。

固不可不敬。聚大眾以講經聽經者。尤不可不聽。 天君批。大眾聽。可見人人皆當念之而行之也。

吾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

:帝以神道設教。猶恐聽經者。惑於神而聽之不專。故現身說法。指其神曰。朱衣。即赤帝子也。指神所居之官。曰紫微。即天之主星所在也。指神所協管者。即左輔文昌星。右弼武曲星是也。

祇因張仙無主轄。敕令隨帝為從臣。

:文昌武曲。有所協管。即有所主轄也。皆輔弼之星。非從神比也。祗因張仙其人者。修道成真。超昇洞天。乃散仙也。誰主轄之。 上帝敕令為帝從役之神。是從神亦由凡而仙者也。聽經者。其可惑於神乎。  天君批。張仙。黃帝時人。并無主轄。 上帝命吾  夫子。以報善者。有子。則命張仙賜麟兒。無子則命張仙增後嗣。世之見桃園經者。何憚而不誦念哉。

檢點少男与少女。或損陰陽絕子孫。

:男屬陽。女屬陰。陰陽調和。則子孫眾多。故陰大損則不生。陽大損則不長。男女稀少。而子孫滅絕。  帝念男女居室。人之大倫。豈得不命從神險點哉。

送生催生及難產。魅妖,傷殘、斑痘疹。

   :檢點少男少女之中。有無子孫。而望送生者有子孫。將生而望催生。轉恐罹於难產者。有子孫既生。或魅而作祟。夭而不壽。傷而損體。殘而六根不全。以及斑痳痘瘡痘疹瘍之害者。張仙一一察之。帝一一皆可保之。只看人之誦經如何耳。

如有焚香諷誦者。轉禍為祥顯聖靈。

:明聖經。至聖至靈者也。特人不知諷誦此斯經無由顯應耳。如有朝夕焚香。諷誦不輟。善依經文所勸。惡依經文所規。至誠感格。則  帝大顯聖靈。無生者而送生矣。將生者而催生。無難產矣。既生者。可永無魅夭傷殘。斑麻痘疹之害矣。豈非轉禍為祥哉。而外此之轉禍為祥者。皆可作如是觀也。諷誦者其知之。

今有塑畫帝像者,側立張仙持彈弓。

:於今世上。有塑  聖帝金身畫。聖帝形像須裝點張仙。立於其側。手執金弓銀彈。為之侍衛。

鑒知戰侵凌亂。命帝臨凡救萬民。 

{此以下。至晝夜領潮行。為第二段。言  帝前身忠孝。已為錢塘之神}

   :上帝以愛民為心。鑒知戰國世衰道微。七雄並爭。各不相下。或侵疆鄙。或凌孤弱。或亂在上。而綱紀紊亂。在下而名分乖亂。在內而軌物壞亂。在外而干戈興。群生赤子。苦不聊生。於是命  帝臨凡。並救萬民。

玉皇賜帝名和姓。子胥五轉做忠臣。

:玉皇昊天大金闕。至尊無對之神。賜  帝姓伍。名員。字子胥。五轉者。一世二世至五世。皆為忠臣。言子胥之前身也。不必鑿指其人以實之。

臨潼解釋諸侯難。絕卻奸雄并國心。

:臨潼。今潼關也。秦人內懷陰謀。欲誘十八國諸侯入關。一網羅盡。因設此會。眾諸侯紛紛入關。彝齊相晏嬰。窺破奸心。慮其為亂。奏請選各國文武全材人。擢為明輔將軍。使司會盟事。方有統領宰制。眾諸侯允奏。其時各鎮將官。能武而不能文。能文而不能武者甚多。子胥出左手。舉千觔鼎。右手執筆。周圍三匝。吟詩一首。眾議子胥挂明輔將軍印。秦人欲奪列國之寶。子胥不允。吳太子姬光。醉失儀。誤碎玉盃。豢秦王欲誅之以壓人心。子胥使劍大呼。不用命者斬。乃止。是諸侯得免於難。杜絕秦人奸謀。皆子胥之力也。事本西周列國誌。

楚無道。酒荒淫。

 :楚平王為太子芊建。聘秦女為媳。命費無極如秦迎女。路窺姿容絕世。先回楚見平王。艷揚秦女。楚平王面赤改常。欲自取之。而礙於太子。欲不取之。又失此美色。無極知其意。逢迎其君。以婢之粲(音燦)者易之。送與太子成婚。暗將秦女潛入平王宮中。父納子妻。荒淫酒色。無道極矣。

昭關過此難。吳越動刀兵。

   :子胥父伍奢知其事。力諫不聽。費無極讒之。誅其父。并誘其兄伍尚殺之。子胥逃過昭關。奔吳。依姬光。光得國。命子胥為元帥。孫武子為軍師。五戰入郢(音映)都。報父仇。鞭楚王尸。自是攜李戰敗。夫差伐越。勾践沼吳。刀兵擾攘。幾無甯日。

道吾一生為孝子。數世做忠臣。

   :孝莫大於報父仇。忠莫難於處亂世。  帝為子胥時。三師滅楚。孝子可概。一生五轉。興吳忠臣。曾做數世。宜(?)上帝之稱道不已也。

敕令帝管錢塘事。晝夜領潮行。

:錢塘。地名也。  上帝嘉  帝忠孝。命作錢塘水府之神。晝指午。夜指子。領管潮水。俾每日子午潮不失其信。

 

漢室多奸黨。改姓下凡塵。

{此以下。至下界又稱臣。為第三段。言再生漢室之由。並詳其履歷也}

    註:領管錢塘潮行事宜。其凡塵不再下矣。無如漢自桓靈以來。奸雄董卓張角曹操孫權輩。結党以亂漢室。安得不改前身之姓。誅奸党於凡塵乎。然而改者其姓也。忠孝仍不改也。     

天君批。誅之恨不能即誅。又恨不能盡滅。而猶特鼎足三分。各畤江域。是誠吾夫子千載大歉事也。

火龍燒赤兔。

:其人不凡。其馬與刀亦不凡。且其品貌韜略機謀。與其志更不凡。試為歷歷言之。赤兔  帝之胭脂馬也。日行千里。真如火龍燒空。迅速莫及。

水獸煉青鋒。

    :青鋒。  帝之偃月刀也。桃園結義。宰牛馬祭告天地。即以其血煆煉此刀。水獸者。牛馬食水草。取水對火獸對龍之意。

臥蠶眉八字。

    :帝之眉八字分開。橫斜直上。如蚕虫睡臥。

丹鳳目雙睛。

 :帝之目雙睛微露。犀角偃月。如丹山鳳睛。

五龍鬚擺尾。

    :五株長鬚。一尺八寸。每逢戰時。鬚輒躍躍欲動。飛颺不已。如龍擺尾一般。獻帝對美鬚公。操以紗囊護之。

一虎額搖身。

 註:額角如日。天庭如珠。身長九尺六寸。虎步龍行。相之極貴者。

韜略期孫臏。  

:孫臏在齊。救韓援趙。斬龐涓於馬陵。功自不小。而以  帝水淹七軍。生擒龐德。逼操遷都。東吳震恐。其六韜三略正堪期許。

機謀勝範增。

:范增佐項羽。爭天下。鴻門設宴。項莊舞劍。欲困高祖而不得。機謀尚淺。  帝單刀赴會。談笑自若。魯子敬竟莫如何。其神機奇謀。卻又勝之。

春秋丈夫志。

:春秋一書。為尊周攘夷。黜霸崇王而作也。  帝以春秋之志。誓欲削平奸党。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非有大丈夫之志者不能。

生長解梁城。

:帝。解州人也。州在漢時稱解梁縣蒲州。統屬係河東郡。今仍之。距州東二十里。常平下馮村寶池里五甲。即   帝生長故址。

指關為我姓。下界又稱臣。

:指。示也。姓關。諱曰字雲長。世系夏關龍逢之裔。祖石磐公。諱審字問之。父諱毅。字道遠。皆沖穆好道。研究易傳春秋。  帝得其傳。所以議易春秋,暢發其旨。桓帝延禧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白天而降。為漢室臣。俗傳指關口關山為姓。豈知  上帝賜姓。原非偶然。  聖帝命名。斷非輕易。謬甚誤甚。

 

幼而離鄉。{此以下。至結義匡扶漢室為第四段。言初得桃園兄弟也}

:帝幼英奇駿宇。既受春秋易。旁通淹貫。以天下事為身任。稍長。娶  聖配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長子平。又生次子興。年弱冠。謝父母曰。兒已有後。足奉祖禰(音彌)。今漢室將燼。亂臣賊子。紛紛接踵。誰為扶紅日。照人心者。遂詣郡陳時事。不報。有相士目之曰。君稟乾坤正氣。當血食萬年。何論名業。歸旅邸。聞鄰人哭甚哀。叩之曰。韓守義也遭郡豪呂熊荼毒。呂党連七姓。狡猾凶惡。蕩茂法紀。  帝大怒。命守義引至七姓處。悉斬殺之。潛引去。意郡守素知群惡。必為義士誅。勿深究。而有司憚文法遽迫求之。於是轉走五載。因而離鄉。

壯而出仕。

 :及壯。正值中平元年甲子二月。張角徧嗾天下。漢天子大發兵。遣盧殖申討。  帝至 

 涿鹿。見中山靖王後。謂舍漢種莫可效。況英略天授乎。遂委質。其出仕也。初平二年。

 摧董卓。受別部司馬。建安四年。芟(音生意除害)袁術。署下邳太守。十九年。專督荊

 州。拒 肅勁敵。膽落披靡。二十四年。破曹仁。降于禁。擒龐德。褫(音侈)操魄。幾

 徙許還漢。此出仕之大概也。

大丈夫以四海為家。何患乎吾無兄弟。

 :男子之生。志在四方。彼人以家為家。以兄弟之有無為患。非夫也。  帝以大丈夫自   

 命。天下即是一家。四海即是兄弟。心地公溥。疏可聯親。又何患之有。。

入桃園睹兩人奇異。請問英雄何處。

 :先主与桓侯。俱涿州人。兩帝至涿。憩息旅次。身長九尺六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丹硃。蚕眉鳳眼。臉有七痣。丰度端嚴。瑰異奇偉。古今罕有其匹。天下能有幾人。兩人問其姓氏里居。邀入桃園。共結異姓骨肉。於是帝復有請也。  天君批。五行配合之相。

雄糾糾朗曰張飛。

:桓侯張。面帶黑炎。目若虎睛。鼻如膽懸。聲似雷鳴。趾高氣揚。恰是糾糾武夫一般。真一世英傑也。朗聲而對曰。姓張。名飛,曰字翼德。

貌堂堂溫言劉備。

:先主劉。龍章鳳姿。天日之表。具濟世安民之才。誠帝王偉器也。待人接物。溫溫其恭。婉言以答曰。姓劉。名備,曰字玄德。

出身投地今逢主。須待挽天河。水來蕩滌。

:帝以英雄出世。必擇英雄之主。欲擇英雄之主。又苦於型地可投。今來桃園。溫恭遇乎先主。固可同舟共濟。永清四海矣。然異端蜂起。舉世污濁。欲作中流之砥柱。回既倒之狂瀾。須待挽黃河之水天上來。始得蕩滌乾坤之陋也。

誠哉龍虎風雲會。

:誠哉自信之辭也。三人會於桃園。不啻(音次)一龍二虎也。易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桃園會君臣相得。誠無愧龍虎風雲之盛矣。  天君批。角哀伯陶。解衣待寒。兄弟之情重。管子鮑叔。分金多矣。朋友之誼隆。若我夫子。由朋友而兄弟。由兄弟而君臣。其情誼相關。即千載亦罕有。匹。而謂可以量伯啕角哀管鮑者。量我  夫子乎。風雲際會。誠哉是言也。

宰牛馬昭告天地。結義匡扶漢室。

:是日也。宰烏牛白馬。昭告皇天后土。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飲食起居必共。稠人廣眾間。必恪侍。極之顛沛流離。勿棄君臣禮。非若後世狐群狗党。視立盟結社為故常也。蓋深憂漢室傾危。不忍坐視。出而匡正天下。扶持世道人心。天地神明。當共鑒之。

 

破黃巾。   {此以下。至運籌固識小經綸為第五段。言兄弟平亂失散。未得成功。

:中平元年春。張角大亂天下。盧植奉旨申討。  先主與植有舊。依之同破賊。中平五年戊辰。漁陽勦賊。又與北平太守公孫瓚等。共相計議。或分戰。或用眾。或用奇。或為犄角之勢。犬牙之制。究之邪不勝正。卒為殲滅。詩曰。黃巾肆出海翻波。蒼赤紛如喚奈何。力掃陰氛憑正氣。論功惟有弟兄多。

誅董卓。

:獻帝初平二年辛未。騎都尉曹操。矯制詔十七鎮諸侯共討董卓。北平太守公孫瓚。約   先主赴陳留。會問   帝無職。歎曰。空埋沒大丈夫也。遂同往。卓遣華雄鏖戰於汜水。連斬上將數員。諸侯失色。無敢敵者。  帝獨出戰。操見丰采不俗。以酒敬之。  帝出斬華雄。歸酒尚溫。眾皆敬服。卓又遣呂布截虎牢。各鎮會勦。折三大將。諸侯喪膽。  帝與先主桓侯齊攻退之。眾表先主平原相。  帝與桓侯受別部司馬。卓敗歸。先主獻謀袁紹。以書示王允。允得書知董呂酒色之徒。與貂蝉私議。先以蟬妻呂布。復獻董卓。布知不悅。往見卓於內室。蟬暗地留情。復會園亭。盤桓久之。卓知大怒。以戈逐布。与卓由此不和。布遂與王允等計殺董卓。陳尸市朝。

呂布斃。 

:興平元年。曹操擊除州。  帝救之。陶謙表  先主為豫州刺史。謙卒。託徐州事。眾推  先主領徐州牧。呂布敗東郡來歸。延之小沛。建安元年丙子。詔  先主征淮南。二年丁丑。布襲徐州。操表  先主領豫州牧。三年戊寅。操令  先主於下邳。共誅呂布。布被執。操愛其勇欲牧之。商於  先主曰。第知布之勇。不知布之害。獨不聞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操遂殺布於白門摟。

劫寨剿曹奸。賺入空營內。

:四年己卯春。天子密詔董承與  皇叔除操。事洩董承死。夏六月。上命  皇叔討袁術。術死。  皇叔守徐州。操使車胄計害。  帝殺胄。守下邳。行大守事。建安五年。操自將攻   先主。先主欲劫曹寨。殺入營內。竟是空寨。為操賊所賺。兵敗遂投下邳。

雁侶散徐州。攜嫂無存地。

:庚辰春。操取徐州。  皇叔密詣河北。桓侯走碭(音蕩)山。  帝保皇叔家眷。屯城外小土山。幾無立錐之地。一若天邊雁侶。驚彈避矢。各自分飛。

減燭張遼謀。破壁雲長義。

:帝之許昌。秉燭達旦。操給府第。  帝以一宅為二院。每夕操給四十八隻燭本。許褚減之。張遼與  帝有舊。知而不言。  帝以春秋誅心之法責遼。故破壁以杜奸謀耳。詩曰。此夜此心印太虛。興來忘是五更初。連宵一炬光明燭。看破春秋幾卷書。

降漢不降曹。忠臣不事二。

:初操使張遼來說。  帝約者三。曰扶漢不降曹。二嫂請給  皇叔俸膳。訪知故主即辭去。操悉如之。  帝入朝。見  天子封偏將軍。操見  帝髯長過腹。曰美髯公也。紗囊護之。  帝身壯廣。又贈赤兔馬。並錦袍。  帝罩皇叔舊袍於外。操曰。公何儉也。  帝曰。不敢以新忘舊耳。操知無久留意。謀於張遼。謂  帝曰。先主待兄。未必過於恥丞相。何只怀去志也。  帝曰。吾固知曹公之恩厚。甚奈吾與  皇叔誓同生死。豈可背之。吾終不留。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耳。遼曰。尚  皇叔棄世。兄何所歸。曰願從於地下也。操聞之曰。忠不事二主。真義士也。益厚待之。。

封漢壽亭侯,印無漢重鑄。

:操奏封漢壽亭侯。  帝疑無漢字。與操書曰。明公布大義於天下。而速取自樹。非某之所敢知。若猶是漢也。某敢不臣漢哉。敢拜嘉命之辱。操復表奏天子。於漢壽上重鑄漢字。  帝見乃受封。

三日華筵。曹暪美意。

:帝在許昌。操情款甚隆。封侯漢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皆有厚貺(音況)。或賜之金帛。贈以女子。總欲以酒色與財。蠱惑  帝心。不知英雄氣骨。堅於鐵石。初不以此介意。然亦覺其意甚美耳。    天君批。此曹賊籠絡英豪之意。而特不量我  夫子操。豈知人者耶。

顏良文醜統兵圍。敢對立功可酬曹歸計。

:皇叔勸袁紹扶漢討賊。紹移檄(音核)州郡。數操罪惡。遣顏良攻白馬。操令帝擊之。斬良於千軍萬馬中。斷首捷報。紹又遣文醜加兵南坡。操軍張遼徐晃許褚諸將皆敗。  帝願立功出戰。唧斬醜。其果敢有如此者。於是曹操之恩既酬。而尋兄之計始得。

封金卻印三辭曹。挈眷尋兄一點忠

:劉辟龔都冠汝南。曹洪求救。  帝往平之。遇孫乾。得皇叔書。始知在袁紹處。即辭操。操不見遂封所賜金。懸漢壽亭侯印。操所賜毫無係念。作書謝操曰。竊聞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故主之音耗耳。今聞故主。已在河北。此心飛越。神已先馳。千里尋兄。當不計利害。謀生死也。惟明公少矜之。操弗允。再詣上書。又不見。復致操書。如是者三。書詞雖異。而尋兄一點耿耿忠心。則無不同。尋兄之忠心愈迫。則辭操之書詞愈嚴。辭操之書詞愈嚴。則挈眷去操之心愈速。又何暇戀金玉印綬之榮哉。  天君批。此是何等心跡。為問今之兄弟。猶有是乎。宜其血食萬年矣。 

千里尋兄添義氣。

:許昌至河北。不下千里。縱有義氣。豈不患難。帝竟尋兄去。操左右請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明來明去。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法之。吾昔已許安可失信乃顧張遼曰。財色不以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吾深敬之。因率遼往餞。帝待操於灞陵橋頭曰。昔已許歸。今不失信。他日中原相會。必有所報。操贈袍、馬上挑之。作別而去。  天君批。義士人所愛。義士人當為。以不義而猶知此為義士。可見良心未絕。設以此心而推廣之。聖賢可為。但不肯為耳。操賊豈真生而為大奸大惡哉。

五關斬將有威風。

:至東嶺。守關孔秀。以出關無令阻之。  帝斬秀。進洛陽太守韓福拒之。  帝斬福投汜水關。卞喜伏兵鎮國寺。程僧普靜。故接  帝以目。洩其事。  帝會意斬卞喜。至榮陽。太守王植計害。  帝測之。斬植。臨黃河渡口。鎮將秦琪拒關。  帝斬之過渡。歎曰。吾非欲沿途殺人不得已也。路次周倉廖化來迎。訪知桓侯駐硭碭山之古城。乃先赴古城。蔡陽追襲。桓侯見引曹軍來。固不納。  帝立斬蔡陽。以二夫人進城。致書桓侯。辨明心跡。操之詭計百端。非智縛安有今日。將軍罪某。是不知某也。某不緣社稷傾危仁兄無儔則以三尺劍報將軍使某異日無愧於黃壞間也。三上桓侯死罪。桓侯見書泣下。負荊來迎。  帝已匹馬向河北去矣。  天君批。書出灑淚言語令人傷慘。爾等幸勿以凡書例視。

離合英雄乾坤內。相逢兄弟古城中。

:建安五年。操攻徐州。兵敗。先主奔河北。桓侯走碭山。  帝入許昌。合而復離。離而復合。皆在乾坤之內。  皇叔得孫乾書。如  帝別曹來歸。辭袁紹同赴古城。二夫人云。  帝忠義志堅。操不能屈。  皇叔感歎不已。以桃園大義責桓侯。桓侯伏罪。於是兄弟重逢。群疑遂亡。

智尚雖高無決勝。運籌固識少經綸。

    註:兵欲愚而將欲智。愚則效命。智則勝敵。  帝之智勇。漢室智名。勇功之夫。誰能勝之。然智尚高超。可以勝敵。而運籌帷幄。不可無人。欲復漢室之基。必求經綸之士。惟  帝早已議之。不得不披荊採蘭也。

 

三謁茅廬。臥龍晏起。{此以下至火大難危邦再下塵為第六段。言武侯与桃園兄弟。後皆為神

    :臥龍。武侯道號也。建安八年癸未。  皇叔平江夏寇屯於新野。居數載。取樊城。訪士於襄陽司馬徽。乃得諸葛武侯於隆中。凡三往見。如湯之伊尹。幣三加。既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雄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奚計而可。武侯指畫成敗形勢。謀興漢室。  先主善其策。恨相見之晚。載歸以師禮事之。

大夢誰先覺。平生相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是詩武侯隆中所作。大夢。言天下昏昏。久不見治。誰是先知先覺之人。平生我自知。言平生所自期許。惟已信之耳草堂。即所居之陋室睡足。醒醒意。言春來時。天地交泰用晦而明。正是亂極思治。可以有為之時。箇窗外門外也。日乃人主之象。猶自遲遲而未昇。此詩不即不離。自寫生平以示意。

未出茅廬。三分已定。

    :武侯草堂中。謀畫天下大勢。瞭如指掌。言曹操擁百萬之眾。保有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爭鋒。河北幽冀之域。終滅操。袁紹不足言也。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恃長江之險。跨吳越之雄。賢能佐之。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音免)。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劉璋闇弱。終不能濟。

張魯在北。國富民殷不知存恤。士民思得明君戴之。將軍帝室之胄。信譽著於四方。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天下有變。則命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眾。出於秦州。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如是則霸業可圖。漢室可興。雖王業偏安。鼎足之勢已成。故云三分天下。早定於未出之先也。

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是前朝嚴子陵。

    :孔明智足多謀。非凡胎濁質。乃是上天廣慧星。極聰明。極穎悟。極靈敏。神奇之宿。前在東漢。嚴公子陵。即其化身也。与光武相友善。光武有天下。隱於富春山。埋名釣台。光武訪得其人。共塌同寢。陵足加帝腹。史臣奏客星犯帝座。帝不敢驚。絕裾而起曰。無他。故人也。范仲淹嚴公祠堂碑誌云。先生之節。超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哉。其前身之高尚已如此。

此生諸葛亮。再世朱文公。

:此生在三國。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後乎此而出世者。在宋朝則姓朱。

名熹。字晦菴。諡(音嗜)文公。掌白鹿洞書院。凡聖經賢傳。著述極多。以蜀為正統。

    皆出其論。

輪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

    :三世。東漢三國南宋。皆廣慧星輪迴下凡也。在東漢節雖高。而經綸未顯。在三國功已鴻。而忠義攸昭。在宋時著書萬卷。扶持儒教。無慚聖人功臣。自是配享文廟。永不世出矣。

鼎足三分嫌地窄。江山今換許多人。

:鼎足已屬三分。江山未能一統。此地之所以嫌其窄也。然由今觀之。江山猶是也。而統理江山之人。則迭換焉。是人為江山所換之人。又不知幾許矣。

大哥今在清虛府。 

:大哥。昭烈皇帝也。在人間則為萬民之君。在天則居清虛府。江山雖換。而人不換也。彼曹暪之闇奸。孫權之據險。而今安在哉。

關某今掌三天門。

:帝作明聖經之時。正掌天門之時也。天門有四。北門北極在焉。  玉帝座鎮。門雖設而常關。惟東西南三門。有闢有闔。皆  帝一人總管。得司出入之大權也。

三弟四川為土穀。每起忠良護國心。

:三弟。桓侯也。漢之忠良將。漢之護國臣。即江山於今幾換。而忠良護國之心不死。嘗於四川壁山縣。顯其神化。上帝嘉其心。封為四川土穀。與川主藥王。同為  三聖。

在宋易姓岳飛將。

:先主與  帝。固已不換人矣。而桓侯猶未能不換也。又與其世數言之。在宋易其姓曰岳。仍其名曰飛。事母孝。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家無姬侍。吳玠敬飛遺以名妹。曰。主上宵旰(音汗)。非安樂時。不受。帝欲為營宅。金人來滅。何以家為。禦軍嚴整。撫下有恩。善以少擊眾。謀定後戰。有勝無敗。猝(音撮)遇敵不動。敵曰。撼山易。撼岳家兵難。張俊問用兵。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或問何時太平。曰。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則太平矣。秦檢忌飛。梗和議矯金牌十二。召還京都。誣莫須有三字。年三十九卒。孝宗朝追謚。武穆。封鄂王。

在唐改諱曰張巡。

:在唐仍姓張。。改其諱曰巡。用兵不依古法。能以少擊眾。未嘗敗。號令明。賞罰信。與士共甘苦。肅宗朝。祿山作亂、巡以睢陽為江淮保障。約許遠死守。城中飢。剝茶紙樹皮以食。茶紙盡。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鼠雀盡。巡出愛妾。遠出僮殺以食士。士知必死。莫有叛者。每戰怒賊大呼。鬚盡張。貲裂齒碎。死之日。餘齒三四。年四十九卒。睢陽立廟。歲時致焉。

輪迴三轉皆忠烈。上帝封為護國神。

:三轉者。言漢與唐宋三世也。在漢本忠烈以護漢。在宋本忠烈以護宋。在唐本忠烈以護唐。輪迴三轉。忠烈之心不移。  上帝鑒知。以護國神封。

小可兵戈不差汝。大難危邦再下塵。

:汝指桓侯也。小可兵戈之事。豈煩差之下塵哉。必天下有大艱。無人削平。邦國危殆。無人扶持。始再差耳。不差汝者。上帝憫忠烈之勞也。再下塵者。忠烈於塵緣未了也。

天下城隍皆將相。正直為神古至今。

{此以下至走定有祥雲足下騰。為第七段。統言人為善去惡。定有果報}

:城隍。神也。將相。人也。人胡以為神。以其人正直故耳。觀韓擒虎寇來公。作陰司閻羅王。漢高祖封封紀信為天下城隍。見自古至今天曹地曹之神。皆人曹中正直無私之人為之也。然則人可不正直為人哉。

惟人忠孝感天地。豈在持齋佛顯靈。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佛与人皆在天地之中者也。佛忠孝感天地。所以天地顯其靈。而使之為佛。人苟忠孝感天地。天地豈不顯其靈。。而使之不終為人乎。昔趙鼎墓碑誌云。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此忠感天地之驗也。孔子孝經既成。赤虹化玉。此孝感天地之驗也。蓋忠孝兩事。行到極處。精誠凝結。自然動天神而格地祗(音支)。今人不知。君為萬家生佛。親為在堂活佛。顧乃持齋把素別祈佛骨之顯靈。棄君親而徒喫齋。猶之置珠玉而換污土。其物力之不勝。雖黃口孺子。亦了然矣。奈今人如是執迷。理當猛省。不然。其能免惡報之來哉。  天君批。喫齋一事。今人所盛行。不知齋之為言齊也。所以齊不齊而致其齊也。凡喫齋必內潔其心。外嚴其體。推而至於遷坐變食。乃為不虛。若區區以變食為得計。雖喫齋百年。亦與未喫者。比人何不自勉而自愧耶。

飲食衣服休華美。隨著隨餐莫厭爭。

:惡衣惡食。人多恥之。不知飲食約而精。園蔬亦愈珍味。衣服澣(音浣)而潔。短褐更勝重裘。尋常之食。可以充飢。切莫厭爭其美。尋常之衣。可以御寒。切莫厭爭其華。昔胡九韶一日三餐菜粥。身著樸素。常謝天地清福。享年一百二十歲。歷終身如一日。何厭之有。古詩云。飲血誰譏前古陋。溫袍孰笑仲由寒。正是隨著隨餐之意。   天君批。人生天地間。一飲一食。皆天地所賜。理當謝酬。今之富貴浪達輩。日耗萬金而不惜。則其近禽獸不遠矣。能不虛天地生成之德歟。

禽獸一切皆活命。無故自食宰生靈。

:禽獸。包家中一切六畜而言。受氣成形。皆有性命。豈無畏死之心。倘非延賓承祭。貪食宰殺。是不體天地好生之心。其為不仁甚矣。禮云。諸侯無故不殺牛。故庶人無故不食珍。其以此也。

一切化生皆活命。何故張弓捕網尋。

:此化生。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虌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并不與人爭居。隨天地造化而生。按四恃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王制云。獺(音察)祭魚。然後誤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妖天。不覆巢。皆言順時。推廣仁意也。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網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

草木果花休折採。嚴冬零落發陽春。

:草木果花。天地之文章也。雖望秋先隕。經冬彫零。一到春回天上。花信風來。活潑生機。鼓舞盪漾。只見萬紫千紅。枝葉並茂。流出一段大塊文章來。休得任意折採。戕此

生機。程明道先生。在經筵時。見天子折花。進院規之曰。當春之時不可折。其致謹有

此者。

萬物悉含天地化。依時生長与人靈。

:合上言人所以宰殺萬物。尋害萬物。折採萬物者。皆由萬物与人。為渺不相關。故不憚任己傷殘也。   帝因人不知人物一體之原。特直揭之曰萬物與人。非各自為生。各自為長也。胥含天地之化。而生之長之也。依時而生。生與人同一靈也。依時而長。長與人同一靈也。同此生長。即同此性命。栽培傾覆。惟天地得司其權耳。誰可曰物命在人。而不思所以惜之哉。

汝能遵守惜萬物。福有攸歸禍不侵。

:汝等凡民。誠念物為天地所生長。傷物即是傷天地之和遂。留心愛惜。遵行斯訓。守之不失。不惟無故不取。即不得已而取之。亦必於取物之中。常載天地愛物之意。以俱流。則滿腔仁慈。既盡其在我。雖不存祈福遠禍之心。行見惜物即以惜福。惜福即以遠禍。天地佑之。福有不攸歸耶。天地護之。禍豈能相侵耶。是所望於能遵能守者。

勿謂善小而不做。勿謂惡少而可行。

:小小善事。人都以為無益。而不做。小小惡事。人每以為無傷而可為。不知善不在小。由小積之。自足以成名。惡不怕小。由小而積之。則足以滅身。故經以兩勿謂字。喚醒斯人。  天君批。今之人多如是。且以數年敗行。而目為一時佳士。

天網恢恢分曲直。神靈赫赫定虧盈。

:人間善惡。曲直分焉。孰能分之。善惡大小。虧盈定焉。孰能定之。惟恢恢之天網。人間私語。天聞如雷。赫赫之神靈。暗室欺心。神見如炬。分定謂為直与盈也。天与神即降之以福。分定謂為曲与虧也。天与神即降之以禍。其嚴如此。慎勿謂善小不做。惡小可為也。

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

:帝諄諄勸人為善。豈無有善心發動者。第恐務為遠大。而忘本根之所在。故又即人身心上。切實中之曰為善。無他。只在孝焉。善事父母。弟焉善事兄長。忠焉盡心不欺。信焉真實無偽。而人之根立矣。本根既立。即修善修福。都從這里發生。利物利人。皆從這里推廣。為善有何難哉。爾凡尼其聽信之。   天君批。根本既立。則枝葉並茂范文正与歐陽修二人。足以當此。此人神共敬服之善舉也。為善者曷法諸。

爾能聽吾行善事。定有祥雲足下騰

:善事即上文所言本根之事也。爾凡民果能聽之於耳。行之於身。一一守之而不失。在在推之而無窮。到善功圓滿時節。又豈無其效哉。行見身登黃甲。名列仙班。如祥雲擁護足下。騰空而去。定有斷然不爽者。

 

吾受三天門掌握。萬神啟奏帝完聞。

此以下。至如我英雄有幾人為第八段。言帝忠義為神。善惡昭彰。人不得輕忽視之。}

:三天門掌握。猶詩所謂喉舌之司。書所謂納言之宣也。  帝受命在此。萬神無啟奏則已。如有啟奏。必由此門。故人間善惡。  上帝未知。而  帝先知之。帝既先知。則賞善罰惡之大權。皆在   帝掌握之中矣。

善者紀錄加官爵。惡者遭殃絕子孫。

:掌善之中。有盡孝弟忠信等事。而為善者。萬神紀錄上奏。  帝即按善大小。賜以官爵。由九品以至一品。有加無已。有違孝弟忠信等事。而為惡者。  帝亦按惡大小。降之陰罰。或本身遭殃。子孫滅絕。昔蔡懋廉。萬歷壬寅一日請仙   帝降筆曰。  上帝以子孝在方寸。來年中第七十七名。次年中式。名次不爽。此賞善之一證也。王軌云。予近聞忠州某邑。有   帝君廟。而來禱者。毆父逆子也。  帝親下堂戮之。會觀者麋集。  帝還座未及端面。一旦泥像左偏焉。此罰惡之一證也。   天君批。絕子孫之報。遭者甚多。果能反諸心性。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身體而力行之。安有此報。

報應遲速時未到。昭彰早晚福終臨。

:報應遲速。承惡邊說。人有惡事百端。宜得惡報。偏乃身榮子貴。毫無錯折。非無惡報也。禍水所侵。或報應於數月內。或報應於數年外。或報應於己身。或報應於兒孫。更或報應於數世。如貨券於人。責償於後。只看限期遲速何如耳。豈終不到乎。昭彰早晚。承善邊說。人有善事百端。宜得善慶。偏乃一官半爵。或昭彰於久無陞遷。非無善慶也。福氣所鍾。或昭彰於數月內。或昭彰於數年外。或昭彰於己身。或昭彰於兒孫。更或昭彰於數世。如物植於春。結果於秋。只看氣數早晚何如耳。豈終不臨乎。古對云。為惡必滅。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必滅。為善必昌。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必昌。斯聯可為鐵板註腳。

 

休道天高無耳目。虧心暗室有遊神。

:人之作虧心事者。每道暗室之中。己所獨知。豈有高高者天。能有耳以聽我。有目以視我乎。抑之天之耳目。常寄於遊神之耳目。故天有三官五帝。也有五嶽諸司。以及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晝夜巡行。查人善惡。凡聖狂交界之際。人禽異趨之幾。君子小人之分。天堂地獄之判。罔不實現實聞。不可謂天處高而無聞見也。中誠經云。皇天雖高。其應在下。后土雖卑。其應在上。人處其中。凡有言動天地皆知。數語言之刻骨。聽之寒心。居暗室者。不可不鑒。   天君批。人每以天道無知。故做出無端惡事來。彼何嘗知有天耶。

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

:暗室莫不有神。則人之敬神。自宜齋明盛服。辨一片誠實恭敬之心。如聖人祭神如神在。斯為敬神。乃有一等孟浪之徒。不惟不誠。不惟不敬。且狂言曰。爾室有相。果有相耶。舉頭有神。果有神耶。神明有言。果可信耶。恣情褻瀆。無所忌憚。是邀罪於聖明也。  帝深惡其人。其下不可二字。何等森嚴。湖廣眾儒生。焚香化符。虔請   大帝降鸞垂訓。時值暑月。有一士子。不冠履而前問曰。  帝係尊神。豈有駕臨此地之理。  帝隨時降筆云。蓬頭赤足似野狐。敢來駕前問有無。不看元氏蒼生面。鋼刀劈碎爾狂徒。人初不解三句元氏字義。厥後此生出仕直隸正定府元氏縣。方悟之不可褻也如此。

 

萬國九州皆敬服。道帝忠義獨稱尊。

:萬國九州。綜天下之版土。盡斯世之人民。無不盡禮以致敬。傾誠以相服。非獨敬服其人也。言  帝忠心純一。超前軼(音日) 後 。亙(音耿)萬古而常新。義氣彌綸。鑠(音削)古較今。冠千秋而立極。故稱   漢壽亭侯。稱   真君。稱   武安王。稱   蓋天古佛。稱   協天御帝。皆此忠義之靈。獨尊於天下後世。故服無窮。而稱道為至極也。   天君批。忠義二字。乃人生緊要處不可不知。

 

塑形畫像乾坤內。如我英雄有幾人。

:塑金身。畫神像。皆本敬服之真意。稱尊之至誠。而塑之畫之者也。然古來如雲台二十八將。凌煙二十四臣。塑神畫像者不乏如我   帝於忠義上稱英雄。不於權威上逞英雄。求之乾坤之內。有幾人哉。   天君批。本來小有。

 

又奉玉帝加御敕。掌握凡間善惡人。

   {此以下。至稽首頓首為第九段。蓋言上帝鑒知忠義獨絕。因而加封益大}

    :乾坤內塑畫形像。已見人間之敬服。又奉   玉帝敕諭。以掌握凡間善惡之權。加之。即   上天亦敬服也。敬服者。敬服其忠義。如下文所云也。

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

:立廟貴忠。忠非愚諒。實惟精忠處世尚義。義非信果。實為義氣。沖是動意。動乎日月。是忠到極處。昭昭揭日月而行也。貫是盈意。盈乎乾坤。是義到極處。浩浩塞乎天地而流也。

面赤心尤赤。鬚長義更長。

    :帝面赤鬚長。望者咸訝為天神。特生稟之異耳。至於赤心報國。終始不渝。尤明明白白。為天下古今所共見也。義不降曹。死生不二。更赫赫巍巍。為天下古今所同尊也。

英雄氣蓋世。殘燭刀破壁。

    :氣非忠義所發。必不能為真英雄。節非忠義所成。必不能敗於殘燭之計。帝自幼觀孔孟以來。得孟子養氣心法。直養剛大之體。可以塞乎天地。配道義以視悻悻自好者。不啻(音次)天淵之隔。故曰英雄氣蓋世。自晝至夜。惟以孔子所語春秋等書。簡練揣摩思如何資以定天下。如何資以致太平。此時直忘卻處身何地。同室何人。雖漏殘燭燼。猶鑿壁以偷光。故曰殘燭刀破壁。

封庫印懸樑。爵祿辭不受。

    :庫中財帛。操所賜也。漢壽亭侯印。操所鑄也。高爵厚祿。操所假而与也。帝封財於庫。懸印於梁。並辭爵祿不受。是忠義凝結。財利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也。。

偃月刀磨仍快。歎兄弟不再。

    :偃月刀。  帝兄弟結義時。誓以削平奸党者也。在昔鋒利無比。至今磨之。其快仍在。第自徐州失散以來。桃園兄弟。不再團圓。是刀在而人不在矣。回首當年。殊堪浩歎。

臥蚕眉鎖未開。恨江山幾改。

    :兄弟如再。漢室之江山不改。   帝方揚眉吐氣。喜不自勝。何恨之有。特天命有定。興廢無常。一腔忠義之氣。耿耿於心。未能盡舒。是以臥蚕眉鎖未開也。

亙古功名難比並。三天門下封元帥。稽首頓首。

    :合上言。  帝之忠義。至極無加。不特乾坤內。無人如   帝。即亙(音梗)古來立功立名者。俱難比肩而並駕。是以   上帝簡拔。加封三天門下大元帥。統萬神之出入。掌人間之善惡。是昔不得伸忠義於漢時者。今得播忠義於萬世。因稽首頓首。承天宣化。作明聖經。以傳下界也。

上帝敕令各部將帥。經傳下界。抄錄諷誦。 {此以下。至忠孝廉節之章聽解。為第十段。言  上帝著意在此經。下三段作解。尤著意在忠孝廉節}

:敕令。制命也。明聖經既成。  上帝即欲傳經下界。又恐下界視為故常。特命雷火風雨各部將帥之神。保護此經。俾人人用力抄錄。竭誠諷誦。儼如   帝臨在上。質在旁一般。方不負作經一片婆心。

如世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

:抄錄諷誦之既熟。又觀其遵行如何。下界之人。如有遵行全經者。則賜以大富大貴。使其繫玉腰金。及身而榮。官居千載。名垂於後。鄧禹傳。鄧氏種德。累世寵貴。凡封侯者。二十九人。公爵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餘爵不可勝數。   

能全一事。崢嶸三代。

:如不能事事而全之。只於遵行中全其一事者。亦使其彪炳一時。褒封三代。如山之突兀峻起一般。嘉靖陸待奄。好濟施。元旦忽有人書其門曰。半生憐赤子。三世賜黃封。後子貴。果封三世。以上俱   上帝敕令口吻。足見天之不負善人也。

欽承法旨。會集諸神施行。

:欽敬也。承奉也。法旨。即敕令也。雷部。將帥。糾合眾神。將明聖經各省府州縣。抄錄示人。見諸行事。欽承見施行之有自。會集明施行於一神。

於是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

:救苦大仙。即觀世音菩薩也。或疑是救苦天尊。太上真君。即李老君道號也。太白金星。即西方長庚星也。

公同註解。

 :明聖經。本三聖會集註解。以釋天旨。俾下界明而易曉。公同。言不阿其所好也。

覆奏明章。毋容議改。

:覆奏。復請也。註解既明。復請   上帝。永定章程。令下界遵行之人。勿容私心議論。任意更改。

行於四海。皇圖鞏固。萬民永賴。

:是經也。上足以永保天命。下足以繫屬人心。特患行之有未遍耳。果由中國以暨四海。無一人不行。無一地不行。則效之所及。朝廷則皇圖鞏固。而有泰山之安。草野則萬民永賴。而無失所之患。豈淺鮮哉。

著忠良竭力匡衡。

    :著字貫下數句。言明聖經。字字金石。言言珠玉。而其尤著意者。則在乎忠孝廉節。故又抽出言之。下卷三聖又因而解之。此句專言忠。兼言良者。良非忠不顯。忠非良不純也。故凡竭力事君者。或匡衡君位而使之定。或匡衡君身而使之安。或匡衡君德而使之成。皆本純良之心以運之。斯忠不至於激烈也。

孝順無改。

   :此句專言孝。兼言順者。蓋孝為順德也。父母有九族。順其姓以篤厚之。父母有三党。順其情以恩愛之。修德而順其教子之心。揚名而順其望子之意。生順其禮以奉養。死順其禮以葬祭。極之順逆常變。一日百年。總不改孺慕之初心。昔舜處父頑母囂之時。遭完廩(音凜)浚井之變。卒能論親於道。正孝順無改之極則也。

廉潔不亂心田。

:此句專言廉。兼言潔者。廉必本於潔也。古來許多矯廉之士。平居謬託清高。儼然一介不与。一介不取。及至金陳暮夜。遂忘揚震之四知。粟頒朝廷。難辭原思之九百。皆為心田不潔故也。人能潔其德性。如江漢漠秋陽。潔其品行。如青天白日。嗟來之食。毅然必辭。盜跖(音脊)之泉。斷然不飲。法伊尹之千駟弗顧。學孟子之萬鍾弗留。斯為至潔。斯為真廉。

節義臨危不敗。

:此一句專言節。兼言義者。節必合於義也。古來名卿大夫。往往見君父之危。而苟且偷生者。是不知有義也。抑有忠臣孝子。殉君父之危。後世或揭為愚者。亦於義有未透也。故盡節之人。必先於大義上看得明明朗朗。一到臨時。義當即死。不難捐軀以成仁。義不當即死。不妨留身以圖後。總要行其心性之所安。不可臨事依違。致有敗以之嫌也。

忠孝廉節之章聽解。

:以上忠孝廉節。是   帝著實指之。下文各分為章。又是三聖逐一解之。犁然數事。勞四聖人豈切詳明。爾下民可不敬而聽之歟。

 

(明聖經經解中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