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5-3) 点击次数(224
《修道指南∞了道秘要》

《修道指南∞了道秘要》

 

【修道指南序】

夫道者,真理也。修道者,研究真理而奉行者。真理者,儒家之綱常維德也。所以修道者,不得離真理,離則非道也。

本堂有鑑及此,特於壬子年六月初六日,敦請五教教主降鸞座談。討論修道之余途徑,並厘定以(忠孝)為主之五條修道必守之條文,呈請玉帝核準為天律。

廣布天下,作為修道者應遵而修之,否則道果難成,墮落地獄矣。玆將五教教主之高論,匯集為一冊,題其顏曰:《修道指南》。際付剞劂,特述數語為序。

南天直轄鸞堂

                               主席   文衡聖帝     序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歲次壬子年六月十五日

 

【五教教主厘定修道指南座談會】

王子年六月初六日

本堂司禮神   示:

五教教主齊降本堂舉行座談會,諸生排班侯駕,不得失儀。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天尊 

: 無極混元道始生   生民認理自然成   成名匪易應修正   正大光明感玉京。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聖德同沾雨露施    綱常遵守莫輕離   修齊治國平天下   道統尼山化四夷。

西方教主釋迦牟尼佛  

:踐約中州會教尊    祥光炫耀降鸞門   可憐最是痴迷輩   修道偏邪何足論。

耶蘇教主耶和華    

:五教同源出一家    劃分門戶實堪嗟   勸人行善修真理   道統明明玉無瑕。

回教教主穆罕默德   

:承邀赴會喜無彊    五教賢人集聖堂   修道應從何處是   闡明真理可宏揚。

 

本堂主席 

:聖人降駕賜瑤章    蓬壁生輝德不忘   共勉修身行大道   可登彼岸樂倘佯

 

曰:有勞五教,教尊降駕本堂,未能遠迎抱歉之至,希勿見罪,幸甚。請座。

五教教尊  齊聲 曰:關主席不必客氣。

本堂司禮神  曰:五教教尊坐談會自此開始。

本堂主席  關曰:

本堂負天命普度眾生之責,但世間雖有善根之人,有志修道,而不知「道」從何修起,僅盲目聽信人言,致使步入歧途,不修正道而修邪道者眾。此皆因不知修道之意義所致也。今夜本堂方為針對此題,特請五教,教尊降堂舉行座談會,專題討論修道。闡明意義,以廣 

布天下蒼生。信受而奉行。請五教聖人,發表高論。

 

元始天尊  曰:

善哉,關主席上體天心下怀赤子,恐世人迷失本靈。特舉辦座談會,專題討論修道之途徑,難能可貴。現世修道之人,均不知從何修起,不知修道之真義。道乃無極混元所生,道者,人之本性。儒曰(仁德心),道謂之(善良心),佛謂(慈悲心),耶謂之(博愛心),回謂之(測隱心)。此五教之名雖異,而皆同出一理也。修道者,應依其本性而修之。

 

孔夫子  曰:

天下雖有千宗萬教,但理均同源,修道者,應從三綱、五常、修至四維、八德,若能修齊,可成道矣。三綱者:(君臣、父子、夫婦)。五常者:(仁、義、禮、智、信)。四維者:(禮、義、廉、恥)。八德者:(中、孝、仁、愛、信、義、和、平)。修道可依此而修之。

 

釋迦牟尼佛

道者,儒謂:(修心養性)。道謂:(存心煉性)。佛謂:(明心見性)。耶謂:(洗心移性)。回謂:(堅心定性)。如此修之,始能說修道。修道人,雖持齋念佛,而未能修到「明心見性」,則離道矣。世人即知天道可修,而不修其本性,妄談修道,實可笑也。

 

耶和華

道者,天下為公,博愛為本,所以天道乃大公無私。絕無秘密,有秘密非道也,大道康莊,豈有私密之理。博愛者,儒家之仁也。所以修道應有仁慈博愛者。

 

穆罕默德 曰:

修道之人,應抱惻隱之心。忠于國家,始可言道也。如修道者,不遵國法,非國民也,已失去儒家八德之首。修何道乎?聞中國昔時有白蓮教者,為非作亂,終被朝廷所滅。即對國家不忠,何必修道?修道者,要光明正大,忠于國家。不得陽奉陰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旦被政府所取締,則委之魔考,此乃自作孽,非魔考也。

 

元始天尊 曰:

回教主所言極是,世之修道,應遵國法。修道人是善良民,因世間之人,不認清真道,而偏信邪道,自造罪孽,而不能自拔。當世五大教皆是名門正派。其道統皆承天道。修道人若能修其本性,則成道無難矣。

 

本堂主席 曰:

承蒙五教教主闡明道理,使修道人認理歸真,勤修正道。實是修道人之幸。還望能分別提示道從何修?以提醒世人,指引迷津。

 

孔夫子

自三皇五帝,行正道而天下太平。其道不離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所以修道人應先從「忠孝仁義」修起。修道人若對國家不忠,對父母不孝,對人不仁不義者,已非修道人,是社會之罪人。已無資格談道矣,所以修道人應正己化人也。

 

釋迦牟尼佛 曰:

佛門弟子在修天道,亦不離「忠孝仁義」。所以修道之人雖有持齋戒殺,慈悲布施之心,僅能達到仁与義而已。尚要努力勤修忠孝也。所以修道者,應遵國法,公明正大。無驚無恐,始能靜心養性、明心見性。如有所恐懼,則心不能靜,何能修道乎?

 

耶和華 曰:

世人修道之目的,均望死後上天堂,但皆不知應從何修起。如本教教徒,雖以博愛為本。但要抱博愛及眾之心懷。博愛者,儒之仁也,如能博愛兼忠孝齊全,則道可成,就能上天堂也。

穆罕默德 曰: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此乃儒家之仁也。修道者,應從惻隱修起,人若無惻隱之心,与禽獸何異?所以修道之人應有惻隱之心,而兼修到儒家之「綱常維德」,則道可成也。

 

元始天尊

今日之會專題討論修道,各教主均發表寶貴意見。綜合起來,不出儒家之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所以修道者,應由(忠孝仁義)修起,修齊(綱常維德)則道可成矣。應由吾等厘定修道路徑,簽署交南天直轄鸞堂,呈南天轉奏玉帝核準施行。並希南天直轄鸞堂刊印成冊,廣布世人周知奉行。未知各位教主高見如何?

各教主  齊聲曰:

天尊所言極是,就請 天指示。

元始天尊 續曰

第一條:修道者,應遵憲法,忠于國家,忠於人謀,不違法,作善良民。

第二條:修道者,應孝順父母慎終追遠。

第三條:修道者,須有仁德心、善良心、慈悲心、博愛心、惻隱心。

第四條:修道者,應夫婦有義朋友有信。

第五條:修道者,待人接物須彬彬有禮,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以上五條作為修道者之準則,如能修全者,即可成道,登天堂為仙為佛。

 

各教主  齊聲 曰:

天尊所提示修道五條準則,實符現世修道人必修之條件。吾等贊成。

本堂主席  曰:

荷蒙  天尊指示修道準則,又蒙  各教主同聲贊同,自當制成奏本呈上  上蒼核準,作為修道者應修之道。荷蒙五教教尊不辭辛苦降駕本堂,討論修道座談會,此實天下蒼生之幸,本會就此結束,勞駕!勞駕!

五教教主  齊聲曰

不客氣。可,吾等回去。

本堂主席  關示:

今夜座談討論修道,乃應世特舉行者也。因世人尚未知修何謂道?往往步入歧途,被邪所感。故特舉辦五教座談會,專題討論修道。以提醒凡人,希南天直轄鸞堂另印成小冊本,其顏曰:《修道指南》。印就後廣為分發。

 

本堂主席                                         壬子年六月初九日

 

詩:五教座談事有成   凌霄批閱准施行  從玆核定為天律  道理勤修上玉京

示:五教教主厘定《修道指南》已蒙玉帝批准,定為天律,修道人若不遵守,難成道矣。

 

〔附錄〕

孫臏仙翁  論【今之修道】

古人之修道者,多數由於仕途淡薄,或商場失利,或情場失意,或受逆境之刺激,始願放棄家慶与名利,遁入空門或隱於深山而自修以補過。此皆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鮮有涉世未深,而願放棄名利与家庭者。是故,古人之修道,僅修己而度己,莫怪九六原靈,僅能度回四億者也。

今修道者,遠非昔比。不妨奔逐名利,不妨家庭之累,只要能修身,明道德,守綱常。以信待人接物,慈悲為懷,雖在家,亦可以修道,亦可以成道。只要正己化人,修己度人,造功立果,此乃今之修道也。是故不分老幼,不分男女,若能守孔孟之道,即謂之修道也。依然可成仙成佛。

復聖顏夫子 論【修道】

孔夫子之道,乃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之精髓也。夫子之道,能修己化人,所以天下五大教,均以夫子之道為教理。修道者,乃修夫子之道也。

是故男人應遵三綱五常,女人應守三從四德。如不遵夫子之道,何能成道哉?磋乎!世之修道者,不學夫子之道,而盲目修道,修何道乎?離道矣!豈能超生了死耶?

 

濟公活佛 論【大道真理】

哈哈!諸子勤修大道,日夜辛勞,成道有日。可恭可喜!吾來闡明大道真理給大家參研。道之本源,由無極而降,謂之天道。天道者:日月五星循環之道。即正道也,絕不得越軌,是公正無私之一大道。

天道降于地道,地道者:康莊大道也。非崎嶇之羊道也。地道揚於人道,人道者:道德之道也。凡修道者,應由人道修起,修人道者:儒家之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也。

人道修成,就可由地道之康莊大道,而登天道。即正道歸一而得也。時值三曹普度之期,上天有好生之德。開方便之門,五教聖人,曾在南天直轄鸞堂,厘定《修道指南》已成修道之天律。凡學道者,應了悟《修道指南》之真理。勤修而奉行,則道可成矣!

 

西方 彌勒佛  五教之一字

儒之執中貫一。道之抱元守一。佛之萬法歸一。耶之默禱親一。回之清真返一。此五教之一字,其理同源也。天下萬事,皆由一起,而後止。所以一加止,乃正字也,此五教之真理也。太上無極混元真經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始得其正也。」

孔夫子曰:「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此皆不出于正也。明德是由一做起,至善而後止,亦一加止而為正也。希修道者,應了悟此理,參研五教聖人所厘定之《修道指南》,則道果可成矣!

西方 如來佛 論【天道普降】

 

自古以來天道真理未嘗輕洩,際此三曹普度,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開方便之門。真道普降。凡有根緣者,均可修而得之。實為萬世難逢之良機也。

如能誠心修行儒家之仁德,發揚佛家之慈悲兢兢以救世為怀,廣施布化,普度眾生,替天行道。大開善門,輕財垂道,提倡善舉,比比皆是。無量功德。

世之寶典《玉皇普度聖經》、《太上無極混元真經》、《修道指南》,應運而降筆。著造於南天直轄鸞堂,此皆修道必讀之聖書,乃入道之捷徑。凡修道者,必須信奉勤修,則大道可成。

 

《了道秘要》

太上道祖  降  【序】

了道者,了心也,了慾也。「心欲」為修道者之「魔種」。故了心去欲,為入道之門,證道之梯也。修道在於抱元守一,故心欲去則形神全,形神全則道根固,道根固則道果成。然修道貴在自修化人,自修必自悟。

故云:「修道必了道」,即在悟真理也。既悟真理則可行真道,真道無象。故修道必了去紅塵之凡道,以歸無極之聖道。故言修道必至「了道」方算有成也。

今南天直轄鸞堂,欽懿旨、玉旨而著作《了道秘要》一書。由水精子任上卷主筆。純陽祖師任下卷主筆。二位上真運靈通化賢筆,揮成道義珍品。誠為一冊修道寶典。天下之人又將得一佳音範本,作為修身養性之座右銘矣。

付梓在即,吾僅聊述數語,同參贊賀。

                              太上道祖降鸞    序於聖賢堂

                                           天運戊午年十二月廿三日

濟公活佛 

讚  詞:

了去心魔兮,皈依正道。了去雜念兮,皈依正念。

了去紅塵兮,皈依凈土。了去幻景兮,皈依聖域。

了去一切兮,皈依真吾。了去萬劫兮,皈依一心。

 

南天文衡帝 

詩曰:天書普化泄真詮  了悟玄機證品蓮   大道無私誠可得   抱元守一氣神全

鸞堂貴在揮鸞,揮鸞貴在闡理,認理而歸真。修真而煉道。則開堂闡教方達其目的。玆爾聖賢堂領旨揮鸞闡教,著作善書,經典數十餘種,刊印勸世更是家喻戶曉,誠為濁世清流,醒世警鐘。

今又奉旨著作《了道秘要》一書,內述修道概要,行道步驟,了道功夫。可謂一部上乘道書。凡是有緣見此寶書,當開心參悟其中妙理,信受奉行,定可穩步天梯而歸返無極也。

玆值是書付梓之際,吾僅臨鸞祝賀。願此書廣傳天下,俾使芸芸眾生皆知了悟大道真理,誠信而修,進德向道,以挽回末劫頹風,同登道遙聖境,是所企望。

 

南天文衡聖帝降鸞  序於聖賢堂。

                                         天運戊午年十二月廿三日

 

瑤池金母  

詩曰:儒宗克紹降真傳   道德經書化大千   五老分形鸞筆動   八仙煉就透明天

聖示:玆爾南天直轄鸞堂聖賢堂,開堂闡教,挽倒狂瀾。作砥柱中流。濁世頹風,已漸清平。大道之行,日見光明。五老、八仙,有感爾聖賢堂靈筆揮鸞,度世最力。

故由水精子從今夜起降鸞著述《了道秘要》一書上卷;下卷則由純陽祖師執筆,是書闡述大道秘要,以引度天下蒼生認理歸真,還原木性,而歸返理域。吾今特述因緣一二,期盼諸子代天宣化,勿負五老、八仙之一片婆心矣。

 

水精子                                       

聖示:自今夜開始,吾來開著《了道秘要》一書。

戊午年九月廿三

【第一品--立志向】水精子  降鸞

先天大道之秘,少人知之。雖有知之,也少人行之。雖能行之,更少人誠之。雖能誠之,更少有能至誠之。何謂「至誠」?則是不息而已。如何不息呢?則是有始有終,一心不二。從頭至尾,未曾懈怠,不嘗動搖之。

修道之人如何不息其志向及願行呢?欲不息其志向,必先立定堅決之志。志立而後能依志向而行之。所謂「志向」,則是願望也。誓願一心行道之人,其必能終生奉行其道。而不稍退志,或心生動搖。此則是立志之作用也。

志向既立,意堅心定。則不管道路上遇到如何之坎坷、阻礙,也必能衝破一切障礙而勇猛前進!若是志向沒有定力,則不堪一陣風雨,則中途折回。不堪一次阻礙則心意動搖,此則是立志与不立志之差別也。

前言立志向,則是誓願,於今時修道曰:「立志」。於古時修道則曰「誓願」也。古時仙佛、菩薩,無一不是先立下大誓大願!而後堅心修行,度化眾生,以成正果者也。今日修道,雖不言誓願。而言立志,其意不異,其理一同也。

所以修道之人若不先立志,則有道無行,難以成道。若不立堅定之志向者,則不能任受千磨萬考。而不能有始有終,以達其道也。天下之人聞之大道者,為數不少,而知而能行者,則少矣。能行之,又能有始有終者,更是少之又少矣。因此吾今夜特先闡述「立志向」為《了道秘要》的第一品。

                                                         戊午年九月廿七日

 

【第二品--認真理】水精子  降鸞

修道之人,立志固為第一,認理也不在其次,如何認真呢?認真則是認悟真理,認理而明真,是理則進,非理則退,就是認真之修士也。

何謂有理?何謂非理?如何認辨之?是理者,不離人之天性;非理者,則背於人之天性。揮鸞闡教以化眾生者,合於天理,人性者也;邪術異端以蠱惑人民者,非理之為也。體認自性,了悟性理心法,而再度化眾生,引迷入覺者,是理之王也者。

所謂理者,則是人性中之性理也,此理只是虛空之一點真靈,由此中而發於外者,必皆是合於人道倫理之言行,人能歸於此點真理,則認理而歸真矣。

                                                 戊午年九月廿九日

 

【第三品--求師渡】水精子  降鸞

所謂理者,則是人性中之性理也,此理只是虛空之一點真靈,由此中而發於外者,必皆是合於人道倫理之言行,人能歸於此點真理,則認理而歸真矣。

學道之人,貴在有師傳授化,所謂師傳,則傳(道心),所謂授化,則化(人心)、去(人心)也。人由先天而落後天,則与先天路絕,若無先師示玄理,開悟大道,尋源取脈,則凡人登天之梯也,若無此梯,則無人有法可以登天也。

是以吾特降靈堂,開示《了道秘要》。要人求得真道,按圖索驥,循著道脈修學,立志向、認真理,努力勤行,則了道不遠矣。

 

【第四品--學聖賢】水精子  降鸞

人生於世上,受盡風霜苦楚,沉淪情欲之海而不知回首,歸向極樂之天堂者,是何因也?皆因失去自己之本性也。若能找回自己之本性,則能學聖賢之精神,立己立人,達己達人。而捨己度眾,引導天下蒼生同歸覺路,同登至善之地。能如此,則是離苦得樂之君子矣。

但是世人紛紛為情欲而爭執奔馳者多,為道德仁義而捨身者少。是以世人多以行善立德之人,既少之。作惡敗德之人,既多之,我何苦而逆於潮流,而以世俗相反呢?此則是今日人心不能返樸歸真之原因也。如果世人皆能體悟顏回所說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而分辨黑白是非,清正濁邪,效法昔古之聖賢。唯獨一心將道德仁義化行天下,不隨俗情物慾而沉淪,自成青者自清之君子,則天下之惡氣,必自消,世上之善光,必曰長也。

所以吾願天下學道之君子,堅守本分,如蓮花純樸篤實,雖生活在濁世之中,但不受凡塵所染,且能效法聖賢仙佛慈悲惻隱之心靈,犧牲自己二享樂,而獻身為天下同胞奔波受苦,早將天下同胞引上覺路,同步光明大道 。

 

【第五品盡人道】水精子  降鸞

道祖言:「人与天地同在,而不能与天地同長久者何也?皆因不知道有消長之理也。」人為三才之一,在天地之中,其貴無比,皆因不能效法天地,依天行道,依地行道之理。不盡人道,所以不能如天地長久常存。

孔子儒門心傳,只求盡人道,以達天道,正是要世人皆守為人之本,盡為人之道,而成人格完美之聖人,而与天地並列,各行其道,而長久矣。各盡其道,同合於一道,則与天地合一。所以人道行,則是消陰長陽之理;人道盡,則是陰消陽長之道,由人道而接天道。則達乎純陽,而大劫不坏矣!

人道者何?男遵三綱五常,女盡三從四德,各盡綱常倫理之大本,以養乎天地之純陽之正氣已。若是人失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倫理,則失其天性之真理,而不能長養浩然之正氣、何以德配天地、而明同日月矣!

所以吾特將盡人道之一篇排在《了道秘要》之中,蓋欲了道之人,不先盡乎人道,則難達乎天道,以了道矣。

【第六品了性命】水精子  降鸞

夫學道之人最終之目的,乃是了自己之性命,以度蒼生。如何了自己之性命?了性之意,即是了性空之理。見自性是真空,則絲毫無一塵可染,能見自性真空,則身心亦空,身心一空,則了了然然,萬法皆空,還於太虛,以登無極之理域矣。

身空、心空、性空、法空,四大皆空,乃是昔日,釋尊留下四句偈語,由此而頓悟之,則登如來之正門矣。今日舉此四句偈語,重復而演之,乃是願世人能以四句偈語,悟了性命之法,若能由斯而悟此身本是虛空幻體,則心無生執著,而棄假歸真矣。

 

真心一現,萬萬億億之假心,即消逝無蹤,而現自心本空,自性也空,既悟心性本空,則何有萬法耶?萬法本由心生,心由性中分,心性既空,萬法也空,已如此空空然然,即是如如是是之本來真面目,也就是回家見母時也。

 

【第七品 度愚癡】水精子  降鸞

性命既了,智慧既開,則辨是非、明黑白,而能擇其善而固執之,不入歧途矣。修道之人所以會入歧途者,乃因智慧不足,認理不真之故也。所以能開智慧,明真理,悟了性命雙修法之人,則能是理則進,非理則退,而守正不阿,而不入邪旁左道已。

所以修道之人,在了得性命之後,必須常持光明智慧心以容天下之萬善,而不入邪魔左道。能如此者,即能認清自己回天之路線,不失其如金似玉之道也。

如此認道而進,依理而行者,若非有一顆光明之智慧,終有誤入邪途之虞也。所以吾願天下道子,在了性命之後,再求常持智慧,以度愚癡也。

 

【第八品 了誓願】水精子  降鸞

修道之人了自己性命,能度自心愚癡以後,最重要者,就是立人達人,度人成人,自古以來成仙佛菩薩,成聖成賢者,莫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者。蓋人間無不忠不孝之聖人,天上無不忠不孝之仙佛。

所以修士在了自己性命之後,在度自己愚癡之後,更當以自己之智慧,以成人度眾,立功立德立言於世間,方能与天地同長久,而萬古不朽也。

度人成人,立功立德者,則是誓願也,古來仙佛菩薩莫不立下大誓願,以大慈大悲之心腸,任受千魔萬考,遭遇千阻百撓,永不退志。無論眾生如何難度,如恒河沙數也罷,無量無邊也罷,只是一心一願要度盡蒼生,以了宏誓。

所以吾以為修道之士,不能無誓願,若無誓願,則難成仙佛,難證聖賢。唯有能立下大願,以仙佛之大慈大悲之精神來度蒼生,以了誓願,方能證菩提聖果。

 

【第九品 返無極】水精子  降鸞

立願下凡來,為度蒼生返回天堂。無奈眾生迷苦海,讓吾心悲哀。誓願而來,反被假景埋,幾個惺惺?幾個覺悟之人?行道了誓願,內外雙修性命了,達成聖果返逍遙。不醒之人千聲萬喚,也難叫他回首向道岸!清者本自清,濁者本自濁,凡塵假景皆虛幻。能醒能悟之人,吾來將他喚,度他出苦岸。不覺不悟之者,非是吾不慈悲度他回天,只能令他再等機緣。

有志行道者,尋師訪道,開啟智慧,立下誓願。自性若了,自成成人,廣度蒼生,一心不二,即見本來。人性原靈本由無極孕化,於今花謝果結,落葉歸根,証返無極,圓滿了道!

 

聖示:《了道秘要》上卷至今夜圓滿九品,但願世人皆能了悟大道真理,同返無極,而證九品蓮台,永得逍遙自在也。

 

《了道秘要》下半卷

鐘離祖師  降鸞

﹝詩曰﹞:   

靈篇又降聖賢堂   桃李紛紛滿路香   性命雙修成道果   純陽執筆點神光

聖示:五老分形而聖賢堂度世,八仙也不甘落後,所謂「當仁不讓」是也,《了道秘要》一書下卷,今夜起由呂祖發願下凡執筆著作,但願「純陽一筆開神光」,使天下蒼生皆見到伺我,尋回本來面目。老母瑤池倚望,頤我原靈歸心向道,早已淨潔元性,神光普照,以證無極圓滿道果,是所企望。

《了道秘要》下半卷  純陽祖師 降鸞  

 

【第一品 分清濁】純陽祖師  降鸞    戊午年十月廿三

夫大道者,陰陽也,清濁也,陰者,濁也,靜也。陽者,清也,動也,天者陽也。地者陰也,天地合,則道在其中,萬物由此生化不息,道生天地,分化陰陽,此乃一氣之運用也。

而此氣化即理化也,其真氣在天為天理。可維天經,在地為地理,可係地義。在人則是道理,可證人倫,何為道理?為人道之理也。

人道者,由人心發端,率性而行之。此心若偏,則私陰長,而君子道消;此心若正,則公陽長,而小人道消。是故了道之意,即在了悟人道起源,再追求天道之歸宗也。

人心者,一而用之,則無善無惡,若二而用之,則有善有惡,混於清濁而不明矣。分清濁,則是要分清是非,辨明善惡,執中而用,率性而行之。

 

【第二品 分清濁】純陽祖師  降鸞

學道之人能知清濁,則知陰陽,而識黑白,判是非,至此關頭,則升超降墮自辨矣。夫天道無親,唯与善人,升降之關頭,也就在善与不善而已,善者超升,惡者墮落。此乃天地不移之常理也。

修道者,辨此關頭而棄惡從善,則能以孝為萬善之先。戒淫以斷萬惡之首,如此即超向上升之路矣。合一言之,惡者濁也,下沉之象;善者清也,上浮之象。故善升惡降,分判之門唯在善惡兩個關頭。亦唯由人心自選之而已。            

戊午年十月廿九日

 

【第三品 明心性】純陽祖師  降鸞

修煉之士最重要者,乃是明牾心性,而由心意用功夫也。心者,生於心,唯有心中求之、尋之、悟之、了之,方能明其心,而見其性也。

若是由心外而探求、追究,而欲明心見性者,則無量劫以後,仍不能見其心性,以明悟之、了成之。所以佛曰:「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修道之人能找到自我之心,而憑此一心用功夫,則大道可成。若離此心,而錯用功夫,則誤入歧途,而走火入魔矣。

 

心即由心生,千千萬萬之心中,由何處去找尋一顆真心耶?一切之心皆是幻心、假心。若見心而心中無心,則心見真性道心。此心從來如如不動,其所用者,無為而無所不為。乃是仙心、佛心、聖心。歸一而言之,名為道心。

若有修士由自心中找得此心,則明心見性矣。此心雖無形無名,但是卻可於有形有象之中証之。以吾為例,昔日聖師於十字街頭,以點石成金之褥試吾之時,吾突然一念良知發現,而考慮五百年後,將害及買金之人,而天生之心發現,一念真心抵過三千外功,而得授真傳。於斯一念動用之時,則是明心見性之時也。

 

【第四品 捨牽累】純陽祖師  降鸞

修道之人最怕者,乃牽累也。其如捆仙之索,可以捆信神仙,而令其不能動彈。終日迷迷糊糊,不知行道度世,只是一日空過一日。等待宿命盡時,大願未了,而墮落輪迴。方才悲傷,為時晚矣。

人生在世間,即稱為凡塵,則有塵業凡事牽累。此牽累者各種各般,人人不同。有人墮落在夫妻恩愛之中,忘卻修行之路;有人落入名利之網,而不知了死超生之道;也有為私人欲望而終日勤勞不息。欲等達成願望,再來修道。豈不知人之欲望無邊,其願望也無盡。何時能等心滿意足,再來修道也?

所以有心修道之士,若欲向方寸之中下功夫,除了先革私欲之心外,必須能將身上之牽累捨清,方能精進。如何捨法?妻恩子愛,則換成夫妻同行同修。父子同修同敬。事業牽擾,則忙中偷閑、動中取靜,暗地用功夫。

其他家庭,為親朋、為子女之種種拖累,則已看開了。一起放開,而交予上天安排。如一衣一食,莫非天定。何必終日碌碌只為衣食?兒孫自有兒孫福,何必為兒孫作馬牛也。若能一心修道,行道、證果,將來成道,九玄七祖同得超升,何其快樂也。

 

若是只有妻子兒女而拖累,將來一同黃泉而歸,恐難再相逢。若是只為凡事而勞心勞力,將來雙手撒開,絲毫不能帶走,又剩何物也?

所以吾願有智慧、有志向之修士,能捨開拖累,一志衝天,達成度人度己之宏願。回天常聚,享盡無窮之天倫之樂。其逍遙無比也。

戊午年十一月初九日

 

【第五品 借修真】純陽祖師  降鸞

人之所以墮落後天者,乃因執著假我,迷失真我。而至沉淪苦海,流浪不休。若是有人能識透真假,而再進一步借假修真,則可以超凡入聖。跳出氣數之外,真常清靜,逍遙自在,不再墮落矣。

借假修真別無二法,乃是借此假身,以修身中之真道而已。不知修真之人,終日為假體而勞碌不休,迷在酒色財氣,恩愛名利之中。三毒五欲,八魔十惡,刻刻不離。如此則真人受假人拖累,而墮落矣。

若知修真之人,其人必以人主事,利假體修道立德。盡三綱五常、行八德兼十善,如此則假人受真人操縱,成就真人之人格矣。夫假人者,色身假體,不過數十寒暑,即當坏去。真人者,真性也,永久不坏。色身若無此真人存在,則三寸氣斷,已不能活動運用也。

 

所以世上智慧之人,皆知借假體以修真道。行功立德,等待將來色身一脫,真人出現,則有一條光明大道直透天庭。愚痴之人反是,只知順乎情慾。而為假我奔波勞力,至其終也。真人反被假人拖累,而墮黑暗地獄也。以上借假修真,乃勸世上有緣人,即得真道,須當快向今生度此身。

戊午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六品 捨塵緣】純陽祖師  降鸞

學道者,乃是要學出世之法。以了生死,超出凡塵。可是凡人往往受塵緣纏縛而不得自由,所以不能如如自在,以行大道,了卻生死。因此吾今要勸有心學道之人,必須先學如何捨去塵緣。則是放開身心束縛,革去情慾火,以還伺己本來逍遙自在之身心。

塵者,凡塵之事也,簡言曰「塵事」,緣者,紅塵之緣也。簡言曰「紅緣」,塵事者,為名為利之利己之事業也。紅緣者,妻恩子愛之牽纏也。

修道之人,若能在事業家庭之中,拿出向道、學道之時間与精神,專心一志為了卻生死而暗下功夫。修煉自性,則可謂之在家出家,在塵出塵,而不受塵緣束縛牽擾,而自在逍遙矣。

 

戊午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七品 斷疑惑】純陽祖師  降鸞

人之修道者,貴在生出信心。若無信心,則萬事不可成矣。若有至信者,則能發揮至誠之無限道志。以行其道、了其道。所以修道之士,只可生信,切莫生疑。但是人心也反反覆覆,必有疑惑生焉。若是人心之疑惑不斷,則道之誠信亦不生矣。是以唯有能生信誠之心,方能斷去疑惑之心。

吾觀今日天下修道之士,半信半疑居多,全信不疑者罕少。故聞道之後,勤而行之者少矣。若存若亡者,卻是比比皆是。此乃不能生信心,以激勵道志反受疑惑包圍,而不能奮勵行其道也。有言「全信全得,半信半得,不信不得」也。

吾殷殷切望天下有道之士,決斷疑惑,而生信心。否則一在疑惑,空費時間及至其終。其疑惑也將不解之,只眼看有至信至誠之人,步步超升,自己反而墮落深淵,再反悔之,已晚矣。

戊午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八品 成正道】純陽祖師  降鸞

正道者,大道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故大道無私,唯予善人。欲得大道者必去自私之心,否則大道難成也。道無正邪,心有公私。如何辨別之?

縱有正道而邪人得之,則其道變邪。如有邪道,而正人得之,則其道變正。蓋道海無邊,如一利刀,善人持之,用來切菜割草。惡人持之,用來殺人行刺。故知道之應用,隨人心而變,修道者當體悟之。

欲成正道者,首先必正心,心不正則道已邪。再存大公無我之心,見苦必救,見道助道。摒去門戶藩籬,開通光明大道,打開天窗,天人合一,則可成就無上之道也。今者修道之士不為不多,但大都於形相上爭勝負。未將心魔降服,故外表道岸貌然,而內心欲亂如麻者多也。有者認理未真,矜奇好異,如蛾貪光撲火、似蚕作繭自縛,最後終墮沉淪,道難成矣。故欲成就正道,須由正人心、言正語、學正理、開正智、通正眼、走正路而成道也。

 

聖示:《了道秘要》下卷今夜圓滿八品,而符八仙之數。期望世人閱讀此書而修八德,同登逍遙仙境,与吾八仙為伍也,勉哉。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