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26) 点击次数(86
《無量壽經》卷六 凈空 譯述

《無量壽經》卷六 凈空 譯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四冊瀾凈空法師 譯述

【卷六】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無論在家、出家,還有遠道來的,想跟我學佛;我就告訴他,此處有實際上的困難。你問我答不答應?我答應,這個道場答不答應?這里住眾答不答應?我一個人不能作主。這個道場有幾十個人,要想進門,這幾十個人,你能跟他相處嗎?人与人相處不容易,愈是大道場,愈不容易相處;尤其今天的道場龍蛇混雜,沒有正知見,沒有道心,侵難長住。

難住是小事,怕的是反效果,離開這個道場之後,隨意批評,造作口業,再破和合僧,毀謗三寶,就不值得,不如不到這兒來。因為佛的法門無量無邊,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攝受眾生的方式也無量無邊,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能念佛往生即好。

我在新加坡聽說,中國五臺山有一個道場,持戒精嚴,非常難得,且都是修苦行的。今天肯修苦行、仰慕苦行的人,皆可以到那里去,修學應能得益。怕吃苦的,自然不願上五臺山。今天這個世間真正願意吃苦的人是少數;喜觀享受的佔多數。他們度那一方人,度那一類眾生。佛陀在世的時侯,就有很明顯的例子,大迦葉尊者就是修苦行的,他的家族好,是富有的家庭出身,而示現修苦行,他度歡善修苦行的一類眾生。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出生的時侯,家里花園都長滿金樹、銀樹,七寶悉皆出現,表示他是度善歡享樂的一類眾生。眾生根性不同,決定不能說,修苦行錯誤,貪圖享受錯誤。都沒有錯,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接引眾生的方法就不一樣,只有真正通達明瞭的人,才具足善巧方便。若還有讚、有誹謗,就錯了。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不知道法門隨眾生根性設施不同。

這個道場,這種的教學修行的方式,你看得慣看不慣?必須是你很喜歡,真是志同道合才行,不可以冒然從事,否則得不到利益,反受其害。這是在家出家同修都應該曉得的。佛門廣大,普度一切眾生。「普度」就要以無量的法門,無量的善巧方便,決定不是一個方法。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其中也有無量的方便。諸位明白了就會對一切法門都加讚歎。像《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都不一樣,但是被此都恭敬 互相讚歎,知道此是攝受一類眾生的方便,能讓這類眾生成無上道,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一心」是關鍵的字眼。「制」是控制;「意」就是念頭。就是儒家講的「克己」,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念,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

端身正念

「端身」是守規矩、守法,也是三福里「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正念」是思想、見解純正,不會被世間邪知見所誘惑,所動搖。就本宗來說,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環境里,無論跟什麼人相處,都沒關係,心里這句佛號絕不中斷。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

言如其行,行如其言,說到做到。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縱然一切人都造惡,我修我的善,也不妨礙別人。大家作惡,也不要去勸他。菩薩說法要「觀機」,他聽勸就勸他,不聽勸就不要勸他;勸他會生反效果,使他罪上加罪。他來諷刺你,誹謗你,侮辱你,豈不罪上加罪;不理他,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都好。這樣彼此相安無事,才真正和諧。

所以,菩薩六度里,「忍辱波羅蜜」很重要。《金剛經》上講六度,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忍,第一是認識環境,不論順境、逆境都要忍,善人、惡人還是要認。我們修行成敗關鍵就在「忍」字。見到人作惡,我們要勸告他;看他絕對不接受,就不要勸,看著他做,也看著他受報。什麼時侯他肯回頭,能接受的時侯,就幫助他;不能接受時,諸佛菩薩都在那里看著,我們如何能幫他。為什麼沒有耐心!在此狀況下,要知道「獨作諸善」。

別人妨礙我們修善,我們在他面前不能表示修善;他總不能天天跟著我。別人討厭佛,他在的時侯我不念,不在的時侯我念;或者他在的時侯我用心念,口里不出聲。許多家庭里,一個人學佛,家人不學佛,聽到佛號討厭。他來問我怎麼辦?家人在的時侯,我心念口不念;家人不在的時侯,我大聲念、小聲念,都沒關係。總而言之,學佛第一伴事是不要惹人生煩惱,要保持一家和睦。

若想家和,想家人也來學佛,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在飲食或者行為,思想上,學佛与不學佛似有很大的差異,此時你又要批評人,天天与家人吵吵鬧鬧;鄰居見到難免錯覺,互相警惕萬萬不能學佛,看學佛,搞得一家老少不寧。須知這是自己做錯,不要以為你是對的,你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令一切眾生看到佛法生恐怖心,生畏懼心,不敢接近。所以,修行的功夫抵不過所造的罪業。佛法始終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通權達變」,一切環境都能應付自如,皆能得大自在,這才是善學佛法。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

善學佛法者,必是覺悟的人,是明白的人,自己知道斷惡修善,知道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礙任何一個人,任何環境相處,自己才能「度脫」,才能福慧雙修,才能往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無量壽。「泥洹」即是大涅盤,圓滿成佛。

是為五大善也

這是總結五大段。每一大段經文,佛都教導我們,勉勵我們斷惡修善,將來得到的是不可思議殊勝的利益果報。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這一品經文承前品而來,世尊為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警覺,知道戒畏。經文末後勸我們正心誠意,不忘修學的功夫,這樣才不至於失敗,不至於後悔。慈心苦口溢於文句,感人至深。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這是「因果相生」的事實來教導我們。『五惡』是因。『五痛』是現報,就是在這一生中受到的果報。『五燒』,「燒」是形容地獄苦報。無論是那一類的地獄,即使是寒冰地獄,所現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稱為「燒」。為什麼地獄都現的是大火?因為地獄是瞋恚心所感的現象,瞋恚就是火,不只是佛法,印度一些宗教都是這種說法。即使在西方,如天主教、基督教,他們不講六道,但是至少也講三道;人、天堂、地獄。他們說地獄,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經上講的榷是事實真相,這是講造作惡業的來生果報。

『輾轉相生』就是說造惡因者,必定要受惡報。受惡報時,心里又不甘心,瞋恚心更熾盛,造的業就更重。所以,墮惡道之後,為什麼很難出來,道理就在不甘心受報。如同世間人,如果不幸生來貧窮下賤,就是此處講的「五痛」,他們生活遭受種種苦難,同樣也不甘心。看到別人享受,心里就很不平,怨天尤人,更造惡業。不知道現前所受的果報是伺己前世所作的業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前生修福,這一生得福報;自己前世沒修,怎能怪人。這才是真正事實真相。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只看眼前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來。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惡道因果輾轉相生。

『敢有犯此,當歷惡趣』。「歷」是經歷。什麼人敢這麼做?愚癡之人,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決定不做。經上常說「菩薩畏因」,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即使受極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報自受,惡報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現前。這才是真正有智慧,明瞭事實真相的人。下面經文是從果報上不厭其煩的開導我們。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

『或其今世』,講的是痛,今世苦痛。『先被病殃』,遭受嚴重的病苦。「被」念「披」是破音字,与「披」同義。這種病苦是『死生不得』,猶如現代所謂的「老人病」之類。這一類人病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需要家親眷屬日夜照顧他。生這種病的人,多半家庭環境都還不錯;如果是貧窮之家,這重病生不起的。富有家庭,家里可以請三班護士日夜照顧;得這個病,他也在享受。

大家都知道,這種病無法治好。其實真正明理,沒有不能治的病,問題是你信不信。他命里有這麼多的福祿,有那麼多的享受還沒有享盡,他是躺在床上享受。他一年需要開銷多少,即是他應有的享受。如果他命中福祿多,往往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如果是少一點的,三、五年才走;他要把命里的財祿都享受盡。世間人不懂得,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辦。應當勸他捨財布施,把他的財物捐獻作利益眾生之事,或作救濟苦難,弘法利生,都把它散掉,為他做好事。

如《地藏經》上講的,要讓他知道,替他修福,則此時會有兩種狀況;一是他的壽命未盡,病即轉好;一是壽命已經盡,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他自己好,家人也好。所以,一定要知道散財修福,把他每年的醫藥費布施掉。但是世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讓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盡財祿。這樁事在中國、外國,大眾皆常見到。

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在他臨命終的時侯墮入三惡道,他的相貌就不好看。臨終的人,若面貌很好,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樁事,我們同修中有幫人助念的,都有這個經驗。在沒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八個小時,十幾個小時,再看,他的面貌轉好了,這就是助念的功德。雖然不能證朋他往生,但是可以證朋他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講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燋然」不是外來的,是他內心發生的。貪瞋癡三毒之火熾盛燃燒,是從內發的,不是從外來的。佛為我們說出惡業果報,使我們在起心動念,言行造作處警惕自己。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此二句是從造作惡因的現象上特為提示警惕。一切眾生,在此世間不可能沒有冤家,不可能沒有債主。因為我們過去無始劫來在六道里,不知与多少眾生結了冤仇,這些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雖然不認識,也要討債還債。這件事,佛法將它說破,大家就很容易體會。我們這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特別是人事環境的不如意。佛教我們處處要忍讓,「忍讓」是還債,是解怨,不要計較。

如果就事實真相來說,《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執著的,有什麼好計較的!能忍讓,冤結就化解。人家要什麼?要名,名讓他;要利,利給他;要什麼,都給他。我們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俱凈,一塵不染。我們不要的,正是他要求的,正好是我們要求的。

修道的人与世間人沒有衝突,彼此能相安無事。所以,這些怨結債務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消除。佛又告訴我們,我們修行,念念中都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為什麼天天要迴向,念念要迴向?還債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迴向偈」要從心里發出來,口念沒有用,心、口要相應。回向偈上明明教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把冤親都包括了。正因為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認真努力修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真正努力修行?為了報恩,為了還債,為了解釋冤結,才認真努力的修行,希望無始劫的冤親債主,在這一生中都能了結,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假如不認真努力去做,則怨結來生還存在,往後世仍免不了要還債。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唯有得人身,聞佛法,才有機會解除怨結。

我們在六道里不能常得人身,不可能常聞佛法。地球上現在有四十多億人,有幾分幾聞到佛法?佛法在今日的現象是邪見比正見還多。正法里又有幾個人聞到凈土法門?凈土法門里又有幾個人聽到《無量壽經》?所以一層一層淘汰,全球四十億人里,恐怕剩下的一萬人都不到!這才曉得佛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話是真實的。我們得人身,有機會聞到諸佛如來所講的第一經,我們應當慶幸,應當尊重,應當依教修行。希望在這一生中,把這些冤親債務都作個了結,這才能往生凈土,不退成佛。

如其不然,『共其怨家,更相殺傷』。這是八苦里的怨憎會,愛別離。「怨憎會」是說每天所接觸的,所遇到的,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多半是冤家債主。「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說得很有道理。過去世有冤結,這一世初見到也很歡喜,怎麼歡喜?這下找到欠債的人,可以向他討債了。

『從小微起』。「小」是小小的磨擦。這小小的磨擦愈來愈大,這是『更相殺傷』之意。如是果報皆是前世惡因,今日遇緣自然報償。我們仔細觀察世間這些現象,在報章雜誌、新聞廣播里天天都有,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

仔細觀察其原因,癥結所在,的確不外乎此文中所說,都是由「貪著」發生的。「貪」是欲;「著」是執著。堅固的執著,不肯忍讓。在一切境緣中,特別是「財色」,自古以來,為財為色家破人亡,乃至於國家毀滅,我們在歷史上都能看到。『不肯施惠』,有幾個人把這件事情看穿。

我們在《華嚴經》第六迴向品里看到菩薩的「布施」,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捨,即使是身體也歡喜布施。身體是「內財」。唯有菩薩知道,色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所以身也能捨,何況身外之物。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對於自己的色身堅固執著,認為身是自己,產生「我執」。有了執著,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据為己有。這是很大的錯誤,是第一個錯誤的觀念。外面一切境緣能不能據為己有?

決不可能!這是事實,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他所得到的,与所失掉的,簡直不成比例。縱然得到,也是暫得,保不長久的。怎麼說保不長久?色身不能長住,身會老會死;死了以後,那一樣東西能帶得去?那一樣東西能佔有?這正是古德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得去的,是所造作的「業」。

『各欲自快』,凡夫之人皆有這種愚癡。『無復曲直』就是唯圖自利,不畏因果,不講道義,甚至傷害國家社會,利令智昏。『癡欲所迫』由愚癡而生貪瞋,造極惡業,『厚已爭利』,特別是今天社會,無論在中國,外國,社會所崇尚的是競爭,能有幾個人明瞭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競爭,社會就不安定,世界就不會和平。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富貴榮華』,快意之事,不是爭得的。命里有的,不爭也有;命里沒有,爭也爭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們,譬如作小偷,作強盜,能搶得的財物,還是命里有的;若他命里沒有,他去搶搶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這件事確是冤枉!偷來的,搶來的,還是命里有的,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種因,那來的果報!世間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我們要想得到善果,就努力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就是守法,決不做犯法違紀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進(指在道業上的精進)、禪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富貴榮華,不必去羨慕。即使命里有,這是鴻福,紅塵中之福報,不好享受。享鴻福要有非常高之智慧,比清福難享,因為鴻福里最容易造作罪業。福報享完之後,必墮三途。如何能在鴻福還不墮惡道,這可高了!諸位仔細看中國歷史,恐怕十個都找不到。往往有福報的人都造罪業。信話講仗勢欺人,或者仗恃特權地位,或者仗恃財富,或者仗恃其他勢力,不知不覺生起貢高我慢;欺人當中,有的就會傷害人命,這樣就造作極重的罪業。

『不能忍辱,不務修善』。他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繼續修善。榮華富貴是過去生中修布施的果報。容貌美滿,六根完具,我們今天說的健康長壽,都是過去生中修忍辱的果報。前生修因,這一生得果報。得果報後忘了再修,果報享完之後就沒有了,所以要知道修善。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求人天福報,他知道人天福報里弊病很多,是最危險的享受,一不小心,轉眼就墮三途。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求福報。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享福的日子不長久,很快就過去。因為享福的時侯,不但不會再修福,反而造業;造業就折福。本來有六十年的福報,因為作威作福,可能就折減一半,三十年就享盡了;應當享的福報,一生都不能圓滿。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要「惜福」。自己有福,且知道惜福,又能修福,福報可以保持一生,終身不衰。如果不玆惜福,福報在少壯時侯就享盡,晚年無福,則晚景淒慘可憐。年輕人受一點苦難,不在乎!怕的是晚年受苦。晚年受苦,那才真苦。

由此可知,少壯時如果有福,福報現前,唯大智者不受福德。如何不受?他把自己的福報獻給社會,供養大眾共享,此是大智。發大財,要知道布施,決不要吝嗇。你真的布施,你命理的福報永在,過幾時自然又來了。如果自已年歲還不大,應再布施。到什麼時侯可以接受?七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多餘的依然要布施。此時有福報,自在幸福!有人伺候你,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這才是真正的福報。肯散財,肯施財的,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我們觀察世間現象,確實如經所說。

天道施張。自然糾察。甇甇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是指自然道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果報應是自然的,沒有人主宰,沒有人在安排。如果你仔細體會,所有的現象都不出因果定律。往大處觀察,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完全是自心變現的,真的是自作自受。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再把圈子縮小,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環境,還是自己造的。這個人對我不好,那個環境不自在,都是自己造的。若不是現在造的,就是過去造的,總是自己造的,還能怪誰?

    我們生在這個家庭,遇到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前世結的緣。前生若是沒有因緣,這一生也不可能變成一家人。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父子之緣怎麼來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与人,人與一切眾生,說老實話,總不外這四大類的因緣,緣結多生多世,只是輕重多寡而已。所以,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造的。

正因為事實如此,所以菩薩起心動念都很謹慎,很小心。他知道事實真相,決不動一個惡念,決不做一件惡事。因為他知道一個惡念,一樁錯事,將來在生活上必定招來不如意。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無礙,只有不造惡業,才能做得到。所以這兩句,小是我們現前生活環境,大至十法界都屬於『天道施張』。「施」是展施;「張」是擴張。

『自然糾舉』。「糾舉」不是主宰。譬如行善,善果決不是佛菩薩賞賜你,不是上帝恩賜你。你造罪業,也不是閻羅王懲罰你,餓鬼來懲罰你,不是的。上帝、閻羅王有沒有?有。從那來的?還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全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是「自然糾舉」。「糾」是糾察;「舉」是舉罪。把罪過舉出來,此乃「自然」之理。

『甇甇忪忪』是驚慌失措之貌。惡報現前,自己害怕,恐懼,身心不安,驚慌失措的漾子。『當入其中』,善因感善果,惡恩決定有惡報。『古今有是』,宇宙之間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之事。作惡不幸墮三途,『痛哉可傷』,諸佛菩薩看在眼里,非常悲傷。有沒有辦法救他?沒有法子,因為果報是自作自受,佛菩薩沒有辦法代他受苦。

以上所講的是警惕我們,教我們知道事實真相;下面是教我們怎樣修行,怎樣永脫輪迴之苦。

汝得佛經語。

『汝得佛經語』,不是指別的經,正指這一部《無量壽經》;不是指別的版本,確實是指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以其確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集大成,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多次宣講之後,整理會集最完備的一個版本,所指就是這個本子。

熟思惟之

學佛最初方便,我勸同修要多讀誦。讀經的目的是破妄想執著,因為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我們凡夫的病根。我們用讀經的方法破妄想,破執著。用清凈心、真誠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來讀這部經典。讀的時侯不要分別,不求解義,只要一直讀下去。讀經不要打妄想,就會破妄想。讀經是修定,將一切煩惱、執著都伏住。

所以,讀經的目的就是四弘誓願之一的「煩惱無盡誓願斷」。目的是在斷煩惱,斷妄想,這是初學的第一個僧段。等到煩惱輕,煩惱少,智慧增長,此時可以「廣學多聞」。進入第二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無論修學多少法門,總要以一門深入為主。我們主修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是凈宗的第一經,我們應以此經為主。怎樣修?首先,佛在經上講的道理,都要明瞭。『熟思惟之』,道理明白,教訓都要記住。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

這兩句經文教我們必須依教奉行。佛講的這些教訓,我們都要做到。佛講眾生所犯的這些毛病,應當仔細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有的赶緊改過,沒有的要好好勉勵自己萬萬不可以犯,這是「修行」。這一部經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我們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準則。『終身不怠』,「怠」是懈怠,要盡形壽精進,不能懈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前面所說,我們与大眾相處,先要知道『尊聖敬善』。「聖」是諸佛菩薩;「善」是指世間的善知識、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們皆要敬重,要尊敬他們。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講「孝親尊師」,把孝敬擴充到對一切聖賢。

『仁慈博愛』。「仁」字在六書里屬會意,「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想到我要快樂,別人也要快樂;我要快樂,一切眾生都要快樂。慈悲心、博愛心都是「仁」出生的。不能推己及人,那有慈悲博愛?「博愛」不但愛人,還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愛護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愛護一切無情眾生,這垟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大慈大悲是佛心之體。佛心平等慈悲。因為慈悲,才會平等;因為平等,才會真正慈悲。對一切眾生沒有差別,平等的關怀愛護。

「仁慈博愛」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應當具有的心態。這不是佛對我們的要求。誠心,所作所為都是稱性,都是自性本具的,沒有絲毫勉強做作。凡夫現前種種想法,看法,作法,是因為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後,起了種種妄念。妄念就是自私自利,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這些妄念變現妄境,眾生無知以此為實,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常常墮在惡道受苦。佛在經上教導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好處,就是得到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的機會。

必須依教奉行,才真正不辜負我們這一生中遇到佛法,這還是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知道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幾個人往生?正如李老師所說的,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是三、五個,不念佛的就不用說。為什麼往生會這麼少?即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沒有捨貪瞋癡慢、是非人我;雖然念佛,心不清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凈則土凈」要想清凈,不看破、不放下就不成

佛法的修學,無論那個法門,可貴的就是「老實」,老實人就得度。凡是這一生在佛法里打滾,而不能得度的,仔細觀察,都是不老實,自作聰明。古人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類的人也就是佛法講的「八難」之一。八難里的「世智辯聰」,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能老實進修,真是非常可惜。

當然,這与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係。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實人,遇到善知識指出一條路,他能一直走到底,一生中絕不改變,那就決定成功。佛在此地教我們『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生死眾惡之本」就是「妄想、執著」。我們依照此修學,肯定承認此經是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所說的第一經。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指這一部經,所以此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之外,皆是妄念

這話有幾個人肯相信?為什麼說其他一切念頭都是妄念,而念佛是正念?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能拔斷生死根本,能出離六道輪迴,一生不退成佛。你說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頭都辦不到,都障礙一生出離不退成佛的大因緣。凡是障礙這個大因緣的都是邪念

佛說一切經,是對不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而說的。要是相信這個法門,佛就不說一切經不相信這個法門,佛再應機施教,再委婉轉慢慢誘導你,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部經。一切法門引導你入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最後還是教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云,「十地菩薩不離念佛」。但是要知道,無論修學那個法門,一生想入華嚴世界的人,在歷史上也沒有看到幾個,這就曉得修行證果是多麼不容易。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五欲六塵擾亂六根,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的,誰有能力在這樣境界里不動心。如果在這個境界里還起心動念,功夫決定不成就。輪迴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簡單就可以了斷的;唯有「老實」念佛,這是凈宗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之處。

學佛人要把目標認清楚,我們的目標就是拔斷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就是『憂怖苦痛之道』。一定要把這樁事作為我們今生修學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是我們真正的目標。果然認識清楚,自然就能「放下」。認清楚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然後才能把世間一切法捨掉。不但世間一切法能捨,出世間一切法也能捨。「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奉勸諸位同修,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要在此時此處誤我們的寶貴光陰,擾亂我們精進,妨礙我們往生,那就得不償失。

我們決心把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樁事辦好。如果說自己有把握往生,那是另當別論,涉獵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沒關係,因為你有把握去。沒有把握去,可不能做這些事,萬一因廣學而不能往生,這一生又空過,這才是真正可惜,不曉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遇到如此機緣。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勸我們,教導我們作善。那一個是第一善?這個「第一」涵蓋世間与出世間。世出世間第一善是什麼?

當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之「正心」。什麼是正心?八正道只講原則,沒有具體說明,沒有落實,而在這一部經上講的才是落實,「端心」。心里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真心。除此之外,若還有其他的法門,有其他東西夾雜,這個心就不端,這是最糟的事。菩薩行化在世間,示現在世間,無論宣揚那個法門,那部經論,心里念佛。其他的法門是為了度眾生,不得已所設的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只有這部經,只有這一句名號。

這話也不是我在此地隨便講的。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引用隋、唐的大德,他們講得很清楚,即使《華嚴》、《法華》也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如此就能了解《華嚴》。《華嚴》後面要是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不能圓滿。《華嚴》之圓滿就在本經,所以本經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今天時代不斷向前進步,不會後退。時代愈進步,我們的生活愈緊張,工作愈繁忙,宣揚大經大論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將來的時代是《無量壽經》的時代,從此時起一直到佛法滅盡,就要靠《無量壽經》了。我們仔細想一想,有道理支持此一認知。這部經不算長,也不算短,隨時隨處皆有機會宣講全經。若講演時間有限制,則經中任何一、兩句都可以採取來講。合起來是全部經,分開可作無數的單元。

確實能適應今後的時代,無論是那個國家地區的眾生都歡喜,都能接受。這才能弘遍全世界,超越法界,超越國土,超越種族,超越宗教,一切眾生無不適合。凈土法門妙!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所以,大家學佛就在這部經上一心勤修,奠定根基。有能力,將來再涉及其餘;沒有能力,以這一部經自行化他,功德就圓滿。確實能成就自己,幫助別人,此即是「端心」。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此句經文意義甚深甚廣。「端」的標準,即是阿彌陀佛的行誼。學佛的人三業應當如佛。「端身」是只禮阿彌陀佛。禮一佛即是禮一切佛如來,不再分別執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死心塌地。我勸同修們只供養一尊佛像,常常想著、念著,常常觀此尊佛像。臨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就跟所觀之佛像一様。你天天想他,到最後他真的來了,就可以放心跟他去。這是屬於「觀想」。

凡夫心粗,佛的境界太微細,沒有辦法觀察。即使展開《觀無量壽經》,我們對於其中任何一觀都觀不成,因為心太粗,煩瑙、妄想太多。不得已,佛教給我們第十六觀「持名念佛」。因此,我們以持名念佛為主,自己供一尊佛像,天天觀他,以此作為埔助,作助修,正助雙修。選擇一尊佛像,一生都不離開,我每天就觀這尊佛像。佛沒有一定的像,佛隨眾生心,應知量。臨終時,你心里善歡他說什麼他現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

身拜佛,聽這一句佛號。佛號的音調也很多,現在台灣流通念佛錄音帶,就有上百種之多。可以選擇音調聽起來自己感覺很舒服,聽了能令心定下來,這個最重要。如果聽了佛號心不定,就不契自己的機。必要聽了令自己心清安定,煩惱不生,妄念不生,這種聲調就非常適合自己,就採取這種聲調。

不要人云亦云,別人用這種聲調,我也要跟他學習;過幾天那個人說,那個聲調比這個更好聽,你再改變,你的心就亂了,「念佛三昧」就不容易得到。所以,要一、要專,專一才能得念佛三昧。眼觀佛、口念佛、鼻聞供佛之香。如果佛念多了,則有感應,你會聞到異香。「鼻端」則不聞世俗的香氣。

這是總括身、口、意三業,『皆當自端』。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涓凈無染」。不要別人來約束,自己要知道檢點,要知道用功。用功要重實質,形式沒有關係。我也跟諸位同學說過,形式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自己的敬意;另一更重要的是啟發其他的大眾,表演洽別人看。讓別人看了之後,對佛法生起恭敬之心,引誘他入佛門。所以,在大眾之中,要講求律儀;個人修行以戒定慧、覺正凈最為重要。這點要曉得,因為個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視形式,必有一類眾生就不能得度。那一類眾生?怕約束,怕規矩太多,儀式太繁的,他就不敢來學佛。

所以,佛在《法華經》里講,末法時期一定要弘揚大乘,才能普度一切眾生。現代是開放的時代,思想開放,行為也開放,若約束得緊,大家害怕,都不來了。古時侯是封建時代,思想保守,行為也保守,每個人都很拘緊,所以弘揚小乘是非常適合。今天的時代,還要用保守小乘法,只能度一類保守的少數人。

多數心胸開放的人,就度不了。佛開示無量無邊的法門,是度無量根機的眾生,門門第一,不能說這門比那門優越。門門平等,門門都好,只是度的對象不同。有人重視戒律儀式,固執成見,小乘法就度這一類眾生。他一見到就生歡喜心,認為這樣嚴格,才是佛法;而大乘一切開放,以為他們沒有修行,不是佛法。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佛的善巧方便無機不攝,普度一切眾生。

身心凈潔。与善相應

佛在教誡我們,「与善」的「善」就是清凈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覺心。經題上「清凈、平等、覺」是本經大善的標準,身心要与此相應。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萬萬不可隨順自己的貪心,隨順自己的嗜好,那就錯了。「嗜欲」是煩惱習氣。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不犯諸惡』此句指「身業」。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作諸惡。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

此句指「口業」。我們的言語,對人要和顏悅色,如普賢大士之禮敬諸佛;『身行當專』此句是佛真心全體顯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勸我們,修行證果,成功秘訣就是身行要專一。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此句是佛弟子生活的風度。佛經里講「威儀」,世法里講「風度」。不論是行、住、坐、臥,所表現的儀態要安祥,要緩慢;不要倉促,不要慌張。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行持上不穩重,表示心不定。汝果心是安定的,行為一定非常穩重,不會表現得慌慌張張。作事倉皇失措,總之,免失敗与後悔。

之不諦。亡其功夫

如果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們修持的功夫就喪失。「諦」是真實。若不是真實的修行,心不真誠,行持言語不真誠,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也就是迷惑顛倒,盲修瞎練。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此品標題是後比喻上說。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善因必得善果,勸勉我們努力精進,斷惡修善。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此節經文是世尊對我等止作雙勖。「汝等」指當時與會大眾。引伸它的意思,凡是後世讀到《無量壽經》,聽到《無量壽經》的眾生,都包含在內。我們每一個同修都在佛的呼喚之中。『廣植德本』。「廣」是廣泛;「植」是種植;「德本」是四弘誓願、六度、十願。如果以凈土法門來說,「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萬德之本」。古大德講得很明白,這一句佛號,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

我們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里講得很詳細,在凈宗行門中,持名是「正行」。除了一心專念之外,我們的身體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不能脫離這個社會,不能脫離廣大的群眾。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佛在此一再叮嚀、囑咐,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勿犯道禁』,不要違背道理,不要觸犯禁戒。

學佛的人,第一要「守法」。佛教給我們的教誡,必須遵守。「道禁」不僅是指「戒條」,戒條範圍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經論里的教誡,我們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訓之外,世間的法律,規約,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不可違犯。世出世間的禁戒很多。為什麼有這麼多禁戒,無非是維繫社會秩序,世界和平。人人守法,社會自然就和睦,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今天這個世界,國与國之間有許多條約,都在道禁的範圍里。要想把前面兩句做到圓滿,以下三句就很重要,定要忍辱,定要忍耐。

為什麼會觸犯道禁?因為忍不住煩惱,情緒控制不了,就觸犯法令規章。所以一定要學忍辱,凡事都能忍,都能讓。菩薩六度里就特別強調忍辱、精進。唯有忍辱的人才能精進,他有耐心,樣樣守法,樣樣守規矩,心就定,唯有清凈心,學道功夫才能得力。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把握這個原則,那有不成就的。修凈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

精進的「精」是專精。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註解里開示提醒我們,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因為現前的社會,幾乎時時處處都會遇到。有一些人來告訴你:學這一部經,念佛法們不能成功,你要廣學多聞。說這話的人引經据典,我們聽了怎麼辦,是不是再去學很多法門?祖師也引經據典告訴我們:即使是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各個人也引經據典,盡虛空遍法界的人都來勸你,說念佛法門不能成就。你怎麼辦?

你一定要肯定佛講的話是究竟了義,決定不錯。你要有智慧分析給他聽:你引的經典不錯,我也很尊敬,那是佛對某一類根機的人說的,某一個時代說的,某一個地區說的;說得對,沒錯,對那些根性的眾生有用。我不是那個時代人,也不是那樣的根機,我還是老老實實依此經學念佛法門。一門深入,決定不改,絕不動搖,你這一生就成功,這是「精進」。

更進一步,就是十地菩薩來跟你說,等覺菩薩來跟你說,人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引經來勸你:你學凈土法門不能往生,不可靠,要廣學多聞。你也要照前面的話來說,增長自己的信心。即使諸佛菩薩來勸我們,也不動搖。這個信心就真正定了,決定不動搖。不但是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勸勉,教誡我們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我們細想,是有道理。即使我們眼前看到的,不要說過去,就是最近這些年往生的,只受持一句阿彌陀佛,都能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些人是現身說法。他們只依一句佛號都能成就,依一部經怎麼不能成就?你把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才決定不會動搖。

善導大師的《四帖疏》必定要讀,黃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里引用不少。這是我們講的「精進」,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念佛的秘訣,「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凈念相繼」。只要做到「凈念相繼」,自自然然就「都攝六根」。不要再分別,我要怎漾囁受六根。愈想,妄念就愈多;愈想,心就愈散亂。只要記住一句「凈念相繼」,就成功。「凈念相繼」就是此處講的「精進」、「專一」。

佛說給与一切眾生樂是「慈心,拔出一切眾生苦是「悲心」。慈、悲可以連起來講,因為拔苦,就与樂。「与樂」當然「拔苦」。「慈悲」是一體兩面,一個得到,兩個都得到。慈心就是愛心,佛門里不講愛心。恩為愛是感情的,是情識生的;慈是理性的,是理智的。愛一個人,若不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教他離苦得樂,來生怎麼辦?依舊搞輪迴,還要墮三途,這就不是与樂。要給他生生世世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慈。要想使眾生真正能生生世世離苦得樂,不是我們能力可以做到的。這話是真的,但是念佛的人則不然。

我們為什麼念佛,還不是生生世世永脫苦海,得究竟圓滿之樂。目的在此。今天我知道這個方法,把這個方法再教給別人,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与如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能力,可以說無二無別。修學別的法門那有這個能力;修學念佛法門就有這個能力,這是真正的「慈心」。我們能教一切眾生,無論他信,或者不信,給他作增上緣,使他在這一生中有緣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這就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

我們印小張的阿彌陀佛像,到處跟人結緣,尤其是海外与大陸。這是慈心的流露,事雖然很簡單,用心可不容易!佛在經上常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要是能信,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他一生中決定能成就。他若不信,不能照這個方法修學,在阿賴耶識里落下金剛種子。將來,也許後世,也許多生多劫以後再遇到念佛法門,不能看輕我們送人一張小佛像,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看這是小事,沒有什麼。其實這一生中,沒有比這樁事更大的。這是真實的慈心。

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人,或是對一切眾生,我們常常念阿彌陀佛,使他能聽見。這都是慈心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在生活中能節儉一點,把多餘的財力用來弘揚凈宗。末法時期,最契眾生的機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所以大家聽起來特別歡喜,比聽其他經論歡喜多了,這就是很好的證明。不但中國人歡喜,跟外國人講,他們也歡喜。我們知道,這一部經典普度末法一切眾機,正如經上所說的,將來佛法在此世上滅盡,這部經最後滅,還能在世間住世一百年。

今天要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群眾,介紹什麼法門好?自然是淨土法門。所以,這部經典要多印。世界有四十億人口,中國大陸就有十二億人,我們才印了幾十萬本,不夠分配。一定要發心!目前這個社會,真的證實文殊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現代人喜歡聽的多,讀的興趣沒有聽的那麼濃厚。錄音帶的流通比經書收的效果更大,但是兩樣都重要。

因為錄音帶的壽命畢竟不能長久,聽幾十次之後,音聲變質。我們這次到大陸,很多聽了錄音帶的同修來告訴我,翻錄次數太多,都不清楚,希望能有清晰的帶子再送他們一套。而經書就不會隨著時間磨損,可以常住在世間。兩樣工作,我們都應當努力做,真正幫助人念佛,鼓勵人得到這一部無上的法寶。這幾句都是從原則上講的。

佛又告訴我們一樁事,我們可不能發生誤會。『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因此,我們不能小看娑婆世界,這個世間雖然不好,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講,也很不錯。因為在這個地方修行一天,勝過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要是不相信,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作為參考:我們這次到大陸觀光參學,看到大陸上的修行人,覺得他們修行一天應該勝過我們一月;百年、一年不敢講。

我們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修不修無所謂,不肯認真。他們在那個環境里修行認真。譬如,我們今天得到經書,不算什麼,沒瞧得起;而他們得到一本經書,如獲至寶。我們今天聽錄音帶,稍微有一點雜音就不聽了;他們的音帶雜音很多,聽都聽不清楚,還是當作寶貝,還在聚精會神的仔細聽。印祖說,「一分成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我們比不上他們的。

同樣的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環境一帆風順,永無障礙,則不及此地精進,突破障難,受盡苦難。這是在此世界真精進的難能可貴之處,退緣極多而能不退,故曰勝過極樂。既然修行一天勝過無量壽國一百年,為什麼我們還要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壽命短促,誘惑的力量太強大,雖一時精進勝過西方,但是自己終究是保不住自己,再得人身有隔陰之迷,前生所修的功夫退失的乾乾淨淨。怎麼曉得?

我們在座的每位同修,過去生中都很努力修行,想想現在怎麼樣?豈不都退得乾乾凈凈。如果不退淨,大家早就成佛了。佛在本經上說得很多,也作了證明,末法時期,接觸到這一部經典能生歡喜心的,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收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可見這個法門,我們過去生中修過不少次。為什麼沒往生?原因臨命終時,還是有牽掛,還是放不下,就被這事誤了。

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齋戒清凈』。「齋」是什麼?如果從形式上看,「齋」就是日中一食,不是食素。齋是一般講的「持午」。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鐘。齋是「過中不食」,就是「日中」。假設日中是十二點,過了十二點還是午時,吃了就破齋。但是地球是圓的,它會轉,所以每個地區日中的時間都不同。

從前測量日中非常準確,用日晷。現代想知道日中是幾分幾秒,天文台發行的「天文日曆」,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記載得很清楚。過了日中就決定不能吃,只可喝水。經上講,糖水可以喝,果汁就不行,會沈澱。牛奶、豆漿皆會沈澱,都不能吃。要是吃點水果、喝果汁,皆屬破齋。我們看到許多人持午,到下午還喝一點豆漿,喝一杯牛奶,皆非如法。這是從事相上說。

佛法中小乘人著重「相」,大乘人著重「心」。大乘人論心不論事。「心」是「清淨心」。「心」要像《壇經》講的「本來無一物」,才是「齋戒清凈」。如果心里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齋戒清凈。

由此可知,這個人一天一夜念佛,這是精進念佛。七天七夜念佛,就是打精進佛七。在家可以修八關齋戒,實際上就像佛七一樣,精進念一天佛。這一天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句佛號,絕不間斷。要提起精神,這一天一夜若睡覺就不行,就中斷。不能睡覺,這要拼命,要認真努力。

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所以我們提倡一天一夜。一個月念一次,這一天一夜決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心口相應。現在我們用念佛機助念,是很不得已的。實際上,最如法的還是敲地鐘,由法師或者老修居士帶著念。當然一天一夜只有一個人敲地鐘是很累的,受不了,需要兩、三個人換班。這樣的修行才能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

如果還有雜念,有妄想,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那就差遠了。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齋戒清淨。因為環境清淨,所以他們的齋戒清淨是不足為奇的。我們這邊五濁惡世濁惡至極,還能在這里突破濁惡障難,齋戒清淨,真是非常希有,難能可貴之處在此,所以才說勝過西方世界「為善百歲」。當然,佛沒有妄語,我們相信這話是真實的。但這句話里更重要的意思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要認真精進念佛。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的名字都沒有。所有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起惡念,因為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純善。阿賴耶識里雖然有惡習種子,但沒有惡緣把它牽引起來。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於此世間修行既能超勝西方世界,自然亦能超勝他方佛土。這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前面講『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此處『十日十夜,勝過他方諸佛國土,為善千歲』。此皆形容娑婆修行之難成就,濁惡障難,易墮難進。苟能克服障難,突破濁惡,精進不退,至為艱難可貴,故說勝於他方佛國修行。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十方諸佛剎土,善多惡少,修善易而不難,尤其是凡聖同居土。唯一不同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是十方世界獨勝,一切諸佛讚歎。不是讚歎釋迦,不是讚歎彌陀的實報土,而是讚歎彌陀的凡聖同居土,十方世界不能比。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何以獨勝?本經前面我們讀過,是彌陀弘願不可思議力的加持;是十方世界眾生,以清凈心念佛求生。修的因清淨,佛的加持就更清凈。往生的人都是以清淨心念佛往生的,「心凈則土凈」,都是這樣往生的。因勝,緣勝,果報殊勝,所以十方世界不能相比。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今天我們讀這一句經文,感慨非常深,我們今天確是飲苦食毒。在古代讀此經文,很難體會其真實義。最近醫學發達,好像在日本或是那個地方,化驗母奶,發現有致癌的毒素;好在毒素還輕,不足以傷害嬰兒。這表示近來飲食里普遍有毒素存在。現在飲食衛生要是再不留意,毒害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古代的農作粅,從來沒有用農藥,沒有用化學劑的。現在用農藥,用化學物,長得很好看,可是里面含有毒素,不是天然長出來的。如果將這個理論引伸,就知道我們精神糧食的苦毒更多。

從前人的精神生活是詩詞、琴棋、書畫,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什麼?全世界年輕人過的是什麼生活?過去雖然是專制時代,但是專制、獨裁的人為了維繫他的政權,為了安定社會,凡是有毒素的思想,他都禁止。孔夫子刪詩書,定禮樂。刪詩書禮樂的標準是什麼?是《論語》上講的「思無邪」。這就是精神生活的標準,決定不能讓人邪思邪念。凡是引導邪思邪念的,一律都禁止,所以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佛在經論中說,凡夫的善心所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何況善心所力弱,惡心所勢強。人心像洪水一樣,防範就像築堤一樣,小心翼翼,決定不能讓它崩潰。今天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邪知邪見充滿世間,善心所的提防崩潰了。這是精神生活的毒素,怎麼防範?沒有法子防範。

佛在這里講『未嘗寧息』,現在天天增長,增長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世間就有大災難。惡因加上惡緣,後來一定有惡報。這一段是佛說明現今世間的狀況,文字雖然不多,說得較清楚。這就是說明了為什麼在這樣的環境里,他的心還能清凈,還能老實念佛。真了不起!這樣的德行,超過西方世界的修行人。

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能不能做到一日一夜身心清凈?一試驗就曉得,不試驗不曉得。一試驗,恐怕連十分鐘都做不到,這才知道此事真難。此處講實質,不是講形式。形式上一天精進念佛,或者七天精進佛七,那是樣子。心里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妄念紛飛,就不是此經所說的標準。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

「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對此世界的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的眾生必須是覺悟的;不覺悟的,佛雖然哀憫他,他也不接受。這話是對學佛已經入門的人講的,而且是已經發心專修淨土法門,也是對我們講的。世尊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曉喻我們,提醒我們。

授与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經」就是這本《無量壽經》。佛將此經傳授給我們,將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悉」是全部。這一部經典自始至終所講的字字句句,我都接受,而不是只遵守一部分,才是「悉持」,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果能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完全照做,就跟阿彌陀佛為榜樣,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悉持思之』,「思」是思惟、明白佛的教誨。『悉奉行之』,把佛的教訓在生活中都做到。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不但自己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同時也希望大眾都能得此經利益,要把經法普遍介紹給別人。「尊」是長輩;「卑」是晚輩。對長輩勸他念佛;對晚輩要教導他念佛。『男女、眷屬、朋友』是廣指我們相識的一切大眾。只要認識的,我們都應當勸勉。『轉相教語』。我教他,他學了之後,又教別人,這樣輾轉教勸,使諸佛度生第一法門弘通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三句經文講「自行」,前面講的是「化他」。我們接受這經法之後,立刻就要介紹給別人。自己修行,要知道「約檢」。「約」是約束自己;「檢」是時時刻刻檢點心行。約束身心,不犯律儀。檢點就是朝暮課誦。早課重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佛的教訓。晚課是「反省」,就是檢點今天一天,佛對我們的教訓,有沒有切實照做。已經做到的,明天繼續努力,希望做得更圓滿;沒有做到的,趕緊發心義做。這樣做早晚課,才能收到效果,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要求自己認真修行。

『和順義理』。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事務繁雜,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注意的,對人要盡義務,五倫十義。我們是佛弟子,有義務將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對事、對物不能違背「義理」,在態度上要和、要順。佛講的「六和」,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真正做到「和順」,定從「忍辱」著手;若不能忍讓,這兩個字就做不到。忍辱做到,自然就能做到和順,此時只覺得心平,心安。心安,理就明白。

「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看清楚,在一切境界里,心自平靜。清凈心、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歡樂慈孝』。歡喜是佛家常講的「法喜充滿」。「樂」是与一切大眾相處,皆得其樂。与善人相處,与惡人相處,与聖賢相處,与妖魔鬼怪相處,他都樂,正是仁者無敵。為什麼?他能得其真實。

「慈悲」,平等的慈悲。「孝」字的意義非常深廣,真實體會,萬法一體,才是孝的意義。《華嚴經》上講的「情与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孝」義;「歡、樂、慈」才能做到圓滿。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初學總不免常犯過失,此乃無始劫來的習氣。若能不犯,即成聖成賢,不是凡夫。雖然常犯過失,也不必害怕。怕的是自己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因犯過失,自己不知道,就沒有改過的機會,所謂積惡難返。雖然犯過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他覺悟、覺醒了,他不迷。不迷就有救,他能改過自新。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他不會改過。唯有菩薩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犯過失,所以他能念念改進,這是「精進」。佛法中說,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佛,二是凡夫。凡夫造作而不知有過失。菩薩還有過失,所以知道過失立即悔改。

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發現自己過失,立刻悔改。改過自新,佛法里講得很多,有從枝葉上改,有從根本上改。枝葉是事相,做的事相太多,無量無邊。那些事做錯了,趕緊改過來,這是在枝葉上改,不但麻煩,也改不乾凈。會改過的人,從根本改。「根本」是心地。佛在大經里講的就是根本,最原始的根本,根本的根本。

佛說我們的病根從「妄想、執著」而生的「妄想、執著」就是根本的根本。什麼是妄想?起心動念就是妄想。要不打妄想太難了,決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想佛法也是妄想,經上明白教我們「真心離念」、「真心無念」。「有念」就是妄想。假如真的無念,則此「無念」是無明。由此可知,不管是無念,是有念,都錯了。

佛真慈悲,告訴我們,唯一的「正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念,不是妄念,不是妄想,不是執著,唯獨這一念是正念,除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就是妄想執著。

不許心里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如果能做到二六時中,一天到晚保持正念,不要把正念忘失這就是「不捨正念」。這是我們現前必須做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從根本改過。我們講改過修善,從根本改。如果講修行,從根本修。阿彌陀佛。遇到一切人,沒有弟二個念頭,就是想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跟自己一樣歡喜信受。這樣才能報佛恩。迴向謁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真的做,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完了。真正做,不是難事。保持自己的正念,時時刻刻把這個法門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今天台灣在形式上,佛法發達是世界第一,無論在什麼地方,想到佛經、錄音帶、錄影帶,實在太容易,處處都有。其他地區不容易得到一本經書。四十年前在台灣得到一本經書,跟現在世界其他地區同樣困難。那時我初學佛,得到一本經書,如獲至寶。到那里去找?寺院里有藏經,但不准借出,只可在寺內抄寫。自己想讀的經,必須辛辛苦苦利用星期假日到寺院抄寫,中午吃個饅頭,一杯開水。經本得來不易,那像現在這麼普遍,經典普遍流通。今人沒有福報,大家對經書並不尊重,誠敬的心沒有了。

『如貧得寶』,今天台灣的同修不容易體會這句話,但是大陸的學佛同胞則深深體會。他們甚至獲得一張佛像都當作寶貝。我們送他一張小佛卡,他們跪在地上頂戴接受,真令人感動!而在此處,我們沒有把它看重。視在台灣的《大藏經》太多了,學佛的人家,大多能有一部《大藏經》供養在家。我們送《大藏經》到大陸,他們是怎樣接受的。穿袍搭衣,列隊跪拜恭迎,一個人頂戴一冊經,這樣接受的,非常感人!如獲至寶,真是教我們看了慚愧。

我們應當把經法當作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看待。唯獨佛陀經法能救度我們,幫助我們永脫輪迴,脫離三界,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世間任何珍寶都無法相比的。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經法之寶貴。

改往修來。洒心易行

過去所行,過失錯誤太多,想法、看法、作法都錯了,從今天起都要改正過來。對於時光要特別珍『洒心易行』,「洒」是洗刷的意思,把心里的許多污染都洗乾淨。用什麼洗?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微密觀照。心地的污染就是罪障、業障,把它洗乾淨,業障就消除,罪障就消滅。

從前慈雲灌頂大師說得很好,六道眾生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罪障,所有一切經法都沒有辦法懺除的,這一句佛號能除滅。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說出,灌頂大師要不是澈見佛號真實功德利益,怎麼可能說得出來。

念佛的時間不長,往生時那麼瀟灑,那麼自在,是業障懺除了。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隨意自在,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業障沒有消除,縱然往生,還有病苦,就是業障未有消除乾淨

這是古來祖師大德都明白的,積功累德是一樁事,業障消除多少又是一樁事。祖師大德們說,講經的法師積功累德多;消除業障則未必能比得上在家的同修。在家的同修功德不如法師,但是消業障往往超過他們。玄奘大師對中國的佛教貢獻多偉大,辛辛苦苦從印度把佛法傳到中國來。他往生的時侯生病,而且相當苦,有人就問他,「你老人家一生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樣好的修持,為什麼臨終還有病苦?」他說,「我無始劫來的業障,這次都報掉了。」他的病苦即是業障現前報掉;沒有消掉,在臨終這一剎那報掉。由此可知,凡是往生能無疾而終的,就是業障消了

祖師大德也有消除業幛,走得很自在的。禪宗六祖大師走得就很自在,他一年前就知道。一般在預知時至多在一個月、半個月前,也有在三個月前就知道。在《壇經》上看到,六祖是一年前知道的,他囑咐人到國恩寺趕緊替他辦後事。在家同修弘法的緣沒有成熟,就努力消除業障。

如果有緣,有機會弘法利生,也應該捨己為人。自己的業障深,但只要積功累德,臨命終時,有積功累德加持,頂多臨終受些病苦,就像玄奘大師一樣,業障就在此時消除。因功德力,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魔不會來擾亂。凡夫臨終時,魔會來擾亂,因為業習煩惱所牽,所以臨終時見到許多已過世的人,且多是妖魔鬼怪變現來誘惑,來找麻煩的,來破坏正念的。

真正消業障,就是把心里這些污染都洗刷乾凈。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即是心里只有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三業都在阿彌陀佛,業障自然就不現前,罪障也消除。念佛決定不能打妄想,不能摻雜其他法門。覺明妙行菩薩說「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印在小佛卡的後面,希望時時提醒自己,這是念佛的秘訣。『易行』是把從前不好的行為、錯誤的行為,都改正過來。「易」是更換的意思。

自然感降

「感」是感應;「降」是下降。如是修行自然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与觀音、勢至、諸佛如來就起感應。

所願輒得。

這句即是「有求必應」。求命終時沒有病苦,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求命終時站著往生,也能得到。第一、是命終時自在,毫無誦苦。第二、是以這個樣子,激發別人的信心,讓人家看到我們這樣走的,他也會對念佛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都做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求別的,只求這一樁事,決定往生。

現在大陸佛教比過去進步很多,特別是兩個月前,上海曾經舉行全國佛教會議,會議中決定成立「佛陀教育文化基金會」。他們要籌募一筆基金,這筆基金完全用於佛教教育事業,用作培養弘法人才。真正難得!這次我在北京見到趙會長,他跟我提起此事,我們全力支援他。他們的基金充裕,培養的人才就愈多。

我在此地告訴諸位同修,我們隨分隨力,這是長期的工作,甚至每個月,惑者兩個月,我們留一筆錢寄去幫助他們。學佛的人多了,念佛的人多了,這一塊土地才會為諸佛所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這也是我們對於這這個世間唯一的期望。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一段經文特別重要,歐陽竟無先生於一九二三年,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的講演「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為什麼佛法為今世所必需,這一段經文作了最好的解釋。

『佛所行處』是指佛陀教育,佛的教化所在之處,也是佛教普遍推行達到的處所。因為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無論在經論、方法、境界,特別是在方法上,可以說極盡善巧。佛用最高藝術教學法,能令一切眾生,在去佛講經三千年後的現代同修,還能被他感化,可見他攝受的力量多麼強。三千年後,還有這樣大的力量,世間古今中外的教學都不能比。

佛的教學原理是教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並不是一定的,這是佛法最殊勝之處。因為善惡的標準,會隨時代變遷,隨著地區不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觀念。因此,佛的教學實在是「時之中者也」,他講的是「中道」。「中道」就是我們講的「現代化」。唯有現代化才是中道,不偏過去,也不偏未來。中道也是「本土化」。我們能做到現代化,本土化,這個教育才會普遍被大眾認同,普遍被接受。佛教的經典雖然多,其內容一言以蔽之,即「諸法實相」

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指我們本人。本人以外,其他的人也是屬於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里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所以,佛法講人生是指自己「本人」,本人之外皆屬「環境」。「佛法是說明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樣的教育是對自己最親切不過的,是一切眾生都必須接受的。要是不肯接受,對自己与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就沒有辦法明瞭。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有偏差,就有過失,就會做錯,就要成受錯誤的結果。結果當然不是如意的。

人生在世,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樣樣都如理如法,就是「善」。善必有善的果報。我們在這部經典所讀到的,自始至終,就是講我們自己与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其他的大經大論,如果不是這些過來人詳細解釋,不太容易看懂,也能得到佛陀教學的真實利益。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國」指國家;「邑」指都市;「丘聚」指村莊。現在台灣已見不到村莊,再過幾年,小的村落都接受佛陀的教化。「化」是教學的成果,成效。

中國古代人讀書的目的,不像現代是吸收知識,在社會上創造事業,得到一生物質豐滿的享受------現在教育的在此。從前中國的教育,讀書志在聖賢,与我們現代的目標完全不同。他為什麼要讀書,希望自己成為聖人,成為賢人。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確實是講求「變化氣質」,變凡夫成聖人。即佛家所講的「超凡入聖」。

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教育的目的也在此,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被中國朝野尊重、接納,而且發揚光大。佛教在基本概念上与儒家相同,儒家志在聖賢;佛法志在超凡入聖,目標是相同的。

聖賢的物質生活不見得很豐盛,歷史上記載,孔夫子一生清貧,釋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都沒有財物積蓄;然而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圓滿,無不隨遇而安,以教化眾生為第一樂事。「化」就是教學真正收到成果,接受教育的學生都能變化氣質。變化氣質從最明顯的地方看,就是改惡向善。轉煩惱為菩提。

「煩惱」是迷惑顛倒;「菩提」是覺悟、是智慧。最低限度也收到這樣的效果。再往上提升,就是作賢人、作聖人。佛門講,開悟的、得禪定的、證果的,接受教學,不斷向上提升的成就。從凡夫到聲聞、菩薩,沒有不蒙佛陀的教化的,因此感應到『天下和順』。

學佛的人多了,漸漸就成風氣,我們常講轉移風俗。他在遠個社會里,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成為大眾的榜樣、典型。佛教我們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儒家教導我們五德、五常、八德,都是為社會帶來良好的風氣。

『天下和順』,「天下」是指天下之人,都能和睦相處,都能順從佛陀的教導。「順」是隨順自性,隨順性德。「和」是和睦相處。這是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是外在的環境。人心跌了,天時、地利也就轉變,所以『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我們看看今天社會失去了祥和,天空都是灰瞢瞢的,看不到藍天白雲,是什麼原因?現代人說,這是工業污染。有沒有說錯?也不能說他錯。工業污染是「緣」,還有「因」。「因」是世間的人心污染,再加上工業污染之「緣」,日月便喪失了清明。因此,今天講求環保,工業環保做得再好,清明的景象都不能恢復到正常,原因是人心的污染沒有洗刷乾淨。佛在大經里常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人心。佛家講,大宇宙,大環境是隨著我們人心而轉。心清凈,外在環境就清淨;心不清淨,環境一定不清淨。這個事實,現代科學家及大眾還沒能普遍認識。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這兩句講天侯。當我們需要雨水的時侯,就降雨;不需要雨水,就放晴。這樣的風雨多好!應該來的時侯,就來;不應該來的時侯,就不來。風雨是自然的現象,誰在控制?不是鬼神,也不是上帝,更不是佛菩薩,而是一地區眾生的心在控制。只要明瞭佛法,深入經藏的人才能明瞭,才能體會,佛陀教育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災厲不起,國豐民安』,這是天時、地利、人和,所有一切災難都不會發生。災難的發生与人心的善惡有密切的因果關係,与人性清濁有密切的關聯。現在放眼全世界,災厲之頻繁,一天勝過一天,一年勝過一年。一般人看到這個現象,依然不能覺悟,非常可怕!絕對不是好現象。

西方古老的預言說,一九九年是人類的末日。今年九二年,距離九九年還有七年。七年之後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他們說耶穌基督下來審判世人。七年轉眼就到。中國古老的傳說,也說在這段時期有災難,有很大的災難,但是沒有說末日。東西方的預言家,我想他們沒有會想過。預言雖不可全信,但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事出無因,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看世界,現在災難頻繁;三、四十年前沒有這樣的現象,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有了警覺心,就要知道如何「趨吉避凶」。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才能消災免難。

想到這些不幸罹難的眾生,我們今天能做到的,就是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我們這個小道場做的功德可不小,現在我們每月終的念佛會里都做一次「三時繫念」佛事。三時繫念的目的就是超度這個月中,全世界發生不幸事故死難的眾生。我們在三時繫念里辦為他們超度,這個功德非常大。這種超度在《地藏經》上講,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們參与誦經的念佛人自己得六分。這個道理,佛在《地藏經》里講得很清楚。

佛陀教育能真正推行,大眾皆能依教奉行,必然「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國豐」是指物產豐富,年年豐收。同晦精神生活水平不斷向上提升,精神物質生活都天天進步。「國豐」則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沒有憂慮,過太平日子。『兵戈無用』指世間沒有戰爭。「兵戈」是指軍事。沒有用兵之處,顯示天下太平。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個國家地區的教育,社會教育普遍推行,收到圓滿的效果,大眾推崇的「道德、仁慈」。佛法教人應以諸佛如來為模樣,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日常生活中,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都要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好模樣。雖然是上求下化,心中恆若無其事,這就是行菩薩道。人人皆知行菩薩道,則此地區、國家必為世界人民所尊敬、所推崇,社會自然美好。

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守禮。「禮」是節度。人人知道守法,社會上對守法的人最尊敬;不守法的人是社會不能容納的。不守法就是不守秩序,破坏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這樣的人必定受到制裁。

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當然,守法。守法是自己的光榮,守法才是自尊。佛法講「莊嚴」,守法才是真正的莊嚴。要知道忍讓,人与人中,沒有證得聖賢果位,自然不能十全十美。小小的災難。小小的隔閡,只要能忍能讓,就沒事;小不忍就出大的災難。現在社會也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一定要忍耐,顧慮到公共安全問題。

最近一年,美國的公共場所決定不可以吸煙,全面禁煙。前兩年沒有,最近一年多才推行全面禁煙,以免危害別人。飛機上、巴士上、火車上,凡是公共場所,現在都全面禁煙。中國大陸雖然也堤倡,但是沒有人遵守。他們也有禁煙的,可是吸煙的人很多,好像都沒有看見,也許不認識字。

在外國已經做得很有效果,從前飛機上有吸煙區,現在也都沒有了。大家知道香煙對身體健康有妨礙,對別人也有妨害,自、他都不利。只要能忍、能讓,彼此尊重,就相安無事。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講求「禮讓」。

『國無盜賊』,這不指治安良好,實際說明大眾守法,而無竊盜之事。『無有怨枉』此句是說政沿司法公正廉明,法官判案沒有冤枉人。此處所講的經文,實在是社會安全重要的因素。最近我們在報紙新聞里看到美國黑人動亂,起因是法宮判案不公平。如果判得很公平,大家心服口服,動亂就可以避免。這樁事不僅在美國發生,古今中外,凡是司法冤枉人,都會引起不平,引起嚴重的後果,危害國家社會。

『強不凌弱』是指社會眾多的人群,每個人過志生造的業不一樣,現在所行的也不同,自然自然就有貧富貴賤的差異。富貴之人,絕不欺負貧賤之人。雖然富人雇用他們來做工,但是對他們也知道尊重,主僕才能相安無事。

現在社會有許多公司、財團,資方与勞方常常有糾紛,起因多半与「強凌弱」有關係。如果雙方互助,都能合情合理,勞資本是一家人,事業才會蒸蒸日上。兮今天在商場上,在工商業,全世界沒有不推崇日本人的。日本人的特長在那里?日本人沒有中國人聰明,日本人的工藝沒有中國人那麼巧,辦為什麼它能成為世界工商王國,就是勞資和睦,儘可能避免磨擦。資方對於勞工,面面照顧周到。不但照顧你一生,照顧你家庭,還照顧你的子女。

所以,勞工把資方當作自己的家長,當作自己的父兄,視為一家人。縱然不有滿意,有抗議,只在頭上綁一條白布表示抗議,照常工作,絕不罷工。老闆看到員工頭上紮布條就很緊張,趕緊找時間召集會議解決問題,這是資方負責。所以,他的工商發達,世界第一。不像其他國家,不滿就罷工;勞資雙方都蒙受重大的損失,沒辦法与日本人抗衡。

日本勞資雙方為什麼處置得這麼好?因為他們接受中國儒家与大乘佛法的教育。儒家教學里,他們只做到少分,就收到這麼好的效果;如果多做幾成,那還得了。日本人果然能照顧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的人,都像照顧自己的勞工一樣,世界上誰不服從他。這就是中國儒家講的「王道」,不是霸道,是以仁慈攝受眾生,感動人心,不是強權欺壓人。

末後一句達到最圓滿、最究竟,『各得其所』。佛陀教育達到的效果是「各得其所」,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男女老幼,智愚、貴賤,人人各得其所。這才是美滿,祥和的世界;這是佛教教育化導眾生最高的目標。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

「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釋迦牟尼佛對世間一切眾生,慈愛關怀超過父母。父母對子女雖然非常的關怀慈愛,但智慧不圓,往往還有誤導。釋迦牟尼佛有圓滿的智慧,決沒有絲毫的誤導,指給眾生的路,教給眾生的方法,必然能達到究竟圓滿。佛的恩德超過父母。

我於此世作佛

此句「佛」是師的意思。佛是天人師,佛的職責是教化眾生。他在此世「作佛」,就是在這個世間教學。教化眾生要講求緣分,看機緣有沒有成熟。什麼是緣分?眾生喜不喜歡接受他的教化,這就是「緣」。眾生喜歡,緣就成熟。那個地方喜歡,佛就到那里教化。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安居過,沒有在那個地方安安穩穩住下來一段日子。佛一生勞勞碌奔波,到處說經講道從無休息。

他的學生很多,修行證果的學生也不少。這些學生也有代佛到四方弘法,佛才有較長的時間住在一個地方講一、兩部大經。如果沒有這些弟子幫忙,佛就連講大經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史傳里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及教學的狀況。下文就是他教學的方針。

以善攻惡

「攻」是對治的意思。眾生有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還有許多惡習氣。這些習氣,是多生多劫累積的,有些是這一生中從小養成的,養成了坏習慣。今天遇到佛,佛教人們許多善法,對治這些惡法。惡習、惡行要是不改,必定嘗到惡報,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愈來愈美滿。

佛陀的教學法,目的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些確實是每個人心里都有的願望。願望要能實現,一定要教育;唯有教育能把許多人的見解,行持拉近。教育的功能,效果就在此。今天講的建立「共識」,使人們的見解思想差距不太大,就能維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陀現前的教育方針。

拔生死之苦

此句是教學深遠的宗旨。佛陀的教學,不僅是令眾生一生得幸福美滿,還要照顧來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來生,就不是圓滿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沒有『拔生死之苦』。佛教的圓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的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得圓滿。

這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達到。佛法的教學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里就講得非常詳細,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不是讓人們都要學的,是為無量不同根性的人開的。

譬如,喜歡修定的人可以修禪定,他在那個教學法里能得利益,能得成就;要他來念佛持戒,他學不來。他說,這太痛苦,他受不了。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喜歡,認為這樣樣很莊嚴,看不慣不持戒的人放逸。

由此可知,眾生根性不同,佛就用那種方法來度化。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不要那麼約束,不那麼拘謹,佛就用大乘佛法來教你。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認為,我修學個法門就可以批評別人,誹謗別人。因為我們根性不同,觀念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學的方法當然就不一樣。

特別是對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講求「孝親尊師」,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外國人對父母跟對老師,就跟對待朋友一樣看待,恭敬程度不夠,沒有孝養的觀念。中國人對親、師十分恭敬心,而他們若有一分就很難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們,決定不能与中國人的標準。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三拜,這些規矩嚇得外國人再也不敢來。所以,我們教他合掌問訊,他可以做到。這樣就好,就很難得,不必要求他頂禮。

飲食上他們肉食習慣了,還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學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我們因無能力觀機,往往把眾生學佛的因緣斷了,使他們這一生對佛教產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是我們的過失,殊不知佛法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近代,像黃念祖居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禮拜,都是屬於形式。形式沒有關係,實質最重要,這樣佛教才能普遍弘揚全世界。

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那里?《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本經要求的,可以現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臥,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這樣才能普遍讓人接受。

念佛這麼自在,這麼開放!讀這一部經也一樣開放,一樣不拘束。所以,它才能利益往後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才能普度一切眾生。它不重形式,完全著重實質。行善,心清凈、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心處世,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下轉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