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点击次数(100
《無量壽經》卷八 凈空 譯述

無量壽經》卷八 凈空 譯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四冊瀾凈空法師 譯述

【卷八】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成中

就是因為他有「疑」,雖不是大疑,只是心里稍稍有一點疑惑。我們必須了解,一定要警惕,於自、於他,不應該有絲毫的疑惑,才能成功。學佛的人心地要清淨,平常處世,對人、對事、對物都應隨緣。

「隨緣」就是絕不作主張。於隨緣中,斷惡修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凡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凡是對整個佛法有利益的,對眾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終是破「我執」、「法執」。有意見就是有執著,有執著就是惡,就有我執、有法執。

一定要學隨緣,一定要覺悟,須知人生在世只是過客,此地不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在這里既是作客,何必認真計較,不多時日就走了,要用這樣的態度處世在此世間一樣都得不到,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所以,擺在面前的,可以受用,也會覺得非常愉快;千萬不可據為己有,否則就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無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真正覺悟,這是事實真相。只有把世界看清楚,事實真相看清楚,才曉得佛教我們隨緣的態度,真是盡善盡美。

隨緣是什麼都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們歡喜相處。因為他們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他有妄想,我沒有妄想。沒有,就什麼都能隨順;有了,就對立,就有磨擦。那有不能相處的環境,那有不能共處的人事。這些地方要學佛菩薩。他們雖然帶著疑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立刻見佛,止於佛國邊界。「七寶城」是比喻,其實還是蓮華化生,決不是極樂世界真有邊界。

極樂世界沒有邊界,不見佛都是邊界。不管在什麼地方,甚至在阿彌陀佛講經的大講堂外面,或七寶池里,只要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地方,都是「邊地」。如果依文解義,看到「邊地」,以為是極樂世界邊緣的地區,那就想錯了;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是自己在打妄想,沒有這回事的。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訴我們真相:不是阿彌陀佛故意不跟他們見面,是他們自己有障礙。佛心清凈,佛心平等。佛与眾生感應道交,佛看到眾生,眾生見佛,說經、聽經,都是「緣」。這個緣是平等的、沒有障礙的。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障礙,是眾生自作障礙,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他自己作的,自己心里有結,沒能完全解開,甚至此結很微細,自己都不知道。許多的迷惑,我們自己都不曉得。為什麼不曉得?第一是愚癡。第二是心態粗魯,不夠細膩。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業障,不知道自己的癥結在那里。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蓮華化生。前面曾經告訴我們,彌勒菩薩看到的,像夜摩天;釋迦如來講,像忉利天。他們生活快樂的狀況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樣。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他們的苦處,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蓮華里自在出入;居住的宮殿可以隨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飛行,可以停在蓮華里,隨心所欲。這就是他有障礙。他的宮殿雖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點也不行,想小一點也不行,想飛也飛不起來,這就是他們的苦處。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他真的苦處是要在那里住五百年。古大德在註解里提出來的,也可以作參考:「五百年」是指我們人間的五百年,不是指極樂世界的五百年。我們人間感受五百年時間很長,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則是兩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消除。五百年是極限,很少超過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覺悟,就懺悔,知道自己錯了。只要知道錯,認錯悔改就得自在。

認錯就是懺除業障。我們凡夫業障為什麼懺除不了?是不肯認錯,尤其是現在,「錯」總想推給別人,「功」總是歸給自己。現在是這樣的社會。

今天南部有位同修來看我,他在一個機構擔任一份相當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過、爭功。他是個學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來問我好不好。我說:可以,你不能跟別人同流合污,就沒有辦法在這個團體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環境不許可。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還有一念不念,也不能跟他們共住。

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心不清凈,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阿彌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極樂世界搞得一塌糊塗,人人不安,你的罪業就造重了,阿彌陀佛還是不來接你好,讓你在這個地方,善修清淨。我們的罪障認真斷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精,「功德」不要到處宣揚,不表功。須知宣揚,功德就報了。「罪障」要拔除,到處跟別人說自己的罪業,說自己的過失,人家責備你幾句,罵你幾聲,業障就消除了。

「善」要藏起來,「惡」要揚出去。對自己一定要這樣做,別人的善惡不要理會。這個世界愈是眾生有苦難,佛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就愈多。佛菩薩示現在眾生里,龍蛇混雜。他要度眾生,就必須跟眾生一樣,即「同事攝」你曉得那個作惡的人,是真的惡人,還是菩薩應化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們對於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訓,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時時刻刻檢點自己,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讀的經也少。若能多讀誦大乘經論,也可以幫人開智慧。智慧開了,信心就堅定。必須讀經研教的有兩種人,另外一種是負有弘法責任的人,也要廣學多聞。『心不開解』,對於佛所說的真實義不能領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歡樂』,他的心里有疑惑、障礙,生不起法喜。「歡樂」是指法喜。『是故於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類人稱作「胎生」。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講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兩大類。一是修凈土,就是上、中、下三輩往生者。另一類,不是專修,而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臨終時迴向求生凈土,也能得生,這就是慈舟大師所判的「一心三輩」。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學的功夫。無論修學那一門,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為上、中、下三等。

本宗里,上等的「理一心不亂」,中等的「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成片」。禪宗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見」,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觀照」,這是禪宗的差別功夫。

不管修那個法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專精」,不能夾雜。「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獵其他宗乘,但是「行門」決定要專一。自古至今,修學大乘迴向淨土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許多學《華嚴》的,楊仁山居士就是「教宗華嚴,行在彌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大家都看過,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剛經》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

這就說明,淨宗法門非常廣大,阿彌陀佛並不限定你非學我這個法門不可,否則就不能往生;而是隨便修學那個法門,迴向求生淨土皆得往生,他還是來接應你。

因此,我們遇到修學其他法門的人,應當讚歎,要向他們專修,迴向求生淨土。他已經用了那麼多年的工夫,要更改,改了,他還不習慣。所以,他念觀音菩薩,就勸他老實一直念下去,求生淨土;念地藏菩薩,也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薩,迴向求生凈土,只要真正發心,希望往生之後見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都能滿願。我們修學這一宗,誹謗別的宗派,看輕其他法門,即是誹謗三寶。

這一段經文說明,如果有眾生對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講的四種不可思議的智慧,都能誠信;『斷除疑惑』,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為我們增上緣;同時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對念佛往生法門真正生起堅定的信心,不怀疑,肯歡喜接受,證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從現在起,努力『作諸功德,至心迴向』,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把功德都迴向求生凈土;也就是自己修積的功德都不要享受,作為往生的資糧,臨命終時才能心不顛倒,沒有病苦。

為什麼沒有病苦?這是福報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後那一剎那享受。一生修積的福報在臨終時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報現前,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走的時侯自在瀟灑,決定往生。有福報的人,若是現在就把福報享盡,臨終時無福報,沒有辦法抗拒病魔,沒有辦法抵住業障,臨命終時如何能免病苦。

我這次到大陸訪問,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黃念祖老居士往生,沒有站著走、沒有坐著走,他還是病著走的。大家起了疑惑來問我,連民國初年極樂寺的修無師都比不上。極樂寺的修無師往生多自在!他什麼都不會,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人家走得那麼自在。

為什麼黃老居士還不如這些人?我告訴大家,若講專修功德,黃老居士比不上修無師。若講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無師比不上黃老居士。黃老居士度無量眾生,幫助很多人學佛,修無師沒做到這點,各偏一面。其中因緣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黃老有沒有往生?決定往生,這是我們沒有疑惑的。因為他在往生之前之前兩個月,就完全精進念佛;他放下萬緣,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也是預知時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信受這個法門,耽誤了自己專修的功夫,這是捨己為人,這是菩薩。菩薩肯這麼做,犧牲自己,成就別人。但是犧牲自己,也有底限。這個底限就是決定往生,品位差一點沒有關係,這是他的犧牲。無論專修凈業,或者專修大乘迴向往生的,都是蓮華化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四十八願里所說的一樣,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幾乎跟阿彌陀佛一樣,与諸上善人完全等同。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議的事實。

這一段是講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為什麼有品位差別不同?這是念佛功夫不一樣;求生的心都是純真,沒兩樣。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切願是往生的條件。

我們從這段經文里才真正體會到,藕益大師講的「真信」,不是我們普通說的泛泛之信,發願就能往生。「信」、「願」都要以本經所講的標準。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深淺。這句話,我們也要細心体體會,並沒有說念佛的多少,而說是功夫的深淺。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萬聲也枉然。要緊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淨,能把妄想、煩惱伏住,這就得力。假如我們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術語講,就是与「三昧」相應不相應。「念佛三味」就是一心不亂。与一心、与清淨心相應不相應,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最深的,與禪家的「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是同樣的境界。當然,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問題是自己有沒有心去做。若有誠心,沒有一個做不到的。怎麼作法?要把無始業障真正消除乾淨,就有能達到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這個境界,是一些煩惱在作祟,起了障礙。

功夫淺一點的,「事一心不亂」,雖然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性,但伏見思煩惱。他的境界等於小乘阿羅漢,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實在講也了不起,這樣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對我們來講還是相當困難。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淺者。這種功夫,如果我們努力,每個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總是障在障礙,所以消除業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對修行人來講,要把自己的業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這樣才能成功。

就「功夫成片」而言,古德說「萬修萬人去」,說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諸佛如來對於淨土的讚歎,也就是這「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成片里也有三輩,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預知時至,也可以生死自在。

    所謂「生死自在」,就是想什麼時侯往生皆可以,往生旳時侯可以自己來決定,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歡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歡在世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樣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這是給我們非常大的鼓勵,生起決定信心。

    如果講「事一心」,必須斷見思煩惱。想想我們自己,還真沒有這種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說了。「功夫成片」,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能把煩惱伏住。煩惱雖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有這樣的能力,也是相當不容易。如果你說再容易一些,也許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標準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亂了,就不清淨了。

佛的標準是有底限的。若沒有底限,我們社會、世界就亂了。儒家自古以來所講的底限就是「禮」,所謂「道」、「德」、「仁」、「義」、「禮」,是底限。禮沒有了,天下就大亂,任何聖哲出世也救不了。我們今天棄禮而不顧,所以才造成亂世。西方極樂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這底限,所以那個世界是清凈世界,是極樂世界。我們修學,最低限度也要達到這一最低標準,才能真正往生。

本經這一段文特別是講「信」。三資糧里特別重「信」。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圓滿。第二、相信自己有緣遇到這個法門,生起次喜心,即是經中所說,我們過去生中已曾培養深厚的善根,只要這一生能依教奉行,決定往生。怕的是我們違背佛在經典里所說的教訓,那就沒有話講了。

你若違背這一生就不能往生;這一生要決定往生的話,就不能違背經中的教誨。我們在過去生中修學這個法門,不知道經歷多少次,為什麼沒能去得成?痛定思痛,去不成的原因,還是沒有真的做到。假如我們真的做到,早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怎麼可能還在這世間。

過去生生世世之不認真,跟我們今生一樣;今生還是不認真,那還是不能往生。一次不能往生,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不要夢想來生即能遇到。來生你能得人身嗎?能不能把握得人身,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佛在經上此比喻,我們世間人若失人身,再得人身的數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樣;不能得人身,像大地土那麼多

再想想,為什麼不能得人身?人身要「五戒」具足,這一生持戒的功德,至少要打上八十分,來生就不失人身。我想想「五戒、十善」,我們做了幾成,自己跟自己打個分數,能打幾分。許多情況中,不知道自己在犯戒。自己造作罪業,自己不曉得,有的時侯還以為自己有功德。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殺、盜、淫、妄、酒」五條,那一條都不好持。「殺生」,有意無意中傷害多少眾生!有意是罪,無意是過。「偷盜」就更不得了!偷盜義為「不予取」。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佔人一點便宜,這是盜心。果然佔到,就是破戒。起心動念想佔國家一點便宜,所犯的罪就更大。國家的稅收,我們想辦法少繳一點稅,逃漏一點稅,是得些小便宜,不知道罪過可犯大了。今天什麼人願意守法?做生意的人守法就不能賺錢,守法就要虧本。由此可知,持戒真難。「盜」不是拿著槍作強盜去搶,這條戒行非常的微細。

「邪淫」,心里動念就已經犯戒,果報都在地獄。「妄語」就更難持,有意無意中妄語、兩舌「兩舌」就是挑撥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不得了!比較容易持的是「酒戒」。酒的開緣也很多,只要不喝醉、不亂性,都不媾成犯罪,因為他是「遮戒」。遮戒是防範的,它本身沒有罪過。

但是受了戒,雖然它沒有罪,也犯了「戒」。沒有受戒的時侯,只要不喝醉,不亂性,沒有罪過。酒醉亂性,往往會犯前面四種罪過。我們冷靜想一想,自己五戒都守不住,來生人身得不到。這問題嚴重了!

在此世間,我們好事做得太少,坏事做得太多。我們今天供養三寶,賺十塊錢,供養一塊錢就不得了。求佛菩薩保佑我賺錢,我來供養你,這是什麼心?「賄賂心」。可見我們用心,真的像《地藏經》上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真正覺悟的人不多,迷惑顛倒的人太多。迷什麼?

認為這世間是真的,是常樂我凈,起心動念皆是自私自利,為自己打算著想。真正覺悟的人,曉得這世間沒有常樂我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看穿了全是假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於是私心自然不生。我們應該少替自己想,多替眾生想,這是福。不想自己,常想眾生,常想佛法,縱然不能往生,來生決定不失人天福報。可是有幾個人不為自己想,幾個人懂得少積財、多積德才能來生得人天福報。多積財、少積德,甚至於不積德,還要積罪業,來生福報當然在三途。所以說,來生得人身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得不到人身,就入惡道。惡道是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來的,必須罪業受完才能出來。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出來的時侯還有餘報,也就是造罪業的習氣還在,雖得人身,他依然造惡。因此,在人間住幾十年,又到惡道去了。大家念《地藏經》就看得很清楚,地藏菩薩所講的,菩薩辛辛苦苦勸他,他一念回心,得到人身,過不了多久,他又返回惡道。所以,一個人善根深厚,有善的習氣,大概前生都是人天善道來的;有劣根性、惡習氣的,多半是惡道來的。

若從惡道出來,以人間的時間來講,不知經過了多少千年,多少萬年,那個時侯,這個世間不知道還有沒有佛法。縱然有佛法,能不能預到?像現在這世間,妖魔鬼怪的邪法很多,冒充佛法,你遇到的是真佛法,還是假佛法?佛法有無量法門,能不能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這樣想一想,才知道我們這一生遇到凈土法門是多麼希有,太難得了!遇到了,這一生決定成就,不再搞輪迴。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醒過來的人不再迷惑的心態。

信了之後,就當發願心念佛,斷惡修善,將來往生,『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後面這段經文是講一個具足「信、願、行」之人的成就。「自然」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住的地方,雖然是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但我們種識的速度非常快,『須臾之頃』,就是剎那之間就到達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自己的『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等覺菩薩們相同,沒有兩樣。『具足成就』,佛在此經說『如諸菩薩』。如果從四十八願來看,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菩薩跟佛一樣,你跟菩薩一樣,也就是跟佛一樣。這是說明,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這是講西土九品往生的,都是智慧超勝,智慧超勝。就是不怀疑。凡是有疑,即是他業障很重。有業障,他才怀疑。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怀疑。對佛的智慧德能,對自已的善根,都不怀疑,這是智慧超勝。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生在邊地疑城,他們受的苦難,此處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們是有期限的,最長不超過五百歲。明袁宏道即是念佛往生在邊地(《往生傳》有記載),他是帶著疑惑往生的,生在邊地,但是他覺悟的很快,生到邊地沒多久,他就覺悟,立刻就出離。這是說明「五百歲」是最大的極限,就看生在邊地的時侯,覺悟遲速,不是一定五百歲。有的人很快即入品,最晚也不會超過五百歲。這麼長的期限,一定會醒悟過來,會消除業障。

邊地的苦處是『不見三寶』,見不到佛、法、僧,『不知菩薩法式』。因為他沒有機緣聞法,所以對於菩薩修學的理論方法与儀式都不知道。在邊地只有享福,無法做功德,『不得修習功德』。福報就像夜摩天、忉利天一樣,他在里面享福,也不能出去,想修福也沒機會。因此,我們遇到修福的機會,要好好的掌握,不能輕易把它放過去。有這機會,要認真努力;沒有這机會,那是無可奈何。

我們心里隨喜,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歡喜讚歎。自己有力量,遇到機緣,一定要好好去做。要曉得這機緣很難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得到的,不是一生中時時能遇到的。『無因奉事無量壽佛』。他見不到三寶,當然見不到阿彌陀佛,這是他們的苦處。下面說出原因。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總結歸到業障,「疑惑」。這個就是「思惑」里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其他世間的疑惑皆不相干,不礙事;這個疑惑,礙事就大了。「疑」稱為根本煩惱,由此可知,原來有這麼大的障礙。這不是對一般事理的疑惑,而是對大乘佛法的疑惑,對宗教的疑惑,障礙就大了。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

這一品經文緊接前品而來,世尊在此舉喻說明,使我們更易體會。『轉輪聖王』是世間大聖人,大福德之人。世間人有福,他才會出現。福從那里來?福是修來的。世間大多數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積德,這世間人就有福,所以才出現聖賢,出現聖王,此乃互為因果。中國古人常說,「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一個國家出現聖賢的領導人,施政總是念念考慮老百姓的幸福。他一個人修福,全國人都享他的福報,都得好處。諸位細讀歷史,冷靜觀察,才能體會到。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以「十善業道」作為教化眾生、治國平天下的準則。自己奉行十善業道,勸勉全國人民皆修十善業道,這是聖賢事業。

「輪王」,佛經上講,「金輪王」出現世間,他所統轄的範圍是「一四天下」。「一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從前說法是一個太陽系,以太陽系為單位。若依黃祖念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後附「再記」中所說的,就是一個銀河系,比太陽系大多了,統轄這麼大的範圍。「銀輪王」統轄四分之三。佛經里講,一個單位世界四周,東、南、西、北,北面是北俱盧洲;東南西三洲有佛法,都屬他統轄。「銅輪王」統治兩大洲。「鐵輪王」統治一洲。這一洲,依過去的說法,以為是一個太陽系。

今天我們在地球上,還沒出現過輪王,展開歷史,自古至今沒有一個帝王曾經統治過全世界。我們只有在佛經中見過,事實上,在我們世間歷史上,從來未出現過。這就說明我們地球上的眾生修的福報還未夠。

為什麼稱之為「輪王」?佛說他有輪寶。輪寶有兩種作用:一是他的武力。以這武器征服世界,這是他的威德。另外,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輪寶,在一天之中,從早到晚間,十二小時就能遊遍一四天下,他所管的範圍皆可達到。他的寶很多,以輪寶最殊勝,所以稱他為「輪王」。

此事我們過去都有怀疑,經上這樣說,但從來沒見過。近些年來,有人見到飛碟,飛碟是圓形的,是不是輪王到這兒來巡視?很有可能,它的速度非常快。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飛碟,我親眼見過一次,大概是在一九五一年的時侯,那時我住在石牌,就是現在的榮民醫院附近。我見到的形狀,像軍中的信號彈,綠色的光,圓圓的,很大,停在空中不動。我非常好奇,旁邊還有好多朋友,大家都看了很久,大概有四、五分鐘之後,它就開始移動。剛開始移動速度狠慢,愈來愈快,剎那就不見了,才知道那不是信號彈。第二天報紙登出來,很多人看到,是個不明的飛行物體,它有能力停在空中不動,大概有四分鐘到五分鐘,時間相當長。走的時侯速度很快,就消失了。看到時好像距離很近,根據以往報章雜誌所記載的,有人甚至看到落在地面上。美國空軍曾追逐過他們,確有其事,可能就是經上講戶的輪寶,不一定是輪王,也汻輪王派遣人來巡視。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就證明外太空外星人的智慧、科技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我們今日做的太空梭,往來月球,其笨無比,那有人家那麼自在!我們的科技跟他相比,相差太大。輪王所有一切珍寶中,以此最為殊勝,它是武器,也是交通工具。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

佛在此作個比喻,說輪王有「七寶獄」,這牢獄是七寶造的。『王子得罪』。要把他囚禁起來,關在七寶獄里。七寶獄里所有一切物質設施、享受,跟轉輪王差不多。把七寶獄比喻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

把犯罪的王子比作帶著疑惑心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用這個比喻他們不自在。用金鎖繫其兩足,就是帶起腳鐐手銬。腳鐐手銬是黃金做的,也不自在,也不舒服。『諸小王子,寧樂此不』。獄中王子喜不喜歡過這種生活?當然不喜歡。這是比喻疑惑心往生凈土的人。

慈氏白言。不也。彼幽縶時。心不自在

慈氏(即彌勒菩薩)說:小王子們犯了罪,被關在牢獄里。監牢獄里享受最好,心里總是不自在,因為失去自由。

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

他們希望早日出來,恢復自由。「近臣」沒有權力,無權開釋他們。此地的「近臣」比喻什麼?「近臣」比喻你求外面,求佛、求菩薩都不行。「輪王」比喻什麼?「輪王」比喻自己的心。心要真正懺悔,你就出離邊地了。

前面世尊說過,阿彌陀佛沒有這個意思讓你不見三寶、不得自在;完全是自己的業障,必須自己真正懺悔才能解脫。生到邊地這些人,就像這比喻所說的一樣。

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

他們是因有疑惑,雖疑,他們還信罪福,還深信西方淨土,還能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也能往生這種人也相當難得,也非常可貴,往生凈土不過耽誤五百年時光而已。過了五百年,他一樣見佛聞法,不退成佛,仍是非常殊勝。

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

他在蓮華里生活的狀況,就像輪王的七寶獄,忉利天、夜摩天王的宮殿一樣。他所居的環境的確是凈土,跟西方極樂世界毫無差別,就跟九品往生的人生活環境完全相同。只是不見佛、不聞法,受用沒有什麼兩樣。

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他們的苦處就在這里,這讓他們感覺到非常苦。『不生欣樂』是法喜生不出來。不像九品往生的人,都能見佛聞法。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土,見阿彌陀佛的「報身」;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見阿彌陀佛的「應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見阿彌陀佛的「化身」,皆能見佛聞法。唯獨此處,連佛的化身也見不到,必須真正懺悔,才能見到三寶,才能見到無量壽佛。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這就好像『輪王歡喜,方得解脫』。「輪王」是喻自性。即真正覺悟,知道自己錯了,改過自新就見三寶。可見西方這些菩薩不是不加持你,是自己真的有障礙。業障輕的人現在有機會見佛,經上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能見佛,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見佛是感應。即使見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能生歡喜心,不能著相。一生歡喜心,一執著,就墮魔境,反變成障礙。

雖然見到,想著佛在經上的教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到了,增長自己的善根,增長自己的信心,除此之外,不可執著,也不要告訴別人,避免魔障。而且佛菩薩感應,不可能常常讓你見到;常常見到,就有問題。因為佛示現瑞相讓你見到,有兩種原因:一是增長你的信心。初學佛的人,常常有感應,因為善根現前,增長你的信心,使你不能不信。信了之後就沒有了。

你不要以為,從前我常常有瑞相,現在沒有,大概功夫退了;其實不是退轉。常常現相,是魔,不是佛。再遇到的時侯,一定是你的功夫提升一層,是來為你作證明的,決不是無緣無故。無緣無故常常見就不是好事。假如無緣無故常常見,怎麼辦?不理會它,就沒事。你愈執著,愈歡喜,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常常見到。這就是你的正念被破坏,煩惱現前,妄想、分別、執著都增長,決定障礙你往生。

在此,雖然說的是往生邊地的眾生,其實佛陀真正的用意是教誡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之人,決定不可有絲毫疑惑。我們有疑惑,有罪障,一定要懺除。拜《梁王懺》、《水懺》、《大悲懺》,能不能懺除罪障?應知此是形式,不一定真正懺除得了。我得罪三寶,向三寶懺悔;我得罪某人,向某人懺悔。這是真正懺悔,因為把冤結解開了。

如果我得罪很多人,在佛菩薩形像前求懺悔,那些人不知道,對你報復怨恨的心永遠存在,將來還是你的障礙。必須找他來,在他面前認錯,求他原諒,或改過自新,永遠不犯同樣的過失。得到他們的諒解,心開意解,冤結就化解,他再不會找你麻煩,再不會障礙你。所以,要有勇氣,要有膽色,真正敢在大眾面前,三寶面前,說出自己的過失。

這是佛法講的發露懺悔,解除外面的糾纏,解除外面的冤結。其次就是內心真正改過自新,這是從根本懺。本末兼修,這樣懺除業障的力量非常大。下面說明疑、信的利害。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經聞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它們懺悔之後,就能見到佛,就聞法,也能開悟,得真正的法喜。「開解」就是開悟。也能跟九品往生的菩薩們一樣,可以每天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修習功德。

汝阿逸多

凡是經上佛叫諸菩薩的名字,下面開示都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也就是令我們注意。

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一句經文,在本經里的確非常重要,因為這部經典是諸佛如來所稱的「難信之法」。什麼人難信?菩薩難信,二乘難信。反而我們普通的六道凡夫很容易相信。為什麼說這些人難相信?這些人是高級知識分子,所知障重。他們知道的太多,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他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乍聽之下,他不能接受。

十方世界沒有這種事,沒有這種情形,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這些事,這平等法界真是奇怪。等覺菩薩跟六道眾生,依信、願、行一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同等待遇,怎能令人相信!菩薩、二乘不相信,他就不會修法門,這樣就錯過一生成佛的機會。由此可知,疑惑於諸菩薩,真正造成非常大的損害。

「圓證三不退」是最大利益一生圓滿成佛,是菩薩們念念希求旳,把機會當面失掉,損失多大!所以佛在此勸告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緣故,我們『應當明信』。「明信」不是迷信,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白,我們才生起清淨堅定的信心。此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在法會里現身為我們作證。我們在前面經文里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菩薩,讚歎、勸勉我們要信受這個法門。

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一切法會從未見過,那這麼殊勝。這才顯示凈土法門殊勝之處,這是『諸佛無上智慧』。這句話的意義非常深廣,具體而言,就是指這部經。極樂世界就是諸佛無上智慧;信願持名就是諸佛無上智慧;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諸佛無上智慧。我們對於這些,要是有絲毫怀疑,如果往生,也是生在邊地。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想想我們所接觸的學佛同修,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些人雖然相信,還是雜修。有不小道場念《無量壽經》,但是還念《法華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一個月有好多法會。他不肯專修,就是雜修。也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我想可能是現實環境,法會名堂不多,來拜佛的人就不多,道場就不興盛,信徒就少。大概是為了這些原因。

道場的興盛,信徒多、供養多、香火盛,這是形式,對於念佛往生無關,不是好事。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的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他那段開示,跟印光大師在世的時侯教誡學生,完全相同,純粹教們,我們「專修」,不能雜修。

念佛就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世間法的夾雜當然更嚴重,佛法夾雜也不許可。跟對佛的圓滿智能,有一點點疑惑都墮落到邊地。如果夾雜著其他大乘佛法,就根本不能往生。夾雜著世間法,更沒指望。

我們將菩薩這段開示,印在佛像的背面。他這一段開示,就是《楞嚴經》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詳細解釋而已。「凈念相繼」,有時侯我們不好講,講了會得罪人;菩薩講,不怕得罪人。我們要細心看,細心體會,不要人家怎樣說,我們跟人家走。不但不能跟人家走,菩薩教我們的,若跟經典上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聽,也不跟他走。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里有一段開導,將來也可以印在佛像後面,確實幫我們堅定信、願。只要有信,願就能往生;品位低,不怕。西方是平等世界,品位低,受用与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些眾生也修學大乘,也斷惡修善,但是他不相信淨土,不能往生。為什麼?

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佛答得很好,這些人智慧少,他有分別、有執著,認為西方極樂世界不如忉利天,不如夜摩天,不如兜率天,不如四禪天。他們不願求生,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還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太遠,欲界天、色界天很近,就在我們這世界,沒離開娑婆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太遙遠,唯恐自己去不了,勸人不要修。這都是愚癡,障礙很重。自己要知道,假如我們聽別人一勸,心即動搖,證明自己業障跟他們差不多。

彌勒菩薩向世尊提出疑問,這個疑問直到今天,乃至於佛法滅盡之日,恐怕都永遠存在。世尊極力讚歎西方世界,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同聲讚歎,為什麼還有許多人聽了,沒有動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眾生不僅指一般眾生,甚至佛門里有修有證,有大成就的人,也沒動念頭求往生。佛告訴我們,總是『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天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二十八層天。他們認為西方不如天界。學佛的人也有不少求生天的。佛門寺院中,年節拜天公,沒有忘記想求生天。天公是誰?是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

佛在這里告訴我們「智慧微淺」,確實一點也沒錯。究竟什麼是「智慧」?難道這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們都沒有智慧?智慧是有,但是不圓、不深、不廣,他沒有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人在定中能見到,菩薩在定中也能見到天界的殊勝,天道的情況,他們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他們的能力達不到,也是聽佛在經上說的而已。雖然對佛的話非常相信,但是天界之樂是事實。

他親眼看到的。因此,就把佛講的殊勝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疏忽了。不但天界,我們世間福報大、享樂的人,把念佛往生也忘了。所以,學佛多半是修福,沒有真正發願求生凈土。以此類推,菩薩不求生是非常可能的。下文是彌勒菩薩特別提醒我們。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這個事實,玆道的人不多,彌勒等覺菩薩,他對此事看得清楚明白,也幫助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發願求生凈土。『此等眾生』就是學佛不願往生的人。這一類人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輪迴很不容易。這是事實,如果不信,自己可以冷靜想想,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有沒有能力在這一生斷得乾乾淨淨?你若有能力斷妄想執著,不求往生也能出三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把見思煩惱斷除,縱然生天,生到「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也是有限時光。命終怎麼辦?還是要退轉、墮落,可不是普通一界一界往下墮。

你念《楞嚴經》就曉得,四禪以上的天人,壽命到了之後多半墮地獄。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他為什麼墮得這麼重?誹謗三寶。他自己修行,把四禪天、四空天誤以為究竟涅盤;壽命到了又要墮落,他心里就怨恨,以為「佛菩薩騙人,經上講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誹謗三寶,因此罪業墮阿鼻地獄。因為能生到這麼高層次的天界,都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生不了那麼高,所以超越輪迴非常困難。要想脫離三界六道,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佛再將事實真相詳細告訴我們。這些人不是沒有善根,沒有善根就不能聽到佛法,不可能相信佛法,依照佛法修行。他確實有善根,為什麼又說他善根微淺?因為他著相,『不能離相』重視世間福報,把真實智慧疏忽了。『深著世樂』,這個世間包括人間天上,天福就更殊勝,二十八層天,愈往上去愈殊勝。

所以,他雖然修福,所求的是人間福報的,倒是非常普遍,尤其是現在有人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修人間的福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修而得不到,必是理論与方法上有偏差,因此得不到。

其實,人間福報在佛門里確實很容易修。即使不在佛門,如袁了凡居士用的方法,或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以修人間福報也很靈驗,很容易得到,可見人間福報不難得到。

往生天上,比人間就難,他的標準比人間福報高,可是總出不了三界。佛把三界比成牢獄,三界獄中,三界通苦。欲界什麼苦都有,都要受。色界天,雖然沒有苦苦,但有坏苦、行苦,它受的苦就少。無色界天,連坏苦也沒有,但是有行苦。所以,三界通苦。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這就是說家親眷屬為做種種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效果不顯著,原因在你有執著。「業王」就是中國人稱的靈魂。他造業,必要受報。他的知見不正,有分別、執著、妄想,怎麼樣超度也出不了三界。所以,超度的力量,最大只能幫助他從惡道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我們在經論上沒有見過;只能幫助他生到忉利天,再往上,要靠自己修持。

對於三界的情執,若能認真放下,認真捨掉,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就有界限。如果超度的時侯,他能一念覺悟,把娑婆世界的業緣頓捨,一念求生凈土,超度能幫他生極樂世界。可是要記住,超度是提醒你,你忽然覺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即得感應。如果對世間還有留戀,還捨不得,放不下,就只能幫助他從惡道到善道。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前面是說修福之人。此處講修福不能出輪迴,何況不種善根,不肯修福,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佛非常感歎地說,你們有沒有看到『愚癡之人,不種善根』。我們讀這段經文,真的要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像佛在此地所說的「愚癡之人」。什麼是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譬如,植物有根就會發芽,就會生長,開花結果。不能說沒有,雖有根,卻非常脆弱。

世法有三善根即「無貪、無瞋、無癡」。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恚、?如果還有貪心和瞋恚心,表示我們的善根有問題,雖有善根但不純,不能產生力量。所有一切罪障,皆由貪、瞋、癡三毒生出的。所以世間一些人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原因是他心中的三毒很深,障礙三善根。

佛將此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認真培養三善根。「種善根」即是培養三善根,遠離三途,這才是真正學佛。愚癡之人就是貪、瞋、癡三毒熾盛的人。『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邪心」就是邪知邪見,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他想錯、看錯,且以為正確。如果我們今天講佛与古聖賢的看法,想法,他們很難接受,認為自己是聰明的,自己的想法、看法才是正確的。這就是愚癡,是非顛倒。

這樣的心行,佛說,怎麼能離開『生死大難』!「生死」是指六道輪迴。出了六道才是真正了生死;在六道里,皆有生死,脫不了輪迴。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是另一類的,跟副面不一樣。前面是不種善根,還造罪業;學佛的人心里明白,他們決定墮三途。這一段是講真正修福穆善根的人,雖然不墮三途,但還是脫不了六道,他的果報在人天享福。

人天福不究竟,佛常講人天福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因為享福的時侯往往不肯再修福;縱然修福,修得很少。所以,福享盡之後,無始劫來的罪業又現前,罪障現前,當然墮惡道。這就是告訴我們,人天福報不究竟,學佛的人絕不期望人天福報,當然更不可以求人天福報。佛門里的善知識種善根,『作大福田』。佛在經中教導菩薩「不受福德」,意義很深。

雖然積功累德,修善修福,但是著相,『取相分別』。我想這一句也不必深講,因為現前社會,諸位同修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作功德建一所大廟,出多少錢、名字都刻在柱子上,刻在樑上,甚至還要做一個碑立在那里作紀念,讓別人歌頌他的功德,這就是著相。我們也不可笑話這些著相的,這些著相的人里,有真著相,有假著相。真著相就是佛在此地講的,不能出輪迴。

假著相是以此激發別人的善心,那是菩薩,目的是帶起別人做好事。留個名,誘導別人也來修善,這是可以的。佛家講不著相,是心不著相,不是外面形式也沒有。形式可有可無,心里決定不能執著。菩薩都是利益眾生,遇到許多修善著相的眾生,他就要示現不著相給大眾看,讓大眾覺悟,做功德應該不著相。大眾若不知道修福,他就示現處處著相,誘導別人修福,並不是心里真正執著。下文教我們正確修學之法。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無相」是指離相,心里不執著。不執著世間五欲六塵,一切佛法也不執著,如是心才清凈,才平等對於這難信之法,你能信,就是『無相智慧』。再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就是『種植德本』。阿彌陀佛的名號稱為「萬德洪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念這句名號,念念喚醒自己的覺性,喚醒就不迷。果然覺而不迷,你對人、對事、對物,自自然然修積無量功德;只有迷的人才不會修善。覺悟的人念念都是善心,念念都是善行。身心清凈不是什麼都不做,是樣樣都做,隨緣做,而不是攀緣做。

隨緣做,念念功德圓滿,事事功德圓滿。不分別,不執著,『遠離分別』。一生只有一個願望,一個希求,就是「求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只有這個願望是真的,其他的願望皆是邪知邪見,都不是真實的。佛在此地為我們作證明,也等於為我們授記,『當生佛剎,永得解脫』。能這樣修的人,決定往生,決定見佛,一生中決定成佛。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這一品,世尊將為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菩薩念佛往生凈土的狀況。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大眾宣說此經,宣揚凈土法門,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凈土。善根深厚的就生信;善根微薄的還不生信心。生信的皆往生,皆不退成佛;不相信的還搞輪迴。到底有多少菩薩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品的目的是勸信,無量菩薩現身說法為我們作證明。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分子。娑婆世界究竟有多大?佛說,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日月是繞著須彌山的,這是一個單位世界。我們想想,月亮繞地球轉,太陽繞著銀河系轉,所以須彌山不在我們地球上。

佛在經上与我們說得很清楚,須彌山的四周,東、南、西、北四方。東方、南方、西方,這些星球皆有佛法。北方稱「北俱盧洲」,沒有佛法。因為北洲人福報大,衣食自然,不須勞作,想吃的、想穿的物質生活豐足,一點都不愁;壽命千歲,而且沒有短命的;健康長壽,也不生病。

因此北洲的人,你勸他學佛,他不願意,他快樂極了,用不著找麻煩。所以,韋陀菩薩護法「三洲感應」,北俱盧洲沒有佛法,用不上他。

須彌山究竟在那里?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到底正不正確,目前無法斷定,只可以說,有他的看法。他說,現在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之間的「黑洞」,也許就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他為什麼這樣說法?因為太陽圍繞它轉。他說的也有道理。

假如這個黑洞就是須彌山,則一個小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銀河系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中千世界;一百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一百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只是一尊佛的教區。

釋迦牟尼佛教區是娑婆世界。這麼大的世界里,有多少不退菩薩往生西方?八地稱「不動地」。八地以上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多少,也就是指九品中上上品往生的。愈往下,人愈多;愈往上,就愈少。就像念佛功夫一樣,念到「理一心不亂」的畢竟是少數;「事一心不亂」比理一心不亂就多;「功夫成片」就更多。他問的是理一心不亂,上上品往生的不退菩薩,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諸佛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

這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的,有「七百二十億」。這是大世界,不是我們住的地球。地球人口只有四十億,那有七百二十億。這是講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退菩薩」有這麼多,此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些大菩薩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都能接受信、願、行三個條件,念沸求生淨土。八地以上的菩薩有這麼多人往生,佛很慈悲,在此地把這些人過去世的業因都為我們說出。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這些大菩薩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此處講『無數諸佛』,所以善根很深厚。佛為宣說這個法門,他仍見聞就能信受奉行,這是已生、當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我們聽佛說話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里,就是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在此一階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這麼多人。

諸小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這是說不退菩薩以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數太多,說之不盡!淨土法門之所以為一切諸佛讚歎,淨土法門之所以諸佛讚歎,即是攝受眾生的範圍無比廣大,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能信,能發願,能老實念這句佛號,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才為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這個法門,理深到極處;事相修學最容易、最簡單、最穩當、最快速,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即使不幸造作重罪墮落地獄,以過去生中久遠劫以來,也曾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他在地獄聽到一聲「阿彌陀佛」,觸動善根現前,也能往生。

往生的品位也很難論定。三善道往生的人,大多數都是執持名號,一心念佛。三輩九品往生的惡道眾生,大都是懺悔往生。因為他造作罪業很重,在接觸感應的時侯,認真懺悔,依懺悔求生而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他所證得的品位。經云,阿闍世王造作五逆罪,若非念佛求往生,決定阿鼻地獄。

他於臨命終,才真正懺悔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他真的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中生」。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懺悔的功德深,懺悔的真誠,所以能將品位提得那麼高。

因此,我們不能輕視造作罪業的人,不要看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說不定他們將來往生品位還在我們之上。不可輕視罪人,他一念回心,功德就無量無邊。這是世尊說明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的狀況。我們聽了之後,現在就好好想一想,我們在不在釋迦牟尼佛講的數字之內?即使到佛法將要滅盡,佛說的很清楚,這一部經還在世間獨留一百年。聽到這個法門的眾生,「一向專念」依然能往生。這些人都在這個數字之內,當然我們也不例外,但是我們要認真做。

如果真的相信,真正發願,萬緣放下,一心專念,我們就在這個數字之內。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我也曾經跟同修們說了很多,念佛功夫如果不得力,就有罪障,所以懺除罪障是一門重要的功課。一定要好好修學,使我們的功夫得力,使我們達到「功夫成片」,達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釋迦牟尼佛以娑婆世界為例,娑婆世界在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個階段,這是指大的階段,不是小階段。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界教化,只有一萬兩千年,這是小階段。大的階段不是這個數字。佛說法有真實說,有方便說。方便說都是非常慈悲來誘導我們,激發我們,我們要體會佛的苦口婆心。十方諸佛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對學生們的教誡,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以勸導大家「發願求生凈土」為教學的第一樁大事。

十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有六道;要想超越六道,都不容易。唯是念佛法門「帶業往生」,橫越三界。佛的心願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最快的速度就是念佛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就是諸佛如來的心願。我們接受,依照教誡修行,諸佛如來那有不歡喜的道理。眼看你過不了幾年就成就,諸佛歡喜。

你不學這個法門,佛看到也只好歎氣,無可奈何,慢慢來,還要搞六道輪迴,不曉得搞到那一世那一劫。這些情形,大致上我們都能體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說不盡的菩薩往生,此處只舉几個例子。

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

世尊在此總共舉十一個佛剎,從「遠照佛剎」說起。『十八俱胝那由他』就是十八萬億。「俱胝那由他」是古印度的數字單位,譯成中文是「萬億」。有這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不退菩薩」;菩薩就是「小行菩薩」。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甚至生到「邊地疑城」還是菩薩,都是小行菩薩,人數有這麼多。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

「九十億」与「十八俱胝」,數字相差很大,因為俱胝是萬億,這才九十億。但是諸位要記住,前面講的是整數,連不退菩薩、小行菩薩全包在其中。此處九十億是摩訶薩,專講不退菩薩,小行菩薩不算。小行菩薩太多,跟娑婆世界一樣,不計其數。

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

連上說二佛剎至華幢佛剎,總共十一佛剎,這些諸佛剎土:

不退菩薩往生者

佛只說不退菩薩,省略了小行菩薩,沒有像前面那樣細說。

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這數字皆指不退菩薩,不包括小行菩薩。若包括小行菩薩,數字就太多,如前所說「不可稱計」。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

古人對這段經文有一點疑惑,不敢更動經文,這是古人對於典籍嚴肅的態度。因為前面皆說佛剎,「華幢佛剎」是第十一個,若順經文,此處應當是「第十二佛剎,佛名無上華」;是不是翻譯的時侯漏掉兩個字,或是輾轉抄寫漏失亦未可知。佛在這一段例舉往生之德。

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

世尊特別說明,此佛剎中法緣特別殊勝,值得一提,因為不退菩薩往生的比前諸剎皆多。無數菩薩盡是不退菩薩。

智慧勇猛

如果沒有真實勇猛的智慧,就不會選擇念佛法門。本經講的智慧,是特釧指你念不會選擇這個法門。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一生中決定得度的。選中念佛往生法門,你的智慧第一。文殊菩薩選此法門;大勢至菩薩選此法門;普賢菩薩選此法門;你也選此法門,表示你的智慧跟他們沒有兩樣。

這是『智慧勇猛』。「智」是指抉擇。不但要有智,而且要有福。《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智慧。要有善根,要有福德,還得有因緣。「因緣」用現在話講就是機會,要有机會遇到。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

這就是說他有福德。供佛是修福,有大智慧,又有大福德。

具大精進

「具」是具足。這些人修行真正用功,絕不懈怠。我們修行要費很長的時間,要吃很多的苦頭,都很冤枉。我們把光陰浪費,不知道運用時間,工作毫無頭緒,沒有适當的安排。如果有适當的安排,功夫確實可以不間斷。自己不會用功,應當向他們學習真精進。

發趣一乘

「趣」是趣向;「發」是發心。發心趣向一乘法。這個法門是一乘中之一乘。「一乘」是成佛之法門。在大經里,《華嚴》、《法華》是一乘法。本經是《華嚴》、《法華》的歸宿,是一乘中的一乘。

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

這是說這些不退菩薩有這種神通能力。《華嚴》講的「念劫圓融」,七天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的功德。像這樣的事,在此世間能不能找到類似的證據?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的時侯,在菩提樹下入定,二七日中講《華嚴經》圓滿,即可作證。佛講的《華嚴經》數量有多少?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全部經文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豈不是七天當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華嚴經》要是在我們世間宣講,用我們的言語速度,即使百千億劫恐怕都講不完,這是真的。

這種境界,我們聽了不可思議;如果冷靜體會,自有悟處。我們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里,處處有障礙,處處有界限,不像這些大菩薩們。圓教初住以上就沒有界限,何況八地菩薩,他們四十一品無明剩幾品而已。

往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就成佛,不過四、五品無明而已,已經接近圓滿。他們的神通道力不可思議,就像《華嚴經》所講的「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無量劫;無量劫的時間,也可以濃縮在一念之中。這都是事實,這才是我們自性真實的德能。

大士所修堅固之法

「大士」「地上菩薩」。「摩訶薩」才稱「大士」。地上菩薩所修的這些功德之法,他在七日之中就成就。能將別人所修的功德變成自己的,所以他們成就快速。

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他們是發願求生淨土。世尊在這一段所講的,突際上就是華嚴境界,与《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幾乎是無二無別。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与華嚴世界沒有兩樣。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此處是第十三個佛剎。世尊介詔往生菩薩的數目,有七白九十億。『大菩薩眾』就是前面講的「不退菩薩」。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無畏佛剎中的小行菩薩及比丘四眾等,念佛求生淨土者,『不可稱計』。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末後佛作總結,因為一一說之不盡,十方世界太多了。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勸菩薩求生淨土,可見凈土殊勝。《阿彌陀經》中六方佛讚,真實不虛!

十方世界單說佛剎名稱、菩薩往生數量,一切劫也說不完。佛在這個世界,為我們介紹十方諸佛名號。在《大藏經》里有一部《佛說佛名經》,專講十方諸佛的名號,一共講了一萬兩千多尊佛。現在臺灣過年的時侯,寺院里非常盛行拜萬佛。「萬佛懺」就是採用《佛說佛名經》,一尊佛拜一拜,要拜一萬兩千多拜。通常寺院里拜萬佛大概拜半個月,一天拜八百拜,半個月拜圓滿。一萬二千多尊佛號說得太少,十方世界怫的名字,真是恆河沙數也不止,確實數不盡。

我們要細心體會,認識世尊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這個說法,在世尊四十九年所有的法會,所有的經論里沒有見到。佛說一切經論都勸我們修學,但是沒有聽說一切諸佛都來勸請;十方無量諸菩薩都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成就。我們才真正明白這個法門是獨一無二的成佛法門,才把這部經真正認識清楚,曉得它在世尊一代時教里所佔的分量,才真正體會它的地位。

本經念到此,「正宗分」講完了。「正宗分」末後,是以諸佛剎土無量菩薩為我們作證明。此即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這是作證轉,是圓滿轉。

四十三品之後是本經的「流通分」,所以這部經的分量雖不大,但是它与《華嚴》無二。一般經的序分都是幾行經文,流通分也是几行。本分的序分是前面三品,後面流通分有六品,這都是大經的形勢。《華嚴》、《法華》都是這樣的形勢,由比此體會這部經典不同凡響。

本經流通分,分為五段。第一段是「勸信流通」(四十三、四十四品),非常重要。第二段是「留經流通」(第四十五品)。第四十六品是「付囑流通」。第四十七品是「歡德流通」。最後一品以說明「真實利益流通」。流通分經文確實与其他一般經文不同。序、正、流通三分,皆不可思議。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這一品是流通分第一大段「勸信流通」。凈宗修學的三大綱領,稱為資糧「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判的三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將六方佛以下的經文判作流通分,跟蓮池大師也不一樣。確實有他的見解,也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都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皆具備三大綱領。《無量壽經》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學的重點才容易成就。凈宗修學的重點是什麼?還是這三樁事。不僅在經典上建立清凈的信心,堅固的信心,絕對不會被外境所搖動的信心。凈土五經一論,幫助我們明瞭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順逆境界,都要在上面注意。不但讀經是修行,日常生活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長自己的信、願、行。這樣修學,我們的生活就相當充實,才能真正體會得人生的價值与意義。所以,信、願、行絕對不僅是在經典上建立,要把它擴大到生活上才行。

讀經應要知道,那些經文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的,那些是勸我們發願的,那些是教導我們修行的。行門則有正、助雙修。正修,經典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的「執持名號」,這是淨宗的正修。

「發菩提心」的含義非常深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會發願求生凈土;沒有覺悟的人,他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貪著只要有貪著、留戀,這個人就沒有菩提心

一定要如佛七中主七師時常提示的一句老話:「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真能放下,這是發菩提心;沒有放下,就是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沒發,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他對這個世間邁有貪戀,一念貪心就障礙往生。

真正發願求生,不要說對於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執著;即使對佛法也不貪念,也不執著。法門無量無邊,只修一門;千經萬論,只求一經。一生皈依《無量壽經》,或是《阿彌陀經》,這才捨得乾凈,菩提心才能現前。眼前的環境,觸目驚心,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

我有一個同學,渴酒醉死的,糊里糊塗地死了。人命無常!平常酒喝得多,茄抽得多。看看這個樣子,他死了到那里去?當然到三途。這一生醉生夢死,糊里糊塗來到人間,糊里糊塗走了,給我們很大的警惕。這些事讓我們聽到、看到,都能激發道心。道心就是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信、願、行」三綱領,就是修淨宗的道心。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世間有許多人,對凈土法門沒有認真的探討与了解,任意的猜測、誹謗,往往有之。我們常聽到的,說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極,念佛人逃避現實,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這都是學佛人講的;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不會造口業。

甚至有些學佛的同修、出家的大德也說:依一部經不行,一部經怎麼能成就!我們聽了這些話,心里動搖不動搖?人家是廣學多聞,我們修凈土是孤陋寡聞,學一部經。一部經之外,什麼也不曉得,甚至連一部經也不知道,這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也行,也能往生,這就很奇怪。

世尊當年對末世的情況,恐怕我們聽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起了疑心,信心動搖,所以在本經流通分里,第一品就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淨土法門不是小乘,確實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更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法寶,第一法門,知道的人實在不多。凡是對這個法門有意見,有批評,都是淺見,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一段經文是結前啟後之語。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此經,都勸菩薩們念佛求生凈土。為什麼不勸別人?別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勸他,他也不相信,求生的意願生不起來;故与菩薩說,「菩薩」的標準是聽了歡喜,不怀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這就是菩薩。菩薩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曉得,自己到底是什麼菩薩?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不是大菩薩。

小行菩薩也了不起,也是過去生中,曾經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所以,在淨土法門里,你才是小行菩薩。這一生真正把機會抓到,就恭喜你,此身在世間即是「最後身」。下次乘願再來,是大乘菩薩而非小行菩薩。小行菩薩到極樂世界,就變成大菩薩,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我們一定要珍惜無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這一會,這個因緣無比的殊勝。同修們親自到講堂來聽講,跟看錄影帶,聽錄音帶的受用完全不一樣。不能親自到講堂來聽講;因緣就差一等。《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諸位參与講席,即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完全具足,非常難得,非常可貴。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小菩薩,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不退,圓滿成佛。『善獲利益』,這個「利益」是無上菩提,不退轉,這是無比的利益。這一句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善」,「善」是非常善巧。得到這樣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怎麼善巧?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方法善巧,簡單、容易、穩當、直捷,善包這四個意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經里稱「善男子,善女人」標準都不一樣,有很多層次。淨宗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有特別的標準,有圓滿無上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對於《無量壽經》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信、願、持名,並具足《觀無量壽經》講的「淨業三福」,可見「善」是要具備三福十一句的條件。第一福四句;第二福三句;第三福四句;總共十一句。我們如果信、願、行都具足,試問,十一句經文的條件是不是全具足?全具足了。諸位想想,十一句條件中有几個欠缺,信、願、行決定不完滿,決定不真實。

善導大師說,淨業三福是「散善」,也就是「助行」,能幫助我們早一天得到念佛三昧,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此是「機緣」成熟之象,也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因緣。你有因緣,有這個機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

「一念」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是一心念。以最真誠的心,最清淨的心,最恭敬的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求生的心就生起了。這一念是純而不雜。如果念佛想到別的,就二念、三念,心就不誠。第二個意思是時間至短,只生一念。但是這一念是真信、真誠,是真正生歡喜心。

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一念喜愛,這是信。不信,他怎麼會喜愛,歡喜心生不起來。『歸依瞻禮』是發願,『如說修行』是真行。這八個字,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我們以此法門勸導別人,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善於觀機,觀察對方接受的程度。如果對念佛法門非常歡喜,表示他的機緣成熟,我們就要進一步不斷的幫助他。若他聽到淨土法門很歡喜,但是興趣並不很濃厚,就知道他的因緣尚未成熟,不必積極幫助他。因為你幫助他,雖是好心,但他心里起了疑惑:是不是你有什麼企圖?

他反而提防你,遠離你,錯會你的意思。這到底是他的錯,還是自己的錯?他沒有錯,我自己錯了。我不會觀機,認錯了人。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是應机說法,所說的,不多不少。他需要多少就跟他說多少,說的人自在,聽的人歡喜。

此次講的「皈依」,跟一般入佛門的皈依不一樣。一般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寶,這是平常的講法。三寶的意義是「覺、正、淨」。皈依覺,覺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淨,凈而不染。我們天天念「三皈依」,有沒有皈依,就很難說。我們起心動念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還是執著。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邪、染,還是皈依迷、邪、染,沒有皈依覺、正、凈。由此可知「皈依」有多難。

真正皈依,才入佛門;沒有真正皈依的,總在門外。我們到底是在門內,還是在門外?如果離開凈宗法門,恐怕都在門外,沒有入門。淨宗特別強調的就是「皈依」,「回歸」容易,「依靠」也容易。三寶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寶」。我們要以阿彌陀佛為依靠,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樣,一時一刻都不肯離開。心中念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可以捨離,阿彌陀佛不能離開。第二皈依「法寶」。

法是什麼?還是這句「阿彌陀佛」。我們皈依佛的名號,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淨土。第三皈依「僧寶」,還是這句名號,名號義為「無量覺」。覺就是不迷,覺就是不邪,覺就是不染。所以,凈土法門在無量法門里,它是「易行道」,容易落實。要曉得真的回歸,真的依靠,才能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瞻禮」是修行的第一步。「瞻」是瞻仰、仰慕。我們對佛尊敬,非常仰慕佛,努力向佛學習,這就是瞻禮。學誰?學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存心。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我願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如何處世、待人、接物,我樣樣都要學他。阿彌陀佛不在此,我們怎麼學法?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要能將此經中理事教誨都做到。『如說修行』,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們來生到那兒去?自自然然是到極樂世界。因為我們的行業与其他世界不相應,志趣不相同,自無趣生之理。所以,一個人臨命終時,六道境界現前,他往那一道去,誰指使他去的?實無主使,是自己的業感,感召他去投胎的。這樁事實在不難懂,中國古人就告訴我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兩句話出在《易經繫辭傳》,是孔夫子說的。凡是志趣相合的人,自自然然就結成一個團體。我們在這一生中培養之志趣,是与阿彌陀佛的志趣相同,將來自然會到阿彌陀佛那里去。因為別的地方志趣不一樣,拉也拉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常言道,「人死都作鬼」。六道輪迴,鬼是六道之一,怎麼可以說人死都作鬼?然而人若有鬼的業因,与鬼的志趣很接近,所以「貪心作餓死鬼」。不管你貪的對象是什麼,要緊的是貪心。「瞋恚作地獄」。「愚癡作畜生」。貪、瞋、癡是「三毒煩惱」,自然感墮三惡道。人道是五戒十善,想想看,那一個人心里常常存念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忘了,人身就失掉了。一個人念念是道德仁義,念念是五戒十善,來生必定得人身,人身不會失掉。

再往上是天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天人的道德標準比我們高,沒有什麼高的標準去不了。如淨宗,若說信了之後就能往生,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信了要有願、有行。沒有願,沒有行,信了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認真修行,要真正皈依,真正回頭。從世法里回頭,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回頭,從所有法門中回頭。依靠這一部經典,專依靠持名法門修行,這是真正皈依阿彌陀佛,皈依凈宗。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世尊告訴我們,這個人得的利益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即使一切如來跟你講,也講不清楚。真實不可思議的利益,佛都說不清楚,何況是凡僧。這是真實的利益。佛門是真正的大福德因緣,不是小事,小福的人,薄福的人沒分。試想,六道輪迴多苦!一切諸佛菩薩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依照那些法門修學,能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說沒有,真的是鳳毛麟角,太少了。

除了那些極少數上上根人,中下的都沒分。不是法門不好,而是眾生業障太重。法門雖好,但沒有法子修。唯獨淨土法門,業障再重都不怕,做了五逆十惡罪,都不要緊。本經前面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講得很清楚,唯除五逆,及誹謗正法的人。然佛在《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五逆也能往生。

若將《觀經》与本經合參,便知造作五逆重罪不相信凈土者,不能往生,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若造作五逆重罪,但他能相信,肯懺悔發願求往生,還是得度。這個利益多大!我們要是不了解六道的狀況,不知道輪迴難出,不知道三惡道受苦時劫之長,就不知道這個利益之大。果然把這些實際狀況都了解,都體悟,才知道這個利益真實是大,這一生應當永脫輪迴。

當如上說功德

如此經中,從初品到四十二品正宗分竟說的,他都得到。這是什麼人?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真實皈依,依教奉行的,他們皆得到。什麼時侯得到?現前就得到。你相信嗎?

我跟你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現在就得彌陀保佑,就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護念。因為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必等來生,所以這個利益是現前就得到的。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念佛之人雖得無比真實的利益,心里法喜充滿,一片光明,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沒有絲毫的傲慢習氣。不會以為我得到諸佛護念,很了不起,你們都不如我,還要輪迴墮三惡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里有這些意念,就是顛倒,就大錯特錯。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點點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問題。每天見鬼、見神,或者感應瑞相,自以為很了不起的,都有問題。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間的「善根」成就了,增長了。「增上」是增長的意思。世間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當然天天增上。出世間的善根是「精進」,自然精進不懈。

(下轉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