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 之<關聖帝君降筆真經>
【告文式】
恭維 聖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扶正统以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而篤忠貞靈昭千古,伏魔蕩寇,屢代徵其奇勳,覺世牖民,寰宇披其明訓,運協皇圖,德覆黎庶,弟子某,於某年月日,敬為某事,叩許每日虔誦,終生奉行,明聖經寶訓,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其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伏冀鑒佑,無任沾恩之至,謹告。
【語釋】
向帝君稟告的儀式內文如下:
弟子謹以恭敬虔誠的心叩禀聖帝。聖帝的浩然正氣直達九天雲霄,赤胆忠心如日光一艘通明燦爛。在三國時,抉佐漢室正统,彰顯仁義誠信‧名聲威震天下。盡全臣子的大節,實實在在篤行忠義的操守。自古以來英靈昭顯,降伏妖魔鬼怪、掃蕩盜賊寇匪,歷朝都有特出的功勳驗證。行誼以警醒後世,開導民心,普天之下都得到以沾到帝君經訓的教化,歷朝的國政也都受到帝君的運籌帷幄來協助,恩德施於所有的百姓。弟子某,於某年某月某日,恭敬地為某事,叩求,終生奉行(請自行向帝君稟明)明聖經寶訓,由朗讀誦開始,再漸漸熟讀宋經文,以為生活的依歸﹔由講說而明理再由明理而來了悟大道的旨要。必要踏踏實實地力行,心地務求光明磊落,伏稟冀望帝君明鑒佑護,仰沾帝君的洪恩大德,感恩大德,感激不盡。謹此稟告。
【周大將軍寶誥】
志心皈命禮
扶天勇將。察地猛神。鐵鬚銀齿。黑面未唇。精忠特立。處處遊巡。鋤奸除惡。救世憂民。忠臣義士。扶彼超伸。乖兒逆子。不勝怒瞋。維持世教。匡正人倫。斬妖護法。大道常存。最靈真宰。最顯神君。護朝護國。剛直忠勇大天尊。
【語釋】
扶助天帝勇猛大將,鑒察世間一切的威武神明,造像鬍鬚如铁線般鋼直,面貌黝黑,唇若塗朱。專一的忠義之心,卓越獨出剛正的節操令人震撼。稽查世人善惡,糾察凡间萬事。冥冥之中威靈顯赫,隨時隨地遊歷巡視。專斬奸人惡徒,以救世救民為衷心。凡忠臣義士,必定助其超越障碍,彰顯其忠貞義氣﹔凡乖違忤逆之人,不禁對他怒目嗔叱。以維時世間的教法為王,匡正人倫綱常為要。斬妖除魔護持正法,使大道的化育常存世間。最為靈驗的主宰之神,最為顯應的神祗之君,上帝敕封為「護朝護國、剛直忠勇大天尊」。
周將軍、姓周、名倉,蜀汉,平陸人,初為黃巾張寶的部下,後關公過五關時,於卧牛山投歸關公,相從与樊城之役,生擒鹿德,後關帝督領荊州使,周將軍守
麥城,魏、吳两軍襲擊荊州,關帝不幸遇害,周將軍自殺以殉帝。宋崇寧元年,封「威寧將軍」。元至正十六年加封「威宣忠勇公」。
民间相傳,周將軍身两側長有肉翅,奔走甚疾,孔武有力。雖關帝後,為帝專執清龍偃月刀,立於聖帝像一側,亦執清龍偃月刀,輔帝君世間鋤奸鋤惡、斬妖護法之職。
【關聖太子寶誥】
志心皈命禮
靈候太子。文經武緯。匡王護國。德義巍巍。忠孝節義。全受全歸。其勳早建於西蜀。異略素著於北魏。大忠大孝。至仁至勇。補造化之不足。佐聖帝以立功。護朝護國。盡孝盡忠,九天威靈顯化大天尊。
【語釋】
武靈候----關聖太子,文武韜略的才能,經緯縱橫双双具備。匡济汉室護衛天下,道德節義崇高偉大,忠孝節義德行上,盡心盡力,不愧生於世間。特殊的功勳早在蜀漢就已樹立,謀略武功又曾於北魏大大顯著。以大忠大考、至仁至勇的節操,來彌補天地之不足,輔助聖帝成就偉大功業。是故被封為「護朝護國,盡孝盡忠,九天威靈顯化大天尊」。
關聖太子。名平,字坦之。年少時隨帝君任事,親自操練躬弓矢。臨陣對敵不離父親左右。又民間傳聞,關平,關家莊莊主關定之子,後關平拜關公為義父,是為關公的大兒子。在荊州被陷時,与帝君同時遇害。其妻趙氏,聞麥城破,八歲子樾避難於安鄉,改姓門。直到晉平吳後,始子出,復關姓,宋崇寧元年,封為武靈候,宣和五年加封威靈。明萬歷廿四年,封竭現代父皇囁政南天「文衡聖帝」之職。
【文昌應化張仙寶誥】
志心皈命禮
桂香內殿。文昌左宮。七十二化之法身。百千萬劫之運數。育嗣天下。演教人間金彈竹弓隨身帶。孤辰寡宿滅形踨。扶小子而衛通關。蔭閨房而護產難。聰明日益。痘疹減消。難育者祈之便育。難痊者禱之必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靈應張仙大帝。七曲毓聖天尊。
【語釋】
文昌帝君受天帝之命,令於中天靈霄寶殿之左側,有桂香殿,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及人曹科舉考試登第人員的名籍,故又稱文昌宮。舉凡世間的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宮帝君管理。
文昌帝君曾七十二次化生人間,有一十七世為士大夫,歷經百千萬種劫數。扶助上帝生養天下萬物,將大道推廣至世間。由於文昌帝君化生於人間時,都是姓張。在五代時,轉世為張遠霄,眉山人,曾有四目道人傳以功彈,說是能避疫,並且傳授他度世之法,所以後來有張仙大帝,常挾金彈弓為擊趕災難,將世间的凶神惡煞,瘟疫鬼魅等一一驅逐。之後累劫轉世,護國護民,升格為文昌帝君,以掌管送子、蔭護閨房產難、乃至帮助小兒成長過程中聰明才智養成,各類疾病消除------等都是歸他所管轄。
所以,世间之父母,若是碰到有難哺育者、疾病難治瘉者,都可以祈求帝君。所以受封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靈應張仙大帝,七曲毓聖天尊」。文昌帝君最後一世生註西晉,晉武帝太康八年(287)年二日初三。姓張,諱亞,俗稱張亞子,又名張善動。本是越人,當夜子時文昌帝君降生在越之西、雋之南(山行政區域晉代属中國四川省与雲南省交界的金馬山)。父親張清河,人稱清河叟。居經在風景清絕的昆明池。文昌帝君誕生時,祥光罩户,端氣千條,黃雲密野,乃天降聖者之兆,名為張亞,後來隨父遷居四川省梓潼縣,居七曲山。帝君自幼好靜,不喜歡和同齡的孩童遊玩,只欣慕名山大川之浩瀚,言談中若有神機隱現,白天博覽群書,夜间則避眾隱居,獨处自樂,身体時常有光茫四射之象,村民均視為神明。張亞見村民视他如神,仰天長嘯說:「土木之偶神能衣人衣、食人食,敬奉則有靈、詆謗有罪,我身而為人,豈能無靈乎?」
張亞時常在夜里夢見異象,夢中有時幻化為龍,有時王者天符,或者水府官吏,他將此事告知父親,但父親認為無稽之談。西晉怀帝末年(312)年,四川省大旱成災,遍野乾涸、農作無望,鄉人多次祝請神明降雨化災,但是天不從人願。眼見鄉民陷入苦境,張亞想起夢中曾担任水府宮吏一事,當夜就在夢中以如府官吏之官函下牒河伯降雨,隔日果然風雷大作、陰雲四合、甘霖沛降。
此時有一名神吏道前稽首云﹕「請運判遷居。」張亞疑惑不解,答道﹕「我乃張户老之子,並非運判。」神吏又說﹕「我奉命促請遷居。」言畢奉上一匹白驢,張亞乘驢而行,瞬間來到一山。神吏引張亞入洞說道﹕「你本周朝人氏,有七十二化身,歷世積陰德傳家以至此生,原是神仙之品,而世人知之者少,可雲遊四方以顯化,不日之中,必有中興之兆。」張亞聞言,始大徹悟,管領水府、文昌二事。他的為人俊雅灑落,卓然超俗;文章明丽浩蕩,是蜀中的一代宗師,仕晉戰沒,人為立廟祀之﹔向他學習的眾多弟子,感於他的風範与道德,後人為他建祠,並題為「文昌君」。
【上語釋】
唐玄實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張亚子英烈,道進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亚子為「济順王」,並親解佩劍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張亚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天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朝時加封為「帝君」,每歲二月三日朝進遷大臣致祭,極盡隆盛。明景宗於北京新建廟宇‧敕賜「文昌宮」。
文昌本為星君,司命,後來到了宋代四川梓潼地方的一個神祗附会為文昌神,成為後世所拜的文昌帝君。梓潼神在南宋時代受到重視与科舉制度有關,宋代科舉考試競争激烈,考生對前途般沒有太大的把握,自然地便將命運交在神祗手中,因此梓潼神便成為四川人科舉神之一。到了元代,梓潼神即被元朝政府正試冊封為科舉的神,並命名為「文昌帝君」。
【靈官王天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先天主將。一旡神君。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烈將。金睛赤髮。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号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赤心忠良。斬妖護法。王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語釋】
來自無極的主將,禀混元正炁的神君,都統三十六天,舉細察一切善惡的大靈官,乃理氣象三界公正無私,剛正猛勇的大將軍。生得金睛赤髮,能號令日月星,金木水火土等三辰五星眾神祗;又長鳳嘴銀牙為面貌,是统領千百萬天兵天將的主帥。飛騰於九天雲霄之間,司掌雷霆霹靂,負責天候的陰晴雲雨,及驅逐各種妖妖瘟疫。
王天君,前身本是湘陰廟神,名叫王善、後來其廟因為祭祀殺戮太大,真人薩守堅,路過時見其情形,引雷火焚廟。廟中神祇三百餘囗無依。但不延及民居。王善乃燒成金睛火眼。向玉帝禀告,玉皇賜予慧眼(額中多了一目)及金鞭,准其暗中跟隨薩真人,察其有犯戒律及過錯時,乃可報前仇。但是暗隨了十二年之久,以慧眼觀察竟無過錯可尋。及至閩中,遂拜薩公為師,誓願佐行持。真人乃劈乾卦取「王」字為姓,又以「善」字號其名。奉請玉帝例為部將。每有行持、報應若响。後錄為雷部三五火車大靈官,後擢予豁落靈官之職。尊稱「太乙雷声晋化天尊」。
【玉樞雷神】
金睛朱髮、火紅臉瞠。双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三目炯炯;穿著「紅袍如閃电,緣靴匝地做,龍索雷火帶」;又左手持火車、右手掄金鞭等法器。原系玉樞火神,擲火千重,焚变萬里﹔火車豁落,飛走乾坤,功力非凡。傾刻三天朝上帝、須臾九地遍巡風、三界大魔皆降伏、十方外道悉潛踪。驅邪治病,济度眾生。為於樞雷神。
【王天君与薩真人師徒結緣】
王靈官乃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炁,原為湘陰之廟神。赤面朱髯。初無姓名。西河修道之薩真人(乃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屍解後所收之弟子。)一日路過湘州,见鄉民用牲畜之血作祭祀此廟神,(乃是鄉民愚昧無知之過)。真人見其廟血食太甚,乃飛符火焚真廟、將王恩主燒成金睛火眼。三百神祇亦受禍殃。心生不憤,乃上奏天庭,玉皇賜予慧眼金鞭‧並準隨薩公察過,以便報仇。但真人功力大,戒律甚謹嚴,十二年無犯過。德行甚高超。薩真人至龍興府,(今河南寶豐縣)江边濯足,見水中有神影'回頭一看,來人黃巾金甲,於是問曰﹕「何方神聖?」王天君說明湘陰神廟被焚、及相隨十二年只等你犯錯,就要一報前仇,,沒想到真人如此高明,願隨侍護法,望修我為部將,跟隨左右。薩守堅要求王恩主立誓宣咒,追隨師尊、普济利世。
【七真傳】
元朝期間,道教邱長春祖師得道後,成大羅金仙。應紫府之選,玉帝封贈為上品全真教主,神化明應主教。但邱長春祖師,不肯謝恩。俯伏玉階。涕淚交流惶恐奏上玉帝。惶恐奏曰﹕「非臣不謝恩,只緣道本難學,仙不易成,後世修行學道之人,如受飢餓、恥辱、無衣無宿、受人凌辱嫌厭,等千般苦難,恐天下後世修行学道之人無從化度也」。
王靈官(雷祖)聽聞邱長春之言,當時起了惻隱之心,願作後世修道真誠之人作護法之神,於是大声說:「邱長春,你只管謝恩,後世若有修行之人,學道之人,他有三分修持,我有七分感應;他有+分修持,吾隨時照臨,自有人辦齋造供,不使他忍飢受寒。邱真人聞星君之言,方才謝恩。是似放下了千斤重担,由王天君獨力化解承担了。
所以自此以後,所有真誠修道之人,要非常感謝邱長春祖師,更要深深地感謝雷祖王天君之大慈大悲,才能有如今天修道之人,不再須要如長春祖師般遭遇、種種困厄,大飢餓、太寒冷之頻頻面臨絕境之事了。
【關聖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運協皇圖。德崇演正。掌儒釋道三教之權。管天地人三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聖至上至尊。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語釋】
至高至尊的神威,文才武略具備,忠義的德行精純廣大,存心高尚廉潔。協助天下朝政、保疆衛國,推演天道、教化世人。掌管天上三十六天所有的星辰雲斗、考察佛諸神識能,監制群仙職級等位;下治世间七十二地之山川海河、冥间地府等所有地靈鬼神。記載眾生的功過,凡是善者具足功德,在丹書上記載,可以令其延寿長生;凡是惡者累積過錯,就会在黑薄上加以勾註,判定真減寿、或死罪。凡是能成為聖神仙佛者)無不經過上帝詳細的考察,而天上地下所有字鬼神靈祗的職責)也都是受上帝的監督。上帝刀是證得最高果位的神靈,度化生靈無量無數,是以能成為萬靈萬神、至上至尊的大位。歷劫以來受封為伏魔大帝,關聖萬君」。具足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的「昭明翊漢大天尊」
【聖帝新寶誥】
志心皈命禮
「精忠大義。雄武英文。在三分國祚之時。漢賊豈容两立。建萬世人臣之極馨香自足千秋。精靈充寒於古今。至剛至大。誓願挽回天劫數。存道存人。御宇蒼穹任十八天皇而繼统。執符金闕、渾三千世界於括囊、孰主宰。孰綱維、赫赫大圜在上;自東西、自南北。隆隆祖氣朝元,作聖賢仙佛之君師。卅六天誕登大寶﹔主升降隆污之運會。十萬劫普渡慈航‧佛證蓋天。恩覃曠劫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平開天普度皇靈。中天至聖。仁義古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語釋】
忠義的德行精純廣大,文才武略全具全備。在三國時期,為了共扶漢室,誓不与賊寇共的的忠心)因而樹立了為人臣子最高的準則,是以自古从來就有俎豆馨香,德名能流傳千秋萬世、此精神靈明得以廣佈於古今之中,可謂剛而至大矣。應誓要挽救朝故衰微之勢,乃至世間的劫數,令大道永存及世得以安頓。因而統領天下,成為第十八代的玉皇大帝,以紹繼皇统的延續。執掌上帝的印綬与坐鎮凌霄寶殿,统轄著三千大千世界。主宰著世間的綱常倫理,正是因為頭上有一片威靈顯赫的天,所以不管是東西南如,四面八方的天人眾生即必須向玉帝朝禮。此因王帝的德行,得以作萬靈之君、作之師,成為聖賢仙佛的典範,並位證三十六天之最高主宰,玄靈高上帝之聖位。掌管著天人功過升降之調动,並且久遠劫以來大慈大悲地普渡世人,早已成為「蓋天古佛」其恩澤深厚久遠,是以尊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平開天,普渡皇靈,中天至聖,仁義古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註釋及講述
「帝是漢關聖帝。敕諭大眾聽聞。世上不齊等事。」
【註釋】
漢關聖帝:關公强調正史之治統,時漢獻帝曾賜封帝君為「漢壽亭候」,故成聖之後,亦以漢朝子民自居。
「敕諭」:皇帝諭告臣下之文書,及頒賜爵位的詔令等,曰敕。諭:知曉。關聖帝君要大眾能清楚明白真詔令的旨意。
【語釋】
關聖帝君特別囑咐告示眾人,普天之下,富貴貧賤、高低成敗,萬有不齐之現象,都是歷歷在目。
【講述】
但觀世間有的人,高車駟馬,威德巍巍;有的人,負販肩挑,伶仃孤苦﹔有的人安富尊榮,金珠滿箱;有的人,糟糠不繼,变乞窮途‧這中間的貴賤榮辱真是相隔天淵,如果不相信因果的說法,前世後世互相抵償的道理,那么必然認為上天對待眾生,也太不公平了!世間諸多不平之事/若不明因果,面對不平則起嗔恨惱怒,順境時又不可一世,狂妄自大,不明因果者流浪生死----。所以面對種種人生的現象,都要本著一点真心來看待,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則可以恢復本來面目,達如如不动矣
《呂蒙正---破家賦》:
時也、命也、運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靈雞有翼飛不如鴨;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尚因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盜跖(音隻)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堯舜至聖,御生不孝之子﹔医瞍頑呆,反生大聖之兒﹔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齐國首相﹔孔明卧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江山萬聖﹔滿腹經綸,白髮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有先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蛟龍來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此文乃呂蒙正所撰,呂蒙正,字聖功,北宋河南洛陽人。為人寬正,遇事敢言。太宋時眾擢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卒謚「文穆」。
根据《破家賦》的諷評來看,自有歷史以來,世間凡是眼耳见聞的難有公平的?同样時空的人事物,卻有迴然不同的結局。觀看其所列的人物,聖哲如孔子都有百般的困挫﹔再看看三國的阿斗,一生沒有什么可以歌頌的功德,但生來即是富貴天子之命,連國家亡了,都還可以樂不思蜀---。所以若是用現象界的眼光來看,事實上是沒有公平的!自有歷史以來小們眼耳見聞沒有一样是公平的!就連我們這個世界,都是示現高山深淵、荊棘沙礫、陰晴圓缺,所以人的得志不得志、好運惡運或說是因果、或是自然、或是運勢,都好像有著一條無形的引力牽著人們往前走。
但是關聖帝君,要吉訴人的是盡管人生有諸多的不平現象,但是人性的原点是最公平的,那就是人的「心」!帝君曾說﹕「凡人即神,神即心。」又「心者萬事根本。」根本即「道」心。如果能以原点的心性"佛"心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得失、成敗、盛衰与好醜,其實同属一样。如顏回之在世,子曰:「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復住陋巷,促寿。其實「復聖」顏淵是無限的壽元,正所謂上天有好生德,聖人降世、住世係應運教化,凡间的顯現短暫,彭祖年壽八百,時間的長短在歷史長河中也是瞬間,取重要是精神長存,仁德普被天下,与道同体同寿。
孔子在陳絕粮,從者病,莫能与,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然有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雖然窮,但能夠接受面對,相反如果是小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來了。受不了窮就不算是君子。聖人的胸怀与心境如此的括達。窮困的境遇正好是勵志!絲毫也沒有妨礙他那自在解脫的心。所謂榮辱、悲喜已完全沒有分別了。之所以好与差、貧与富、貴与賤,都是凡夫醜陋心思中所現而眼中所見的現象而已。維摩居士所講,我們面對奧妙的生命,是學習生命的本質,而不只是生命的現象,現象是短暫的,所以是苦,而本質是永恆,所以是樂。我們要学習孔子聖人儒家的道统"仁德"的精神,以慈悲的心境看身边一切順、逆、好、坏、善、惡与美醜,在逆境的時勢你當作磨煉、考驗、勵志的難得的机会,自然就不覺苦,而且会令自我的靈性升華。縱然不能到此境界,起碼有了仁道的修養的人,在認為倒楣的時候也不感到頹喪,不感到環境壓迫,而能坦然处之。順境得意也要靠仁道去成功之後而沉得住,而不至忘形驕奢。所以我們要學習聖人的处事法則,就不会有不如意的現象了。
「全憑一點真心。」
【註釋】
真心即人之良知良能,是不學而能的本体、即先天具備至善之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具足五常八德,如此良知良能一旦呈現,便会引發道德行為,從而自然而然發展德業了。
【語釋】
一切做人道,都是要憑著一点真心,存心端正,絕無一絲毫貪妄不平之心。
「正直光明不屈。」
【語釋】
一個人的心源本是光明朗現的,即使是处於幽暗,誘惑、權勢之環境,也不會妨礙人心光明的发端。
【講述】
正直的人,無論是行為舉措,處處彰顯光明正大,立定志向後,日月可證,天地可鑑,"直"就是無轉彎之餘地。無論如何也不会改变他的光明磊落的心志。
「死生順逆當分 。」
【語釋】
帝君告知大眾,人在出生之一刻,必然会有死去的一時,事物的盛衰与人生的順逆,如四時的更替、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換,才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道德經中所言,有春天和熙之氣培物,如果沒有寒秋之氣逼物,又怎能令植物趨於成熟?所以此天地法則。我們應當明白分別,只要積極面對。面對世上之所以不平之事,只要用光明朗現的真心面對,人生自然正直不屈,心地泰然看待天地造化。等等一切一切,也如易經之所謂﹕「否極泰來」即是「天地否」卦後必輪「地天泰」卦,如「山地剝」卦,剝盡陽爻後必然便到「地來復」卦,所謂六十四卦爻盡,而冬至「一陽生」之謂也。只不過是週而復始的四時循環現象罷了。
帝嘗下遊漢季。結盟皇叔三人。桃園名重千古。單刀秉燭於今。寄曹明來明去。吞吳為漢亡身。(超昇)
【註釋】
下遊漢季:即帝君轉世在漢朝末年。皇叔三人:劉皇叔---劉備。關公、張飛三人,史稱「桃園三結義」。單刀秉燭:<三國志>中指帝君手執青龍偃月刀,与劉皇叔及義弟失散後為保護皇嫂上下一干人等,每個晚上秉燭達旦,直到得知皇叔的消息,三次辭曹,不得見,就封金挂印而去,才有過五關斬六將之轟烈義事。寄曹乃權宜之策,帝君身負保護皇嫂安危,復漢室江山之大任未完,暫時寄身曹操处。明來明去,是指關公在屯土山約三事:「一者,吾与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瞻,一應上下等人,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張遼回告曹操,先說降汉不降曹之事。操笑曰﹕「吾為汉相,漢即吾也,此可從之。」遼又言:「二夫人欲請給皇叔俸,並上下人等不許到門。」操曰:「吾於皇叔俸內、更加倍与之。至於嚴禁內外,乃是家法,又何疑焉?」遼又曰:「但知皇叔玄德信息,雖遠必往。」操搖首曰:「然則吾養雲長何用?此事卻難從。」遼曰:「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土之論乎?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服也?」操曰﹕「文遠之言甚當,吾願從此三事。」張遼再往山上回報關公。關公曰﹕「雖如此,暫請丞相退軍,容我入城見二嫂,告知其事,然後投降。」張遼再將此言回報曹操。操即傳令,退軍十里:荀彧曰:「不可。恐有詐。」操曰:「雲長義士,必不失信。」遂引軍退。關公引兵入下邳,見人民安妥不動,竟到府中,來見二嫂。
甘糜二夫聽得關公到來,急出迎之。公拜於階下曰﹕「使二嫂受驚,某之罪也。」二夫人曰﹕「皇叔今在何處?」公曰:「不知去向。」二夫人曰:「二叔今將如何?」公曰:「關某出城死戰,被困土山,張遼勸我投降,我与三事相約。曹操已皆允從,故特退兵,放我入城。我不曾得嫂嫂主意,未敢擅便。」二夫人問那三事。關公將上項三事備述一遍。甘夫人曰﹕「作日曹軍入城,我等皆以為必死﹔誰想毫髮不动,一軍不敢入門。叔叔既既已領若,何必問我二人?只恐日後曹操不容叔叔去尋皇叔。」公曰﹕「嫂嫂放心,關某自有主張。」二夫人曰:「叔叔自家裁處,凡事不必問俺女流。」關公辭退。引數十騎來見曹操。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操曰:「素慕雲長存忠義,今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關公曰:「文遠代禀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關公曰:「關某若知皇叔知所在,雖蹈水火,必往從之。此時恐不及拜辭,伏乞見原。」操曰:「玄德若在必從公去﹔但恐亂軍中亡矣。。公且寬心,尚容緝聽。」
關公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与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户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許昌關,操撥一府与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為两院,內門撥老津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操引關公朝見獻帝,帝命為偏將軍。公謝恩歸宅。
操次日設大宴,会聚謀臣武士,以客禮待關公,延之上座﹔又備綿及銀器皿相送。關公都送与二嫂收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伏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动問二嫂安否。二夫人回問皇叔之事畢,曰:「叔叔自便。」關公方敢退回。操聞之,又歎服關公不已。
一日,操見關公綠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儉乎?」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操歎曰﹕「真義士也!」然口稱羨,心實不悅。
後得知皇叔在袁紹處,看到袁紹部下南陽陳震帶來玄德親筆書。關公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妥肯圖富貴即背舊盟乎?」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舊盟,宜速往見。」關公曰:「人生天地間,無終始者,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吾今作書煩公先達知兄長,容某辭卻曹操,奉二嫂來見。」震曰:「倘曹操不允,為之奈何?」公曰﹕「吾寧死,豈肯留於此?」震曰:「公速作回書,免致劉使君懸望。」關公寫書答云﹕
「窃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視羊角哀左伯桃之,未嘗不三歎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覊身,冀圖後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處歸。羽但怀二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胆,筆楮(音柱)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鑒!」
陳震得書自回。關公入內告知二嫂,隨即至相府,拜辭曹操。操知來意,乃懸迴避牌於門。關公快快而回,命舊日跟隨入後、收拾車馬,早晚伺候﹔分付宅中‧所有原賜物,分豪不可帶去。次日再去相府辭謝,門首又挂廻避牌。關公一連去數了次,皆不得見﹔經張遼家相探,欲言其事,遼亦託疾不出。關公思曰:「此曹丞相不容我去之意。我去志已决,豈可復留?」即寫書一封,辭謝曹操。
書略曰: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寶见在袁紹軍中,回思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兹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挨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面將累次所受金銀,一一封置庫中,懸漢寿亭候印於堂上,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兔馬,手持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門。門吏擋之。公怒目橫刀,大喝一聲。門吏皆退避。關公既出門,謂從者曰﹕「汝等護送車仗先行,但有追趕者,吾自擋之,勿得驚动二夫人。」從者推車,望官道進發。
卻說曹操正論關公之事未定,左右報關公呈書。操即看畢,大驚曰:「雲長去矣!」忽北門守將飛報:「關公奪門而去,車仗鞍馬二十餘人,皆望北行。」又關公宅中人來報說:「關公盡封所賜金銀等物。美女十人,另居內室。其漢寿亭候印懸於堂上。丞相所撥人役,皆不帶去,只帶既跟從人,及隨身行李,出北門去了。」眾將愕然。一將挺身而出曰﹕某願將鐵騎三千,去生擒關某献丞相!」眾視之乃將軍蔡陽也。緊接著就是過五關斬六將由此而起矣。後得与兄弟重聚。才三分天下之局。
關聖帝君光明磊落,天地可鑒。新恩雖好,舊義難難忘。其有餘恩未報,願挨之異日。何等恩義分明,為後世千秋之典範。
吞吳為漢亡身(超昇):攻打東吳‧帝君時固守荊州,東吳联合北魏两國之兵力,攻散荊州,帝君首尾不能相顧,又因部將孟達等人倒戈,致使在与東吳軍隊對戰之時,為東吳所擒,因守漢將之節,寧死不降,故被兵解。
【語釋】
關聖帝君在漢朝末年轉世人間,在涿鹿郡与劉皇叔、張桓候認識,彼此志同道合,三人於桃花園里結義金蘭,桃園三結義之名因而流傳千古。帝君當時護送两位大嫂,千里走單騎、秉燭達旦的忠義事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當時人在曹營心在漢,暫寄曹營約事三張。表明心態,來時光明,離去也磊落,只可惜後來為東吳後所害,身後超昇為神。
【講述】
這段經文,乃是帝君將其在三國時一生的事蹟大略点述,玆將帝君一生經歷列表如下:公元163年(延禧三年)於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出世。
公元184年,二十一歲在家鄉打死土豪惡霸,於是逃亡至涿鹿,時逢太守招兵買馬,又遇張飛、劉備等人,与其相談,大家志向相同,極為投契,於是三人結義,組軍共同剿滅黃巾賊。公元192年(初平三年)。二十九歲劉備任平原相,關公被任為馬弓手,与張飛步弓手分別管理諸事宜。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三十三歲關公陪同劉備在許田与曹操外出打獵,見曹操對皇帝無理,本想當場殺掉曹操,劉備示意其不可輕舉妄動。
公元正199年(建安四年)劉備三十六歲從許縣逃出反曹,關公連同張飛襲取徐州,並斬殺徐州刺史車冑,後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
公元200(建安五年)。曹操三十七歲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走不知去向,關公為保劉備倆位妻子,暫降曹操。曹操拜關公為偏將軍。官渡之戰前夕,關公和張遼被任為先鋒,前往解救白馬之圍,關公闖敵陣斬袁紹大將顏良首級。曹操上表封關公為漢寿亭候。
公元200年底關公三十七歲,得知劉備下落,盡將其所受賞賜,留書告辭曹操而去。公元208年。四十五歲劉備兵敗長阪坡,正於急難之际,關公与劉琦率領船隊及時趕到,接走大隊人馬。公元209(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戰後,關公及張飛、趙雲率劉備軍迅速收復江南諸郡。劉備封關公為里陽太守、蕩寇將軍。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四十九歲劉備在入蜀,關公鎮守荊州。公元215年劉備欲奪長沙、桂陽二郡,命關公率兵三萬到益陽,同時与魯肅统領的吳軍對壘,魯肅邀關公到陣中談判,關公應約,並按約將軍隊停於百步之外,只帶二三隨從單刀赴会,会見時清楚鮮明地發表對荊州歸属權的看法,且能全身而退。
公元219年(建安廿四年)五十六歲劉備稱汉中王,關公被任命為前將軍,假節。同年七月五十六歲關公率軍進攻曹仁鎮守的樊城,並派人深入曹魏境內策反,擾亂敵後方。
曹派大將于禁、龐德助戰、關公借汉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
關公乘勢率兵繼續北改,銳意直取許都,使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
同年十月東吳接受曹魏提出夾擊關公的建議。吳軍進襲荊州,關公旗下南郡太守廩芳(屯江陵)、部將傳士仁(屯公安)不戰而降,吳軍以蜀軍將士家属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掩殺關公部隊,蜀軍迅速潰散。關公帶少量隨從向庸方向撤退,最後在接近蜀境的臨沮(今湖北安遠西北)被吳兵長鈎套索並舉,先把關公坐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吳將馬忠捉住,被擒後堅决不降,為東吳所害。
「上帝憐我忠耿。獨勅宣化幽明。令我日遊天下。鑒別忠佞紛紛。一切貪殘巧。還償果報斤斤。」
【註釋】
獨敕:特別敕令。宣化:宣傳大道,以真理教化感格天下世人、与及幽冥眾生,幽明:陰陽两界之謂;鑒別:查察、判斷分明;忠佞紛紛:忠貞,佞巧之事,紛紛,即世間好坏對錯之事雜亂紛紜;貪殘奸巧:貪婪無厭,殘忍暴戾。奸詐耍手段使心機,盡為非作歹之能事;還償:歸還,酬償;果報斤斤:一切事情的結果,皆由因而來的,斤斤,乃絲毫不差。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是種善因得善果,做惡事得惡報。
【語釋】
關公自歸天後,其義薄雲天的情操感天动地,所以上帝命其教化陰陽两界,每日巡视天下,非監察查明善惡的事情。是貪婪殘暴、奸詐取巧的坏人都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旭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第一休欺父母。切莫圈套鄉鄰。」
【註釋】
朂戒:最為須要遵守的規戒;讀書文士:凡受過教育、讀聖賢書、有知識的文人、学士,,朝廷為官、吏役、軍營中的官兵,乃至黎民百姓。休欺:不可不理睬与欺騙、忍瞞。圈套:設計策劃陷害。
【語釋】
帝君首要告誡所有的知識份子,因為士為民之典範,其影响力最為重大,若是帶頭行乎仁德,帶出一種善德之風氣,則國家必然祥瑞興盛,人民自然安居富足。國泰民安了。以至政府官員臣僚、士兵、百姓所有人等。第一要事,最緊切要孝順父母,不可不關心,不理不睬、不照顧父母的起居飲食、健康和冷暖,不可欺瞞父母而做歹事。因為百行以孝為先,忠臣皆出自孝子之門,孝乃為國家与社会的秩序的基石。國是由一個個的家庭組合而成,父母乃生你養你、并將你撫育成人,乃係一家之至尊,你都可以做出吾尊重、和欺瞞之事,試想,推廣及天下的家庭,都如是者,社会的風氣与秩序可以想象了。所以帝君如此的告誡警示,要孝順、休欺為第一要緊之事。另外,千萬不可圈套、設計策劃、陷害鄉間鄰近之人,因為,此乃社会动亂的根源,是非常危害人性的心靈行為,受害者如果報復,將是惡性循環,那是有因果報應的,因為此種事最是傷天害理、報應必速必烈。
【講述】
父母是堂上的两尊佛,有求必應,無求也應,時刻都作子女的守護神,可謂真的偉大。父母望子成立,只在積德保身,承先啓後的教訓,此傳统的美德,必該依從;反背了,欺瞞的就是忤逆不孝了。帝君指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先從不欺騙、不忍瞞父母做起!
為人父母者、盡其畢生無私的奉献,全為撫育教養之義務。由十月怀胎,至三年乳哺,以十年或以上之供書教學,到社会出身獨立,劬勞養育之恩,無不時時以天地日月長養萬物之心而待之。所以為子女者、對待父母之理,也必應如天地日月一样,萬古不变,來孝順敬愛父母就對了。
人的良知本性,最是靈明,是与天地相連,吾心即天心,天地神靈時刻鑒察,所以欺瞞父母,就即是欺騙天地神明,也是欺騙自己良知。故此為子女者,若能視孝敬父母是應該必盡之責,不是虛飾做作,發自真誠之心的,帝君与仙佛菩薩即使在千里萬里之外,也能感應得到,帝君最愛保佑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之人,因為他是社会的隱定、繁榮、國富強民的根本。
「貧富先交朋友。朋友乃是五倫。信心內外平等。何妨蹇難災迍。」
【註釋】
朋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五倫:倫,道也,理也。五種倫常道理:父子有親、兄弟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信心內外平等:信心,有自信、即自尊,對人亦要相信如尊重,無分彼此內外如一;蹇難災迍:困頓不順遂,迍,困難阻礙難得進展。
【語釋】
帝君明示,与朋友相交情在誠信真實的心,不在貧富貴賤、要知心要互助,沒有欺心与利害的心態,如此才能長久。如聖人曾子所云:「為人謀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說我個人做学問好簡單!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盡力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都要盡心去做叫做"忠"。忠字心在中間,有定見也不轉移。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講的話承諾的事是否都做得到?只要有此心念,自然朋友五倫之互信之心自可平等了。
【講述】
<礼記>云﹕「同師曰朋,重道也,同志曰友,義合也。」朋友乃倫常中之一倫,這朋友包括同事、同学、同志、同儕、同袍等等的社交圈子的所有人。人類社会是群体性的生活,日常生之与朋友相處的机会与時間是很多的,与人接觸打交道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朋友什分重要。因為朋友的重要,我們便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朋友關係,帝君明示,要有良好的互信,朋友若有困難、或失意、委屈、困惑,我們設法帮助、排解、安慰,使朋友能夠在親情之外社会關愛,帮了人自己心理舒暢愉悅,朋友開心,初由自我主动助人,朋友自然回敬之心待你,到了自己有困難或須要人助時,「何妨蹇難災迍。」所以帝君教導我們先主动去結交朋,朋友主要信心平等。如太上道祖有云﹕「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悟亦信之。德信也。」用德信感召,不信也自然為信者也。社会自然更有好風氣了。
「曹操無底深險。現今受罪陰冥。」
【註釋】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原姓夏候,他的父親夏候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所以改姓曹;無底深险﹕心地险惡、奸謀深不可測;幽冥:地獄。
【語釋】
曹操為人心機險惡,心狠手辣,害人無數,如今仍在地獄受刑。
【講述】
曹操因為父親在朝作太尉,祖父定最有權勢的宦官,所以受到特別的優待,二十歲就被察舉為孝亷。後來黃巾賊作亂,他参加討賊有功,被提昇為济南国相,由於政績卓越,又被調到京師,擔任校尉。
他自幼聰穎過人,常化危為安,然不務正業,喜歡打獵,遊蕩無度,玩起來沒完沒了。他叔父看到曹操的不良行為,便屢次到曹操父親曹嵩面前告狀,因此他常受到父親的懲罰。曹操於是心生一計。有一次,看到叔父來,便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他的叔父警告曹父,父親急來看,但見曹操正在讀書、安然無恙的样子。
父親問,操曰﹕「孩兒從小就沒有這種病,父親地知道啊!怎么叔叔会這么說我?一定是生因為叔父常常不諒解我,所以才会這样說我!」父親覺得沒有錯,從此其叔只要又說曹操的坏話,曹嵩也不会再聽了。於是,曹操的言行才可以自由自在。曹操從小就這样瞞騙別人,連父親也欺騙。所以大家都說曹操的坏話,不能聽信;凡是聽了他所說的可信之話,往往都被他害慘,所以小時候就被人家叫做「阿瞞」!
曹操自幼即長於兵法、作詩、圍棋、音律,可謂文武双全,汝南人許邵是當時有名的大相士,有一次,曹操和几位朋友去找他問前途点迷津。許邵看完了其他人,就是不理睬曹操,曹操忍不住就質問許邵,許邵只好回答﹕「你是一個治世的能臣、亂世奸雄。」朋友都覺得這話很驚奇,可是曹操卻像是正中下怀,得意大笑。
漢靈帝逝世,少帝繼位以後,由外戚宦官的奪權鬥爭,竟演变成董卓廢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的局面。曹操英雄氣盛,謀刺董卓不成,逃出京師,被朝廷通緝,但是他的義舉英名隨著傳遍天下,備受全國志士敬仰。後來中牟縣令陳宮捉住了曹操,不但沒治他罪,還義釋了他,并追隨著他浪跡天涯。直到曹操誤殺父親的世交呂伯奢的家人,接著為了斬草除根,竟然還殺死好意買酒回來招他的呂伯奢,陳宮責問他,他竟然大言不慚地說﹕「放他他必報仇,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讓天下人負我。」陳宮聽罷此言,就黯然離去。
他曾規定行軍時、不准踐踏田中禾苗,違反的人立刻斬首示眾。一次在征伐途中,曹操坐騎受飛鳥嚇驚,踩坏了一片禾苗,他發覺自己也觸犯了軍紀,執法的官
員說這是意外,可不用罰﹔曹操卻嚴正地說:「如果我自已犯法就可以不受罰,將來還有誰肯服我的命令?」便叫齊執法前來,頭暫且寄下,抽出佩刀,割下了一束髮下來,代替斬首。叫人拿到各部隊示眾,於是大家對曹操更是敬畏佩服了。
曹操後來夾持了漢献帝,成了漢朝的宰相。他名義上是宰相,事實上卻掌控了最高的權力,汉献帝只淪為傀儡而已﹔為了鞏固自已的權位,曹操欺君罔上,無所不用其極,殺了董承國舅和伏皇后,也害死了不少忠心汉室的大臣,他的兒子曹丕更是逼著献帝讓位,篡奪了汉朝,後代人因其無比奸惡的深沉城府与手段,世人皆稱之為「亂世奸雄」。如今帝君更言,曹操之魂現仍在幽冥地獄受酷刑之難。
「孔明只緣忠義。幽冥群奉為神。」
【語釋】
諸葛孔明受封「武鄉候」,故稱諸葛武候。孔明一生忠義,公正忠心為國、不僅是世間眾人尊敬他,連地府的眾生都將其视為神明般的敬重。
【講述】
諸葛亮,字孔明,蜀汉瑯琊(音耶)人。三國時代的孔明,出將入相、縱橫天下,平時仍是羽扇倫巾,抱膝彈琴,其初衷原是想在功成身退之後,學泛舟游湖之范蠡(音禮),以及辟谷從赤松子之張良,回老家南陽耕讀自娛以終。他总攪朝政兵權,与曹操、司馬懿相似,可謂權貴一時,但是他勤於朝政,自奉甚儉/不為子孫計,則是其他两位所望塵莫及的美善之德。
杜甫有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据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神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汉祚終難復,志决身殲軍務勞。」
据三國演義載。劉備為報關公被殺之仇'親率大軍攻吳,卻是大敗而歸,身心將死,於死前傳孔明,對他說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与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孔明泣拜於地曰:「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音幣)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乎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曰:「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綿,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劉備這幕託孤之詞,說得肝腸寸斷。
後主即位,諸葛孔明獲封武鄉候,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夫小皆由諸葛亮决定。但終「樂不思蜀」(那後來事)的阿斗難扶,致使孔明拖著老命也要六出祈山,九伐中原,不意大事未定,終卒於五丈原。
其舉世聞名之<出師表>云﹕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音曹)!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成危急存亡之秋。誠宜開帳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自菲薄,引喻夫義,以塞思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体‧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後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真刑賞,以詔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和,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之慮忠純,是以先帝間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汉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先帝每与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後直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际,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北,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汉室,還於舊都;以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等,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武候在臨終的時候上表道﹕「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劣符拥節,專掌均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其病八膏肓」命在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皇,仁德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慢,屏斥奸邪,以厚風俗。」
看孔明之言語念兹在兹,至死盡忠貞義精神,天上、人間,乃連幽冥人人都非常敬重。孔明又說:臣於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畝,子孫之食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身所端,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此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可見諸葛亮治家嚴謹,要求子孫過儉樸的生活,不取非份之財。
武候与誡子書中說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非守窮廬將複何及?」實乃是人生智慧的箴言。
他死後,後主劉禪派人探察他家境,果然如其所言,令後主感歎,孔明真是人如其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一生省儉,不鋪張浪費,給蜀汉朝野上下乃至百姓倡行了一股廉潔風氣。如費褘的「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出入不從車轎,無異凡人。」更訓令兒子布衣素食。鄧芝的「不蓄私產,妻不免飢寒,死之日,家無餘財出。」姜維的「側室無妾媵(音認)之褒,後庭無声樂之娛。」、「宅舍弊薄,資財無餘。」所以孔明當時治理的蜀漢,君民齊心,士氧大振,更有能力北伐中原。但孔明死後,後主劉禪紙醉金迷但圖快活,荒於國事,最後把大好的江山送給了魏國。
<三國志>評論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繼而不貶,庶事精緣,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齿,終於邦城之內咸畏而愛之。形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治世之良才也。
「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有過昭如日月。無私天地同群。果然兒女不誑。到處鬼怕神欽。」
【註釋】
直心,不轉彎抹角,直接了當;巧計,違背正道,背離公義、良心,不當的欺騙手法;不誑:欺也,瞞騙;鬼怕神欽:正氣凜然,公正無欺,當然令鬼魅妖邪退避三舍,令威靈的神靈欽佩尊敬。
【語釋】
帝君告誡世人,作人做事不用歪心眼,歪主意,直心直說,從正規而為,自然無虧於天理良心,從而得到成果与真實的福報;相反,若同奸巧詭計的方法,去謀奪而來的名利,終会招致禍殃。因為世间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因果報應的,如不法手段地去謀求所得,這便是一個惡因,當然会有惡的果報。因為一切事情的結果,都是由因而來,如果处事能從直心、正規不欺騙手法,去作人做事、如做生意應得之利以外,絲毫不取,按天律三分息取利,自然便是善因,不但沒惹禍,因而且更会得到福報;有了過錯,犯事了,以為別人不知,其實只要小小過失,甚而在暗室,天地神明早已瞭如指掌。俗語說:「人間私語,天若行雷。」
太上感應篇云,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型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其過大小、在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所以,如無私心公正行事,順天理合人情,与天地一样大公無偏之心,自然為天地的好朋友 ,可参天地之化育萬物了。兒女子孫也会行為公正,作人做事都会正直不欺。不管去到那里都能得神靈字敬重和助持,連那些專作祟弄人的鬼怪都退避你了。觀音使在十勸文中有云﹕刻薄成家遺後代,不肖子孫易散財。
太上感應篇朱熹夫子語釋云:「若論財,只消溫飽便足,何苦財多業重,毒害子孫?愚的多財,定做歹事傾家;賢的多財,也要利令智昏,漸生驕奢。况且子孫命該富,雖無立錐,他也能富;命不該富,雖積金如山,也要蕩然」。
「設計偷覷女色。自巳帷薄宣淫。弄手誆騙財物。輩輩嫖賭淪侵。比比争能争勝。,往往越賤越貧。」
【註釋】
偷覷:偷窺、伺視;帷薄宣淫:帷者帳幕,隔內外之帳,意指閨房肆無忌憚地做違背倫常淫亂之事;誆騙:說話不確實,騙人的手法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嫖賭淪侵:与妓女交往行邪淫之事。
【語釋】
若有人設計方法去偷窺女色,做淫亂閨房之敗德事,自己必然亦同样地妻子女兒与人亂攪淫亂敗德之事。兒孫因你之行為而世世沉淪於嫖賭之中,皆由自己誆騙別人財物之故,即使自己暫時得手,而遺禍於後代子孫,令他們處世与人稱強鬥勝,稱霸打鬥,惡性循環,弄得越來越趨向貧賤。
要想有暢順之運勢,必須要行善德,設法要自正心念,使四週善氣祥和,多与人方便、為社群多做有益之事,俗語瑞氣祥和心身才能康泰。才能有好運;元始天尊在玉皇普度聖經中有云﹕「人心乃一身之主宰‧如有所憂患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恐懼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好樂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忿恨者,則不得其正也。如要得其正者,非礼者勿聽,非礼者勿视,非礼者勿言,非礼者勿动。」所以絲毫不得有半點欺心,何况損人、騙人、偷窺之事。就是心想也是過錯,因為一切都不離因果。一切非正規得來的,一定要清還,這是天律,無從避免,眾生愚昧,以為無罪。故此帝君在此警示告誡我們,千萬勿遺禍後代。
「快快收心猛醒。休休愈墮愈深。三生輪迴惡趣。千載唾罵難禁。」
【註解】
猛醒:猛即急急速速地醒覺;三生輪迴:過去之前生、現在今生,与未來之世的報應轉輪;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為三惡道的苦趣;唾駡:唾即口中之痰,唾棄後方為舒服,罵,令人氣憤而痛罵。
【語釋】
帝君慈悲鄭重勸誡世人,「快快」、「休休」,以上所造下禍延妻兒子孫之業障,快快捷捷回心轉意,速速醒悟,千萬別愈錯愈深,那時仙佛欲救都無從。只有隨業轉入六道輪迴,前生今生未來世,也無所分別,都在惡道之中,數以千年計算的歲月,都被鬼卒唾棄凌辱、痛打辱罵、刑罰、禁食、禁飲、禁睡等一切磨難中活受痛苦。其苦况難以停止及可以禁制的了,因為陰律更嚴,常有死去幽魂又救返,因為業力所感受如此。
地獄遊記在講經堂,(觀音大士為善魂說法)
大士曰:「現在說法開始,人自無始以來,死死生生,但形體雖死,靈性不滅,你們今日魂到陰府,未能了悟幻身是假,慧性方真,個個情愛難捨,怨嗔不消,應悟世景如夢,親緣乃因果所就,循環相報,一抵一消,不可再痴迷不悟,如念頭不息,凡心不死,輪迴無期。
今逢叔世,人心不古,慧根淺靈,幼兒出世,聰明乖巧,雖說天机早露,但風中火燭,難以持久,所以習性一生,本性易失,以致聰明自誤,慧光不明。傷天害理,損德乖戾之行層出不窮,世間因而混亂,人倫頹敗,你們就是墮落深坑,但肉體已失,罪孽隨身。
須知影隨人身,勿謂無光而影不現,一思一念,心神机關發作用,業障立即纏身,今墮幽冥,尚存一點良知不昧,知過懺悔,吾今勸你們了悟,好好受罰多磨,以消罪孽,忍奈痛苦,按下怨嗔之心,吾自來相度。」講畢。濟佛曰:快送駕。
楊生曰:遵命!多謝 觀音大士金言。………全體鬼魂皆俯伏送駕,甚多聽後感動,痛哭流涕。。。。。
如在苦趣中,並非人人都可有機会能聽到仙佛下幽冥講經的,雖初一、十五仙佛大菩薩如期到冥度幽,但要有好表現,冥司挑選才行。所以眾生要珍惜眼前之一切機遇,如帝君之誡諭快快快收心猛醒,休休愈墮愈深。如果墮於惡道,唯恐千年萬載地獄苦楚難於逃避。
「筆尖添減情罪。舌劍反誅滿門。」
【語釋】
筆尖可以殺人於無形,亦可以將惡貫滿盈之徒判其無罪,端看掌管大權可左右人之生死囚刑之人,以及經常出入衙門專為人說訟的人,有人為受賄而枉法,受利益後把張生的罪狀強推往李生的身上,以為有人替代了案便算了,誰知此事最罪大惡極,天必重罰。絕不放過。又如三安八造,誣告陷害,令人蒙冤受屈,或是逞口舌能、詞鋒之利,將事實紐曲、為勝訴訟賺取疇金而令人蒙受冤獄或至死亡,也同样受上天重罰。牽連滿門受誅殺,上天量大,也絕不容忍如此喪盡天良之徒,必然禍及子孫後代,永無安日以至絕子嗣。
又如医生斷病,為了多收費,亂開药,令人病更加加重甚至沒命,又不承認自已的錯誤;如律師、衙役、最易招惹此等害人自害之事。
文昌帝君警世文曰:「何言乎人為之也。人之所以為人者。理也。理亡。斯人亡也。為臣者不忠也。為子者不孝也。為兄者不友也。為弟者不恭也。為夫者不義也。為婦者不順也。為長者不惠也。為幼者不敬也。為師者不嚴也。為友者不信也。士競文藝而忽德行也。農圖良田而昧心地也。工作偽而弗作德也。商見利而弗見義也。官為家而無赤心為國也。吏為私而無實心為公也。理刑名者。忘善俗之遠猷也。司教訓者。昧明倫之先務也。僧道滅綱常。而傷風化也。娼優棄廉恥。而蠱愚頑也。隸卒假虎威而蠧編氓也。豪强肆鯨吞而凌寡弱也。雜流矜奇異而藏陰險心也。遊民結党羽而逞陰謀也。邪淫者比比。奸詐者多多也。腥聞在上黑氣觸空。是以劫數定而災害臨也。」
呂祖師有醒心真經有云﹕
且有天刑。吏胥隸役。則婪(嵐音)贓作弊。舞文弄法。增減事情。出入人罪。縱奸陷善。罔上行私。錢糧恣其侵漁。詞訟任其起滅。炙詐編氓。凌辱士子。此等之人。永墮地獄。仙佛不度。
做人要公正廉明、捫心自問,時時省察是否有違背天地之良心?尤其為官者,稍一差持後悔莫及。鳥巢禪師作詩云:「刀筆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候暖千家怒,半世功名百世冤。」可见為官不可不慎。
有一例:合州的都吏孫亮,有一天看見陰間的黑白無常來追捕他,孫亮說﹕「看相的人說我寿命是有七十三歲,現在我才六十二歲,你是否追錯人了?黑白使君說﹕「你做了三件事所以損寿十一年。你与同郡的馬清,因婚姻的事打官司,本來他据理是無罪的。你卻故意使他受冤屈,不秉公辦,所以減寿三年。公差孫侑本無過錯,你為了討好太守,就編造了他的坏話,累他遭到鞭刑,此又削寿三載。你姨母罵你,你推她摔倒在地,又削减你五年之寿,合該寿盡。猛然驚醒,与朋友和家人告之夢境之事,朋友与家人都好言安慰。自己仍悶悶不樂,幾天後就死在家中了。人人皆說不可思議,以後千萬不可作虧心害理之事也。
又一例明朝叫蔡居厚在鄆州當知府、有梁山劫賊五百人來投降,即全部被他殺死。第二年,他以兵部侍郎的職位,在南京祭祀黃帝的祖廟,突然癰(音雍)疽發於背,請道士設壇禳災,又請他的親信王珙代寫吉帝焚燒,以表白他無辜之心意,次日蔡居厚死了,又過了一天王珙也死了。但過不了多久王珙甦醒過來說:「剛才我到了冥司,主管責我代人作不實的文書,欺騙上帝,我說我代寫文字是蔡居厚大人的意思。後來我見到一群名卒將蔡居厚牽出來,被戴如鎖,相貌枯瘦,又見两鬼卒將一桶桶血水照頭淋下、蔡大叫,向左右拉扯,痛楚非常,一桶接著又來一桶,好似昏倒地上,一会又很快醒了,又來一桶,」王珙說﹕「蔡大人看見我,離遠跟我說﹕「我之所以有此報,皆是審理鄆州時犯下了殺囚的事所至,与人無尤」。
「尤恨毒心狼婦。花言啜哄鄉親。唆夫罵公罵婆。令帝一見生真。泥像揮刀剖腹。分斬母子平均。可喜平人考弟。朝夕買辦粮薪。霎時風行泥馬。駝回萬里窮軍」
【註釋】
啜哄:啜、聲聲作態,哄、想盡方法安慰、誘惑;唆夫:唆使縱拥;生瞋:引人憤慨;泥像揮刀:指廟里的仙佛聖人塑像現聖跡。
【語釋】
最令人痛恨是有些心腸毒辣的婦人,巧言令色欺騙鄉親,又教唆丈夫辱罵公公婆婆,如此行為,令關聖帝君一看大為不滿。昔日有位怀孕的惡婦,追打年老的婆婆,竟然追至關帝廟還不停手,廟內配神周倉師尊,極之憤慨,立即顯靈教訓,
懲罰此不孝惡婦,世人讀此事例,當有所警惕,舉頭三尺有神靈。
最可喜的是,平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在家盡責,每天辛勤工作辦買糧米柴薪。山西解州有一位孝順又顧家的人,名叫于保,不幸被冤枉,發配去南海充軍,離鄉路遠,賢妻汪氏,常常往關帝廟禱告,期望丈夫能早日渡過此冤案,回家团聚。真誠所至金石為開,于保夢見關帝曰﹕「你的妻子誠心禱告,現有快馬可乘,你可想回去?」于保跪地叩說,願意!於明洪武二十年,有一匹快馬跑過來,屈下身來,乘載于保,片刻之間,將地從萬里,送回家鄉,鄉民警訝神蹟,都稱關帝顯靈。
「欲求長生育子。急宜戒殺放生。不食牛犬等肉。可免牢獄囚刑。」
【註釋】
如果要想健康与長寿‧子女聰明乖巧、馬上戒絕殺生,而且要買物放生才對,元始天尊說,我命即他命,切勿輕於彼。一切眾性皆貪生怕死,應怀惻隱心。因為一切眾生皆是同類,只因前生業力之故而改頭換面來作畜類,他的靈性根本与人無異,說不定是宿世之至親,因為凡眼無知、為了口腹之欲而害了冤、親,太殘忍了。今時你吃他四両,來生定還半斤,因果律例法則超然,仙佛也不能豁免。尤其不可以食牛與犬,因為犬為講倡義之典範,忠心不二,你看天寒地凍,絕無不盡之責,謹守崗位維護主人,俗語有云,兒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人都要向牠學,何忍殺而食之。牛是更是偉大,春耕時令,犂田耕地,任勞任用,從不逆主意。下面有呂祖恩師因果詩,就明白關帝一番苦心為何要告誡世人放生戒殺了。詩曰:
世人聽我說原因 六畜只有牛苦辛 春夏秋冬無止息 四時常為主人耕
犂耙似有千斤重 農夫鞭打用黄荊 水深泥硬拖不動 肚中無草淚淋淋
渴時偶飲田間水 喝声快走不容停 要深要淺隨人意 或東或西轉幾巡
肥田豆麥般般有 繡畝禾苗處處新 碾米不辭身况瘁 拖柴還要力辛勤
如此功勞何等大 可恨人心太不仁 無端賣与牛屠户 割喉破腦並剮心
取肚抽腸真個慘 驚動陰曹地府神 殺牛之家登鬼錄 削除祿寿不容情
等得殺牛惡貫滿 下至陰山問罪名 食牛之家均降罰 官非口舌与時瘟
輕者連綿多疾病 重者橫死並遭刑 有朝命盡歸陰府 冤魂對審見閻君
殺牛食牛俱判罪 不容轉世得人身 或变黃犬還宿債 或变青牛食草根
一旦冤家都撞著 綑去屠宰受非刑 那時問誰來解救 何不當初發善心
至於食犬亦當戒 念他有功於主人 時時夜守防偷盜 刻刻巡簷不暫停
雪夜霜天恒冒冷 風晨雨夕倍驚心 縱然老死須埋埯 何必妄從口腹吞
試看今生受屠者 盡是前生好味人 莫道世間無報應 終須遲早入迴輪
水牛黄牛都宜戒 免教來世結冤深 世人謹聽吾言語 生生世世享恩荣。
「男女遵奉吾語。遇難吾自降臨。戰場驅逐鬼魅。刀光雷雨血淋。護國百折不改。助爾加爵策勳。富貴永昌奕世。眉寿永無災侵。」
【語釋】
天下百姓,不分男女,妣果能遵奉帝君的教導告誡去做,自然無任何災厄,即使有難,帝君自然出現替你排解災難。如果為保疆衛国上到戰場,不屈不撓之人,則会帮助驅除鬼魅妖邪,不受刀兵雷電,風雨災厄,不但如此帝君更会助他立功晉爵。使他大富顯貴累世昌盛,且得享高寿而不受橫厄之災害。
<清褚人護堅瓠秘集>云:南京十廟將成,剋期祭告天地。時明太祖夢见一人'赤面綠衣,手持巨刀,進謁曰:吾乃漢寿亭候關羽也,陛下立廟,何獨遺關某?」又曰:卿於国無功,故不及!」神曰﹕「陛下鄱陽之戰,吾神舉陰兵十萬為助,何謂無功?」次日下令命工部另立一廟於旁限三日而要完工。這可能是南京由官方所興建的關帝廟是最早的一間了。
「如有毁法妄想。斗秤欺哄愚氓。不許生身人世。阿鼻地獄呻呤。那時悔禍巳晚。」
【語釋】
帝君如果埋沒天良做毀法妄想之事。如呂祖師醒世真經有云:
「農工啇賈。則漲五瑴以入市。雜贗(雁音)物以取利。貴物賤買。低貨高賣。價不隨值。錢不即給。秤戥(定音)斗尺。不公不平。出輕八重。出小入大。欺謾(瞞音)愚穉。淩壓孱弱。」
來世不許生身在於人間,不但不可為人,連做人間上的六畜也沒有機会。只能在
無間与阿鼻地獄受極苦之刑。到時千年萬載也沒法見陽光,悔過已太遲了。。
元始天尊在天堂遊記中說:「人可以頂天立地,其他动物則不能,非彎腰就陀背,只因他前世違背天理、今生上天罰他面不可朝天。」所以違背天理做虧心、損人利己是如此的重罪,所以關聖帝君時時警醒世人勿犯。是天律不可違,人间可瞞,有所謂法律漏洞,天律絲毫不差,故此警察自己。
「急早佩服法文。回頭諸惡莫作。勉力眾善奉行。」
【語釋】
此篇<關聖帝君降筆真經>最後一句,語重心長勸喻世人,急急遵循法律條文,五常八德無虧,回頭是岸,從新做起,惕除陋習,努力多作善舉,久久自獲吉慶,
文昌帝君說:「慎之慎之。一言恐天地聞之也。一行恐天地見之也。一念恐天地窺之也。人可瞞。天地不可瞞也。人可欺。天地不可欺也。天地在吾心。吾心即天地也。時時不昧心。即時時敬天地也。吾心時時敬天地。天地即時時佑吾身也。天地時時佑吾身。即百福駢臻。千祥雲集。又何災害之不可弭。劫數之不可消也」。
呂祖師醒世真經又云﹕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夫其有黑氣紅光者。何以故。人之有身。如天地之有五行。五行別為五色。五色之中。紅為暢滿。黑為滯塞。人之心一於惡。則胸中壅塞。不能流通。故生黑氣。一於善。則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胸懷浩蕩。暢美快足。故生紅光。夫人之良心。未盡滅絕。雖在奸惡。言及善事。亦必面從。其面從者。由其善根未泯。其終不為善者。由其習惡既久。心靈蔽塞。不知為善之樂。不知為不善之害。
謂天地鬼神。於我無見。於我無聞。夫天地鬼神。豈真無見。豈真無聞。人自不見。人自不聞。昏昏冥冥。恣欲所為。誰知天地鬼神。默伺微窺。洞若觀火。善不可掩。惡不可藏。殃慶殊途。報應如响。自古及今。未之或爽。」
(上卷完)